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顾广西电影的发展历程,不得不提到广西电影制片厂(以下简称“广影厂”)。以广影厂为代表的广西电影,曾经有过两次辉煌:一是改革开放前,广西剧本风靡全国,当时全国每年生产二三十部影片,广西人写的剧本占了一大半。二是上世纪80年代初期,中国“第五代”导演张艺谋、陈凯歌、张军钊等在广西异军突起,开创了中国真正意义上的现代电影;“二类小厂”——广影厂拍摄了《一个和八个》、《黄土地》等影片,被誉为中国“第五代”电影和“探索片”的摇篮。进入21世纪以后,广影厂联合其它影视制作机构推出了“影视合流”策略,再次取得令人瞩目的成效。
广西剧本风靡全国
广影厂创建于1958年。在那一时期,全国范围内只有北京电影制片厂、上海电影制片厂、长春电影制片厂、珠江电影制片厂、八一电影制片厂等才能称为“大厂”,其余都是些“小厂”,一年不过拍一两部电影。广影厂当时的主要任务是拍摄新闻纪录片,如重大的民族节庆活动、春耕双抢、先进典型人物事件等。
但广影厂的电影创作组有不少精兵强将,大名鼎鼎的剧作家李英敏和才华横溢的青年作家周民震、毛正三是当时的骨干。他们对电影剧本的创作热情空前高涨,所写的剧本几乎都被全国各电影厂采用和拍摄,实现了广西电影剧本创作的崛起,成为那个时代的奇迹。
周民震的第一部电影剧本《苗家儿女》被上海电影制片厂采用拍摄后,周祖慰、王云高、李栋、陈敦德、朱旭明、毛正三等一大批广西作家和剧作家的作品纷纷被搬上银幕,成为这一时期中国电影的一道耀眼光芒。峨嵋电影制片厂拍摄了陈敦德编剧的《法庭内外》;长春电影制片厂拍摄了李栋、王云高编剧的《情天恨海》、周民震编剧的《瑶山春》;上海电影制片厂拍摄了亢进编剧的《张衡子》;北京电影制片厂拍摄了朱旭明编剧的《南疆春早》、于力编剧的《元帅之死》、周民震编剧的《甜蜜的事业》;为了向广西壮族自治区成立20周年大庆献礼,北影厂还拍摄了毛正三的《拔哥的故事》(上下集)。
然而,广影厂不满足于在剧作创作上的成就,他们渴望自己编剧、自己导演和拍摄制作真正的广西电影。1978年,广影厂被批准拍摄故事片。一年以后,广影厂终于拍摄了由李英敏编剧的、属于自己的第一部电影故事片《十天》,从此进入了自编自拍的阶段。
改革开放给广西电影剧本的创作注入了新的活力。周民震一马当先,接连创作了《真是烦死人》、《顾此失彼》、《蓝色的海湾》、《心泉》、《春晖》、《远方》等影片,荣获文化部优秀奖。陈敦德后来居上,创作出《太阳的女儿》、《港湾不平静》、《老板哥和电妹子》、《爬满青藤的小屋》、《雾界》等多部影片。毛正三创作了《鼓楼情证》、《神州小剑侠》等影片,并与李英敏合作编写了《阿菊姨母》、《飞马将军》等诸多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题材剧本,形成了广西电影剧本创作独特的审美风格。
广西电影,从探索发展之路到扩展自身优势,从剧本创作到影片执导,完成了第一阶段的原始积累,并为第二阶段的扩张崛起奠定了基础。
“第五代”探索片的发源地
改革开放后,广西电影进入了较为成熟的阶段,审美视野的拓展和新人的不断加入,尤其是“第五代”导演在广西的崛起,极大地丰富了广西电影的表现力。
1982年,张艺谋、肖风、张军钊等一批年轻气盛的才子从北京电影学院毕业后,分配到了广影厂。这批充满活力、血气方刚的年轻人,成为了广西电影的新生力量。他们放开手脚,自编自导,自由施展自己的才艺。
1983年,张军钊开始独立执导《一个和八个》,这个由张艺谋、肖风合作拍摄的抗战题材电影,在中国影坛独树一帜,成为“第五代”导演的开山之作。1984年,陈凯歌主动要求调到广影厂,与张艺谋合作拍摄《黄土地》。这部电影在苍凉和壮烈的历史故事中,寄寓着刚毅的民族精神和悲剧意识,影像中人和土的原生态真实,使银幕下的同胞不胜惊讶:我们的父辈、故土和黄河的本来面目原来是这样?由于《黄土地》出手不凡,引起国内外极大的反响,荣获第五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拍摄奖、法国第七届南特三大洲国际电影最佳拍摄奖。电影圈内震惊:一场重写历史的电影探索运动已经拉开序幕。
