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ard logo

标题: 《王知三文集》编后语 [打印本页]

作者: 平凉    时间: 2010-11-10 06:43     标题: 《王知三文集》编后语

编后语
《王知三文集》终于付梓出版了,我心头积压的一块石头总算放了下来。十年的时间并不暂短,这十年里,对一个写作者来说,是一个失意的过程,煎熬的过程,更是一个艰辛奋斗的过程,一个希望与等待的过程。的确,她的问世,我是由希望到 “望眼欲穿”的一丝希望,最后到完全消逝。现在看来,这种“失望”是很值得也是很有价值的。如果没有这十年等待中的积累,没有这十年的煎熬,也就不会有这160万字的成果。
从新世纪开始,我只有一个念头,把自己四十年中写作的文章分门别类的编辑起来,作为对我个人生命的总结,留给社会、留给我的孩子们。那时候,我就开始收集整理和编辑这些文稿了。由于种种原因,只是把堆积在一起的文章命了书名,即《关陇文化探微》《问俗关陇》《世事心语》《飞鸿集——王知三致国内学人的信札》《文史拾遗》《关陇民俗文化论述》《策划关陇》等。二○○六年,《关陇文化探微》单行本由中国文史出版社出版外,其他各书就一直“束之”于电脑,“高阁”于文件库里。
近年来,我一直忙于六盘山地区周边市、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发掘研究和地方文化丛书的编撰工作。令人安慰的是,《六盘山地区回族口弦》《六盘山地区民间饮食》《六盘山地区回族民俗大观》《六盘山地区民间信仰》《六盘山地区春官词》《六盘山地区原生态文化民间采撷》《六盘山区传统文化艺术的保护与开发》《红旗漫卷》《平凉民俗》《甘肃民俗》等几本关于六盘山地区历史文化、民俗文化专业性的著作,限于个人力量和其他原因,我不得不改变方式,或与人合作,或以其他地方的名义,署以他们的名字,都先后付梓出版了。为什么要这样做呢?自然,就是借助他地、他人的资金力量,把自己多年积累的心血,变成印刷物,留给六盘山地区的广大读者。
这些年,我为宁夏的银川、隆德、西吉、泾源、原州,甘肃的兰州、静宁、庄浪、泾川、平凉、天水,甚至北京、青海、江西等地作文化策划,在别人看来,我挣了不少钱,是他们想象中的“有钱人”。但说实话,我并没有挣上多少钱。自己一直生活在社会的低层,无职无权,身卑人贱,那只不过是展示我的兴趣和爱好的平台,借此体现自己的生命价值、生存价值和凸显地域文化价值罢了。这就是我为什么累时、累人、累心,甚至“累骂”,做了大量工作而挣不来钱的主要原因。
二○○○年,我离开了工作单位,有了属于自己的大量时间,于是,就萌动了编辑自己的著述的想法。其实,这种想法的产生,给自己带来了一种无形的压力。请人录入、请人编辑、请人校对都要花钱。我真正感觉到了钱的重要性。有钱人可以成就一切,没有钱的写书者写下的书却是一堆废纸,这是多么残酷的社会现实啊!为了这些书稿的整理面世,筹措“钱”首先成了当务之急。在无法筹措到印刷费用的时候,只有放弃。后来经过反思,才发现自己很愚蠢,放着金饭碗却又爱讨要吃。自己没有钱,别人总有钱啊,我的资料可以变成“钱”啊。何必把自己宝贵的无形资产积压在电脑里,不去寻找另外一种途径,展现给社会,展现给更多的读者呢?
有了这个想法,眼前一片豁朗。从那时起,我便改变了想法,不认为这些地方文化资料是自己的私有财产,它是社会的财富、是民众的资产。不论以谁的名义出版,都是奉献给社会的一种财富。这样,我的好多地方历史文化资料、民俗文化书稿都变成了印刷读物,我的心里有了一种无法名状的安慰感和愉悦感,也有了一种至高无上的成就感和荣誉感。
多年来,许多地方或个人、网络刊发我的作品(包括摄影作品)时,无视我的著作权,一用再用。虽说是民间文学作品,但是,这不是收集整理民间口头传说意义上的“民间故事”,它都是我用心创作的新故事。特别是一些地方邀我专门编制的文化策划案,当时,他们限于没有资金去组织实施,几年后,却把我的策划方案略作修改,或者不作任何修改,提供给某些设计单位作为设计参考使用,最后大都变着法子使用或实施了。他们既不署我的名字,也不给我支付一定的报酬,真让我尴尬与无奈。现在,我的文集已经正式出版了,以后凡需要转载我的文章或刊用我的图片,或者采用我的设计方案的单位、网络、个人,请最好事先给我通知一声,引用我的理论观点时必须注明出处。否则,我都将以著作侵权行为视之。
