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ard logo

标题: 长江大学文理学院暑期“挑担围鼓”调查总结 [打印本页]

作者: 微蓝    时间: 2010-9-6 22:18     标题: 长江大学文理学院暑期“挑担围鼓”调查总结

[attach]12586[/attach]
作者: 微蓝    时间: 2010-9-6 22:25

由于种种原因,我来晚了,在这里跟大家道歉。深深的,深深的,致歉。
作者: 太阳鸟    时间: 2010-9-7 01:28

引用:
原帖由 微蓝 于 2010-9-6 22:25 发表
由于种种原因,我来晚了,在这里跟大家道歉。深深的,深深的,致歉。
久久的,久久的,等待公主,相信持久的坚守!
因为你是都镇湾的传人!
不错的,暑期丰收,辛苦了!
开学顺利!

作者: 任双霞    时间: 2010-9-7 10:18     标题: 幫你貼一下

长江大学文理学院2010年暑期社会实践

调查成员
王小艳 李婵婵 潘娇 舒甫圣 张联江



调查地点:
荆州市



指导老师

吴秀丽
孙正国









  调 查 说 明

1、此次调查活动是根据院团委[2010]6号《关于认真组织2010年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活动的通知》,由长江大学文理学院人文学部承办,人文学部在籍学生所组成的调查团队。
2、调查对象为荆州市典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挑担围鼓”。
3、调查应尊重当地的民俗习惯和传承人的行业习俗,自觉维护学校形象。
4、调查内容包括:传承人基本信息、该项非遗的历史、特点和传承现状。
5、调查途径:田野走访调查,咨询文化部门,调查问卷,书籍资料等。
6、及时做好工作记录和采访记录,以及录音、拍照和录像。
7、填写好主要调查日志,并完成调查报告
8、秋季开学后将调查总结和调查报告一并交到学院。
9、田野调查期间,大家应注意安全;注重自身素质,自觉维护长大学子的形象。









1.参考网站 中山大学国家级精品课程‘人类学田野调查实习’网站
2.调查结果上传至三大网站 中国民俗学会网、海上风民族民间文化论坛、民间文化青年论坛。


家乡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调查表(一)

调查单位

人文学部暑假实践小组

调查地点

荆州区三义街96

调查日期

2010714

所在地区(县)

荆州市荆州区

姓名

丁顺贵

艺名

性别

出生日期

1945

民族

籍贯

湖北荆州

文化程度

传承人级别

自由级

职业

工人退休后,帮人搭棚、打家艺

健康状况

良好

邮政编码

434000

电话

0716-8437842

13114309584

常住地址

湖北省荆州市荆州区三义街96

所属艺班

三义街挑担围鼓队

居住

地理

环境

地理类型

平原

海拔(m)

20—50

年均温

15.9—16.6

居住于荆州城内,三义街是一条古老的小巷,地理环境很好。

简历

13岁开始拜师学艺,已打52年了。

多次参加挑担围鼓表演,比如迎接关公像等,经常参加居民的日常红白事

家庭情况

如今夫妻两人在家,儿女出门务工

师承关系

师傅:戴声海老师的父亲

(戴声海:三义街挑担围鼓队队长,木匠,爱好打荆河戏和挑担围鼓)

技艺特征

在挑担围鼓中,主要是负责打锣,也打大鼓;爱好唱歌,有一副好嗓子。

其他重要说明

丁老师有一个年轻的徒弟,以踩麻木为业,还有一些业余的徒弟。

记录数量

记录稿(页)

照片

录音(时长)

录像(时长)

2

75:00

15:00

备注

因为设备问题,丢失一部分录音材料,但主要内容都有笔录,损失不严重。

说明:1.地理类型:高原、盆地、山地、丘陵、平原

2.
传承人级别:政府认定的情况,分为国家、省、地区、县等级,未被认定的填自由级。

3.
日期格式:年月日到年月日

家乡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调查表(二)

调查单位

人文学部暑假实践小组

调查地点

荆州市立新乡同心村十一组

调查日期

2010.7.15

所在地区(县)

荆州市沙市区

姓名

陈官保

艺名

性别

出生日期

1943

民族

籍贯

湖北荆州

文化程度

传承人级别

省一级

职业

农民

健康状况

良好

邮政编码

434000

电话

13197499595

0716-8182484

常住地址

湖北省荆州市同心村十一组

所属艺班

同心村挑担围鼓表演队

居住

地理

环境

地理类型

平原

海拔(m)

20—50

年均温

15.9—16.6

居住在荆州市郊区,自家有池塘,风景很好,空气新鲜,交通也很方便。

简历

17岁开始跟着父亲学习打家艺,至今已有50年。
多次参加电视台的节目录制,多次参加非遗表演,以及关于非遗保护的会议。

家庭情况

夫妻二人在家,有三个儿子一个女儿,生活充实。

师承关系

父亲

技艺特征

在挑担围鼓中,陈老师负责打鼓。(鼓为整个队伍的指挥。)

收徒情况

挑担围鼓的申报中,有三个省级传承人,陈老师为其中之一,如今有三个正徒,跟着老师玩的人很多,其中不乏女子。

其他重要说明

在陈老师的挑担围鼓表演队中,也包括另一位省级传承人——朱家兴老师,朱家兴老师会多种家艺。

记录数量

记录稿(页)

照片(张)

录音(时长)

录像(时长)

4

90:00

30:00

备注

说明:1.地理类型:高原、盆地、山地、丘陵、平原

2.
传承人级别:政府认定的情况,分为国家、省、地区、县等级,未被认定的填自由级。

3.
日期格式:年月日到年月日




家乡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调查表(三)

调查单位

人文学部暑假实践小组

调查地点

沙市区蛇入山公园旁

调查日期

2010.7.17

所在地区(县)

荆州市沙市区

姓名

李南杰

艺名

性别

出生日期

1934

民族

籍贯

湖北荆州

文化程度

本科

传承人级别

自由级

职业

退休干部

健康状况

良好

邮政编码

434000

电话

0716-8976798

0716-8216235

常住地址

湖北省荆州市沙市区蛇入山公园旁

居住

地理

环境

地理类型

平原

海拔(m)

20—50

年均温

15.9—16.6

所在小区旁边为花鸟市场(即蛇入山公园),闹中取静的地方,购物方便,交通也很方便,很适合居住。

简历

退休前为沙市区文化馆馆长,一直致力于文化工作,对民俗、非遗很感兴趣,对民间工艺很有研究,发表了很多有价值的学术文章,两年前,出版了一本关于民俗、非遗的文集——《荆楚拾珠》;也是荆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的成员……

