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ard logo

标题: 山西传统民歌 [打印本页]

作者: 车前子    时间: 2010-11-5 12:49     标题: 山西传统民歌

       山西传统民歌      

                           2010-10-19   来源:黄土坡的个人空间

    山西号称“民歌的海洋”,民歌、山歌种类多,数量大。1978年以来,为编辑《中国民间歌曲集成·山西卷》所收集到的民歌,就有15000余首。这浩如烟海、数以万计的民歌,大致可分为山歌、号子、小调、秧歌、套曲5大类。

        山歌类

  山西的山歌,又有“山曲”、“开花调”、“卷席片”等不同种类。它们的共同特征是:l. 短小、单纯,一般为上下句结构。2. 词、曲、格律均较自由,多为即兴编唱。群众的说法是“做甚唱甚,想甚唱甚,见甚唱甚”。3. 无需伴奏,无一定调高,随时随地张口便唱。但由于流行在不同地区,语言、音调以及演唱方法等均有差异,形成了各自不同的风格和特点。

  山曲   主要分布在晋西北的河曲、保德、偏关、五寨、神池、宁武、岚县、兴县、临县、离石等黄土高原地区。这一带的“山曲”,都具有高亢、嘹亮、悠长、舒展等特点,富有山野风味,尤以河曲“山曲”最为出色。这里的山曲绝大部分,上下两句的旋律基本相同,惟有落音的一音之差,为平行结构。但旋律优美,歌词语言生动,生活气息浓厚,题材广泛,尤以情歌最为动人。如《羊倌歌》、《三十里名山二十里水》、《割莜麦》、《想亲亲想在心眼上》、《人在门外心在家》、《眊你两回》、《说下实话留想头》、《在河湾》等,流传很广。

  开花调     是流行在左权、和顺、武乡等县的山歌。因其歌词的上句总是以“××开花”起兴,下句点题而得名。它以左权县为中心,其风格特点是委婉、清秀,节奏比较规整,不是上下句变化较小的平行结构,而是变化较大的、呼应式的对比结构;旋律流畅、清新,曲调优美动听,抒情性较强。其中有一些3/8节拍的小曲,如《会哥哥》、《单相思》、《想情哥》、《苦相思》等,节奏明快,旋律活泼。还有一些精品,如《亲圪蛋下河洗衣裳》、《桃花红杏花白》、《有了心思慢慢来》等,也广为流行。

  卷席片     也叫“烂席片”,是定襄、忻州和雁北一带流传的山歌。它的节奏较为平稳,但音调婉转,旋律柔美,别具一格。歌词常用上下句排比手法,比喻贴切,颇有韵味,如《娘老子主婚害死人》等。

  号子类

  “号子”是人们劳动时唱的歌,所以也叫“劳动号子”。它在劳动过程中起统一号令、协同动作和振奋精神的作用,节奏性很强。

山西的号子主要有两大类。

  一是“工程号子”,其中又有“打夯号子”、“打硪号子”两种。这种号子流布广泛,在建筑工地上,就能听到号子的歌声。

二是“船夫号子”,主要分布在黄河沿岸的河曲、河津、芮城等地。这种号子又根据不同的劳动分为拨船号子、行船号子、拉篷号子、爬山虎号子等。各种号子的音调互不相同,都无固定唱词,是在劳动过程中由领号人见景生情即兴编唱的。山西号子的主要特点是节奏鲜明有力,音调单纯流畅,情绪乐观豪放。如河曲的《推船号子》、《打蓝调》,五台的《打基歌》,定襄的《打硪歌》,芮城的《拉篷号子》等等。

