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ard logo

标题: 北大中文系百年系庆大会视频 [打印本页]

作者: 张志娟    时间: 2010-10-26 22:57     标题: 北大中文系百年系庆大会视频

[flash]http://player.youku.com/player.php/sid/XMjE3MTg4MTA4/v.swf[/flash]
作者: 张志娟    时间: 2010-10-26 22:59     标题: 陈平原在“北京大学中文系百年系庆庆祝大会”上的致辞

(2010年10月23日上午,北京大学百周年纪念讲堂)


尊敬的各位系友、各位来宾:

北京大学中文系的前身是京师大学堂中国文学门。1898年京师大学堂创办之初,有“文学”科目,而无作为一种独立组织形态的系科。1910年分科大学正式开办,中国文学门于是成立。1919年改称中国文学系,并实行选科制。1937年因抗战全面爆发,随学校南迁,并入国立西南联合大学;抗战胜利后,于1946年北归,恢复了北大国文系的建制。1952年院系调整后,改称中国语言文学系,并在原燕京大学新闻系基础上设立新闻专业(1958年转中国人民大学)。1954年中山大学语言学系并入北大,加强了语言学专业(后改称汉语语言学专业,并于2002年又增设应用语言学专业);1959年设立了古典文献专业,至此,北大中文系语言、文学、古文献三足鼎立的局面正式形成。

以上这段话,出自挂在中文系网页以及印在《大学》专号上的“北京大学中文系简介”。这个简介,是为了百年系庆而专门修订的;推敲过程中,最为吃重的是一头一尾。前面的溯源属于“史学”,后面的统计属于“数学”——各种学生数字,必须与《北京大学中文系系友名录》符合。对于一个百年老系,少十个八个人,一点都不稀奇。可落实到那些被遗漏的系友,却是天大的事。我们尽了最大的努力,但愿能差强人意。

百年来,北京大学中文系已培养全日制本科生7285、专科生675人、硕士研究生1701人、博士研究生778人,共计10439人(其中外国及台港澳939人)。这些都是完成学业,拿到毕业证书,因而记录在案的此外,改革开放三十年,北大中文系还接收博士后18人、国外访问学者及进修教师1773人、国内访问学者及进修教师1870人。这3661名学者,在北大时间只有一年或两年,但其对于北大中文传统的体认与接纳,同样让人欣慰。这次修订《北京大学中文系系友名录》,破例之处在于,列入仍然在读的607名本科生、247名硕士研究生、230博士研究生的大名。理由是:“百年”我们一生中大概只能遇到一次,短期内“系友录”也不会重编,故特别允许这1084名在校生预支“系友”的头衔。

其实,办学百年,培养人才总共不过一万五千位(包括进修教师及在校生),实在不算多。可是,对于追求“百年树人”的大学来说,数量不是最重要的,关键是质量。从这里起步,曾经走出不少叱咤风云的仁人志士、英雄豪杰、学者名流,如果你嫌“系友名录”不够鲜活的话,请翻阅《精神的魅力》、《北大旧事》、《北大往事》、《开花或不开花的年代——北京大学中文系55级纪事》、《文学七七级的北大岁月》、《筒子楼的故事》、《北京大学中文系百年图史》,还有北京大学出版社刚刚推出的《我们的师长》《我们的系友》《我们的青春》《我们的五院》等六册纪念文集,那里有很多我们系友的英姿与妙语。

至于北大中文系办学业绩,这里仅提供几个数字,内行人一听就明白:1987年以来,中文系教师共获得中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34项(第1届-第5届),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67项(第1届-第11届),国家级优秀教学成果奖20项(包括全国优秀博士论文5篇,国家教学名师3人,国家级精品课程7门,国家级优秀教学成果奖4项,国家级优秀教学团队1个)。2007年北京大学中文系荣获“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称号。按惯例,庆典大会上,应着重汇报成绩,可我不想多说。原因是,对于北大中文系来说,做得好,那是应该的;做得不好的地方,我们大都心里有数,正努力改进,不适合在这个场合谈。