家庭情况

如今李老师和老伴在家,女儿在省群艺馆工作,老伴身体不好,需要人照顾;房间宽敞,布置格调高雅,家庭条件很好。

师承关系

50年代毕业于北京文化学院,社会文化专业。

技艺特征

柚雕、陶印、葫芦钟等诸多手工艺

《荆楚拾珠》等大量的学术研究文章

获奖情况

获奖无数,但李老师是个淡泊名利的人,专注于研究和实地调查

从艺格言及信仰

不间断,不改变,不马虎。

其他重要说明

李老师的家里就像一个小型的收藏馆,进门就有耳目一新的感觉,很震撼,很惊喜。

记录数量

记录稿(页)

照片(张)

录音(时长)

录像(时长)

4

100:00

10:00

备注

李南杰老师参加过荆州多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申报工作,为其整理文本材料,对荆州的非遗有很深入的研究,如果想了解荆州的非遗,一定要去拜访这位一生致力于文化研究的老师。

说明:1.地理类型:高原、盆地、山地、丘陵、平原

2.
传承人级别:政府认定的情况,分为国家、省、地区、县等级,未被认定的填自由级。

3.
日期格式:年月日到年月日


家乡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调查表(四)

调查单位

人文学部暑假实践小组

调查地点

荆州市杨泗村委会斜对面

调查日期

2010.7.18

所在地区(县)

荆州市沙市区

姓名

毕忠标

艺名

性别

出生日期

1951

民族

籍贯

湖北荆州

文化程度

传承人级别

自由级

职业

个体商业户

健康状况

良好

邮政编码

434000

电话

13797293592

常住地址

湖北省荆州市沙市区杨泗村委会斜对面

所属艺班

杨泗村挑担围鼓表演队

居住

地理

环境

地理类型

平原

海拔(m)

20—50

年均温

15.9—16.6

                         居住地虽在郊区,但人口密集,生活设施齐全,交通也方便,地理环境不错。

家庭情况

自己经营一个水泥店,家庭条件不错。

师承关系



父亲

传承情况

杨泗村挑担围鼓队有12个女徒弟,年龄在30——40岁之间,已经学了三四年,可以独立演出。

技艺特征

会打勾锣和小云锣

其他重要说明

毕忠标老师是杨泗村挑担围鼓队的主要负责人,但一般不参加打家艺,负责联系和组织,带领着一个老队和一个青年女子队。
他不止负责联系组织挑担围鼓的表演,还组织打丧鼓。

记录数量

记录稿(页)

照片(张)

录音(时长)

录像(时长)

1

30:00

20:00

备注

        在杨泗村的挑担围鼓队中,有一位名叫吕心旺的老师傅,家里五代人都打家艺,他从19岁开始学习,现已经80多岁,主要负责打鼓。

说明:1.地理类型:高原、盆地、山地、丘陵、平原

2.
传承人级别:政府认定的情况,分为国家、省、地区、县等级,未被认定的填自由级。

3.
日期格式:年月日到年月日

调查日志(一)

    间﹕2010..7.13
    点﹕沙市群艺馆
    气﹕阵雨
调查对象﹕赵玉春

调查内容﹕


    今天,是和赵馆长约好的日子,也是暑假挑担围鼓调查小组正式走访的第一天。曾经听过赵馆长的名字,荆州市好多大型的晚会,他都参与组织。正值世博会的节目筹备期间,群艺馆工作繁忙,难得赵馆长在百忙之中抽出时间来指导我们的调查,心里万分感激,对这位前辈有了莫名的亲切之感。
    下午三点半,我们到达群艺馆,有两个当地的队员,找起来不算费劲。见到赵馆长之后,做完自我介绍,说起暑假社会实践调查,说起挑担围鼓,他很热心的为我们找了负责这一项目的徐老师。徐老师给我们看了一些图片,看着那些图片,讲起曾经关于挑担围鼓的一次次活动,老师神采飞扬,还仔细的为我们介绍什么是工尺谱,什么是彩棚……最后,给了我们四个挑担围鼓表演队的联系方式,我们将在传承人那里对这一项目做进一步的了解。
    吴老师作为团队的指导老师,她也很准时的到达了群艺馆,以前觉得她挺严肃的,经过这次活动的组织、策划、开展,我重新认识了她,在生活中,她真的是一个很好的朋友。
    这是一个下雨天,却也不能阻挡我们的脚步;明天,我们将奔赴下一个地点,开始新的目标。泥泞路上的求索,是苦也甜。

(调查笔记):挑担围鼓,俗称“挑鼓架子”,发祥于明清时期,至今流传于荆沙地区的一种吹打乐,是一种集音乐、木雕、刺绣于一体的民间综合艺术,是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湖北省第一批挑担围鼓传承人有吴生荣、陈官保,朱家兴,吴生荣老人已不在世。
鼓架的制作源于周代的“灵鼓”“路鼓”和楚国的虎座鸟架鼓的样子相似。双面雕,浮雕,镂空等手工艺于漆工艺相结合,鼓架上的花鸟、人物造型各异,栩栩如生。
挑担围鼓主要的道具是彩棚和鼓架。彩棚的用途是遮阴的,由于比较大不易保存,在现在的表演中是非常罕见的。鼓架分为前锣架后鼓架。因为锣架在中间不利于敲击,所以将锣替换成双面彩纸,其内容不受限制,以喜庆为主。后面的鼓架则挑两面鼓,一面高音,一面低音。(具体哪面高哪面低不清楚啦)。鼓师根据曲牌的需要自如选择高音低音。挑担围鼓这种演奏形式,一共由10人组成,俗称“十盘家艺”,鼓师是这个队伍中的“领导”,接着是击锣打钹,最后是吹唢呐的。
演奏所用的谱子叫“工尺谱”,有工、尺、上、士、合5个音调,相当于音乐中的d,r.m,s,l。在演奏的过程中,没有固定的节拍,具有随意性,演奏者根据鼓师的鼓点的变化自由变换节奏。挑担围鼓具有较强的生命力,城市农村的红白喜事均能使用。沙市的凤台坊原名过街楼是挑担围鼓流传沿用较集中的地方。


调查日志(二)

    间﹕2010. 7.14
    点﹕三义街96
    气﹕阴雨天
调查对象﹕丁顺贵

调查内容﹕

今天我们一行人来到三义街,去采访丁老师。我们沿着三义街一边走一边找,被错乱的门牌号弄糊涂了。小舒问了一位婆婆,婆婆告诉我们这是新门牌号与旧牌号的缘故。过了荆北路继续往前走,终于看到门牌上写着“三义街96号”。