  小调类

  小调是随时随地都可以自由吟唱的小曲,由明、清小曲演变而来。在山西的各类民歌中,小调数量最多,分布在全省各地。

  山西小调富有表现力,题材、形式丰富多彩。有优美动听的抒情歌,如《绣荷包》、《绣花灯》、《茉莉花》、《送情郎》等;有感人至深的叙事歌,如《下柳林》、《秋香骂婆婆》、《洪秀英》、《苦伶仃》等;有轻松欢快的歌,如《观灯》、《闹元霄》、《对花》、《打秋千》、《拜大年》等;有催人泪下的悲伤的歌,如《光棍哭妻》、《小寡妇上坟》、《哭五更》、《诉苦》等;有幽默风趣的诙谐歌,如《古里怪》、《要女婿》、《高高山上一圪嘟嘟蒜》等;也有针砭丑恶现象的讽刺歌,如《不像话》、《不相配》、《抓跳蚤》等。总之,它包罗万象,各种情调的音乐兼而有之。

  小调的曲式结构也多种多样,但四句式的分节歌是基本形式,数量也最多。如《绣荷包》、《拣蓝炭》等。其次,上下句结合的两句式的小调也占较大比重,它体现了上下呼应和对衬的规律,如《交城山》、《四十里平川瞭不见人》等。此外,还有两句半、三句、三句半、五句、五句半、六句等结构。其歌词格式以七字句为多,其次是十字句和五字句,也有的是这3种句式的混合结构,还有少数长短句。总之,不管是曲式结构,还是歌词格式,都呈现出多姿多彩的格局。有许多曲调在全国流行),《绣荷包》、《交城山》、《观灯》、《一根扁担》等。

       秧歌类

  有一部分民歌,其中有一定人物和故事情节,适于表演。各地的秧歌队,大都在名为“大场子”的集体舞表演之后,还要停下来围战圈,进行“小场子”表演,所演唱的歌,大多有一定的人物、故事。随着历史的发展,各地民歌手和民间艺人对其不断进行加工和完善,这种歌的故事性、情节性和戏剧性得到进一步发展,于是有的就由地摊表演搬上舞台表演,形成“歌舞小戏”,成为戏曲剧种。如:祁太秧歌、沁源秧歌、汾孝秧歌、河曲二人台、左权小花戏等皆属此类。

祁太秧歌和汾孝秧歌    祁太秧歌由于广泛流行于晋中平川地区,也叫晋中秧歌。它有近300个曲调,调式丰富。优美动听、风格别致,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和乡土风味。如〔绣花灯〕、〔送樱桃〕、〔卖高底)、〔看秧歌〕、〔十家牌〕、〔大挑菜〕、〔卖元宵)、〔算帐〕、〔卖烧土〕、〔采棉花〕、〔拾麦穗〕等。

  沁源秧歌    流行于沁源一带,它也是在小调和地秧歌的基础上发展形成的地方小戏,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曾发挥过重大的作用。曲调丰富多彩,四句式结构为基本形式,有的热情、豪放,如《偏坡扭》、《大挑腔》、《嘣子调》等;有的流畅婉转,抒情性强,如《独守寒窑》、《抱琵琶》、《梳妆台》等。

  二人台   是流行于晋西北、雁北广大地区的一种民歌演唱形式。因表演者原来只有一旦、一丑,故称“二人台”。又因最早盛行于河曲县,也称“河曲二人台”。曲目丰富,曲调优美、婉转,抒情性很强,具有清新、活泼、明快的音乐风格。部分曲调在群众中颇为流行,如〔走西口〕、〔打金钱〕、〔挂红灯〕、〔转山头〕、〔打樱桃〕、〔看病〕、〔尼姑思凡〕、〔五哥放羊〕、〔送情郎〕等。也正因为这些民歌有着十分感人和迷人的魅力,故近年来流传面越来越广。

  小花戏   也称左权小花戏。是流行在左权、和顺一带的民歌演唱形式。曲目丰富,形式多彩,具有轻盈、秀丽的音乐风格。较流行的曲目有〔摘花椒〕、〔卖偏食〕、〔放风筝〕、〔打秋千〕、〔扑蝴蝶〕、〔探情郎〕等,旋律柔美,地方风味很浓。

