Board logo

标题: [访谈]生态道观——道教界的环保新动向 [打印本页]

作者: Robot    时间: 2008-12-17 20:48     标题: [访谈]生态道观——道教界的环保新动向

生态道观——道教界的环保新动向
——访世界宗教与环境保护基金会何晓昕博士、陕西社科院樊光春教授
□ 本报记者 吴艳  

《中国民族报》2008年12月9日         



2007年,陕西太白山铁甲生态道观启动仪式。樊光春 供图



  10月底,第三次中国道教宫观生态保护论坛在江苏句容市举行,“生态道观”项目得到联合国开发计划署的关注,也得到世界宗教与环境保护基金会的支持。在前两次道教生态保护教育工作间(中国道教宫观生态保护论坛前身)取得成果的基础上,第三次论坛使得营建生态道观的活动走向更为广阔的空间,为宗教参与环境保护探索出一条路径。论坛期间记者专访了世界宗教与环境保护基金会中国项目组主任何晓昕博士、陕西省社科院宗教所樊光春教授。






  生态道观:引导民众保护环境

  宗教周刊:生态道观的计划得到世界宗教与环境保护基金会的大力支持。世界宗教与环境保护基金会(ARC)本身是一个世俗性机构,但致力于帮助世界上一些主要的宗教信仰(佛教、道教、基督教、伊斯兰教、犹太教等)开发各自的环境保护项目。ARC还帮助世界上一些主要的环保机构与信仰社团建立联系,从而协助宗教信仰开发环保项目。ARC为什么会想到以宗教来促进环保工作?

  何晓昕:人类的行为习惯是非常难以改变的。要想扭转某种习惯,特别是陋习往往需要好几代人的努力,方能见效。这种变化通常都是逐渐地,以一点点递增的方式实现,且得到宗教信仰的鼓励与指导。宗教信仰注重的是寻求并创造社会的精神特质——一种特定的人、民族、文化或社会活动所特有的性情、气质、个性或基本的价值。某种伦理得以成立正是因为它来自于其所处社会的精神特质。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宗教信仰在人类改变其行为习惯过程中的重要功能与指导意义。

  人类及地球上的生物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自然环境的日益恶化与气候的变化威胁着人类的社会发展。如此局面,引起许多人对未来的惧怕与恐慌。这个关键时刻,需要世界上各大宗教站出来,通过各自的信仰,引导民众应对上述问题,共享智慧、灵感和希望。

  宗教周刊:2004年底,道教界提出“生态道观”理念。几年来中国道教界创建生态道观的活动,积累了哪些经验,取得了哪些成果?

  樊光春:2006年初,世界宗教与环境保护基金会(ARC)建议在铁甲生态道观召开一个小型座谈会,他们称其为“中国道教生态保护教育工作间”,讨论在道教界进行生态环保教育,其主题是:道教与生态环境保护——关爱自然:道教与西方的对话。这是一次以道教生态思想与西方现代生态思想对话的尝试。第一次工作间,通过了《秦岭宣言》,提出了奋斗目标:致力于营建环境友好型道教宫观。

  2007年6月,作为阶段性目标,第二次中国道教生态保护教育工作间在太白山举行,在《秦岭宣言》的基础上,提出了7项具体任务,例如,尊道祖老子为生态保护神;继续将开展道教生态保护教育项目落实到细节——大力宣传文明敬香,联合定点制作环保香、蜡;将宫观的土地使用和管理纳入区域生态保护规划之中等。

  两次道教生态教育工作间,具有试验性质。国家宗教局和中国道教协会也对这项活动给予关注,加上江苏省道教协会杨世华会长的大力推动,终于有了今天的论坛,使营建生态道观的活动走向更为广阔的空间。

  “圣地”:环境保护中的传统角色

  宗教周刊:何博士,第三次论坛上您从神学层面探讨道教关于圣地的思考与行动,您认为“圣地”在宗教推动环保工作中扮演了一个什么样的角色?

