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帖由 竹林遗风 于 2010-11-9 22:14 发表
我觉得保护传承人重要,但更重要的还是关于相关非遗事项生存环境的保护、改善或调整。只有有了合适的生存环境,才能继续传承,有所发展。
我们已经看到,即国家给了某些传承人一定资金,鼓励其继续传承某项技艺,但 ...
原帖由 恩施土家 于 2010-11-9 21:17 发表
很多论文喜欢分析个案,或从文化遗产保护运动的整体进行讨论,这无可厚非,当大家过多的思考着学科危机的时候,对运动的反思往往会找出一些眉目
每次谈起非遗,我更多的喜欢谈传承人。锡诚先生专门写过传承人的文 ...
原帖由 周波 于 2010-11-9 22:19 发表
传承,既要有资金支持,更要有兴趣。否则在金钱的鼓励下,可能慢慢的徒有其表了,如果徒弟只为钱去学,能传承下去吗?更何况政策并不一定具有连续性
原帖由 竹林遗风 于 2010-11-9 22:14 发表
我觉得保护传承人重要,但更重要的还是关于相关非遗事项生存环境的保护、改善或调整。只有有了合适的生存环境,才能继续传承,有所发展。
我们已经看到,即国家给了某些传承人一定资金,鼓励其继续传承某项技艺,但 ...
原帖由 周波 于 2010-11-9 22:19 发表
传承,既要有资金支持,更要有兴趣。否则在金钱的鼓励下,可能慢慢的徒有其表了,如果徒弟只为钱去学,能传承下去吗?更何况政策并不一定具有连续性
原帖由 后溪男孩 于 2010-11-9 22:30 发表
“非遗事项生存环境的保护、改善或调整。只有有了合适的生存环境,才能继续传承,有所发展。”这句话可能存在一个本体的误区,诚如墨顿对功能主义的修订中提到的:“到底是社会环境是因,还是民俗现象是因?”
“ ...
原帖由 竹林遗风 于 2010-11-9 22:47 发表
这种环境的改善,可以是从外部入手,比如说倡导人们对某一些传统工艺的兴趣和认识,也可以从内部入手,调整非遗本身,使其更适合当下社会。请溪哥指教。
原帖由 jinjshan 于 2010-11-9 23:09 发表
从非遗事项的保护到传承人保护再到传承环境的保护,
看到各位大侠分享的这么多个人见解
偶是不是可以把这个和我们经常提的整体性保护的理念联系起来
还有现在的生态博物馆和民俗村是不是也可以给我们一些启示,值 ...
原帖由 jinjshan 于 2010-11-9 23:09 发表
从非遗事项的保护到传承人保护再到传承环境的保护,
看到各位大侠分享的这么多个人见解
偶是不是可以把这个和我们经常提的整体性保护的理念联系起来
还有现在的生态博物馆和民俗村是不是也可以给我们一些启示,值 ...
原帖由 张贺 于 2010-11-9 23:10 发表
当一种文化闯入另一种文化之中,才会发生文化的震撼,但身在其中的人们却不自知。文化间的碰撞,使一些人在文化的选择上作出自己的判断!这种判断往往生会产生一些误区,放弃自己文化的现象这也是屡见不鲜的,这 ...
原帖由 jinjshan 于 2010-11-9 23:17 发表
传承人说:我们刚刚做出了一个艰难的决定,我们要张开双臂迎接新的文化
但是一转身发现自己原来的文化又被大家捧到了很高的位置
然后又回过头来把自己已经丢弃的东西又捡回来了,只是这个时候可能已经有很多东西再 ...
原帖由 jinjshan 于 2010-11-9 23:25 发表
个人觉得其实有很多民俗村根本算不上真正的原生态
甚至相反,他们借鉴了很多学者们的研究成果
也可以说是运用别人的资源来重塑了自己的文化,现在一些配合旅游业进行的这种村落这种现象据说非常普遍,而且不止限 ...
原帖由 后溪男孩 于 2010-11-9 23:32 发表
谁来指路呢?他的指示就是万能的吗?
事实就是头破血流的!世界大战不用说了。
就算是在民俗现象中,巴厘岛上的人们也在争啊。(格尔茨《文化的阐释》)
原帖由 张贺 于 2010-11-9 23:37 发表
民俗村中的民俗是一种文化的“重现”,是“做”出来的民俗现象!一定程度上也起到了保护的作用,这一点是值得肯定的,但是像民俗村这样集中展演,老觉得脱离了什么,请各位指教!
原帖由 张贺 于 2010-11-10 11:21 发表
刘 慧老师的《当代大学生与非遗传承人保护 ——以长江大学非遗社团为个案》一文中提出非遗进课堂具有一定的选择性:其一,内容上的选择性。其二,地域的选择性。其三,传承对象的选择性。那么学校这个平台对非遗的保 ...