  风台小戏    因产生于和顺县风台村得名。所唱曲调有不少是明、清以来的小曲,如〔相思令〕、〔银扭丝〕、〔玉娥郎〕、〔剪靛花〕、〔四面镜〕等。也有的是当地小调,如〔瞭病〕、〔太平年〕、〔打尿床〕等。曲调优雅,旋律清秀,有湖光山色的韵味。

  原平凤秧歌   这是一种集体性的歌舞表演,男女各半,有独唱、齐唱,由一人主唱,大家帮唱。其曲调大都是较长的叙事歌。演唱时唱中有说,说中带唱,既有民歌色彩,又有曲艺味道。曲式结构的特点是主导音调反复出现,具有回旋变唱的因素。代表性曲目是〔过大年〕,此外还有〔白茂林卖画〕、〔祝英台下山〕等。

  临县伞头秧歌   是秧歌队中手持花伞的带头人,担任主唱。所唱曲调,大都是当地秧歌或小调,如〔上川调〕、〔下川调〕、〔西首调〕、〔招贤调〕等。其唱词都是由“伞头”见景生情,随机应变地即兴唱出的,故颇有吸引力。

  此外除以上介绍的外,山西各地还有许多名目繁多的秧歌音乐。如祁县“过街秧歌”、五寨“八大角秧歌”、“曲沃秧歌”、昔阳“拉花”、“对口秧歌”、“单口秧歌”等各种秧歌调;有“九莲灯”、“花篮灯”等各种灯歌调;以及各种“花鼓调”与“旱船调”等。真可谓百花争艳,五彩缤纷。音乐的共同特点是欢快、热烈、幽默而风趣。

       套曲类

  在山西民歌中,还有一些根据内容的需要,把不同的曲调加以联缀、组合而形成表现一个完整故事的声乐套曲,主要有3种。

       左权“大腔”   曲调优雅、婉转,结构严谨。其中有序曲,称“蒜疙瘩”;正曲,称“劈破玉”;尾声,称“大岔”。序曲和尾声相对稳定,在各套曲目中变化不大。中间的正曲变化多端,有着多样的回旋变唱。整体结构与宋代的“唱赚”有相似之处。演唱形式为“坐唱”,伴奏为笛子、三弦、四胡等丝竹乐乐器。主要曲目有〔奇怪〕、〔小大姐骑毛驴〕、〔小二姐梦梦〕、〔张生游寺〕、〔红娘采花〕等。音乐风格别致,具有曲雅、风趣的韵味。

  兴县“昆曲”   明末清初就流行在兴县一带。其结构同元代的“散套”相近。所唱曲调大都为明、清以来的小曲,如〔江心月〕、〔跌断桥〕、〔南荷色〕、〔跌落金钱〕、〔银扭丝〕等。主要流行在城镇居民中间,演唱者是当地贫苦文人组成的“子弟班”,所以也称“穷秀才班”。“坐唱”形式,有独唱、齐唱,或分别担任不同角色演唱,近似民间“清唱剧”。伴奏乐器有笛子、三弦、四胡等。原来曲目很多,由于歌词典雅难懂,流传不开,故大都失传。现搜集到的只有〔连环扣〕、〔李逵磨斧〕、〔莲花落〕3套曲谱。音乐优雅、古朴。

  离石“弹唱”    流行在离石、柳林、方山、中阳一带,相传形成于清代中叶。在清代修撰的《永宁州志》中,有关于“审录·唤妹子”、“放牛·贴对子”的记载,这就是“弹唱”较流行的曲目。在民间有“东秧歌、西道情,小曲出在离石城”的传说,这小曲即指的“弹唱”、“弹唱”用的乐器有三弦、扬琴、四音子(四胡)、笛子、管子、笙、四块瓦等,因伴奏以弹拨乐器为主,故也称“小曲弹唱”。“弹唱”的曲调和曲目很丰富,民间艺人有四大景,八小景,七十二个闹五更,九湾十八调。其演唱形式是乐队坐成一字或八字形,前面有一男一女(通常为以男扮女)手持彩扇边舞边唱。以对唱为主,兼有独唱和帮唱,中间还有少量插白、最有代表性的曲目是〔审录〕,演唱王金龙与苏三的爱情故事。还有〔关公挑袍〕、〔金钱莲花落〕、〔赶舟〕、〔唤妹子〕、〔借顺顺〕等。内容丰富,演唱形式活泼,音乐的乡土风味浓郁。