我更愿意说说我们的招生与就业。因为,最近接受媒体采访,才发现社会上对北大中文系颇有误解,以为我们“生存艰难”。不久前,我回答《新京报》记者提问,特别提到:“托北大这块金字招牌的福,我们的本科招生情况很好。最近三十年,北大中文系没有扩招,一直稳定在80至100人,视每年考生水平而略为上下浮动。今年情况尤其好,最后录取了106人。本来我们在京计划招收5人,可录取线上共有27人报考,最终录取了13人。另外,北大允许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转专业,中文系每年转出去4—6名,转进来的则是10—15名。上世纪八十年代,北大中文系学生中,各省市文科第一名的很不少;九十年代以后,家长都希望孩子念能赚大钱的院系,中文系风光不再。可最近几年,情况又有变化,开始有各省市文科第一名报考北大中文系。今年我们总共招了四名各省市文科第一名(北京、新疆、内蒙古、云南),让很多人跌破眼镜。不是说第一名就比第二、第三好很多,那只是一个象征意义,代表社会上开始重新看好中文系。我稍做分析,成绩顶尖而愿意选择北大中文系的,大都是大城市的孩子。一是视野比较开阔,二是家庭相对富裕,故更多地考虑个人兴趣而不是就业前景。因此,我有个大胆判断:随着中国人日渐“小康”,中文系等人文学科,开始“触底反弹”了。

至于学生就业情况,大致如下:本科毕业生中,进入国内外研究院继续读书的,大约80%,另外10%到国家机关、学校、新闻出版单位工作,10%进入商业机构或回省就业;硕士毕业生中继续念博士的30%,进入机关、学校、新闻出版单位的50%,从事经营性业务或回省就业的占20%。博士毕业生中进入高校、研究院或做博士后研究的,大约65%。在各大学同一学科中,或在北大相近学科中,我们学生的就业情况比较理想。但即便如此,每年还是有若干同学未能如愿,若能有更多学长施以援手,那就更好了。

我们设想中北大中文系在学术界的位置——立足国内,沟通两岸三地,背靠东亚,面向欧美。不满足于在国内学界引领风骚,还希望在国际学界占有一席地位。这方面,我们借助举办国际会议及学术讲座、邀请讲学、互相访问、特聘与兼职等,让我们的老师有更多直面欧美主流学界的能力与机会。

需要“国际化”的,除了教授,还有学生。周其凤校长说,希望北大每一位研究生、本科生都有外出学习或参加国际会议的机会。这一点,台湾大学及香港中文大学都做不到,北大想做,有很大压力。我加了个注:到台湾、香港参加学术会议的也算,这就比较容易做到了。北大甚至让我们的博士生自己独立组织小型的国际会议,这点在国外大学也不容易做到(中文系今年获批一个项目)。另外,我们设计了“两岸三地博士生中文论坛”,明天正式开张。第一届我们主持,十九所两岸三地的著名大学轮流做东,邀请各自研究生前来发表论文并展开学术对话。以后我们的研究生每年都有各种“论坛”可申请参加,长此以往,他们会有比我们这一代有更为开阔的学术视野。

说到北大中文系的国际化程度,不能不提及我们引以为傲的留学生教育。整个中文系学生,若按百年统计,留学生占9%,若按改革开放三十年统计,留学生占14%,至于目前在读学生中,留学生所占比例是23%。我说的是到北大中文系念学位的,不是那些单纯学汉语的。上次周校长到中文系调研,看到这个数字,很是赞赏。今天我们谈优秀系友,往往只看国内的;如果有一天,那些生活在异国的北大中文系系友作出了不起的成绩,我一点都不惊讶。

经常有人对北大中文系的教师及学生说三道四,这很正常,因为“驳杂”是我们的特色。只要把握好大方向,扶持那些值得且急需支持的学科、课题及学者,尽可能创造宽松的学术环境,不争一时之短长,不求步调一致,让大家“八仙过海各显神通”,那样,才能出“有学问的思想”以及“有思想的学问”,且介入当下的社会改革。不仅仅研究本专业的知识,还关注社会、人生、政治改革等现实问题,与整个国家的历史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这是北大中文系的传统,不能丢。

北大中文系有过阳光灿烂的日子,但也不乏坎坷和失落。这回之所以用心经营“百年系庆”,那是因为意识到这是一个历史机遇,抓住了,可实现大的突破。国家的中长期人才发展纲要,北大之创建世界一流大学路线图,配合“北大人文基金”的创立、“人文学苑”的即将落成,再加上中文系同仁的不懈努力,“北大中文”是有可能重铸辉煌的。