原帖由 风林火山 于 2010-11-10 23:14 发表
游客想看老建筑,想了解实际的生活空间,所以最好人们还是住在那里。
住在那里的人说:“凭什么,大家住新房子、住楼房,让我们住不舒服、不方便的老房子”
留下还是出来?
太原会议后,大家可以去韩城党家村看 ...
原帖由 风林火山 于 2010-11-10 23:14 发表
游客想看老建筑,想了解实际的生活空间,所以最好人们还是住在那里。
住在那里的人说:“凭什么,大家住新房子、住楼房,让我们住不舒服、不方便的老房子”
留下还是出来?
太原会议后,大家可以去韩城党家村看 ...
原帖由 风林火山 于 2010-11-10 23:14 发表
游客想看老建筑,想了解实际的生活空间,所以最好人们还是住在那里。
住在那里的人说:“凭什么,大家住新房子、住楼房,让我们住不舒服、不方便的老房子”
留下还是出来?
太原会议后,大家可以去韩城党家村看 ...
原帖由 蜗牛 于 2010-11-11 13:04 发表
目前的问题是现在我们高喊要保护非遗,但事实上,这只是专家学者等一厢情愿的意愿,对于最应该保护自己的文化遗产的村民来说,他们自己认为自己所拥有的一切只是与现代化格格不入的落后,文化自觉成了文化自卑。保 ...
原帖由 罗艺 于 2010-11-10 23:01 发表
现在各地都很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很多地方都开始建设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园区,可是目前的现状是这种保护更加倾向于一种商业化,而商业化的运作会使得非物质文化遗产大大变味,这种非短期效益的制造出的伪民俗势 ...
原帖由 silver 于 2010-11-11 09:16 发表
近30国的歌曲、舞蹈及传统技艺申报教科文组织2010年非物质文化遗产:
http://www.chinesefolklore.org.cn/web/index.php?NewsID=7938
其中包括我国申报的候选项目。。。
原帖由 后溪男孩 于 2010-11-11 15:35 发表
是啊,为什么让我们住不舒服、不方便的老房子?
这表明一种理念的问题,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视野下,其他方面的视野就不考虑了吗?
一个更大的问题,生活的本意是什么?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后面的生活的本意是什 ...
原帖由 蜗牛 于 2010-11-11 17:20 发表
非遗保护需体现人文关怀,人文关怀既是指对这一部分人满足其一定程度上的物质需求,
也是指对整个人类发展史负责,尽可能留存那些濒临灭绝的珍贵遗产,告诉世界它们曾经存在过。
是两全齐美,还是两败俱伤,个 ...
原帖由 蜗牛 于 2010-11-11 17:28 发表
至少内因是根本,外因只有通过内因才能更有效。
个人认为文化遗产保护需要村民的文化自觉及政府专家等三方协调努力,而村民的文化自觉需要政府专家及舆论媒体的宣传教育和鼓励(物质和精神)。
“怎么样才算 ...
原帖由 张贺 于 2010-11-11 22:42 发表
针对溪哥的问题我也来重申一下文化遗产的定义:
世界文化遗产项目是联合国科教文组织1972年发起的,它关注的是自然和人工环境中具有突出意义和普遍价值的文化和自然遗产,如具有历史、美学、考古、科学或人类学 ...
原帖由 张贺 于 2010-11-11 22:42 发表
针对溪哥的问题我也来重申一下文化遗产的定义:
世界文化遗产项目是联合国科教文组织1972年发起的,它关注的是自然和人工环境中具有突出意义和普遍价值的文化和自然遗产,如具有历史、美学、考古、科学或人类学 ...
原帖由 后溪男孩 于 2010-11-12 08:54 发表
自然是永恒的,何来遗产?
遗产是针对有限的生命的时间来定的,
文化是一个个群体生活的表现,群体没有灭亡,过去的还在影响着现在,过去的还有生命力,是遗产吗?
什么是遗产?对于个体来说,是可以有遗产的定义 ...
原帖由 jinjshan 于 2010-11-12 11:58 发表
自然是永恒的不假,但是从古至今看下来,或者就从建国以后看下来,自然发生的变化是大家有目共睹的,有多少自然景观逐步被破坏直至消失啊
如果我们还不对这种破话行为进行遏制,相信要不了多久,很多自然景观将会 ...
原帖由 张贺 于 2010-11-12 16:29 发表
静山姐姐的“建筑之意于建筑,应该也算是非物质之于物质了吧”
哈哈,让我想起了一句禅语:“名名者悉空,名名不可得,一切法无名,而欲问名字,欲求真实名,未曾所见闻,夫生法即灭,云何而问名,说名字语言,皆是 ...
原帖由 蜗牛 于 2010-11-13 13:42 发表
虽然陈勤建老师的这篇《都市更新进程中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合理利用
——以上海川沙古镇为例 》文章只是初稿,但是读了之后很有启发。
作者以上海川沙古镇为例,探讨如何在都市更新进程中对现存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
欢迎光临 民俗学论坛-中国民俗学网 (http://chinafolklore.org/forum/) | Powered by Discuz! 6.0.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