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ard logo

标题: [高伟]江苏省赣榆县的石公石婆 [打印本页]

作者: 叶涛    时间: 2008-12-5 22:48     标题: [高伟]江苏省赣榆县的石公石婆

石公石婆现身徐福祠

□ 高伟




  石头,作为一种原始混沌的知觉和体验、意象和情绪、关系和模式已经深深积储在人们的记忆里,而石头,在人类心灵的温暖、体贴、交感、孕育中则获得了生机和生气。顽石变成灵石。

  近日去赣榆考察,在金山镇徐福祠内面发现三块长方形的石块,上面刻有人物图案。但是,图案模糊不清,我和赣榆县博物馆的馆长徐军和霍一江,对这三块石头上的图案进行仔细的揣摩和研究,并搞了拓片。同时,走访了徐福祠的管理员询问该三块石头的来源和作用。本文将调查的民俗现象和查阅有关的历史文献资料,谈一点看法,在这里贡献给大家。

  一、石公、石婆

  这三块有刻画石头,它们的尺寸为:高90厘米、宽40厘米,其中两块上面有刻字,分别一块的左边上方刻有“镇宅”,右边下方刻有“吉才”;另一块上方刻有“宅”,下面刻有“吉禾□□”。三块石头上都刻有一个人物画像,用同一种雕刻的技法,均为阴线刻,人物形象表情均为圆脸大眼,三个人物手中均握宝剑。

  本人采访了85岁的李传胜老先生(徐福祠的管理人员),据他说:其中的两块称为“石公、石婆”,原址在徐福村的北大门的门东边,后来搬迁到徐福祠院内。“石公、石婆”是四周村民的为子女祈求平安、保佑健康所崇拜的神石。具体的崇拜方法是:当谁家的子女身体不好,有头痛脑热,就前来“求锁”。“求锁”就是求的神石公、神石婆把他们的子女锁住不让邪恶的鬼怪带走,祈祷保佑平安的作用,具体“求锁”的方法是分为四步,一共求三把锁,第一步是求第一把锁,“求锁”人前来石公、石婆前,磕头求锁,用七个姓的人家的各一根线,称为“七姓线”穿上一个铜钱,挂在脖子上,第二步是第二年的同一天再来石公、石婆前,求第二把锁,就是在“七姓线”上穿上第二个铜钱,第三步是求第三把锁,在第三年的同一天在石公、石婆面前穿上第三个铜钱。在求的第三把锁后,挂在脖子上一百天,第四步,是开锁。来石公、石婆面前(解锁)开锁,前来求开锁的村民,要用九元九角钱买一块红(青)布,三尺见方,铺在石公、石婆的面前,上面放上糖果等供品、下跪、磕头,开锁人先在“七姓线”上加上一把锁,再用剪刀把“七姓线”剪开(断),求锁人在开锁后回家一路不回头走出院门,开锁人用求锁人带来的扫帚,开始扫地,边走边扫边说:“一扫金,二扫银,扫了院门进佛门”。这求锁和开锁的全部过程。同时,四周的村民对这石公、石婆有一系列的禁忌,一般不能在他面前乱说,不能对它不尊重,对周边的环境变化前,要举行一系列仪式,如鞭炮,烧纸,磕头等。

  根据我们的调查来看,三块人物刻石有两块明显有镇宅的字样,而三块的人物刻画一致,说明它的原始功能是镇宅用的石神。至于什么时间开始被人们崇拜为石公、石婆的呢?现在已经无法寻觅到它的根源。

  那么,石公、石婆风俗与海州大部分地区的石干爸、石干妈和石敢当又是什么关系呢?他们之间有什么牵连呢?下面就这问题来探讨如下:

  二、石公石婆、石干爸石干妈和石敢当

  石公、石婆:我们前面探讨了它的功能和求锁的方法,是在子女身体有疾病的情况下去祈求保佑和平安。

  石干爸、石干妈:当地老百姓称之为“石干爸”和“石干妈”的石人,把这种雕刻粗犷受人们崇拜的男女石像,叫做“石干爸”或“石干妈”,也有用天然或人工加工过的石头作为“石干爸”和“石干妈”,如孔望山上的馒头石,原是一个庙碑的碑座,现在被四周的村民当成“石干妈”,有的村中更为简易,把压场用的石碌碌称为“石干爸”或“石干妈”,一个小孩到了满月或一周岁时,父母就抱到祖传的“石干爸”或“石干妈”前面,摆些糕点,点烛烧香烧纸放鞭炮,边磕头边祷告,要“石干爸”、“石干妈”把他孩子当成亲生的孩子,保佑它平安免灾,父母祷告完毕后,叫孩子向石头喊两声爸爸妈妈。从此,这个孩子就认了“石干爸”、“石干妈”,直到终生,逢年过节,都要去祭拜、纳喜、用喜钱,这一带往往是同一亲族,同一村庄拜同一石头为“石干爸”、“石干妈”,没有辈分之分。这就是古海州一带的“石干爸”、“石干妈”信仰,它的特点是无论孩子身体如何,都要去认“石干爸”、“石干妈” 。目的是孩子有了“石干爸”、“石干妈”保佑可以平安的成长。

  石敢当:又称“泰山石敢当”,以小石碑(或小石人)立于桥道要冲或砌于房屋墙壁,上刻(或书)“石敢当”或“泰山石敢当”之类,以禁压不祥的习俗,在民间甚为流行。

  关于“石敢当”的文字记载,在文献中最早见于西汉的《 急就章 》:“师猛虎,石敢当,所不侵,龙未央”。颜师古注:“卫有石蜡、石买、石恶,郑有石制,皆 为石氏;周有石速,齐有石之纷如,其后以命族 。敢当, 所向无敌也。”颜氏认为,石是姓,敢当为所向无敌意。 故石敢当碑即取所向无敌之文。

  据查阅文献资料及在连云港地区境内的调查可知,凡刻 “ 石敢当”或“ 泰山石敢当 ”,多用石质材料 ,而用其它材料者较为少见。 “泰山石敢当”或“泰山石镇宅”者,均是刻之于石的。立(砌)石刻“石敢当”之类语言的基本作用是什么呢?诸如莆田县出土的唐大历五年石铭云:“石敢当,镇百鬼,厌灾殃”是也。其它作用都是这种基本作用的引申或演义。“ 石敢当 ”三字中有“石”字,石敢当刻于石上,其作用是厌殃镇邪,汪宗衍先生《石敢当》一文中谓:“《淮南·万毕术》云,‘丸石于宅四隅,则鬼无能殃也 ’,庚信《小园赋》,‘镇宅以埋石’。吴兆宜注《荆楚岁时记》:‘十二月暮日掘宅角,各埋一大石,为镇宅。”。这就是石敢当的由来。 宋庆历年所发现之唐代石铭(指莆田石铭),非如后代小石碑,而是埋于宅基下, 与上引镇宅之石颇相类。实际上,此即古代灵物崇拜之遗俗,以石为灵物,赋予辟邪镇鬼之神力埋于宅下,后又借用“石敢当”句,以壮声威。即如近代简化为小石碑,小石人,实亦视为辟邪之灵物耳。”由此可见,石敢当是“古代灵物崇拜之遗俗”。

  关于“石敢当”的民间传说也有种种的说法。民间故事版本很多。其中一个这样说:石敢当有一次上山打柴,看到有个老百姓娶媳妇,抬者花轿,吹吹打打。他发现有四个小鬼在后面跟着,石敢当就追上去,小鬼看到就闪在一边。他刚走。小鬼又跟上来,石敢当不放心,就干脆跟着花轿到娶媳妇的门口,石敢当才离开。他刚离开,见四个小鬼就往门口拥,他一看。这样还不行,他想。我不能一直站在这里呀。我要上山砍柴呀,他就拣两块石头,说到:“我拣它两块,放在这门前,就代表我石敢当。”说完,他就走了,那四个小鬼到门口一看那两个石头就不敢进门。打那以后,四周的老百姓的盖房子,就在门框底和墙角上镶嵌一块石头,上面刻有“石敢当”或“泰山石敢当”等字样。由此看来,“石敢当”是老百姓在盖房子是用于以禁压不祥的辟邪之灵物。

  综上所述,“石公、石婆”,“石干爸”、“石干妈” “石敢当”或“泰山石敢当”,三种石神的作用在不同的地方作用不同,但是,它们都有共同的作用就是为人类生存起到了保护神作用。那么是什么原因使它们有这个作用呢?那么它们是在什么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呢?它们的原始内涵是什么呢?