此次大张旗鼓地操办系庆活动,邀请各位系友回家,看看逐渐老去的恩师,看看日新月异的校园,看看多年不见的老同学,也看看像自己当年那样青春勃发的学弟学妹。不能说一点功利目的都没有,但确实是以联络感情为主。今天的纪念大会,不设主席台,免得梁山泊英雄排座次,引起诸多纠纷。舞台上空空荡荡,主角既不是你,也不是我,是“百年中文”。各位系友,或从政,或经商,或做学问,或搞创作,都不容易,也都各有创获。我们的目标是:尽最大努力,向系友致意,向成功的或不太成功的、得意的或不太得意的各位系友,表达我们感念的心情。

除了今天的大会,我们还有一系列活动,如“庆祝北京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百年华诞学生文艺晚会”、“中文教育的过去、现在与未来”学术研讨会、“众声喧哗的中国文学——首届两岸三地博士生中文论坛”,以及从年初到年底陆续举办的十个不同专题的国际或国内学术会议。此外,我们还启动了两个高规格的系列讲座(“胡适人文讲座”与“鲁迅人文讲座”),并编辑刊行了六本纪念文集和二十册“北大中文文库”。之所以在经费有限的情况下,还能做这么多事,除了本系同人的齐心合力,也得益于诸多系友明里暗里的帮助与支持。

此次系庆活动,目标是凝聚人气,和系友建立更为密切、通畅的联系。在今后的日子里,特别希望各位能更多关心、支持中文系的发展。组织这么大型的活动,我们缺乏经验,手忙脚乱,肯定会有许多思虑不周、举措失当之处,敬请各位系友海涵。

最后,请允许我代表北京大学中文系,感谢在座的各位系友——尤其感谢那些从外地专门赶来的系友,更感谢那些年迈且行动不太方便的系友,正是因为你们的光临,本次“百年庆典”才有可能获得成功。谢谢大家!
作者: 张志娟    时间: 2010-10-26 23:02     标题: 回首百年 接续辉煌:北京大学中文系庆祝建系一百周年

星火百年,世纪绵延,北大中文系从历史中走来,以崭新的姿态屹立于时代的前沿。2010年10月23日上午,北京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建系100周年庆祝大会在百周年纪念讲堂举行。全国人大常委会原副委员长王汉斌、北京大学党委书记闵维方、北京大学校长周其凤等出席了庆典。中文系党委书记蒋朗朗主持庆祝大会。

北京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建系100周年庆祝大会

北京大学校长周其凤发表讲话

北京大学校长周其凤发表讲话。他回顾了中文系创建百年来的光辉历程,高度赞扬中文系师生始终肩负着时代先锋的使命,为革命建设事业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同时,作为一个学术科研单位,中文系始终都朝着现代化方向发展,对相关学科和单位起着良好的辐射性影响。在这100年的岁月里,中文系吸纳和培养了很多著名学者,如鲁迅、俞平伯、王力、朱德熙等;新时期以来,中文系在人才培养和学科建设方面也始终保持领先优势。他强调,北大中文系不仅要铭记历史的辉煌,更要展望未来,在创建世界一流大学的历史性过程中,承担起应有的责任。周校长殷切希望,中文系的师生,能以“行百里者半九十”的清醒和责任感,在学科发展、教学科研、人才培养等方面,保持中文系已有优势,进一步改革创新,发挥突出的作用,共同打造中文系更灿烂的明天。


北大中文系主任陈平原教授致辞

中文系主任陈平原教授致辞。他详细回顾了北大中文系的百年奋斗历程,展示了学科发展脉络。通过列举百年来北大中文系所培养的学生人数,陈平原主任指出:数量不是最重要的,人才质量才是关键。这里走出了很多英雄豪杰、仁人志士、学者名流,留学生培养也是中文系引以为傲的一个方面。陈平原主任认为,中文系不应满足于在国内的独领风骚,而是要能够以更长远的眼光:立足国内,沟通两岸三地,背靠东亚,面向欧美。他希望,中文人能够“不争一时之短长,不求步调一致”,关注现实,将中文系与国家历史命运联系,抓住百年这一历史机遇,再铸辉煌。

北京大学党委书记闵维方、中文系主任陈平原、出版社社长王明舟参加启动仪式

随后,北京大学党委书记闵维方、北京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主任陈平原、北京大学出版社社长王明舟共同启动北京大学中文文库暨北京大学中文系百年华诞纪念图书首发纪念球。