  何晓昕:不同宗教所持的不同的神学思想,为理解、保护或管理森林与土地提供了不同的途径。几乎所有的宗教对如何使用土地都有深入的思考。

  近年来,一些宗教,复兴了其保护土地的传统角色。国外有些经验值得我们借鉴,比如,泰国的佛教徒们在受到威胁的森林区域建造了小型的庙宇,某种程度上为森林免于过度狩猎与采伐提供了一种特殊的屏障;美国的基督教徒们通过专门鼓励下一代照料看管土地,给年轻人提供了一种基于圣经对自然与创世的理解之上的野外体验。引导年轻人热爱土地,并在“上帝所创”的文脉中探索土地。

  再看我们中国,古代道教宫观多建在环境优美的地方。素有三十六洞天七十二福地之说。皆仙人居处游憩之地。世人以为通天之境,祥瑞多福,咸怀仰慕。这便是圣地的神性体现。许多道观(佛教寺庙也一样)所在的圣山为濒危的动植物提供了避难所,当一些生物的栖息地受到破坏与污染时,神圣的水资源(如小溪,或湖)为这些生物提供了最后的避护。都市里的道观通常为都市提供了一个关键的小型生态系统。虽然这些道观并不拥有其周边的土地,与道观毗邻,导致其周边地区被认为是神圣的,从而得到保护。比如,《西岳华山志》记载:华山之上,或谷内,或道庙中,但有生死树木,名曰神林,禁人采伐。如有犯者,立祸于身……可见神圣性对华山的保护作用。当今的道教是否可以复兴这些圣地的神圣性,从而保护环境?

  宗教周刊:过去的几千年来,道教对中国圣山的保护作出了重要而积极的贡献。当代社会道教在对“圣地”的保护可以做哪些方面的工作?

  何晓昕:涉足过中国圣山的人们会知道两样事:一是每年都有数以百万计的人前来这些圣山或朝圣或坐览车游览;二是到处都在担忧如何有效而生态地管理这一局面。今天对这些圣地管理规划的质量,将深深地影响着这些优美的地区将来是否依然优美。 那么,道观是否可以开发特定的项目,保证圣山不受旅游业、林业等开发业的影响而保持圣山的精神、生态和文化?如今中国著名的圣山都设有专门的风景名胜管理局,道教是否可以成为这些管理局正式或非正式成员或咨询员,从而对圣山的管理作贡献?听说华山已经开始讨论这方面的议题,希望能够树立一个好的榜样。

  七年规划:关注关键领域

  宗教周刊:联合国与世界宗教与环境保护基金会邀请世界上各大宗教,开发一个着力于时代变革的七年规划项目,每个宗教都有一个自己的规划,它们共同包括哪几个领域?

  何晓昕:大概有7个关键领域:如何以与道教思想相协调的理念使用资产;教育(特别对年轻人的教育);圣职关怀;生活方式;媒体宣传;与环境部门的合作;庆典。

  宗教周刊:您所说的以与道教思想相协调的理念使用资产可能主要包括道观对土地的使用,对旅游与朝圣的管理,宫观建设等方面,请您谈下这些方面有哪些具体工作可做?

  何晓昕:比如,道长们可以看看自己从多大程度上考察过各自宫观所属(或持有使用权)的资产(包括森林、土地、山川河流),是否可以采用不同的管理与保护方式,对持续性的地球有更好的贡献?

  很多的宗教团体可以介入一些合作项目,创建一种宗教性森林,用于保护宗教拥有产权(或管理权)的森林。这种项目可以使森林从几方面得到更好的管理:与宗教相协调——基于宗教的价值、信仰与传统;环境适宜——既保证木材与非木材产品的收成也保护了区域的神圣,保证森林的生态多样性、丰饶及其生态进程。并且所有的管理人员都致力于循环使用、不使用污染物等;社会获益——使当地以及更广泛区域的民众获益,激励当地人的长远规划观,从而保证可持续性资源;经济上的可行性——合理安排森林的运作业务,带来利润,但这种利润并不是以削弱森林的生态系统与影响周围社区人民的生活质量为代价。

  道教宫观大多是中国著名的旅游景点,也是朝圣地。道长们是否想到自己在旅游与朝圣中的作用?是否问过自己:还有哪些更为环境友好的方式来组织旅游与朝圣?有一些道观带有餐馆和住宿的地方,采取的管理方法是否环境友好型?并符合道教的教导?

  还有,宫观的建设是否给环境带来冲击?在建设中有哪些关键的生态问题?道长们发现了哪些解决方法?修复或兴建房屋时,能否做到更好地考虑环境,比如更多地采用地方材料、太阳能设置、或者采用道教传统中那些经久耐用的亲善性材料(而不是混凝土)创造出某种可以持续万代的优美的珍品。

  宗教周刊:您所提到的教育包括哪些内容呢?

