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ard logo

标题: 二人转多种“活法”并存 尚在羽化抵制“三俗” [打印本页]

作者: 大高    时间: 2010-10-8 09:17     标题: 二人转多种“活法”并存 尚在羽化抵制“三俗”

本报记者  孟海鹰
2010年10月08日08:07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attach]12944[/attach]
二人转演员在表演。
  人民图片

  阅读提示

  “群雄并立,六国纷争。”有人这样形容眼下二人转的火爆。

  的确,在全国几百种地方戏剧普遍衰微甚或有些正挣扎在生死边缘的现状中,土掉渣儿的二人转在文化形态林立、受众要求日益多元的新媒体时代,在褒贬毁誉众说纷纭之中张扬出活泼的民间艺术生命力,透露出乡土文化的生存智慧。

  观照二人转在新时代文化生态下呈现出的种种“活”法或许对中国戏曲的发展有某种借鉴意义,对二人转未来发展也有自省的意味。

           

  活着——活得多姿多彩——活得健康可持续,可以说二人转基本做到前两层,而第三层,正是其努力的方向与目标。9月中旬,在由中国曲艺家协会和吉林省文联共同举办的东北三省二人转文化论坛上,民营二人转表演涉嫌“三俗”问题成了与会专家们热议的话题。

  “300年前起源于东北乡村的二人转,在20世纪90年代以来逐步‘进城’或‘城市化’的过程中,在经济和市场砝码的影响下,大胆地走出一条自生之路。二人转的命运,带给其他曲种、剧种以启示。”东北师范大学教授王红箫认为。

  多种“活法”并存

  “有正规剧团、民营小剧场、公园里的自娱自乐等各种生存形态,且各有特点”

  9月21日下午,刚走进长春儿童公园,就听到一阵欢快的乐声穿水度柳扑面而来。循音而去,在一片树木和石凳围绕的露天“舞台”上,几十人正有滋有味地听着二人转,七个老头儿在拉弦,一个老头儿正表情丰富地唱着《月牙五更》。“好!”大伙儿齐喝彩。

  76岁的赵爷爷住在儿童公园附近,几乎天天来看戏找乐子,“东北风啥的票贵,还远,咱这老哥儿几个,刘伶醉酒,包公赔情,唱得带劲。就喜欢这一口,爱听,乐呵。二人转把人一辈子的事儿都唱遍了”。

  “不下雨,天天有一帮老头儿老太太唱传统的段子。在这个公园里原始状态的二人转又出现了。”吉林省功勋二人转理论家王兆一说,“二人转现在主要有正规剧团、民营小剧场、类似公园里的这种民间自娱自乐等各种生存形态,且各有特点。”

  今日二人转的发展状态,堪称历史上从未有过的鼎盛时期。

  起源并流行于东北三省,至今已有300多年历史的二人转,是农业文明的产物。“二人转屡次进城,屡次被蔑视,被驱逐,被封杀,但它进入城市的梦想始终没有改变”,理论评论家王晓峰说,在这个重要的文化转型的历史时期,它又来了,这次可能恰逢其时。

  作为传统的艺术样式,二人转敏锐地感知顺应时代与生活的变化,寻找并重塑自我,以交互性强的小剧场,电视光碟等数字化的方式发展,在说唱扮舞绝传统文化基础上包容吸纳,民营二人转表演更是把当前的百戏杂艺都搬上舞台。

  “二人转20世纪80年代初到现在这30年变化最大。前15年,是以吉林省民间艺术团为代表的专业二人转演出的辉煌年代;后15年,则是民间艺人大显身手,使二人转形成了从未有过的另一种局面。”王兆一说。

  确实,民营小剧场中的二人转不用国家“包着,保着,抱着”,比起计划经济背景下的国有团队二人转,找到了由观众支撑的剧场这一生存土壤。自20世纪90年代中叶以来,民营二人转剧团纷纷成立,“天天有演出,场场都爆满”。东北风剧场、刘老根大舞台也都被命名为“国家文化产业示范基地”。

  寻找二人转“真身”

  “消极的东西在滋长,这样下去二人转就不再是艺术了,必然被人们所厌弃和抛弃” 

  借电视等强势媒体,二人转声名远播。但由于对收视率的追求,媒体传播的更多的是民营小剧场中的二人转形态。这就难免让受众形成这样的概念:民营剧场中的二人转形态就是二人转。

