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郭宏珍]西方早期宗教人类学认知论解析
[打印本页]
作者:
admin
时间:
2008-8-7 23:50
标题:
[郭宏珍]西方早期宗教人类学认知论解析
西方早期宗教人类学认知论解析
郭宏珍
宗教人类学是文化人类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它与后者一同诞生于19世纪70年代,其标志是英国学者泰勒《原始文化》一书的出版。受西方18世纪理性主义的影响,19世纪早期的人类学家普遍认为,人类事务都具有科学性,借助于现象资料,进行比较分类,可以用科学的方法研究宗教的起源。借助于进化理论,他们从人类认知发展的角度出发,讨论最多的是宗教起源及宗教与巫术、科学的关系等问题,并对宗教起源做出了自然主义的解释,认为宗教是在人类经验基础上经过理性推论而产生的,宗教是某种“认知”的事物,是一种思想体系。除了“人类学之父”泰勒之外,这一时期较具代表性的学者还包括缪勒、斯宾塞、弗雷泽等人,他们提出了不同的宗教起源理论。
一是自然崇拜论。马克斯·缪勒在《宗教科学导论》、《宗教的起源与发展》等著作中研究了宗教和神话,提出了宗教起源于自然崇拜的观点。他认为,宗教信仰是人类的一种普遍现象,即使是在最低等的宗教中,也都存在真理;自然宗教是构成所有宗教的基础。他把宗教定义为“无限者的感觉”,认为自然对象为人们提供了关于无限者的感觉,这个抽象的神的概念是所有宗教的基础。他反对把拜物教看作为最早的宗教形式,认为它降低了具有人的特点的宗教形式的意义。此外,他还分析了宗教起源的心理动力,认为宗教思想来自于感官的体验,最初的宗教概念来自于人格化的自然现象。
二是鬼魂崇拜论。赫伯特·斯宾塞是文化进化论的积极倡导者之一,他提出了“适者生存”的概念,他在《社会学原理》中对原始社会的宗教信仰做出了大量论述。他的立论前提是:原始社会人们都是理性的,只是科学知识不发达。他认为,鬼魂信仰是构成早期超自然思想观念的基础。原始人的观念具有二元性,很早就形成了身体与灵魂、精神之间的二元概念,灵魂信仰在人类社会具有普遍性。第一个超自然物的概念就是鬼的概念,随着社会结构的复杂化,鬼怪概念转变成了神的概念,祖先鬼怪成了人们普遍崇拜的神,祖先崇拜是各种宗教的根源,图腾崇拜是祖先崇拜的一种非正常形式。伴随知识的增长,多神信仰逐步向一神信仰转变。此外,他还讨论了巫术与宗教的区别。需要指出的是,他的社会有机体理论,对迪尔凯姆和拉德克利夫·布朗产生了巨大影响。
三是万物有灵论。爱德华·泰勒的《原始文化》是文化人类学经典著作。他的基本原理是“人类的精神一致性原则”。他认为原始社会的宗教信仰及活动是有逻辑的,是建立在思维与经验性知识基础上的。他首次对文化做出了定义,把“生存物”概念应用到宗教起源的研究中,强调了灵魂观念对于宗教的定义和理解宗教进化各个阶段的重要性。从人类体验的角度出发,他把宗教看作是人类理性活动的结果。他认为,宗教是对精神存在物的信仰,这种信仰是泛神论信仰,它是构成所有宗教体系的基础。值得指出的是,他对泛神论做出了两方面的区分,即灵魂信仰和精神信仰,论证了灵魂和精神概念,认为最初的灵魂概念经过发展,成了精神存在物的思想,这样,多神论终于转变为一神论。
四是巫术论。最早提出宗教起源于巫术的是美国人约翰·金,他在《超自然,其起源、性质及演进》一书中提出了这一观点。但论述最完善的则是詹姆士·弗雷泽,他在巨著《金枝》一书中运用大量的民俗资料,阐述了巫术、宗教与科学的关系。他认为,三者在概念上存在明显区别。巫术的基本概念与科学概念相同,巫术对待世界是一种看法,科学对待世界则是一种认识,其中,巫术错误的应用了思想的联系;宗教则是巫术失败以后超越人类的神的劝慰;这三者是按照进化序列排列的,从逻辑上讲,巫术比宗教更为原始。在泰勒的基础上,他系统化了对巫术的讨论,把巫术分为两类,一类是交感巫术(或称“模仿巫术”),另一类是接触巫术。
五是情感体验论。对宗教起源的另一种解释是精神分析学,它也属于心理学解释,但是,其重点不在人类思维认知领域,而是转移到人类的情感体验上,集中于个人的情感状态。如斯宾诺莎、休谟、威廉·詹姆士、鲁道夫·奥托等人都从心理和情感的角度解释宗教。其中,影响最大的是西格蒙德·弗洛伊德关于早期人类焦虑和恐惧的精神分析。弗洛伊德认为,宗教建立在潜意识、人格冲突等心理和情感冲突基础上。他在《图腾与禁忌》、《一个幻觉的未来》、《摩西与一神教》等著作中表明,宗教的真正根源不是理性的思想,而是潜意识。宗教是对深藏在人类潜意识中的情感冲突和弱点的反应,是一种强迫性神经症,这种情感和冲突产生于人类幼年的早期,隐藏在人格理性下面。他认为,精神病患者和禁忌、泛神论、图腾信仰这些文化事象之间存在相似性,是“普遍的强迫性神经症”,宗教及其经验,只是一种幻觉。宗教的力量在于它所包含的强烈心理需要和他所表现的潜意识情感中,必要时能驱除人类对自然的恐惧,给予安尉,解除道德束缚。他也认为,宗教美化了丑恶的社会制度,并阻碍了批判性的理性。
概括而言,早期有关宗教人类学研究是奠基性的,其有如下特点:(1)资料来源于世界各地的民族志记载和旅行者的笔记和随笔;(2)研究对象不再集中在世界宗教尤其是基督教范围内,而是扩展到原始宗教领域;(3)在理论上遵循的是19世纪中叶在西方兴起的三大思潮,即进化论思想、唯物史观和精神分析学,研究方法是不同宗教现象的比较研究;(4)研究的重点是探讨宗教的起源,通过把宗教的起源还归于自然而非神创,确定宗教的本质,找出进化规律。为此,有关学者收集整理了有关宗教的大量事实,提出了各种理论观点,初步明确了宗教人类学研究的领域、范围和概念、范畴,在他们的努力下,宗教人类学逐渐形成了一个拥有自己名称和归属的学科。
文章出处: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
发布时间:2008-8-5 15:17:14
欢迎光临 民俗学论坛-中国民俗学网 (http://chinafolklore.org/forum/)
Powered by Discuz! 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