我们很兴奋,丁老师不在家,他老伴儿接待了我们。丁老的家,和荆州普通的老市民一样,家具简单陈旧,不过一切仅仅有条。他老伴儿请我们吃西瓜,并打电话催老师回来。不一会儿老师回来了。上身穿着红色唐装,据丁老师说,这件衣服是他在接关公像的时候,关公祠给他们做的。



丁老师绘声绘色地跟我们讲在他眼中的挑担围鼓。丁老师为了适应市场的需要,将鼓改为打鼓,并吹流行曲。给我们展示了他在东门外马车上打鼓的照片。丁老师非常自信地哼起了曲子,自己打着节拍。

丁老师喜欢唱歌,经常在三国公园唱。他家是做婚丧搭棚的,当问起生意如何时,丁老师说不错,农村市场相对于广泛些。丁老师的老伴儿也不反对他打家艺,表示这是他的爱好,总比打牌赌博强。丁老师为挑担围鼓的传承比较担忧,年轻人没有人愿意学这些,这不能当工作,不能来钱,只剩他们这些老辈了。

在和丁老师的交谈中,丁老师还邀请了一个人——戴声海。戴老师是三义街挑担围鼓队的团长,他是继承他父亲的位置,当年也是他父亲把他们这一对人马召集起来的。戴老师是打鼓的,并且擅长于打戏鼓。在6月23日,凯乐大剧院演出的荆河戏中,他就是那个打鼓的。戴老师的家珍藏了一副民国时期的担子。我们前往他家去看。那是我们第一次亲眼看到挑担围鼓的鼓架。戴老师还把他家珍藏的谱子拿给我们看。

遗憾的是,我没有做好充足的准备,挖掘的不够深入。我们把电话号码留给他们,希望他们有演出的我们可以亲临现场。
















调查日志(三)

    间﹕2010.7.15
    点﹕同心村十一组
调查对象﹕陈官保
调查内容﹕

今天我们一行人来到十号路同心村采访陈官保老先生。同心村还是比较好找的,我们以下车便到了村口。陈老要我们做麻木进去,说还有二三里地。可因为是中午,没有麻木,我们只好步行。我们沿着路边走边问,中间出了许多小差子,虽然很晒很热不过说说笑笑也就很快。在一个大妈的指引下,我们依旧走错了路,误入藕花深处,意外发现风景不错,留影继续前行。

下午3时终于到了陈老的家,陈老说等我们很长时间了,我们实在抱歉。陈老家还有两桌麻将,我冒昧的问了一下“您家是开茶馆的吗?”陈老连声否认,说这些都是他的徒弟。

我们围坐在陈老的旁边,相继提问。这次准备的比较充分,采访进行的比较顺利,回来整理资料也没遇到什么困难当我问及怎么看待丁老改吹流行乐时,他依然说出那是瞎搞,那让挑鼓架子失去了原滋原味。

陈老的徒弟还真不少,有男有女,在我们采访一半儿的时候,她的老伴儿已经将饭菜收拾好了。盛情难却。陈老说饭吃完了,给我们打上一段儿,让我们亲眼见识见识,我们感激不尽。

饭后桌子收拾停当。陈老在中间,其他各个围坐着“围鼓”的格局形成了,我明白了围鼓这一含义。

鼓、钹、锣、唢呐,齐声巨响震耳发聋。只见陈老的鼓槌在鼓面上自如地敲击,唢呐、钹、锣的演奏皆看陈老鼓槌的指挥,长达十几分钟的演奏结束了,我顿时觉得这个世界是多么的安静。

我们认识挑担围鼓的一些道具,钩锣、马锣、衡锣、金钹、苏钹、土钹、一副鼓架、两面鼓。

值得让人钦佩的是陈老的这副家艺,是他自己出钱做的。07年做这副鼓架花了6500.整套家艺大概花了一万多。

最后,我们看了陈老家的鼓架。前架,架座是麒麟送子,上面是二龙戏珠。后面鼓架,上面是八仙,下面是关公、哪吒等人物。

这个老民间艺术传承人,为挑担围鼓的传承感到担忧,抱着活一天就教一天的态度。

同心村挑担围鼓队名单:

邓开全
杜云飞
谢家超

王光梅
刘良洲
刘德雄

朱家新
周杰平
菜银珍







调查日志(四)

    2010..7.17
    沙市蛇入山公园旁
调查对象李南杰
调查内容

采访这个老学者是个意外。我们原计划是采访朱家新,却不想在昨天采访陈官保老人时,却遇到了朱家新。我们开始并不知道,是在最后留资料的时候,发现了这个熟悉的名字。最后是孙老师提供了这个老学者的联系方式,所以放弃了采访朱家新。

    李老今年七十七岁,从事文化工作,特别爱好民间工艺。走进李老师的家,就像感觉进了博物馆一样,当我问到这个猪形酒具盒在博物馆看到过时,李老说,这是他请人仿制的。他家的墙角落里就摆着围鼓架子,他真是一个不同凡响的人,他家的陈设就给了我这样的震撼。

    当我们围坐着他谈民间艺术时,他似乎对当局这种搞法很不满。他说道:“非物质文化遗产,这是个外来词,在中国就叫民间艺术,非遗这个词叫起来就别扭。”这个有那么丰富的民间艺术文化,却没有一丝保护的意识,眼看很多民间文化有消失时,却借着外国“非遗”的风,搞起了文化遗产保护。现在的很多文化工作者根本就不懂文化,乱申遗。

   “挑担围鼓是一综合艺术,而我们申遗却报在吹打乐类,就凭漆器、木雕、刺绣、音乐楚文化。申报单位荆州文化局,传承人一个木匠,他除了会手工制作,关于文化的渊源和内涵他什么都不知道,没有历史文化做底蕴,他们的手工艺就没多大价值。”李老说。

    这话真说的对,在采访的这几天,我是越问越糊涂,因为那几个传承人都讲的不一样。让他们追溯挑担的历史,他们真能讲到他们小时候,让他们讲挑担的曲牌,他们把我们讲的稀里糊涂,就那些所谓的传承人,他们只会按他们师傅教的打,他们根本就不懂挑担的文化历史文化意义,这是我们走访谈谈的不深刻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

    李老送了我们一本文稿《荆楚拾珠》,这本书主要讲了沙市城区民俗文化。通过这本书,我进一步了解了李南杰老先生。

    最后,李老对我们大学生提出要求并寄予厚望,按照自己的兴趣选择一个项目,不间断,不放弃,不改变地坚持下去,要经的起诱惑。


















调查日志(五)

