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难
[打印本页]
作者:
clamstock
时间:
2008-12-12 10:51
标题:
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难
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难
2008年12月11日 17:03:43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
新华社XHTV沈阳专电:(记者:姜兆臣、高铭; 编辑:别培辉)资金缺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面临困境(同期:关于录影、录像这方面咱们现在不具备,另外往返资金什么的这些方面都很困难的,现在我们工资都挺困难的);自觉传承民族文化,守护精神家园(同期:比如说老艺人的剪纸,就直接到课堂里教孩子们,孩子们就学剪纸,把这个技术传下来)。敬请关注《新华纵横》--《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难》。
新华社记者张诚: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种世代相传、反映群众生产生活状态和思维方式的民族民间文化。随着全球化趋势和现代化进程的加快,非物质文化遗产也受到越来越大的冲击,一些依靠口授和行为传承的文化遗产正在不断消失,许多传统技艺濒临消亡。
在辽宁省北镇市富屯满族乡石头城山脚下,有两间低矮的泥房,院子不大,院门由3块不到半尺宽的破旧木板横着拼凑而成。这就是满族剪纸国家级传承人汪秀霞的家,今年72岁的她是我国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走进汪秀霞的家,昏暗的屋内除了一台旧电视机和一台缝纫机外,没有一件像样的家具。但汪秀霞对这样的生活显得很淡然。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 汪秀霞:
剪子在手上放着,想剪什么就是什么。
汪秀霞从4岁起就跟着母亲学习剪纸艺术,17岁时嫁到了北镇富屯乡新立村,这里不但是满族人聚居地,而且是古代契丹人石头城的所在地,在生产生活中,灵秀的自然风光和古朴的民间传说故事,熏陶和启发了汪秀霞的灵感,汪秀霞开始了独具民族特色的萨满传说的满族民间剪纸,并先后创作了《柳树妈妈》、《山神爷》、《萨满出马》、《八仙图》等一大批极具民族地方特色、风格朴实的剪纸。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 汪秀霞:
记者:你的技艺已经到一定程度了,到现在一个成形的徒弟也没有,你觉得遗憾吗?
我遗憾是挺遗憾,我劝我姑娘、儿子,我说那啥你跟妈妈学吧,我说你别说不挣钱,我说慢慢学一定程度了就能挣钱,你劝她她不听,孩子们不听,我老姑娘说了,你等着吧,你什么时候挣钱,我什么时候跟你学,你看这话把我说的我都哑口无言了!
汪秀霞向记者展示了她一幅幅获奖的剪纸作品。她告诉记者,能在有生之年把这门技艺传给后人,是她最大的心愿。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各种以非物质形态存在的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世代相承的传统文化表现形式。目前,辽宁省共有20名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但大多都没有徒弟。今年84岁的谭振山老人,虽然能讲1000多个民间故事,但随着记忆力的减退,一些故事已经想不起来了,可目前还没有一名徒弟;蒙古族“乌力格尔”的表演传承人只有一个徒弟,要学到他的水平还要20年,而再不及时整理,他会的一些段子也会逐渐忘掉。锦州的满族剪纸传承人赵志国,现在手头连一幅剪纸也没有了,繁重的农活让他找时间剪一幅作品都成了奢望。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 赵志国:
精力条件太不允许了,时间我也不允许。因为咱在农村吧,不少活必须得亲自干到了,所以我拿出正经的功夫整这个剪纸,我一定把它搞好了,现在我就是时间的问题,为了生活没办法。
赵志国告诉记者,自从国家将满族剪纸定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后,当地政府由于缺乏资金并没有采取措施来促进这些古老艺术的传承。
2008年2月19日,李秀媛被确定为“东北二人转”5个国家级传承人之一。2008年3月13日,当盼望已久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国家级传承人”红色证书还在路上时,李秀媛因病在辽宁黑山县去世,她所能演唱的60多部二人转剧目只用视频保存了3部,20多名学生只学会了一点皮毛。
李秀媛演唱滚板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 李秀媛:
现在说到家的话都有点晚了。有的老一点的,咱黑山左右可能70多岁以上都没了。前些日子把《西厢》整理完,《西厢》3600句呀,净唱要唱四个点(小时),快点唱三个半点。这个全本《西厢》现在咱全国都没有,包括吉林、东北三省都没有,哪个演员也没有全本拿下来的。
这是今年2月份新华社记者对李秀媛的一次独家专访,1个月后她便去世了。据了解,李秀媛是掌握黑山二人转唱腔最全面的传承人。黑山二人转有270多年的历史,是现代二人转的发源地。它以唱功、说功、绝活见长,擅长抱板、滚板等味正腔浓,唱腔丰富。随着李秀媛老人的去世,鲜活的黑山传统二人转将更多地只体现在文字的记载上。
记者在采访中也了解到,资金短缺、后继无人已经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公认的难题。
辽宁省黑山县文化馆 汪丽丽:
一个老艺人就是一个小型博物馆,咱们现在也是积极挖掘整理呢,他们没了以后,这些东西就没法去挖掘了。咱们资金方面也有一定的限制,受限制,你比如说去采访了,你配套设施,关于录影、录像这方面咱们现在不具备,另外往返资金什么的这些方面都很困难的,现在我们工资都挺困难的。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家委员会副主任 乌丙安:实际上申报的本身,当地政府就要投入,不能等靠要。等靠要是不行的。特别是有条件的地方。申报积极、保护不积极的原因就是申报了就瞪眼等国家给钱,投入,越这样它底下没有动力,很多老艺人濒危也不管,甚至于艺术品都损失了也不管,光积极申报,报了以后就知道要钱,这个是绝对不行的。
乌丙安告诉记者,物质文化遗产以物为载体,而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以人为载体,千百年来口传心授,才形成了独特的民族文化精华。物质文化遗产的毁灭需要外力,但非物质文化遗产却往往是人亡歌息、人亡技绝。所以,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最核心、最紧迫的工作是做好传承人的保护工作。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家委员会副主任 乌丙安:
传承分两条线,一个就是他还可以教他自己喜欢的徒弟,这是个人传承;另一个就是社会要给他配备、给他投资,特别是中小学。比如说老艺人的剪纸,就直接到课堂里教孩子们,孩子们就学剪纸,把这个技术传下来;皮影戏怎么刻,怎么制作皮影,怎么耍,都可以进课堂。
乌丙安告诉记者,京剧进课堂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把民族民间文化艺术纳入到教育体系,这无疑是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最好的传承和保护,像浙江省长兴地区几乎每所学校都成立了百叶龙舞队。此外,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当地政府应加大投入,同时加大宣传力度。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家委员会副主任 乌丙安:要求保护的项目有市场是不现实的,因为保护的项目国家就是无偿投入的,谁不投入谁就错了。你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是不能建立在利益的基础上,它的利益就是社会利益,就是历史价值,就是文化价值。
新华社记者张诚: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一种民族符号,是民族历史发展的见证。真正打动人的、有价值的,并不是形式本身,而是形式里面蕴藏的民族情感。越是民族的,也就越是世界的,传承和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时代赋予我们不可推卸的历史重任。
作者:
笛威辛亢
时间:
2008-12-18 09:41
有时候竟觉得悲哀,我们为了保护上蹿下跳,却有人漠不关心。
好演员是掌声培养出来的:):)
欢迎光临 民俗学论坛-中国民俗学网 (http://chinafolklore.org/forum/)
Powered by Discuz! 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