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太原市民俗
[打印本页]
作者:
齐鲁青未了
时间:
2010-11-7 21:02
标题:
太原市民俗
文章来源:太原旅游信息网
太原有着悠久的文明发展历史,千百年来,一直是中国北方农耕民族与畜牧民族、农业文化与游牧文化相互渗透、相互撞击交融的地区。太原之民情风俗具有其同于中原而异于中原、同于北陲而异于北陲的地方特色,而这种地方特色又在不同的历史时期,表现出传承和变异。
生产习俗
劳动生产是人类赖以生存和进化的最基本的实践活动,长期稳定的生产活动形成了太原人丰富而独特的生产习俗。
太原是黄河流域农耕文化较早发生和发达的地方。考古证明,早在旧石器时代,太原地区就有远古人类族群活动的遗迹,从大量出土的石核、石片、砍砸器、尖状器以及刮削器来看,太原人的祖先早已从事着刀耕火种、采集渔猎的生产。新石器时代,尤其是陶器的发明与使用,太原人的生活与生产更加安定。太原市的光社、义井、狄村,清徐的马峪以及娄烦等地发现的新石器文化遗址,说明太原先民的农耕、种植、养殖、制陶以及纺织等生产习俗很早已经形成。
太原又是中原文化与北方游牧文化长期冲突与交融的中间地带,形成了亦农亦牧的格局和社会风习。农耕与畜牧相辅相成、紧密相连,是太原农业生产习俗的一个重要特点。
太原是矿产资源十分富足之地,素有“煤海”、“煤乡”之称。除煤之外,太原还有丰富的铁、铜、硫磺、石灰石、石膏等蕴藏,这是太原历史上采矿冶炼业以及手工业长期发达乃至形成各具特色的生产习俗的重要条件。
商贸习俗
太原自隋唐时期就是一座经济繁荣的商业名城,是黄河流域仅次于长安、洛阳的第三大政治中心(谭其骧语)。明清时期,山西重商之风渐炽,太原受风气影响,民间普遍崇尚经商之道。明宣德四年(1429年)政府增收商税,将全国列出33个工商业大城市,太原即在其中。清代,太原素称富庶,经康乾休养生息百数十年,“生齿日繁,有举袂如云、挥汗成雨之盛”(乾隆《太原府志》卷16)。各种店铺林立,商业发达,最有名的大商号为“钱庄”、“当铺”以及道光年间兴起的“票号”。此外,太原境内的一些小市镇蓬勃兴起,阳曲县的青龙镇,清初时荒无人烟,满目蒿莱,人称“青蒿沟”,经过豪商王家的开辟,乾隆时成为高楼巍峨、街道整齐的市镇(乔志强《山西通史》)。
太原与晋中地域相邻、经济互融。太原商贾是享誉海内外的晋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太原地域是晋商向外发展扩张的重要基地。新中国成立后,太原作为省会城市,商业贸易日益繁荣。太原传统的商贸习俗和新兴的都市商业习俗构成了颇具特色的太原城市风俗。
生活习俗
社会经济的发达程度,决定着人们的生活水准,并影响着人们的生活习俗。太原人的生活环境属于黄河文化经济圈内,晋人节俭、朴素的习惯在太原人的生活习俗中有着充分的体现。生活习俗的主要构成因素是人们在衣、食、住、行方面长期形成的观念和行为方式。太原人在很长历史时期中养成了节衣缩食、简约平淡的生活习惯。饮食以“主食”(面食)为主,讲究醋蒜调和,虽然外来菜系如锦似玉,但太原百姓仍然偏爱面食,一大碗面条佐以醋蒜调料照样吃得舒服、满足;衣饰以单调的色彩和样式为主,不争华丽,不图浮饰,长期流行黑灰蓝青的稳重朴实色彩,在现代时尚冲击下,太原人的衣着打扮仍然较沿海地区滞后许多年;太原人以重视并善于建房著称,许多人毕其一生辛劳就是为了盖房建院,为子孙后代留下房产基业,盖房成为太原百姓一生中的大事。太原城镇居民的居住形式以四合院为主,乡村的住宅以院落内坐北朝南五间或七间住房为主,多为单门独院的平房瓦房,室内陈设偏爱厚实的木制家具。现代城市发展后高楼林立,但许多上了年纪的人们仍然留恋独院瓦房;行旅长期以步行为普遍,平川地区生活富裕的人出门多乘坐畜力大车。现代交通条件迅速改善,公路纵横交错,各式车辆铺天盖地,旧的行旅习俗正在渐渐消逝。
社会习俗
社会习俗是人们社会关系结构形式的表现。家庭、家族和亲族是社会民俗中最基本的内容。在太原农村中最常见的是核心家庭,即由完成了婚礼的一对男女及其子女组成的家庭,同时也存在着三世同堂、四世同院的家庭形式,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和人们观念的变化,核心家庭已成必然趋势。作为华夏文明发祥地之一的山西,其村落的形成可追溯到史前时代。两汉以后,太原境内的乡村组织已相当严密和完备。村落又是民俗的摇篮,太原市内约二千多个自然村落,蕴育着深厚的、灿烂的民俗文化。追溯其历史,村落多由单姓村演变而来,一是移民定居后繁衍迅速,二是联姻使外姓家族迁入。城镇内的生活小区逐步形成,至20世纪80年代后具有了社区的功能特征,并随着城市化的进程不断扩大和完善。
