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谢志民教授追思会暨“女书研究现状与未来展望”讨论会——记第32期南湖学术沙龙
[打印本页]
作者:
王媛媛
时间:
2010-11-12 22:40
标题:
谢志民教授追思会暨“女书研究现状与未来展望”讨论会——记第32期南湖学术沙龙
发表日期:2010-11-12
本站讯(记者 李敏)2010年11月6日上午9:30,南湖学术沙龙第三十二期在文传院一楼119室举行。本次学术沙龙以追思在10月26日凌晨去世的女书文化研究专家谢志民教授的形式,对“女书研究现状与未来展望”进行探讨。
参加此次学术沙龙的有我校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院党委书记舒服明、党委副书记李庆福、科研副院长向柏松,文传院首席教授彭修银及冯广艺、叶绪民、何红一、祝翔教授,计算机科学学院朱宗晓老师等。来自武汉大学中国女书研究保护中心的宫步坦博士、《外国文学研究》常务副主编邹建军教授与会代表研究生代云芳、《洪湖渔歌》和《女字状》剧本作者蔡全虎应邀出席。此外校老干处退休教师石景斌、谢志民教授的家属谢燮及若干研究生和本科生也参加了本次学术沙龙。
追思会一开始,集体起立,为谢志民老师默哀。之后,向柏松副院长和学生杨兰分别在会上读了各地学者和女书研究机构发来的唁电。
“谢老生前嘱咐,丧事从简。谢老去世后,也没有开追悼会。今天,我们在这以学术沙龙的形式悼念谢志民老师,愿他安息。”舒服明书记首先发言,充分肯定了谢老师成绩,“他为中南民族大学,为女书的研究,为当地文化传承等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舒书记鼓励大家学习谢志民老师深入民族地区展开田野调查和严谨的治学态度,为民族地区的发展多做贡献。
李庆福副书记还用PPT为大家介绍了谢志民教授生平。
“谢志民,男,教授,1933年出生,四川资中县人,1952年9月考入北京大学东语系,同年底因院系调整转入中央民族学院语文系。1956年毕业后参加中国科大学语言调查第一工作队,到广西从事壮语调查和壮文研究,后留在广西壮文研究指导委员会研究室工作。1980年调到中南民族学院(现中南民族大学)。
谢志民先后从事壮语文和语言学研究与教学,土家语、江永女书及其流传区的语言调查和研究工作,成果颇丰。近10余年来,他主要偏重于女书文化的调查和研究,先后发表了《论女书文字体系的性质至》、《女书是一种与甲骨文有密切关系的商代古文学的孑遗和演变》、《女书是一种独立的自源文字》、《论女书字符构成中的崇鸟意识及其与古越人鸟图腾文化的关系》、《论女书字符构成反应的原始稻作文化现象及其与古越人的关系》、《女书系文字与古越文明》等等论文30余篇。
李书记总结出谢老师在女书文化研究方面的主要学术观点:女书是世界上唯一的女性文字;女书是独特的资源文字、记号音节文字;女书是中华文化中又一个活着的世界性古老文种;女书是瑶字非汉字。早在许多年前,我国著名语言学家严学窘、王均等就对谢老师在学术上的成就作出了充分肯定。李庆福副书记特别指出:“谢老师关于女书的学术论文多数都是在他1995年退休后发表的,退休后他还孜孜不倦地研究着女书,这样的精神是十分难得的。”
主持人叶绪民指出:“女书研究在八十年代有过一次高峰,之后又沉寂下去了。2000年,由谢志民老师牵头,我校再次组成调查小组到江永县田野调查,为新一轮女书文化研究高潮奠定了基础。其中谢老师起到了重要推动作用。”
随后,在场师生纷纷发言,表达了对谢志民老师的哀悼,对女书研究未来的展望。
何红一教授引用我国著名人类学家、社会学家费孝通的话,评价谢老师真正做到了“板凳要坐十年冷,文章不做半句空”。彭修银教授回忆了谢老师在眼疾重重的情况下,为保持女书真实性,将女书原件影印缩放到适当比例后再用剪刀剪下,粘贴到书稿中的细节。在场师生听到这里无不为之感动。彭老师指出,女书研究的空间还很大,我们还可以在女书研究方面做更多的事。
最后向柏松院长总结了本次学术沙龙,“我们在此追思和缅怀谢志民老师,希望未来能将谢老师开拓的事业发扬光大”。此次南湖学术沙龙在对谢志民老师的无限追思和对女书未来研究的无限展望中结束。
作者:
王媛媛
时间:
2010-11-14 12:40
标题:
悼念谢志民老师
悼念谢志民老师
2010-11-05 08:37 作者:朱宗晓
呜呼哀哉!吾痛失一良师益友,研究室折一顶梁柱石,女书学界损一领军泰斗,中国的读书人中,从此更少了一位桢干!
学术桢干
桢干者,学术之栋梁。谢老师为之献身的,便是他从1983年开始研究的女书。谢老师从知天命之年起步,到78岁仙逝,无一年、一月、一日,不在呕心沥血地从事女书研究,退休多年、病魔缠身、眼花手抖、失语卧床,都挡不住谢老师研究的步伐。76岁高龄抱结肠癌之患每天伏案10小时,依旧用一手遒劲有力的正楷,一本一本地撰写着手稿,令人既悲且叹!2008年1月25日,谢老师突然卧床不起,失语数月,到2009年才慢慢恢复。即便如此,他还盼望着能参加今年8月在北京举办的中国“女书习俗”抢救保护研讨会,准备将自己最新的研究成果在会上与大家交流。这么多年来,谢老师不计个人的名利得失,只盼着探究女书文化。记得2007年初与谢老师相识时,他笑言自己七十有五,身体尚可,前25年大部分都用来收集整理女书资料,准备再用5年时间,好好地进行研究。奈何天不假年,壮志未酬,令人扼腕叹息!