从那时开始,“第五代”导演们走上了一条始料未及的崎岖之路,经过10年的顽强坚持,他们跨入了成熟期。而作为“第五代”导演的诞生地,广影厂在中国电影史上烙下了深深的印记。张艺谋曾多次在公开场合以“半个广西人”自居。
长期以来,广影厂佳作不断,从《一个和八个》、《黄土地》、《一个都不能少》、《我的父亲母亲》等为代表的“第五代”导演系列,到以《周恩来》、《长征》、《百色起义》、《血洗台儿庄》等为代表的革命历史巨片系列,形成了“小厂敢拍大片”的独特文化现象。50年来,广影厂摄制出品了新闻纪录片270本、科教片21本、壮语粤语译制片22部、故事片120多部。
2000年11月17日,第9届金鸡百花电影奖在广西南宁开幕,这是金鸡百花电影奖第二次在南宁举办。中国电影家协会秘书长张思涛说,在中国电影界,上海是中国电影的发源地,长春是新中国电影的摇篮,北京是当代中国电影的文化中心,而广西则是中国电影界的一块沃土,在电影界占有重要的地位。为此广西人不能不感到自豪。
辉煌后的可持续发展
在经历了两次历史性辉煌之后,随着全国电影气候的潮起潮落,广影厂在低谷中徘徊沉寂了很长时间,再没有像上世纪80年代那么风光、火热。长期以来,“政府是投资的主体,领导是主要观众,明星是质量的砝码,评奖是最终的目的,仓库是最后的归宿”的盲目生产模式禁锢了电影业的发展空间。广影厂面临着可持续发展的种种障碍,面临着重大的挑战。
为了摆脱危机,“保品牌”、“保队伍”,广影厂提出了“珍惜品牌资源和土地资源,走二次创业道路,抓好改革和发展,做大做强影视产业”的口号。2005年,广影厂考察了珠江电影制片有限公司、上海电影集团、天山电影制片厂、山西电影制片厂等企业,借鉴改制经验,发展公司化管理的电影制片有限公司,制定“政府引导、多元化投资、市场运作”的发展战略,推行“影视合流”的发展方针。
“影视合流”的策略成效显著,广西很快就推出了有一定影响力的《真情三人行》、《姐姐词典》、《天上的恋人》以及《黄金驿站》、《圆明园》、《风雨上海滩》等6部电影,以及《大宋提刑官》、《我心飞翔》、《暗算》、《血色残阳》、《女人背后的女人》、《四号女监》等10多部精品电视剧。社会、民营资金的首次独立进入,掀开了广西电影生产新的一页。广影厂的名字一次次出现在全国的银幕上,形成抢滩局面。
在新的体制推动下,近年来,广西作家频频“触电”,进军影视界。东西、凡一平等人的多部小说被改编成了影视剧并反响强烈,其中电影《天上的恋人》获得第15届东京国际电影节最佳艺术贡献奖。李冯、鬼子也分别作为《英雄》、《幸福时光》的编剧而“大展拳脚”,在影视界取得不俗的成绩,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关注,形成了影视领域独特的“广西现象”。作家东西也是制造“广西现象”的主要作家之一。他的5部小说分别被改编为3部电影和4部电视连续剧。去年刚出版的小说《后悔录》和中篇小说《不要问我》也被影视公司看中,正在进行剧本创作。
很多人感到不解:一个边缘省份的作家,怎么会滋生出这么多可改编为影视作品的小说呢?作家东西的答案是:“作品受到影视公司的青睐不是因为时尚、新潮,而是因为作品有内涵”。除了表现现实,东西写的作品对生活有很强的思考力,能直接击中读者的心灵,触动现实,或是提醒,或是批判,或是呼唤。由于这些作品渗透着思想性,有很高的艺术品质,所以很多电影厂和电视台都抢购东西作品的改编权,以便能在林林总总的影视中标新立异。
依托中国—东盟博览会,搭建国际区域影视交流平台,尽快建立“中国—东盟影视城”成为广西电影界的新目标。广西拥有美丽的山水、独特的民风民俗,吸引了国内外的剧组选择在这片尚未开垦的“影视处女地”拍摄影片。每两年举办一次的“中国—东盟影视论坛”,更是吸引了东盟国家的影视文化部门高层、影视文化产业专家学者和企业领袖参加,将论坛打造成为区域内影视文化产业的信息交流、产品展示和项目合作的平台。广西影视文化产业与世界的加速接轨,为广西电影的再次崛起带来了新的机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