北京大学国学院院长、中央文史馆馆长、中文系教授袁行霈发言

北京大学国学院院长、中央文史馆馆长、中文系教授袁行霈发言。他指出,以百年为机遇,我们要弘扬一种精神——人文精神,即对人的尊重。当前,弘扬人文精神显得格外重要,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好比“鸟之双翼,车之两轮”缺一不可。北大中文系百年来最值得骄傲的是自由的学术环境和激励人才培养的氛围,这是很多中文系师生留恋于此的原因。他诚挚希望,中文人能保持热爱祖国、追求真理、有强烈事业心、敢讲真话这些每一代中文人的可贵之处。最后,袁行霈教授深情朗诵他为北大110周年所做的《北大之歌》,表达自己对北大和中文系的热爱。

南开大学副校长、文学院院长陈洪教授讲话

南开大学副校长、文学院院长陈洪教授代表海内外中文学科同仁向北大中文系表达了祝贺和敬意。陈宏教授不仅带来了兄弟的情谊,还以中文特色的方式表达了自己的敬意——一副龙纹对联“百年风雨,何妨树蕙滋兰,庚绍千秋文脉;几代学人,相与品诗论道,激扬一点灵明。”他说,回顾北大中文历史,对于整个人文学科将来的发展,都有很大的影响和价值。

中文系系友、北京中坤投资集团董事长黄怒波发言

中文系系友、著名作家刘震云发言

中文系系友、北京中坤投资集团董事长黄怒波代表企业家发言。他说,我们这一代在物质上更加富足,但是在精神上却没有了我们上一代恩师们的单纯。而就是因为一直记着自己是北大中文系的学生,他在商场上摸爬滚打时才一直如履薄冰,小心翼翼。他希望,每一个中文人都能在世俗中与他人有所区别。

中文系系友、著名作家刘震云发言。他首先勾勒了袁行霈先生、谢冕先生等讲课的画面,令听众仿佛都跟他一起回到往昔。他讲述了自己的室友的种种趣事,让人感受到一种同学间的脉脉温情。他深有体会地谈道,中文系不培养作家,但是一个作家上不上中文系对于他的路却有很大的影响。

最后,北京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09级本科生王冠代表全体在校学生发言。 “守正创新”永远会是中文人的精神,“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永远会是中文人的梦想,新一代中文人有信心开创一个更加美好的新百年。

应邀出席北大中文系百周年庆祝大会的有来自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清华大学人文社会科学院中文系、台湾大学文学院中国文学系、香港中文大学文学院中文系、日本东京大学、韩国高丽大学文学院、新加坡国立大学文学及社会科学院中文系、美国纽约大学文理学部东亚系、英国爱丁堡大学东亚系等29个国内外兄弟院校的33位院长和系主任。另外,日本早稻田大学中文系等7个兄弟院校、内蒙古自治区党委书记胡春华系友等发来贺信,吉林大学文学院、兰州大学文学院等向北大中文系馈赠了贺礼和贺金,中坤投资集团黄怒波等系友也向母系做了捐赠。应邀参加庆祝大会的还有来自北京大学各职能部门和各院系的领导。北京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的1000余名历届校友、1000多名学生代表和教职员工聚集一堂,共同庆祝我国高校的第一个中文系的百年华诞。

据悉,系庆各项学术活动将持续全年,其中2010年10月18日—24日为系庆活动周,系庆大会后,将陆续开展系庆文艺晚会,“中文教育的过去、现在与未来”学术研讨会,众声喧哗的中国文学——首届海峡两岸三地博士生中文论坛。系庆周后,还将举办“比较文学:在中国的实践与理论创新”国际论坛、1930一1940年代华北文坛学术研讨会等相关活动。

拓展阅读:

北京大学中文系的前身是京师大学堂中国文学门。1898年京师大学堂创办之初,有“文学”科目,而无作为一种独立组织形态的系科。1910年分科大学正式开办,中国文学门于是成立。1919年改称中国文学系,并实行选科制。1937年因抗战全面爆发,随学校南迁,并入国立西南联合大学;抗战胜利后,于1946年北归,恢复了北大国文系的建制。1952年院系调整后,改称中国语言文学系,并在原燕京大学新闻系基础上设立新闻专业(1958年转中国人民大学)。1954年中山大学语言学系并入北大,加强了语言学专业(后改称汉语语言学专业,并于2002年又增设应用语言学专业);1959年设立了古典文献专业,至此,北大 中文系语言、文学、古文献三足鼎立的局面正式形成。