  山西民歌在全国最大的影响,应该是那首“游击队出了个华政委”。 不过没有流传开,也不可能流传。这首歌原本叫《交城山》,歌中唱道:“交城的山来交城的水,不浇(那个)交城浇了文水。交城的大山里没有好茶饭,只有莜面烤酪酪,还有那山药蛋。灰毛驴驴上山,灰毛驴驴下,一辈子也没坐过那好车马。” 我小时候还会唱呢。

  说到山西民歌的源远流长,你可能始料不及。首先,在山西的出土文物中,你可以看到约6000年前新石器时代的陶埙、约4000年前夏时的石磬、约2700年前春秋时的甬钟、约2400年前战国时的编钟和编磬。其次,中国历史上最早的民歌是由山西的古代先民创作的。譬如无人不晓的“日出而作,日入而息”的《击壤歌》,还有《南风歌》以及《诗经》中的《伐檀》、《硕鼠》等一批优秀民歌。再次,我国许多关于音乐的典故,也和三晋大地有关。比如,春秋晋平公时被誉为“五音之圣”、被后人尊为“ 聪圣” 、“乐圣”的盲人乐师师旷,是洪洞人;战国后期著名的儒家、著有音乐专著《乐论》的荀子,是临猗人;创造诸宫调的戏曲音乐家孔三传,是晋城人。还有,享有“余音绕梁,三日不绝”美誉的歌手韩娥、使孔夫子听后三日不知肉味的优美乐曲——“韶”,都和三晋大地有关。

       在山西长大,自然也受山西文化的熏陶,不成段的山西民歌也会哼几曲。小时候住在阳泉,从大喇叭里学会了几句夸山西土特产的歌,什么“平遥的牛肉太谷的饼……平定的沙锅亮晶晶……”小曲婉转动听,只是记不住词。后来才知道,那是首晋中民歌,就叫《夸土产》。

       实际上,山西民歌是个统称,因地域不同、方言不同还分了几大类:有高亢、明亮、绵长,流行于晋西北黄河边上的“山曲”;有委婉、清秀,流行于太行山区的“开花调”;有激昂、嘹亮,流行于忻州地区的“卷席片”;还有或轻松、或欢快、或诙谐、或辛辣,流行于晋中一带的小调。从内容上看,山西民歌就更丰富多彩、多种多样了。有唱婚姻爱情的歌、有反映劳动生活的歌、有对自己命运不满发泄控诉的歌、有人物故事的歌,还有新民歌——就是反映革命斗争的歌。

  这些民歌,勾画出了那个时代山西人的生动的生活画卷。和所有的民歌一样,反映爱情和婚姻的歌,也就是情歌占了山西民歌的大部分。这些从心底流淌出来的歌词,是那么地鲜活、那么地生动。你听,一个姑娘爱上了一个小伙,但是 “樱桃好吃树难栽,有那些心思口难开”。日久天长竟然害上了相思病: “想你想得迷了窍,寻柴火掉在了山药蛋窖”。那大胆的小伙子,只有在黄土高坡上才敢大胆地表白自己的衷肠: “对坝坝圪梁梁上那是一个谁?那就是要命的二妹妹”。两个年轻人恋上了,在坡坡上说着知心话: “你要和小妹妹长长间坐,觉不着天长觉不着饿。”最后,一对有情人发誓:“咱二人相好一辈辈,铡草刀剜头不后悔”。这比文绉绉的海枯石烂一点儿也不逊色,这是只有在黄土地里生活的人们才会用的语言表达方式。但是,相爱并不一定能够结合。那时候还不能够自由恋爱,还得遵从媒妁之言,于是许多妇女对包办的婚姻发泄着自己的不满和控诉。有的哀叹自己的不幸:“我妈妈我大大爱银钱,把我卖在阎王殿”。有的忌恨媒人:“白杨树呀一排排,正好给媒人做棺材,一头大来一头小,把她全家放里头。”还有的受尽了虐待折磨,“ 长年止不住泪蛋蛋流”。到头来“ 千盘万算没活头,凉凉扑在黄河(里)头”。当然,新婚后也有幸福的,想恩恩爱爱过一辈子。但是生活所迫,却不得不出外讨生活。 “哥哥你走西口,小妹妹我实在难留……”新婚夫妇依依惜别,催人泪下。