人生礼仪
太原民间的人生礼仪虽具有某种独特性,但就其大端而言,则和广大汉族地区的习俗有千丝万缕的联系。旧时风俗重男轻女,称生男孩为“大喜”,生女孩为“小喜”。如果久婚不孕,就要去娘娘庙求子,故民间特别崇拜送子娘娘或观音菩萨,衍生子许多求子风俗。孕妇分娩后的一个月内,称“坐月子”,不让产妇多动弹,许多地方只允许产妇喝稀米汤。婴儿满一个月要办满月酒,称为“做满月”,诞生100天称“百日”或“百岁”。孩子满一周岁要举行“抓周”仪式,预测孩子将来前程。孩子12岁时要举行隆重的“开锁”仪式,告别孩童时代。太原的婚嫁习俗经历了由繁到简的演变,近代太原的婚礼大致保留了议婚、订婚和成婚三个阶段形式,铺张现象有增无减。操办丧事的习俗心理仍然受“送死重于奉生”的观念支配。新中国成立后,太原的丧葬礼俗在有关部门倡导下,出现了一些新的风尚。尊老敬老的社会风气逐渐形成,子女为老人祝贺寿诞日益隆重,在城市中,生日蛋糕已成为祝寿不可缺少的喜庆食品。
岁时节日
延绵不绝。从整体上看,太原的岁时节日具有明显的农耕文化特征,农忙季节,一般一个月只有一个节,只是体现一种信仰,且活动形式简单,多以家庭为单位进行。农闲季节,节日相应增加,民俗活动中,娱乐成分渐渐加强。太原的岁时节日中,勉励农事、祈求丰收、祭祀土地、企盼兴旺等活动占很大比重,虽然许多形式随时代发展而不断演化,但却反映了历代劳动人民渴望丰收、希冀幸福生活的心愿。新中国成立后,许多健康活泼、乐观向上的岁时节日不断发展并被赋予崭新的民俗内容,也出现了一些新兴的节日。有一些公历节日是由国家行政部门颁布确定的,虽然说从严格意义上讲,这些节日还不能属于风俗的范畴,但是民间百姓逐渐接受了它,并给它注入了日渐明显的风俗内容,使这些节日逐渐融入百姓的生活风俗中去。
信仰习俗
民间习俗中有许多事象源于原始崇拜,表现了人类祖先原始的信仰心理特征。民间习俗虽历经演变,多数事象至今仍含有信仰因素。前述各章中已散记诸多包含信仰性质的民俗事象,尤其在生产习俗中较集中地记述了行业神崇拜、奉祀的情况,故此章不赘述。同时要说明一点,禁忌乃信仰习俗的重要部分,禁忌在民众生活中无孔不入,无论衣食住行、婚丧嫁娶、岁时节日等等,都有极多民间禁忌渗透其中,故不专门设章节而分散记述之。又,信仰习俗在太原地区表现丰富,由于多民族共同生活的原因,各民族的信仰习俗既保持了本民族的特色,同时又趋于向汉民族融合和同化,因此,本志以汉族文化为主体来叙述太原民间的信仰习俗。随着现代科学知识的普及,许多陈旧的信仰习俗已成为陋习,渐渐从人们的生活中消逝,故本章简要记述不作细论。
游艺竞技
太原的游艺竞技民俗,渊源十分悠久。五彩缤纷的社火小戏,情趣盎然的田间游戏,健康活泼的城乡竞技,喜庆热烈的民间工艺,形成一幅斑斓迷人的风俗画卷。社火源于古祭祀土地与火神的活动,社会发展引发了祭祀风俗的演变,今天的社火已成为民间节庆的表演艺术形式和娱乐活动。和社火相伴的是小戏,小戏多由民间操办,地方特色浓郁,有些源于祭祀仪式,有些源于秧歌,教属于大众文化的类型,许多小戏经过发展与创造,已成为更高层次的戏剧形态,山西被誉为“中国戏曲的摇篮”、“中国戏剧发祥地之一”,太原地区的重要作用不言而喻。民间游戏和竞技是一种闲暇适意的生活调剂,其中既有节令性游乐活动,也有竞技色彩的对抗性活动,更多的则是不受时间、地点、条件限制的随意方便的自娱自乐活动。民间工艺从文化分类上讲,属于民间艺术,它与民间习俗有关天然的联系,无论是剪纸、面塑、刺绣,还是民间绘画、彩灯、雕刻,它都受着本地人民群众的审美情趣和生活习惯的影响,它的特色取决于本地民众风俗文化的特色。本章民间工艺节简略记述了太原市剪纸、面塑和刺绣的内容。
传说谣谚
太原地区广泛流传着许多苍老古朴的神话传说,表现了远古人民对自然力的抗争和对提高人类自身能力的渴望,表现了人民大众对真善美的追求和对黑暗丑陋的鞭笞。它以口头传承的形式记载了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文化。而流传于乡间田野的谣谚俚语,则从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展现了人民群众的恢宏睿智,它既是不同历史时期社会生活的见证,又是民间百姓风俗习惯的口碑资料,同时还是人们劳动和生活经验的总结,是民俗文化中极为珍贵的组成部分,也是民族文化的宝贵遗产。
欢迎光临 民俗学论坛-中国民俗学网 (http://chinafolklore.org/forum/)
Powered by Discuz! 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