  “只把民营剧场中的二人转,认为是二人转,则不免盲人摸象,以偏概全。”有学者说。

  为了天天有演出,场场有人看,民营小剧场存在着盲目迎合观众的弊端甚至是“三俗”问题。所以,一直以来,是“二人转”还是“二人秀”的追问以及到底什么是真正的二人转的反思不断。

  中国曲协副主席崔凯认为,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中生存的二人转,经营性文化产业中生存的二人转,专家文人理想化的带有美学追求的二人转是共存的。如果搅到一起,很多事情就说不清楚了。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马也表示,不了解东北三省全部文化史则不能了解二人转,二人转充满辩证法,有很多大众文化的痕迹。

  比如吉林省梨树县的二人转地方剧团坚持大篷车下乡演出,一年演200多场。演的都是传统剧目和新编现代戏的正戏。据介绍,剧团曾经在一地演出《冯魁卖妻》全本一个多小时,全场5000多观众无人离场。演到悲楚处,观众跟着哭,演到喜庆处又跟着笑。但对于传统的坚持,国营二人转剧团难掩不景气的气象,在吉林省民间艺术团,即使是有名的二人转大腕,每月也仅能按照60%发工资。梨树号称二人转之乡,其实全国像梨树这样的院团并不多,剧团的发展背后是政府的强力推动与支持。

  虽然民营的二人转,经济收入可观,但民营剧场缺少剧本等问题也制约其进一步发展。“剧本的创作是个瓶颈。没有拱不完的地、泼不完的水。剧目是二人转发展中非常严肃的课题。二人转艺术性消失,就意味着二人转消极的东西在滋长,这样发展下去二人转就不再是艺术了,而不再是艺术的二人转必然被人们所厌弃和抛弃。”著名二人转作曲家金世贵说。

  智慧的说口,反映民间的智慧和才能;乡土艺术,处处洋溢着草根阶层笑对人生的乐观放达。二人转将演艺之根深植于生活,深植于观众,便获得极强的生命力。事实上,只要潜心研究民众需求,扎根社会土壤,不论是民营二人转,国营二人转还是自娱自乐的民间二人转都拥有属于自己的生存空间。

  二人转尚在羽化之中

  “送去欢乐的同时,也要潜移默化地影响人们的精神世界”

  “媒体传递的罐装二人转不如剧场二人转来得鲜活”,王红箫认为,目前民营剧场中的二人转寻到一条自生之路,但砂子和金子共存,在自生中也有自毁的东西。如果民间演出去除内容上的低俗,去除形式上的不智,会走出一条更强壮的自生之路。

  从国有剧团“下海”的二人转演员赵海燕对于国有、民营的二人转演出都有切身了解。她认为,传统的正规剧团的二人转和民间二人转不要互相诋毁,需要整合。一招一式的训练要有,但是民间演员放下架子,给观众制造快乐的态度可取。二度牡丹奖获得者闫书平也认为,民间艺人有些唱功确实非常好,艺术一定要在舞台上展现出来,雅俗共赏最好。不论什么,都不要丑化自己和人物。

  “适应不是迎合,引导观众健康与审美是我们艺术工作者的责任。”吉林省梨树县的二人转地方剧团团长赵丹丹说。观众审美趣味需要引领,在多元文化格局下更需要寻找二人转的定力,以精品抵制“三俗”。

  王兆一认为,在解决“三俗”问题的同时,更应当理直气壮地提倡二人转演出要坚持思想性、艺术性和观赏性。“二人转是面对面的传播,最贴近百姓的传播形式。为人们送去欢乐的同时,也在潜移默化地影响人们的精神世界。发展中的现象喜忧参半,应该加强对文化产品创作生产的引导,推出更多面向群众面向基层面向市场的精品力作,无愧于时代和人民的艺术。”中国曲协副主席姜昆说。

  现在,二人转已经被国家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越来越多的学者们开始注重二人转艺术的活态传承。“趁着这些七八十岁的老艺人还活着,当务之急是赶紧把好的东西记录下来。以前口传心授的东西没有完整的记录,是非常遗憾的。”金世贵认为。

  正如赵丹丹所说,相信艺术发展到一定的程度会找到自己的路,没有羽化完的二人转正在不断地羽化过程中。

(责任编辑:厉振羽)
作者: zjhong1978    时间: 2010-10-8 09:25

"相信艺术发展到一定的程度会找到自己的路,没有羽化完的二人转正在不断地羽化过程中"相信会是这样的吧




欢迎光临 民俗学论坛-中国民俗学网 (http://chinafolklore.org/forum/) Powered by Discuz! 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