[attach]13711[/attach]
谢志民教授(1933.3.26-2010.10.26)。
女书泰斗
谢老师系四川省资中县人,1933年3月26日出生,1952年在川南第一资中中学毕业,继而考入北京大学东方语言系,由于院系调整,同年底转入中央民族学院(现中央民族大学)语文系学习。1956年毕业后,谢老师参加中国科学院少数民族语言调查工作队第一工作队,到广西从事壮语调查研究、壮文的创制与教学。1957年7月,调入广西壮文研究指导委员会研究室。1980年调中南民族学院(现中南民族大学),从事语言学理论教学及壮语、土家语研究。
谢老师在壮语和土家语研究方面,先后发表论文数篇,与他人合撰并出版的《土家族语言简志》于1993年荣获中国社会科学院1977年-1991年优秀科研成果奖。1983年开始,谢老师将研究工作的重点转向女书。28年来,谢老师在女书文化调查与研究方面投入了大量心血。他到湖南江永、道县、江华和广西富川等女书流传地区考查20余次,收集传统女书作品580余篇(15万余字)、当地语言资料和人文历史资料40余万字。通过对这些资料的研究,先后发表研究论文30余篇,出版了获第六届中国图书奖二等奖的《江永“女书”之谜》三卷册,还与人合作出版了《女书发声电子字典》。为让人们看到古代长江流域民族文化的灿烂辉煌,促进以女书文化为龙头的旅游开发,谢老师一直在筹划创建女书文化研究所和女书学博物馆。2007年,谢老师加入中南民族大学计科学院女书信息化工程项目组,开展用信息技术保护女书的工作。2009年,凝结谢志民教授半生心血的《中国女字字典》受国家新闻出版署资助,由民族出版社正式出版。
顶梁柱石
2007年3月8日晚,谢老师、吴显礼老师(我校特聘教授)和我在中南民族大学南湖学术沙龙上相识,初步定下了将女书信息化的合作思路。2007年4月11日,谢志民老师来到9号教学楼429房间,将《中国女字字典》检字表扫描给项目组。在文传学院李庆福老师的帮助下,我们将检字表中的2345个女书字符一一进行了分割修正,制作成国内第一份女书字符集。2007年8月,在同济医院的病榻前,谢老师仔细审阅了国家民委科研项目申请书《女书信息交换用字符集及输入法设计研究》,并和我们畅谈了用虚拟现实技术建立女书碑林园的构思和所需素材。2007年10月,谢老师提供同音字表,项目组根据此表设计出国内第一套女书拼音输入法。
2007年11月22日,女书信息化工程在中南民族大学正式启动,项目负责人为王江晴教授。2008年1月,《用信息技术抢救和保护女书》项目在国家民委立项,谢志民老师为该项目主要成员。2008年1月3日,通过谢志民老师,项目组邀请到女书传人胡美月女士来校撰写新的女书字符集,每一个字符都经过谢老师用放大镜仔细审定确认。2008年,少数民族文字信息处理研究室建立,研究室的宗旨为,通过与文字学和民族学学者合作,用信息技术抢救和保护各少数民族文明成果,从而延续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2010年,《女书规范化及识别技术研究》项目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资助。谢志民老师为该项目主要成员。
[attach]13712[/attach]
谢志民教授撰写的女书专著。
良师益友
谢老师的女书研究是一项异常艰辛的工作。在长达28年的女书研究过程中,为了保持女书的“原生态”,杜绝伪造女书,谢老师始终采用对收集原始女书作品的复印、剪切、等比例缩印等方法,得到与文稿大小基本一致的女书字符,然后用胶水一个一个粘贴在文稿的相应位置的方法来撰写文章。仅就这一份坚韧和毅力,足以羞煞无数年轻人。
谢老师每与人谈起他所钟爱的女书,无论对方是学生、研究生还是老师,总是神采奕奕,兴高采烈。20多年的女书研究和扎实的国学功底,令他的谈吐给人以如沐春风、如饮醇酒之感。到后来尽管受失语影响,语言表达有所障碍,但看得出他还是很努力地想将自己的思想传达出来,很想与年轻人交流。
谢老师尽管年迈,但从不服老。记得2007年底我把实验室的设备图纸拿给谢老师看,告诉他这里将会建成少数民族文字信息处理研究室时,他高兴地说:“看来我以后主要要到这里来办公了,资料也要都搬到这里来,将来还要在计科学院开女书学堂呢!”可惜研究室家具尚未备齐,谢老师的身体状况就已恶化,到最后竟也没能到研究室来看上一眼,坐上一会儿,令人悲泣不已。
愿谢老师在地下安息!愿我能成为像谢老师这样的学者,虽不能至,心向往之!
(编辑:杨征 来源:计科学院)
[
本帖最后由 王媛媛 于 2010-11-14 12:42 编辑
]
作者:
穆昭阳
时间:
2010-11-27 14:42
宫哲兵老师吧,打错了。虽是这样小的一个学问,但也值得尊敬和关注。后辈如何努力,前人做了这么好的基础。是个深思的问题,个中事情娓娓道来。需要有扎实做学问的人和严谨踏实的作风,让女书更加体现自身的价值,仅仅有怀念是不够的
作者:
王媛媛
时间:
2010-12-7 21:14
标题:
回复 3# 的帖子
宫哲兵老师没来,是宫步坦博士。
欢迎光临 民俗学论坛-中国民俗学网 (http://chinafolklore.org/forum/)
Powered by Discuz! 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