    2010.7.18
    杨泗村
调查对象毕忠标
调查内容

似乎我们的每次采访都很难,并不是资料难求,儿是传承人的家实在是难找。今又多走了2、3里地,最终还是找到了毕老师的家。他家是卖水泥的,还是比较容易找的。

采访毕老师,着实让我失望,这就应了前面李老师的话,他们知道的却是很少。不过“行者三分财”我们还是长了见识。

关沮乡杨泗村是挑担围鼓传承比较乐观的地方,这里兴挑担围鼓,并且还有比较好的市场前景,不过我觉得这里的挑担好像变味了,什么女子乐队,丧鼓队都混为一潭。

毕老师是杨泗挑担围鼓队和女子乐队的队长,由于时间的原因,错过了一场精彩的表演。毕老师主要负责组织演出,并不演奏,不过需要时他可以上场。

吕兴旺老人
79岁,身体健朗,经常演出。当我们见到他时,以为他能够更渊源流长地给我们讲挑担围鼓的历史,他却说,我什么都不懂,只知道家艺打起来我就来精神。这确实是当头一棒。

不过在这里,我们亲眼看到了一副完整的鼓架,鼓架有点重反正我是挑不起的。当地的人说这是明末清初的,我不相信,这个看起来比较新,他们说这是经过维修的,保存的比较好,重新刷过漆的。如果他们说的是真的,那还真是一古董。

我们在那儿也真真的看到了一些道具,大锣、钩锣、马锣、小钹、土钹、唢呐等,还有手抄的工尺谱,曲谱很有必要及时整理,否则就会佚亡,因为那些老曲儿很快没市场了。



访谈内容(一)

时间:7月12日
地点:沙市中山路荆沙区群艺馆
采访对象:徐主任,群艺馆挑担围鼓负责人
采访者:挑担围鼓调查小组

1.问:徐老师,我们对挑担围鼓了解不多,你能不能给我们讲讲挑担围鼓起源的历史?
答:挑担围鼓起源于荆沙地区,以往在荆州大街小巷流行,像中山路这一带,胜利街,码头边都是,俗称打踩街。起源于明末清初,和荆河戏,花鼓戏大致相同。距今有四百年的历史。
2.问:徐老师我们知道挑担围鼓作为一种吹打乐,他的乐器有哪些?
答:荆州挑担围鼓眼凑的乐器主要有鼓土钹土锣小钹小锣还有唢呐等。土钹土锣他是荆沙地区自己造的,很有气派。
问:那能不能具体讲一下,吹打的人是如何协作演凑的呢?
答;挑担围鼓演凑时正常情况是十人,打鼓一人,打锣的,土锣(大锣)苏锣(小锣)马锣三人,打钹的,土钹(大钹)苏钹(小钹)钩钹三人,吹唢呐二人,共十人,俗称十盘家业。另外有挑担一人,他不吹打,所以正常情况有十一人出场。吹打时,打鼓人先开始,然后其他乐器听鼓指挥需要时加入,不需要时停止。
3.问:徐老师我们看了简介,不懂上面说的曲牌,你能讲讲吗?
答:这曲牌你们在书上听说过但也许并不知道他正真意思。那我就给你们讲讲。挑担围鼓的曲牌非常多。它是用来演凑的。上面的工尺谱,相当于想在的12345。但是这只有老一辈人了解,现在也不常用难怪你们不知道。工尺谱:工尺上士合五个音节。这些曲牌演凑形式灵活。根据严凑场合的需要,改变节凑的快慢音调的高低可以演出不同的风格。
4.问:我们从网上了解到枝江吹打乐,五峰吹打乐,土家吹打乐等他们都没有鼓架,荆州的挑担围鼓的架子是怎么演变的?
答:是的,这是荆州的特色,非常有意思。其实在山区鼓是背着的,可能山路难走。荆州是平原区,人们走的路程远,改挑担的形式非常方便。挑担架子,前一个是锣架,后一个是鼓架。但由于锣嵌在架上,敲打不方便,就取下来,为了好看安上了一面镜子。这架子是木匠们仿造楚地“虎座鸟架”样子做的,运用了楚地传统的漆雕技术,制作得非常美。但是现在从民国以前流传下来很少,目前有很多人正在收藏他们。
5.问:过去挑担围鼓主要运用在哪些地方?
答:像在传统节日春节,端午节等,工商庙会,民间喜庆,过生日结婚,还有“老了人”…… 过去大街小巷都有自由组织的乐队,十分热闹。
6.问:徐老师请问现在挑担围鼓是否面对着传承问题呢?
答:挑担围鼓还是有很强的生命力,现在城里挑担围鼓见得少,但在农村还有很大的市场,农村还是比较喜欢这种热闹的气氛。 另外一方面他适应性强,不像荆河戏做很长时间的准备,要登台演出,花费大。打三鼓,鼓盆歌只用于丧事,挑担围鼓白喜事都可以用。


访谈内容(二)

时间:7月日
地点:荆州区三义街96号
采访对象:挑担围鼓传承人丁顺贵,及同仁戴声海
采访者:挑担围鼓调查小组

1.问:丁老师您今年多大了?能给我讲一下您学习的经历吗?
答:我今年65了,大概15岁开始学习到现在有50年。那是六十年代初三年自然灾害没有吃的,我学习又不好,戴老师和我是邻居,我们进场一起玩。他父亲指着我说“来,跟我学打鼓”我就开始学习打锣,我也蛮喜欢这,却不喜欢玩牌麻将。
2.问:丁老师您是打锣的,那您带的队现在状况如何,有多少人?
答:现在只有七八个了先前***已去世几年了。
3.问:那新徒弟是否收了几个呢?
答:有一个是这条街上的,开“麻木”,跟我学打锣几个月了。
4. 问:为什么找不到徒弟呢,好似别不愿意提学习吗?
答:不是不愿意学,现在社会在发展,他们青年人家庭负担大,社会竞争激烈为生活而奔波。一天到晚忙着上下班,没有时间学习呀。而且光打鼓也挣不了钱。人家请我们演出每次也只有三到五百元,平均到八九个人,每个只有四十元左右。挣不了钱,还耽误我们时间。有时候还凑不够人数。
5.问:戴老师您认为挑担围鼓会有失传的危险吗?
(戴)答:目前还不会,至少在今后的20年内不会。看我们现在的年龄六十五岁,还可以再打十年,我们还有几个徒弟。另外在农村还有几十个挑担围鼓队。
(丁)答:现在我正想改革挑担围鼓队。打围鼓的人手不够,打的老曲牌人们又听不懂,我们现在既打老曲又打新曲《父亲》《世上只有妈妈好》《好人一生平安》等民歌。为了学这些,我就学新的乐谱“12345657”,经常在三国公园晨练,学新歌。现在的乐队以大鼓,唢呐为主适合演唱新歌,人数八个就够了。我们现在也不挑担,一队人站在马车上迎接新娘,还是受人欢迎的。
6.问:丁老师刚才您跟我们提到曲牌,能不能讲讲你们经常演凑哪些曲牌?比如丧事演哪些,喜事演哪些?
答:丧事常演凑《千秋岁》《老大》,喜庆的《双敬酒》《皇帝出场》……
问:以前这些曲牌里是否有一些内容,歌词,一些故事传说呢?
答;这些曲牌是师傅们教的,他们教,我们学也不知道里面一些故事。还记得一首曲牌名《罗成写书》。隋唐演义里的罗成最后将战死前给妻子写信,是在丧事的时候用的曲牌,十分悲壮。
7.问:戴老师听说你家有一副挑担围鼓架,能不能给我看一下?
答:可以可以,就在我家,是我父亲传下来的,大致在民国年间。
8.问:这是我们看到的第一副架子,雕刻的蛮漂亮,您能讲讲这上面雕刻的都是什么吗?
答:这边锣架底座是一只犀牛,上面是镜子,正好是犀牛望月,说的是织女与牛郎的故事。这里还有一对鸳鸯和凤凰,寓意美满幸福的家庭。右边这鼓架下座雕刻有荷仙姑,梅花鹿,寓意长寿延年。我讲的还可以吗?
9.问:丁老师,您能不能给我们讲一些挑担围鼓的历史,比如在你记忆当中,挑担围鼓发展的最好,最辉煌呢?
答:应该是在文革前和改革初是最好的。改革开放时那时有好多人结婚,他们经常请我们。文革前,那时没有什么娱乐,也没有电视机可以看,正好又有百花齐放的方针,老街上的挑担围鼓就发展起来。人们白天做完事,晚上上夜校的时候学习。