  三、产生的原因——灵石崇拜

  石头是自然生成之物,坚硬而耐久不变。沧海桑田,天苍地老,变化无常,石头任狂风海潮的冲击却巍然屹立,所以原始初民认为石头是有灵性的,从而对它产生敬畏的心理,产生了石头崇拜和有关的石头神话传说。一块耸立于平川上的柱石、一座形状奇伟的山峰往往会在人们的心理上激发起某种遐想,于是这柱石、山峰就会被附会某种神话传说,可能成为人们崇拜的对象。

  原始社会阶段人们便开始使用天然的物质——棍、石作为工具和武器,击毙野兽、采集果实,我国境内考古学界确认的,在50——60万年前“北京人”时代,就发现了打制石器的遗迹,石器成了人类社会发展的一个标志,这类石器时代先后被称为“旧石器”和“细石器”、“新石器”。而古海州地区的大贤庄有距今一万年左右的“细石器”时代遗址,“新石器”时代的遗址更多,如大伊山、大村、朝阳等十余处遗址,并有大量的石器出现。自然形成的山石洞穴,自然的石棚等是原始人群最早的居处,“穴居野处”的生活是原始人在极漫长而艰苦岁月中的几乎唯一选择方式。就这一点充分说明古海州地区原始人与石头结下了很深的感情,石头对于原始初民已经是一种必不可少的物质文化形态。初民认为石头是有灵性,从而对它产生了敬畏的心理,继而产生了石头崇拜和石神传说及原始的信仰。

  由于对石头的崇拜,所以人们赋予了石头避邪镇凶、保佑人们平安的功能。这种信仰起源于原始初民的灵石崇拜观念,在其发展过程中,逐渐融汇了人们的驱鬼压胜,祈求安宁的观念。海州地区的“石干爸、石干妈”、“石敢当”、“石公、石婆”在某种意义上也具有镇灾、辟邪纳福等功能,就是灵石崇拜表现的一种形式,如建房选基时,要忌讳房院正冲山丘河流、道路等等,恐有冲射之灾,如实在避让不开,则就在适当的地点埋桩立石,并书写“石敢当”或“泰山石敢当”的字样,以驱邪避灾。王孝廉说:“起源于更远古时代以石为具有神力量的原始咒术信仰”无疑是一种富有说服力的假说,人们运用“石敢当”、“泰山石敢当”及“石干爸、石干妈”、“石公、石婆”等等作为符咒的神秘力量,以遏制凶恶势力的危害,保障生活和秩序的平安,把具有神咒力量的文字镌刻或书写在石头上,这种石碣无疑就具有遏制一切鬼怪邪恶的巨大力量。

  人类学家已经证明了,在人类处于野蛮时代,为了控制自然力,就出现了巫术。马林诺夫基说:“巫术不是因为观摩自然认识了自然的律令而有的东西,巫术仍是人类古已有之的根本产业,足以使人相信人类本身自由创造欲念中目的物的能力。”咒语是巫术的手段,咒语是巫术既用于人和人的关系上,更多地用于人和自然的关系上。随着历史的发展,民间最早已存在的原始巫术逐渐增多和多种信仰产生,人们把具有神力时的文字刻在具有灵性的石头上,这块特定的石头就成了保护宅院、镇住邪恶的守护神。

  灵石崇拜是一种十分原始且流行广泛的宗教习俗,它形成于史前社会,阶级社会有其习俗延续。灵石崇拜与祭天、祭地、祭山川、祭祖祈育及避邪厌殃等都有一定渊源关系。这里我们仅就与“石敢当”有一定的关系的,具有避邪厌殃作用的灵石崇拜作一番探讨。“万物有灵论是原始宗教思想发展的最初阶段”。某些岩石所具有的奇特形状、颜色或所处的特殊地理环境,都可能被古人赋予灵性。海州人们称神石为“石公、石婆”,“石干爸、石干妈”,“石敢当”等,把它看作是保幸福、避妖邪的对象。

  综上所述,“石敢当”,“石公、石婆”等是古代厌殃避邪类灵石崇拜之遗俗。达于今日,其意为借神圣的石神等之威力,便能挡风避煞,逢凶化吉,居家安宁了。

  (本文又连云港市重点文物保护研究所高伟先生提供。特此感谢)



附件:

徐福祠石敢当  [时间:2008-12-5 22:59]

徐福祠石公  [时间:2008-12-5 23:00]

徐福祠石婆  [时间:2008-12-5 23:00]




欢迎光临 民俗学论坛-中国民俗学网 (http://chinafolklore.org/forum/) Powered by Discuz! 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