目前北京大学中文系共设有4个本科专业:中国文学、汉语语言学、古典文献学、应用语言学(中文信息处理),此外中文系还设有外国留学生的汉语言文学本科专业。全系现共有7个博士学位授予点:文艺学、中国古代文学、中国现当代文学、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汉语言文字学、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古典文献学;有11个硕士点24个专业方向,以及中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博士后流动站。中文系也是最早入选的国家级人才培养基地。

(记者:赵雅娇  编辑:李娜)


作者: 张志娟    时间: 2010-10-26 23:04     标题: 北京大学中文系建系100周年系庆联欢晚会举行

来源:北大新闻网    时间:2010年10月25日


2010年10月23日晚,北京大学中文系建系100周年系庆联欢晚会在北大百周年纪念讲堂多功能厅举行,中文系系主任陈平原,系党委书记、系副主任蒋朗朗,系党委副书记金永兵,系副主任陈跃红、沈阳、漆永祥等老师出席晚会并观看了演出。
1910至2010,北京大学中文系已走过整整百年。岁月如歌,一代代中文人以青春有力的姿态,书写着悠悠百年历史,薪火相传,如一盏盏星灯,汇成灿烂的天河。在本次晚会上,中文系的学生们以歌舞、曲艺等多种方式,为百年中文献上了一份独特的生日礼物。

群舞《少年志》

合唱《海上花》由新老生共同演绎,柔美的和声将观众带入一个温馨宁静的世界;群舞《少年志》将古典风与现代美相融合,书生装扮的演员们手持竹简,跟随充满节奏感的韵律热情起舞;民乐与太极剑的合作表演《妆台秋思》,刚柔相济,视听互补,充满民族风韵与浪漫气息;而话剧《异地恋》,更是发扬百年中文的戏剧传统,以多层次的演绎和创新的题材形式博得好评。


“老北京靠吆喝来卖冰糖葫芦,可是现在做广告就行了,您什么时候也没听过中关村那儿有人吆喝‘I—B—M—的卖—’” 徐德亮的单口相声逗得台下观众一片笑声,赢得了满堂喝彩。徐德亮以一个“普通毕业生”的身份,用类似聊天的形式,向大家讲述了自己在北大的一些趣闻轶事,并模仿了老北京不同城区吆喝的不同声音,掀起了当晚的一个小高潮。


“未名湖乐队”头戴红五星帽亮相,并现场演唱了《春日望》及自作词的改编歌曲《百年青春》,深受同学们欢迎。在《百年青春》中,他们以诙谐的歌词表达了对中文系的了解和喜爱。“鲁郭茅,巴老曹,偷书是不能算作贼滴……我深深爱着的中文系,今天你已经一个世纪,无论我走到什么地方,我都要记得回来看看你……

“学习如果不认真,未名湖底把你沉,咱和诗人见见面,提神!” 原创三句半使得在场观众笑声连连。演员们增添了生动的表情和动作,道具上甚至使用了饭盆,更增添了喜剧色彩。同时,他们也以此方式表达出了胸怀苍生、兼济天下的中文情怀,博得观众的热烈掌声:“谁说文人不济事,中文英杰有奇葩,豪气干云怀壮志,国家;十年树木十年心,百年沧桑百年人,铁肩道义笔如椽,天下!”

另外,来自泰国、韩国、新加坡等国的留学生清唱《爱拼才会赢》,表达了对百年中文的祝贺,其水平之高引得阵阵惊叹,而改编自游戏“超级玛丽”的旋律也使得大家倍感亲切。之后梅兰芳的重孙梅玮为大家送上梅派经典作《贵妃醉酒》,赢得一片喝彩。接下来的麒派京剧选段、钢琴独奏、歌曲串烧、诗歌朗诵等丰富的节目,也令在场观众大饱耳福。

晚会最后在全体演员合唱的《新秋之歌》中推向高潮,在“来吧,风将要变成翅膀,让一根芦苇也有力量”的歌声中,这些中文人们表达着对百年中文的热爱与美好祝愿。

(记者:高思  摄影:孟时光  编辑:李娜    )






欢迎光临 民俗学论坛-中国民俗学网 (http://chinafolklore.org/forum/) Powered by Discuz! 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