访谈内容(三)

日期:7月15日
天气:晴
地点:同心村十一组
采访对象:陈官保 同心村挑担围鼓传承人
采访者:挑担围鼓调查小调组
1.问:陈老师您打挑鼓架子多少年了?
答:我17岁开始就跟我父亲,一直打到现在,大约50年了。
2. 问:打家艺您的家人反对吗?

答:老伴儿不反对,有时出担子,还帮忙挑。儿女们不反对,但他们不学,不参与。

3. 问:陈老师能不能讲一下挑担围鼓的历史,它是什么时候起源的?
答:大概在明清的时候,挑担围鼓基本上与荆河戏同时兴起,,距今有600多年的历史了。荆河戏是在台上唱的,而挑担围鼓是流动的,城里农村丧事喜事都有它。刚开始的鼓是背着打,不适合平原地区,改用挑着打,挑着打的历史也有300多年了。
解放初期,挑担围鼓非常辉煌,基本上家喻户晓,到文革的时候没落了,划入了“四旧”的范围,改革开放又兴盛了一段时间。现在又不行了,城里人有时用花轿接亲,使得挑
担围鼓还有些市场。现在挑担,在农村用得比较广泛,主要用于办丧事。

解放前后,荆沙地区有两个傲角儿——李有本、杨定益,两人本是同门师兄弟,但是由于种种原因两人产生了隔阂,分成了两个队。之后,以沙市商业街为界,李有本在西边传业,杨定益在东边,形成了不同的风格。李有本所在的地方保持原有的形式,而杨定益去了汉阳打鼓,吸收了现代的吹打乐形式。这种创新受到人们的喜欢。


4.
问:陈老师能谈谈您目前收徒弟的情况吗?



答:目前还有三个女徒弟在跟前,还有一些徒弟出去打工或工作了。不过,这些徒弟基本上没有出师。

5. 问:陈老师,三义街的丁顺贵老师在改革挑担围鼓的打法,没要担子,以大鼓唢呐为主,演凑流行曲,你怎么看?
答:挑担围鼓是要改革,这是一个法子。一些曲牌老了,依依呀呀,别人听不懂,但味还在。流行曲听得懂,但是没有味道了。一改革,越来越没有味道。最后没法继续打下去,也就只好不打鼓了。
6. 问:您能简单地讲述一下,挑担围鼓吹打的形式与荆河戏吹打配乐有什么区别吗?


答:挑担围鼓的一个曲目在荆河戏中只能用到一部分。比如皇帝进场、出场一段,是喜庆的一段,用喜调去配,吹打的时间就是皇帝进出场的那一会,一般一个曲目是打不完的。

7. 问:陈老师,听三义街戴声海说挑担围鼓的曲牌是最多的,您能不能给我讲一下挑担围鼓的曲牌一些内容和来源?
答:哦,你说的是三义街戴声海,他打挑担围鼓,还打荆河戏呢,知道的比我多一些吧!挑担围鼓的曲牌有800多个,我会演奏的有80多个,其余的在我们这一代已经失传。比如《干洲歌》干洲是一个地名,指外蒙地区,主要是为了迎接将军凯旋而吹打的 。《千秋岁》是皇帝过生日,表示庆贺,但也有悲的曲目,有哭堂。《步步交》讲的是一个和尚修行很多年之后,想还俗结婚。《双敬酒》主要用于结婚。很多关于曲牌的来源传说和故事已经丢失了。
8.问:陈老师,据说荆河戏与挑担围鼓在曲牌上有一些共同点,您能给我们介绍一下吗?
答:荆沙群艺馆的汪文华统计挑担围鼓的800左右个曲牌,他也对这些曲牌的来源有研究。我知道的并不多。荆沙地区其他吹打乐的曲牌没有挑担围鼓多。荆河戏中的曲牌都是来自挑担围鼓,挑担围鼓中的曲牌要完整,而荆河戏中的只是挑担围鼓中的一部分。
9.问:陈老师,您经常演奏的一些曲牌,比如丧事喜事中你们经常用的?
答:丧事曲牌我们经常用《千秋岁》《老大》喜事《云柳丝》《凤阳歌》《八梆子》临别时《次百川不作》,这首曲是表演完后,在离开主人家时为表达我们对主人的款待的感激,而演奏的最后一首,内容大致“感谢感谢感谢啦”。


(演奏之后)


