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ard logo

标题: 出淤泥而不染的《荷塘月色》 [打印本页]

作者: 乌尔沁    时间: 2010-9-21 19:51     标题: 出淤泥而不染的《荷塘月色》







出淤泥而不染的荷塘月色




又是来临荷塘月色的时间了。仲秋的月色与月光。这个时间里面,只要来到北大或者清华后园的熠熠湖边就会看见并且知道,仲秋的月色与月光究竟是眼福成了什么样子了。比如,形容这一些严重样子的美文荷塘月色》吧?比如描绘那出淤泥而不染的《荷塘月色》吧?


散文名篇《荷塘月色》是中国著名文学家朱自清任教清华大学时所写的一篇散文。本文写于1927年7月,当时正值四一二之时。曾参加过五四运动的爱国知识分子朱自清,面对这一黑暗现实,悲愤不满而又陷入对现实无法理解的苦闷与彷徨之中。诗人怀着这种孤独苦闷的心情写下了《荷塘月色》。我们前来倾听:





沿着荷塘,是一条曲折的小煤屑路。这是一条幽僻的路;白天也少人走,夜晚更加寂寞。荷塘四周,长着许多树,蓊蓊(wěng)郁郁的。路的一旁,是些杨柳,和一些不知道名字的树。没有月光的晚上,这路上阴森森的,有些怕人。今晚却很好,虽然月光也还是淡淡的。路上只我一个人,背着手踱(duó)着。这一片天地好像是我的;我也像超出了平常的自己,到了另一个世界里。我爱热闹,也爱冷静;爱群居,也爱独处。像今晚上,一个人在这苍茫的月下,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便觉是个自由的人。白天里一定要做的事,一定要说的话,现在都可不理。这是独处的妙处,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


朱自清走上文学道路最初以诗出名,他发表过长诗《毁灭》和一些短诗,收入了《雪朝》和《踪迹》等集。从20世纪20年代中期起,朱自清致力于散文创作,著有散文集《欧游杂记》、《你我》、《伦敦杂记》和杂文集《标准与尺度》、《论雅俗共赏》等。朱自清的散文,有写景文、旅行记、抒情文和杂文随笔诸类。先以缜密流丽的《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荷塘月色》等写景美文,显示了朱自清白话文学的实绩;继以《背影》、《儿女》、《给亡妇》等至情之作,朱自清更加树立了文质并茂、自然亲切的谈话风散文的一种典范。再来倾听《荷塘月色》:


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虽然是满月,天上却有一层淡淡的云,所以不能朗照;但我以为这恰是到了好处——酣眠固不可少,小睡也别有风味的。月光是隔了树照过来的,高处丛生的灌木,落下参差的斑驳的黑影,峭楞楞如鬼一般;弯弯的杨柳的稀疏的倩影,却又像是画在荷叶上。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ē)玲(英语violin小提琴的译音)上奏着的名曲。荷塘的四面,远远近近,高高低低都是树,而杨柳最多。这些树将一片荷塘重重围住;只在小路一旁,漏着几段空隙,像是特为月光留下的。树色一例是阴阴的,乍看像一团烟雾;但杨柳的丰姿,便在烟雾里也辨得出。树梢上隐隐约约的是一带远山,只有些大意罢了。树缝里也漏着一两点路灯光,没精打采的,是渴睡人的眼。这时候最热闹的,要数树上的蝉声与水里的蛙声;但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






在这里,诗人心理,回归现实,高于现实。诗人趁着月色出来散散心,顺着幽静的小路一路走来,自然而然地来到了日日经过的荷塘边,一去看那月下的熠熠荷塘。月色下的荷塘是那样的美眼,比之白天又别有一番风致。荷叶是亭亭的如舞女的裙,可以想象荷叶随风起舞时婆娑婀娜的美妙身姿;而点缀其间的白色的荷花,不禁让人想起了她的出淤泥而不染特性。荷花又是形态各异的: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用上袅娜、羞涩二词,在作者的眼里荷花俨然已是仙子一般了。作者用细致的工笔和绝妙的比喻,对荷叶的形神、荷花的资质进行一番令人神往的描绘,荷花荷叶的优美形象似已展现眼前…………


读着朱自清先生的《荷塘月色》宛若置身荷塘一般,仿佛在那幽径上走着的是自己了。觉得那出淤泥而不染的样子,那亭亭碧绿的出淤泥而不染的荷叶,那婀娜多姿的荷花以及月色迷蒙,还有那薄雾缭绕的荷塘摇曳着展现在了我们眼前。荷塘月色在这里已经不会是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那样的了。这里的月色也不能是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这里的荷塘是月下的荷塘,这里的月色是荷塘的月色。因为《荷塘月色》鲜明而且抑扬的突出了景物不染凡尘特色,她她她她生动真实再现了特定环境下了特定景物:出淤泥而不染 …… 诗人的颐气文章抒发出来的真挚感情与可靠寄托,让我们的读者感到了真实亲切的淡淡清香还有不染的俗尘。至少我自己格外愿意的被笼罩在这样的霏微当中了。








喜欢出淤泥而不染的荷叶与月色。喜欢出淤泥而不染荷塘人物。并且愿意被笼罩着
……



[ 本帖最后由 乌尔沁 于 2010-9-21 20:05 编辑 ]




欢迎光临 民俗学论坛-中国民俗学网 (http://chinafolklore.org/forum/) Powered by Discuz! 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