《文集》的出版,让我深感欣慰。我十分敬仰的师长司尚德老师在生前为《文史拾遗》写了序言,虽然老先生已经作古多年,但他给予我的鼓励和评价,我会永远铭记心中。感谢多年来一直关注我文集出版的同仁们,感谢侯立文先生在百忙中为《文集》写序,给我一个公正、客观的作文评论和为人评价。
在成书过程中,杜文辉先生在初稿编辑中作了大量的工作,我十分感激。《文集》邀请了忘年交朋友、学生作该书的主要编辑和校对者,分别是:《文事拾遗》安甲丑、宋洁编;《世事心语》安甲丑、李新立编;《问俗关陇》魏齐富、陈宝全编;《飞鸿集——王知三致国内学人的信札》李世恩、王毅斌编;《策划关陇》王永强、宋洁编。他们还为自己所主编的一书,撰写了发至肺腑的编辑感言,这是对我最高的敬意和安慰。
《策划关陇》一书中,在撰写《宁夏泾源县王洛宾纪念馆布展详案》时,王洛宾先生的儿子王海成先生提供了宝贵的资料,在此特别致以感谢!
《文集》的编辑出版经过了一个漫长的时间,在这漫长的时间里,写作资料的积累,或者是大型文化案的策划形成,得到了许多热心朋友的支持,如《关陇民俗文化散论》中的《静宁县四河乡周岔村民文化调查报告》一篇,其村小学教师周永忠先生为我的调研工作提供了诸多方便,我一直心存感激之情,借此,特意为这位热心地方民间艺术、且并不被乡人理解的好朋友表示诚心的谢意。
同时,青海的谢承华先生,江西的高文明先生和刘筱蓉女士;宁夏银川邹荣、阎凤亮、吕宏轩先生和王莲喜、黄咏梅女士;西吉县的黄如林、马存贤、杜斌先生和安秀梅女士;泾源县的咸国英、鄢生勇、余青海先生;隆德县的王居杰、孙静平 、郭静先生;原州区康红梅、杨明、王周、王怀凌、朱小平等先生;原河南周口教育学院、现在广州番禺一所高校任教的张翠玲女士;甘肃庄浪县的王兴、孙志勇、岳安明先生;原在天水《财富周刊》任主编、后调任甘肃日报的靳沛林先生;庆阳的路笛和时任庆阳专区副专员的刘宝全先生;泾川县时任县委书记的王建太和张怀群先生;静宁县的齐世明、曹宁子、吕锋、刘桂香、李满强、王新文以及已经调省方志办的张占社等先生,还有甘沟乡马嘴村和曹务乡张屲村广大朴实真诚的村民,为我的田野作业及大型策划案的撰写,或顺利地实施都创造和提供了极好的平台,使我的文化活动策划能力有了一个展现的机会。在此,我特意向以上众多的朋友表示深深地敬意和感谢!
还要感谢我的表侄柳毅伟和表侄媳闻玉霞,在我文集成书过程,策划出版、封面设计等方面付出的亲情责任之心,我也为我舅父家族能培养出这样优秀的文化艺术后生感到莫大的高兴。
《文集》里有个别篇章,是我与王莲喜、陈宝全、余青海等人合作的成果,在此一并致谢!
在这里,我更要感谢内蒙古人民出版社的王世喜先生、兰州中正印刷有限责任公司蒋江南先生,他们都为《文集》的出版给予的大力支持和高昂费用上的最低惠顾。
因影响终身的文凭遗憾,致使我的文化素养、写作能力、理论水平都受到了一定的限制,因此,《文集》在积累、撰写、选稿、编辑、校对诸方面都存在很多的错误和缺点,这些纰漏有望在《王知三全集》出版时,得以修改和更正。
《文集》是时间与心血积淀起来的成果。我知道,它的价值和意义不在现在,也许在我的身后吧,但愿我的朋友永远珍惜和爱护它!这是我编余的一点希望。
                                             作者
                                     2010年11月于云鹤斋     

作者: 叶涛    时间: 2010-11-10 07:13

祝贺!
作者: 张润平    时间: 2010-11-10 09:48

祝贺啊,王先生!我是最为清楚和理解地方文化人的甘苦辛辣的。你的贡献将会是不朽的,穿越历史时空的。同时向王先生致敬!
作者: 木兰山人    时间: 2010-11-28 22:57

不容易啊




欢迎光临 民俗学论坛-中国民俗学网 (http://chinafolklore.org/forum/) Powered by Discuz! 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