10.问:陈老师,您能介绍一下您刚刚演奏的曲目吗?
答:有《千秋岁》、《唢呐皮》、《老大》、《凤阳歌》《云柳丝》《八板子》《次百川不作》。最后一曲是收场的节目,表示对主人家的谢意。
11.问:您能介绍一下刚刚这个队演奏时用的道具吗?
答:我们打的家业,鼓有大鼓小鼓,锣有马锣衡锣苏锣,钹有土钹金钹苏钹,还有唢呐。表演的时候,打鼓的人是指挥中心,其他乐器,锣钹唢呐都看鼓指挥的手势,要是路上边走边打,就要靠耳朵听打鼓的节奏。“挑担围鼓”也就是这个由来。表演时,打鼓人左边的鼓,叫上鼓,右边的叫做下鼓。站在左边的人叫做上手,站在有右边的叫做下手 。上手是打钹的人,下手是打锣的人。上下手就看左右两边的鼓指挥相互协调。我们指挥的一种方式叫做《风夹雪》。
12.问:陈老师,请您给我们简单讲一下挑担围鼓的历史好吗,就是从您记忆中,从建国到现在?
答:挑担围鼓在解放前,是被人看不起的。在地主家中演出一天,用顿饭就打发了。解放后的一段时间里,由于文化娱乐的活动缺乏,挑担围鼓就开始热闹起来,他是荆州这个地方土生土长的,人们都喜欢他。文革时就被禁止,许多民国以前的围鼓子都被烧,打鼓的人也被罚扫大街。改革开放以后,人们又重新拿起家业,有一段时期比较繁荣。
13.问:陈老师文革的时候为什么挑担围鼓会禁止呢?
答:当时四人帮要除四害要“反封反修反资”,一些人就把挑担围鼓当做旧的封建迷信的东西,许多鼓架子都被烧,不过文革后,农村还几十副担子没有被毁。
14.问:陈老师,听说曾经打鼓的人被称作“挑担先生”,您能讲讲吗?
答:那是解放初的时候,挑担围鼓在荆州的大街小巷流行。人们尊重我们打家业的人。
15.问:听说您家里有鼓架子,能给我们看一下吗?
答:这套鼓架是2007年自己花钱请别人雕的,花了6500,一副家艺整个用了接近10000多。现在荆沙城区挑鼓架子差不多有50几副。但有30几幅都被闲置,基本没有拿出来使用。我们这个村就有两副,我的这个架子就是其中一副。这个架子前锣架的底座是麒麟送子,上面是二龙戏珠,后鼓架中间是八仙,下面雕的是关公、哪吒等神仙。
16.问:您对挑担围鼓的传承有什么想法?
答:我希望通过各种渠道去宣传挑担围鼓,希望受到政府和广大社会各界人士的重视。如果没有人传承的话,估计会在20~30年之间消亡。遗憾的是我自己家里没有接班人,我只能活一天,教一天。

访谈内容(四)

时间:7月17日
地点:沙市蛇入山公园旁
采访对象:李南杰 荆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专家委会民间工艺受聘委员
采访者:挑担围鼓调查小组
1.
问:李爷爷您什么时候开始做挑担围鼓的调查?
答:我在二十年前就开始做了调查。那时我是沙市文化局局长。我家里收藏了衣服挑担围鼓架子是清代的时候流传下来的,我也做了一些论文,写在《荆楚拾珠》这本书是我写的,但未有公开发表。
2.问:如今挑担围鼓被评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您有什么感想?
答:挑担围鼓被归为非遗音乐类,是不对的。人们对它的理解太狭窄。“挑担围鼓”的七月集中体现了荆楚文化的综合特征。锣鼓架子是结合“虎座鸟架”的传统形式设计。体现了楚地漆器雕刻技艺特色。才碰上的刺绣体现了楚地刺绣及绘画技艺水平的精湛。演奏的土钹是沙市本地区制造的,声音里可以展现出楚风气派。挑担围鼓中的曲牌源自楚地悠久的音乐历史。人们怎么可以武断地将它定性为吹打乐呢。
3.
问:爷爷您能给我讲讲挑担围鼓的架子是怎样演变过来的吗?
答:其实挑担围鼓以前并非使用扁担挑的而是用身体背着鼓,山区现在还是这个形式可是在平原为了携带方便就发展为用一只架子两人抬着,将鼓倒悬着嵌进架子。后来为节省人力和敲打方便人们想着用挑的方法,又做了一个架子将鼓安上,这样平放着有利于击打,而原来嵌鼓的改成嵌锣。由此以后抬得变成挑的了。而以前的鼓架就发展为锣架。后来由于嵌在锣架上的锣敲打不方便于是取了下来,为了美观起见安装上一面镜子。
4.
问:挑担围鼓与枝江及五峰吹打乐的特点不同之处,除了鼓架外便是他的曲牌多,传承人陈官保说有800首,六百年的历史里怎么会有则么多呢?
答:挑担围鼓的曲牌多来自流星雨荆楚地区的民歌和小调,这些民歌有着悠久的历史传统。是后来逐渐积累的结果。
5.
问:听陈爷爷说荆河戏中的曲牌都是从挑担围鼓中吸取借鉴的?
答:挑担围鼓与荆河戏中的曲牌有着联系,但如果说荆河戏中的曲牌都是采用挑担围鼓中的,这只他站在挑担围鼓的立场上说的。挑担围鼓与荆河戏的表演场合有不同,使用乐器也不同,有些曲牌荆河戏适用但挑担围鼓不一定适用。如果说他们是相互学习相互借鉴是可以的。
6.
问:爷爷我刚才在您给我看的书《荆楚拾珠》中看到这样的话“鼓乐队是从宫廷走向民间的”这真么理解?
答:任何一种传统的优秀文化的发展形式首先是从民间走向宫廷,再有宫廷走向民间。比如陶碗陶盆等一开始是在民间烧制,最后统治者看着喜欢,并发展了官窑。挑担围鼓也这样的,想制作一幅精美的架子需要请木匠,做彩棚要请女工画师,土钹土锣制作需要请铁匠。做好一副架子花费很大普通百姓是承受不起的,也只有达官贵人才能做的一套乐器出来。。另一方面中国传统的优秀文化也是集中在统治者手中,是他们在民间的基础上推动了文化的发展。
7.
问:那么可不可以说挑担围鼓中的一部分曲牌也是来自那些达官贵人之手呢/
答:嗯,是这样的的。
8.问:李爷爷最后能不能再讲讲您收藏的这副架子从雕刻技术上,艺术上有和特色?
答:挑担围鼓的锣鼓架子集中体现了楚文化的艺术特征。它展现了荆楚人民的开放心理和进取精神。其锣鼓架底座从虎到犀牛、麒麟、梅花鹿雕刻的有凤凰鸳鸯,几乎每一担架子的形式都不同,工匠们相互竞争做工也是各种各样,也体现荆楚人民创造性。

访谈内容(五)