  何晓昕:可举办与环保相关的讲座、论坛,撰写并印发道教与环境保护的教育资料;也可设立一些与道教相关的青年机构,比如组织年轻人参加野外宿营或街道(宫观)的清洁活动;至于道观与道观之间,可考虑联合起来共同从事一些“生态姐妹”项目。还有一点需要谈的是,对属于道教的教育机构的建筑是否设有环保政策?我理解,中国道观基本上没有自己的教育机构。但中国道教拥有好几所道教学院,那么,这些道教学院是否对自己的建筑制订了有关的环保政策?比如:是否设有节约用水或能源的政策?对所使用的纸张、食品、废物及污物又是如何处理?

  宗教周刊:道教传统或者道教宫观里有很多的优良传统,可以发展出一套简朴的生活方式。这些简朴的生活方式,不仅可以减少大规模伤害、屠杀动物,也改善地球的生态环境。这种生活方式会减少对粮食资源的消耗,减少温室效应气体排放量。现在可以怎样做来保证这一优良传统的延续和发扬?可以利用道教中的一些元素来进行环保宣传吗?

  何晓昕:我想,首先可从环境审核着手。道教宫观已经或者可以在多大程度上对自身做一个环境审核。第二,对道长和未来的道教领袖进行环境保护议题的培训。第三是祈祷仪式、语录、祈祷文,这些道教的元素都可以用来进行环保宣传。在符合道教神学立场的同时,让道教的祈祷仪式、语录和祈祷文不但包含一些道教关爱自然的传统,且融入道教的价值观。还有就是,恢复道教里的古老节日,庆祝自然。或者也可以创立新的节日,创作一些新的赞美诗、音乐或欢庆游行集会。

  宗教周刊:除了在内部做好工作以外,道教界还可以在哪些领域开展合作?

  何晓昕:首先是与社会上的环境部门的合作,当然,这要看时机是否已经成熟。比如,中国道教协会专设一个环境保护部门,从而与社会上的环境机构开展合作道教界尝试与那些活跃在环境领域的非神职人士联系,让他们帮助发展应对生态问题的合理措施。或者,与海外的国际环保机构及社团建立联系。与海外机构建立联系可以帮助道教界开阔思路。一些海外的机构团体已经在这个领域开展了工作,从而有些经验可以帮助道教界。这方面道教界已经与我们ARC开展了合作。是否可以考虑更多的合作?   

  媒体宣传也很重要。道长们可以提出问题,比如,如何发展社区的未来,从而保护脆弱的自然?一旦道长们自己致力于环境(议题),就可以号召其他人同样如此,善待环境。还比如,道长们是否可在一些内部通讯里设置专栏,讨论环境保护?是否可以利用某些社会媒体来促进宣传简朴的生活方式、关爱自然?或者,如果道观有网站的话,能不能开设一个关于道教环境保护7年计划的专门栏目(或博客)?最后,道教可否在国家媒体网络上报道一些关于道教与环保的项目或故事?

  宗教周刊:樊教授,您一直都在跟进生态道观的活动,了解整个过程和其中遇到的困难,对于推进生态道观建设您有哪些建议?

  樊光春:创建生态道观活动不是宫观建设的权宜之计,而是宫观发展的长远大计。

  追求道教宫观生态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必须坚持渐进式原则,采用标准化措施,形成制度化管理。根据所处地域可分为山区道观和城镇道观,按照不同分类来制定各类标准。

  把握传统与现代相结合的原则。一方面要立足传统,整理提炼道教戒律中与生态环保相关的条文,历代对道观建设的政策法规;一方面要面向现代,结合当代环保及相关政策法规的要求,制订道观生态环保活动的制度规范。

  道教界开展的生态道观活动,不仅仅是道教界自身实践教义的举动,也是利国利民的行为,对于建设和谐社会具有一定积极意义。因此,建议各级宗教事务部门、旅游行政部门、环保部门和基层政府,将道观(还有佛寺和其他宗教场所)的生态环保,列入自己的工作视野,进行统一规划,提供技术和资金的支持。对于乡村道观,应当列入新农村建设的统一规划和行动之中。




欢迎光临 民俗学论坛-中国民俗学网 (http://chinafolklore.org/forum/) Powered by Discuz! 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