  山西民歌还有许多反映生产劳动方面的歌。“一朵朵白云天上飘,一群群肥绵羊青草湾湾跑。青草弯弯杨柳树叶摆,红丹丹的阳婆婆桃杏花花儿开。”你看,这不是一副美丽的画卷嘛。“酸枣打得满山跑”,“手拿镰刀嘶喽顺喽,割莜麦”,“一片片雪棉足十分,一个棉桃半茶盅,拉丝不断爱煞人,每亩能摘二百斤。” 这是劳动人民从心底发出的喜悦。

  新民歌,就是反映革命斗争的歌。山西是革命老区,有晋绥、晋察冀、晋冀鲁豫三个抗日根据地。根据地军民浴血奋战打击日本鬼子,留下了许多可歌可泣的故事,自然就涌现出许多新民歌。如《大烟袋》:“上一次鬼子来扫荡,狗日的好利害,抢走了哥哥的两只孩(鞋),还有我的大烟袋。大烟袋呀(咿呀嗨),烟袋!”。还有山西省歌舞剧院独唱演员刘改鱼唱的《太行民兵》了:“太行山呀哎,高又高呀哎,开展游击哈哈咳,好地方呀哎。青抗先呀哎,基干队呀哎,全民武装哈哈咳,保家乡呀咳!”刘改鱼是阿宝的老师,和顺人。文化大革命时演出的节目太政治化,只能唱那些“革命”歌曲,人们不爱听。观众喜欢这种鲜活的民歌,返场的时候刘改鱼就唱这首《太行民兵》。

  山西的歌多,歌手自然也多。前面提到的韩娥,是古代的代表。到了近代,山西出了许多全国知名的歌唱家,老一辈里有中国歌剧舞剧院的郭兰英、总政歌舞团的马玉涛、海政歌舞团的吕文科,第二代有关贵敏。现在的就更多了,有阎维文、戴玉强、聂建华、谭晶。还有一点不容忽视的是,阿宝的脱颖而出,使原生态这种唱法得以大行其道——阿宝之后,原生态歌手堂而皇之地登上了CCTV的青年歌手大奖赛。

  山西会成为民歌的海洋决非偶然,因为山西是中华民族古老的政治文化中心。尧舜禹三皇曾先后定都于晋南的平阳、蒲坂和安邑(即现今临纷、永济和夏县),自然而然,山西就成为中华民族文化的发祥地之一。到了元代,元杂剧就顺理成章地在这块沃土上诞生了。

  山西音乐人对挖掘山西民歌做过大量的工作。上世纪80年代末以来,山西省歌舞剧院先后创作了以黄士高原为系列的大型民间歌舞《黄河儿女情》、《黄河一方土》和《黄河水长流》,在全国引起了极大的反响。



       附:在网上搜到了不少山西民歌曲目,居然能连缀成一篇短文:

  腊月里《剪窗花》,正月初一《拜大年》,到了十五《挂红灯》、《闹元宵》,姐妹们相约着《观灯》、《看秧歌》。在《桃花红杏花白》的怀春之季,小伙子《梦梦》都是《想亲亲》。虽然俩人《苦相思》,但也只能《有了心思慢慢来》。姑娘悄悄的《绣荷包》,盼秋天《花儿开》的时候,再《会哥哥》。有一天,妹妹到《交城山》《采棉花》,巧遇《割莜麦》的小伙子。小伙子唱着《牧羊山歌》倾诉衷肠,真的是《难活不过人想人》啊。妹妹《听见哥哥一声唱》,发誓《死活也要跟着你》、《铡草刀剜头不后悔》!