时间 :7月18日
地点:城郊扬泗村

采访对象;毕忠标,59岁,杨泗村挑担围鼓负责人
1.
毕老师不知道你们现在挑担围鼓传承情况如何?其他的如三义街丁顺贵老师和同心村陈官保老师他们的对立的新徒弟没有几个而且成员老龄化比较严重。
答:我现在带领两个队,一个打三鼓队,另一个挑担围鼓队,总共二十一有人,新的徒弟有八个,都是本村的媳妇,年龄在三十岁左右。我们也经常带着徒弟去参加表演。比如:在新郎家、殡仪馆,迎接北京奥运圣火是也组织参加了。我们这些徒弟都是业余的,他们各自都有私事,平时凑在一块机会少,但学习一个月后都可以参加演出。
2.
三义街定顺桂老师正在改革挑担围鼓,演奏流行曲你是怎么看的?
答:老一辈传下来的曲牌新一代看不懂,我们有时也在演奏流行歌,主要是民歌,长江大学的音乐老师曾经帮我们将曲牌上的工尺谱转化成现在的“1、2、3、4、5”五个音符,便于唢呐吹唱,现在我们演唱曲牌为了简便也很少使用苏锣苏钹了。
3. 现在的管弦乐队在婚嫁场所殡仪馆都出现,你们也会在荆州殡仪馆出场吗?
答:我们一个月出场三四次,每次大致也可以获得一千块钱,包括烟酒。现代人的口味不同,有的时候有钱的人家会请现代乐队、歌手,也同时请民间乐队,显得热闹气派。
4. (吕心旺 八十岁 杨泗村打挑担围鼓资历最老的人),吕爷爷你打挑担围鼓多少年了?
答:我从十九岁打起,到现在有六十年了吧!解放前我合同村的毕家齐、毕家昌、毕家凤是主要打鼓的人,到现在只剩我一人,从我这一辈以来打鼓的十二个人都是我的徒弟。
5. 吕爷爷听说您这个挑担架子是在清朝年间做的但看起来蛮新?
答:是的,他是我太爷爷传下来的,经过五代人应该有两三百年历史吧!有人找我要买下来出价两万元但我不买,这挑担围鼓在荆州城再也难找到第二个架子,我们这个架子刷过一道漆,每
次用完都用抹布擦一遍,保管的特别好。





















挑担围鼓调查报告

家喻户晓的虎座鸟架鼓是荆州楚文化的艺术标志,由于他历史久远,造型奇妙,工艺奇特,被中外考古界和文艺界视为国之瑰宝。然而,由楚宫王府官用的“鸟架鼓”演变为荆楚大地传承千年的民间鼓乐器“挑担围鼓”却鲜为人知,直至近几年被申报成湖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才受到各方面的重视。

一、挑担围鼓鼓架的形制与风格

挑担围鼓集中的表现了荆楚木雕艺术,刺绣艺术,锡塑艺术,鼓乐艺术和漆文化。古今中外经历各种文化的冲击,经过“文革”的“扫荡”,在沙市周边农村仍藏有近30副担子。我们所见过的4副担子,其形制大小基本一样,但各部分雕刻单位内容和装饰纹样无一雷同,人物造型,雕刻技术也风格各异,各有千秋。其制作年代早至明末晚至当今。

挑担围鼓架是是挑担吹打乐的主要乐器装置,它由前架和后架组成,前为锣架后为鼓架,都由架座、架身和担环三部分组成。座架的样式基本相同采用镂空圆雕技术。座架上是高浮雕的花纹座基。架身的花纹样式不同,鼓架是正方形、六面形或八面形,有雕花护栏,护栏内侧有八仙或《封神榜》里的人物,架座上雕有犀牛望月等吉祥图案,鼓架台面下有铜质小挂钩,用来悬挂彩带。台面上放两个鼓,右边鼓的音高于左边的,鼓师根据演奏需要选择高低音。锣架的体积比鼓架小一点,锣圈大圈面采用镂空高浮雕技术,两面刻有不同的花鸟人物。锣圈上沿有双凤衔环,二龙戏珠等镂空图案,顺势修饰担环。一整幅担子由数十件不同的单件木雕组成,通体为黑色或黑里透红的漆色。

彩棚是挑担围鼓的一个重要工具,然而在今天挑担围鼓的演奏中已非常罕见。彩棚称起来大概有6、7个平方。帐顶四周有40厘米宽的帐围,绣有历史人物和山川楼台景致,下沿有流苏装饰,彩棚的色彩鲜艳夺目。彩棚四角各有一根竹竿撑着,顶竿雕有锡塑,或白鹤或凤鸟,体积不大,小巧玲珑。挑担围鼓在行进中演奏时,彩棚由四人举着招摇过市,起到仪仗似幡幛的作用。定位演奏时将竹竿底端插入土地中可固定,为演奏者遮阳避雨。

二、挑担围鼓的组成形式
在挑担围鼓器乐中主要有锣、鼓、钹、唢呐,属于吹打乐的一种形式。其中鼓分为上鼓和下鼓。钹有土钹、金钹、苏钹;锣有钩锣、马锣、衡罗;(荆沙区各地不同的围鼓队有不同名称的锣鼓,但正常演奏时都是用三只锣三只钹)唢呐两只。正常演奏时,共十人。其中,打鼓一人,打锣三人,打钹三人,唢呐二人再加上挑担一人,又称“十盘家业”。演奏时打锣的人称“上手”,打钹的称“下手”,打鼓的人为乐队指挥,上下手要看打鼓人指挥或听打鼓的节奏,这是挑担围鼓的表演及组织形式。

三、挑担围鼓渊源的历史

挑担围鼓出现在明清之际,真正追溯历史却可到商周时代。商周时期的“建鼓”、“路鼓”“灵鼓”是我国古代鼓架样式的经典之作,遗憾的是至今没有出土的实物供人欣赏,可喜的是,在春秋时期的楚墓中出土了不少的木质鼓架,虎座鸟架鼓是体量最大,制作最精的一部。前者只有图文,没有实物,后者是出土的文物,然而在荆沙地区绵延至今的挑担围鼓则是或化石。据调查,挑担围鼓这种形式独特的传统民间鼓乐与先秦时期楚王宫廷鼓乐是一脉相承的。

挑担围鼓,其实最开始叫挑架子锣鼓。挑担围鼓的前架是锣架,原本是仿制虎座鸟架鼓用作悬鼓的装置,因在行进中不便于打击,故改为设有鼓台的鼓架,把原先悬鼓的地方用来悬锣,悬锣也不便打击,就把锣圈改为了双面画。因为没了锣,并且在定点演奏时,其他的演奏者都是围着鼓师的,所以更名为挑担围鼓,在荆沙地区俗称“围鼓子”。

为了吹打乐的行动既省力有方便,鼓架由背到抬最后到挑。荆州是楚文化的发祥地,位于江汉平原的腹地,古往今来,肩挑肩扛是最普遍的运输方式,所以肩挑加之有遮阳避雨的彩棚是适合平原地区生活习惯和炎热多雨的气候条件的。

明清之际,以居民区和自然村为单位组建的挑担围鼓队医十分普遍,一街巷地址冠名,如“过街楼(今凤台坊)鼓架”“便河老鼓架”“红星村鼓架”。明末清初,沙市七十二街巷,八大水运码头和郊区各大村庄几乎各有一副挑鼓架子和相应的演奏人员。

解放前,挑担围鼓常被看做俗曲,难登大雅之堂。在绅士地主家一天演完后,用顿饭就打发走了,艺人地位低下。解放后一段时间挑担围鼓兴盛起来。由于当时人民文化娱乐活动缺乏,作为当地土生土长的民间文艺,受到当地人民的欢迎。挑担围鼓在城镇里各种场合中举行(工商庙会,开业乔迁,生日寿庆,红白喜事等),这些打家业艺人被人们称作“挑担先生”。

可惜在“文革”期间,挑担围鼓在“破旧除害”思潮里遭到了极大的破坏。它被人为的政治定性为旧社会丑陋的东西,艺人要求去扫大街。沙市市内近百幅担子被划为“四旧”范围一扫而光,许多清代民国时的锣鼓架被烧毁。挑担围鼓在荆楚大地从此销声匿迹。

改革开放后出现短暂的繁荣 。随着社会的发展,在市场经济的影响下,“挑担围鼓”活动范围萎缩。目前主要在郊区丧事中应用,荆州市政府十分重视这一民间文化。经过努力,“挑担围鼓”已申请为“第一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四、挑担围鼓吹打的曲牌

挑担围鼓的运用非常广泛,各种白事和红事中都可以吹打,如老人去世、小孩出生、过生祝寿等等都可以请来一个挑担围鼓表演队,热热闹闹的吹打一场。之所以挑担围鼓的运用如此广泛,很大程度也是因为它非常丰富的曲牌,让它可以适应各种场合。

挑担围鼓经常吹打的曲牌都是地方戏曲(荆河戏)、汉滩小曲、和民歌,长期积累,目前有200多个曲牌。有《干洲歌》、《步步交》、《双敬酒》等喜事曲牌,《泣颜回》、《老大》等丧事曲牌。我们在调查过程中亲耳听过的曲牌有《千秋岁》、《锁拉皮》、《老大》、《凤阳个》、《云柳丝》、《八板子》、《次百川不作》,《次百川不作》是最后收场的曲目以表达对主人家的谢意。


下面是一些曲牌

《千秋岁》

ううΟう∕内堆,七大ー朵う浪,七大ー朵う过雪堆,
七大ー朵う当当う0浪七大ー朵う过雪堆
七大ー朵う大う0浪七大一朵う过内堆
七浪七大一朵う堆
七大ー朵う浪七大う七一う一七う

《工尺头》

う七う∕七うう∕ううー七う∕七う七浪七う

《金甲剪》

う七う七∕ーうーうー七う∕七う七∕浪七う

《银甲剪》

う七う∕う七浪七浪七う∕ーうーうー七う∕七う七浪七う

《一枝花》

う七当当∕七う七うー七う

《半边月》

う七ー七う七当∕ううーうー七う∕う七ー七うう∕ー七う七∕う七浪七うーせう七
う七う七ー七う∕う七う七ー七う∕七う七うー七う

五、挑担围鼓的价值


据原沙市文化馆馆长李南杰介绍“挑担围鼓”的器乐集中体现了荆楚文化特征。锣鼓架子是结合“虎座鸟架”的形式设计,体现了楚地漆器雕刻风格。彩棚上的刺绣则展示出楚地刺绣特色。土钹由沙市人自己制造带有浓郁的地方特色。而挑担围鼓的曲牌更是有悠久的历史,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另一方面“挑担围鼓”鼓架制作过程体现荆楚人民开放心理和进取精神。其锣鼓架是结合“虎座鸟架”的形式设计但并非一层不变的虎坐,底座接纳各种寓意祥瑞的福兽如犀牛,麒麟另外还有民间传说如八仙过海,麻姑贺寿等。每副架子样式各异,做工风格也不同,充分展示荆楚人民的创造精神。


六、挑担围鼓的变异与传承

在实行改革开放后,挑担围鼓在荆沙周边各农村悄悄响起。由于它来源于群众扎根于群众,所以流传至今。但是不可否认的是正在悄悄的蜕变和衰败。

1、很多演奏者为了适应市场的需求而改吹流行乐,甚至有的传承人不以为然向此学习,他们根本没意识到将是挑担失去原滋原味。

2、彩棚的丢失使挑担围鼓失去了往日的光辉,也有人想复制,但是却不按规格制作。杨林堤荆楚博物馆里收藏的一副彩棚就不符合以前彩棚的样式。

3、挑担围鼓队队员老龄化日益明显,后无接班人是传承的最大问题。在需要演出时缺人,使之原来的“十盘家艺”的人越来越少。有的甚至丢弃了挑鼓架子,改用大鼓。

4、在市内挑担围鼓一般很少见,受到外来文化管弦乐队的冲击。农村有一定的市场,但在农村里,挑担围鼓、丧鼓,女子乐队等混为一团,很少见到纯正的挑担围鼓了。

5、鼓师乐手的着装已不再是长袍瓜帽和唐装,不过是普通的日常衣服。队伍远不如昔日的正规壮观。


尽管有上述诸多的担忧,不过值得庆幸的是,还有专业的鼓师健在,并立志于活一天教一天,收了一定数量的徒弟。还有专业的老学者对民间文化习俗进行整理研究。在调查问卷中显示,广大市民认为政府的扶持是拯救传统的民间文化最重要的手段。

对于挑担围鼓以后发展建议
“挑担围鼓”的价值不在于它的器乐道具和表演的社会功能,而在于他作为载体,承载着荆楚精神文化内涵。我们保护挑担围鼓,实则是在延续楚文化的记忆,延续楚地文明烛火,这对荆州市的发展有重要的意义。政府每年给予一定的投入是必要的。同时政府应当发挥主导作用,对此进行宣传,让跟多的民众了解参与活动,使挑担围鼓从丧事活动的局限中解放出来成为人们娱乐健身的一种形式。最后也希望全社会能多多关注这些挑担围鼓艺人的生存状况。





作者: 王一然    时间: 2010-9-7 15:09

不闻其声,不见其事,不见其人!
等待是最大的沉默,终究还是会来的!
不错啊,成绩卓著!
建议一点:在手册中适当添加图片,这样更具说服力。




欢迎光临 民俗学论坛-中国民俗学网 (http://chinafolklore.org/forum/) Powered by Discuz! 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