       其余的民歌曲目是:

  《击壤歌》、《康衢童谣》、《南风歌》、《椒聊》、《葛生》、《绸缪》、《鸨羽》、《硕鼠》、《伐檀》、《十亩之间》、《汾沮》、《葛屦》、《并州歌》、《混江龙》、《拜月儿》、《南妆台》、《偏坡扭》、《进兰房》、《叠断桥》、《粉红莲》、《抱琵琶》、《叠落金钱》、《绣荷包》、《银纽丝》、《剪靛花》、《玉娥郎》;

  《苦伶仃》、《打冻凌》、《拉麦根》、《洪秀英》、《离婚》、《秋香哭婆婆》、《冯采云》、《下柳林》、《回头看》、《扁廷扛长工》、《死活不种财主的地》;

  《那是个谁》、《依心小话话说不完》、《夸土产》、《绣花灯》、《茉莉花》、《十样景》、《卢狗亲上寿》、《永不能生娘家》、《姑嫂挑菜》、《下柳林》、《秋香哭婆婆》、《苦伶仃》、《对花》、《打秋千》、《热菜汤》、《高高山上一骨嘟蒜》、《花儿开》、《抓跳蚤》、《不相配》、《买菜》;

  《打酸枣》、《摘花椒》、《送樱桃》、《夸女婿》、《买高低》、《目毛妹妹》、《五哥放羊》、《菜园小曲》、《开花调想情郎》、《三十三颗莜麦》、《三天路程两天到》、《东山上点灯西山上明》; 《牧歌》、《送情郎》、《杨柳青》、《牧羊山歌》、《推船号子》、《难活不过人想人》、《亲圪蛋下河洗衣裳》、《会哥哥》、《夸女婿》、《菜园小曲》、《东山上点灯西山上明》、《死活也要跟着你》、《樱桃好吃树难栽》、《走绛州》、《一铺滩滩杨柳树》(土地还家)、《开花调》、《挣不下银钱过不了年》、《打金钱》、《送情郎》、《五头赶车》、《姐妹俩》、《梳妆台》、《大红公鸡毛毛腿》、《天下黄河九十九道湾》;

  《三国调》、《珍珠倒卷帘》、《杨门叹十声》、《祝英台下山》、《张生戏莺莺》、《游湖》、《苏三起解》;

  《黄岩洞大胜利》、《打红都炮台》、《窑洞保卫战》、《打飞机》、《围困蒲阁寨》、《周西岭战斗》、《打石门坞》、《痛打飞鹰队》、《关家垴、打得好》、《粉碎九路围攻》、《大烟袋》、《太行民兵》、《观灯》。

作者: 车前子    时间: 2010-11-6 16:43     标题: 定襄民歌《大红公鸡毛毛腿》走出我省动漫新路

山西定襄民歌《大红公鸡毛毛腿》走出动漫新路
  近日,广播电影电视管理干部学院传出喜讯,我省动画系列MV《大红公鸡毛毛腿》在2010中国(常州)国际动漫艺术节上,首次摘得国际“最佳动画电视大奖”,实现了我省动漫产业获得国际大奖数为零的突破。为此,记者专访了《大红公鸡毛毛腿》的主创、广播电影电视管理干部学院动画系教研主任董立荣,他表示,在得奖后不仅明白了“民族的就是世界的”真理,同时也对山西省的动漫产业更加充满信心,坚定了引领我省动漫产业走出中国走向世界的决心。

  山西民歌系列携手动画MV走向世界

  “大红公鸡毛毛腿,吃不上东西白跑了腿。两来稀粥熬白菜,你才是小妹妹的心上爱……”说起这首脍炙人口的《大红公鸡毛毛腿》,在山西定襄几乎家喻户晓,但2010年9月之前,它几乎只是一首普通的山西民歌,以此为代表的这种独特的山西民歌文化也只是在民间悄然流传。而如今,它却在广播电影电视管理干部学院动画系教研主任董立荣的手里,和近几年才兴起的词语“MV”、让很多行外人觉得奇妙的“动漫”结合起来了。谁也没有想到,这种最新的组合“动画MV加山西民歌”一经亮相,便让全国乃至世界震惊。

  据了解,本届“金卡通”国际作品大赛中竞争最为激烈、奖项最重的电视片类最高奖项便是“最佳动画电视大奖”,而其得主正是中国的动画系列MV《大红公鸡毛毛腿》,它不仅是五大类最高奖项得主中唯一的一部中国作品,也是我们山西有史以来在动画行业中取得的最高奖项。

  “《大红公鸡毛毛腿》将最传统的山西民歌文化、最淳朴的民间爱情民谣通过最时尚完美的表现手法和最逼真的人物形象造型得到完美的刻画和展现,得到所有观众和评委的认可。”董立荣介绍,“这种新的创作方式也将逐渐被世界认可和接受”。

  山西,不仅如歌中唱到的“地肥水美五谷香”,它还有着“五千年文明看华夏,地上文明看山西”的美誉。山西不仅拥有中国70%的地上文物,它还拥有无数令人惊叹的文化遗产。而这些都是董立荣动画创作的灵感和生命。

  “正是因为我的创作团队都生长在山西,对山西历史文化可以说耳濡目染,并且都有自己的认识和看法,所以我们选择从自己的长处入手,希望创作出一个全新的属于中国人自己的动画作品。”董立荣介绍,“在不断的创作中,我似乎找到山西动漫的方向,2500年前三晋大地诸侯纷争、赵武灵王改革军事、杨家将满门忠烈、司马光砸缸聪明机智……这些都将是山西动漫发展得天独厚的优势。”但这些文化元素并不是搬过来就可以用的,我们必须根据动画创作的特点进行改编,融入动画的表现手法,这样的作品才能赢得观众的喜爱。

  《大红公鸡毛毛腿》首度亮相就捧回大奖,对于山西省内一些动漫企业都产生一定的刺激和引导作用。太原高新区数码港张姓工作人员介绍,近年来我省动漫企业发展缓慢,除了资金短缺外,企业自身对于动漫作品的创作方向和题材的选择也是阻碍其发展的因素之一,而《大红公鸡毛毛腿》的成功无形中将对我省其他动漫企业产生启发和引导的作用。

  《大红公鸡毛毛腿》系列山西民歌能顺利登上国际舞台并刷新山西动画产业的获奖纪录,对于董立荣执导的创作团队无疑是天大的喜讯。但是回忆起那段创作过程,董立荣仍感慨万分:由于资金短缺,晚上要加班设计动画风格、确定人物形象,第二天还要给学生们确定分镜头、修改前天学生的作品,一首歌要耗时一个多月才能完成。就是顶着艰难,终于赢得了广泛的认可和好评。据介绍,《大红公鸡毛毛腿》民歌系列获奖的消息一传出,打电话寻求合作的人顿时多了起来,《大红公鸡毛毛腿》的主创团队对自己和山西的动漫前景开始充满希望。据了解目前此项目在学院领导的大力支持下已经制作出了整个系列近20余个,其余的还在继续创作出,而且创作人员根据每个歌曲的特点都相应进行了独特的美术风格设计,让歌曲与画面完美的统一在一起。“我们每首歌都是一种新的创作手段,将营造一种新的场景和感觉,就目前省内的动漫企业看,他们要想模仿还是有一定困难的。”董立荣自信地说道。但是人才外流也是我省动漫产业发展的制约因素,对此,董立荣希望《大红公鸡毛毛腿》民歌系列能作为山西动漫产业腾飞的一个开始,让更多的山西创作人才对山西充满信心,使得山西动漫产业星星之火最后达到可以燎原之势。

作者: 英古阿格    时间: 2010-11-6 18:44






欢迎光临 民俗学论坛-中国民俗学网 (http://chinafolklore.org/forum/) Powered by Discuz! 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