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ard logo

标题: [周耀文]从“书同文,文不同音”到“文同音,语同音” [打印本页]

作者: 放牛班的课堂    时间: 2010-8-26 19:42     标题: [周耀文]从“书同文,文不同音”到“文同音,语同音”


汉语方言统一路径:从“书同文,文不同音”到“文同音,语同音”

周耀文




现代汉民族共同语包含两个主要内容:“书同文”和“文同音,语同音”。
如果只有“书同文”而还没有达到“文同音,语同音”,
它就不能说是完全的民族共同语,其文字只能说是超方言的“书面共同语”。

  


  汉族使用非拼音的表意音节文字,其源头可追溯到三千多年前商代的甲骨文。秦以前,列国割据,“言语异声,文字异形”。秦始皇统一天下后,统一了文字,实现了“天下书同文”,汉族开始有了统一的书面共同语。中国的字形体式从小篆到隶书再到楷书,文章语式从“五四”以前的文言文到“五四”以后的白话文都是统一的。几千年来,汉语总是保持着它的统一体,没有分化为几种语言。究其原因:一是自秦汉以后二千多年,中国统一的时期大大多于割据时期,国家的统一保证了汉语方言不被分裂为不同语言;二是得助于统一的汉族共同书面语,它对团结汉族人民,继承和弘扬中华文化,维系汉语方言间的共同性,巩固国家的统一起了极其重大的作用。但是,汉族的共同书面语还不是一个完全的民族共同语,自秦汉至新中国成立时,它一直处于方言分歧语音不统一的“书同文,文不同音”的发展阶段。新中国成立后,社会发生了深刻变化,国家的统一,政治、经济、文化的迅速发展,各少数民族和汉族各方言区人民的频繁交往,扭转了汉语方言的分化走向,促进了汉语方言向汉民族共同语集中的趋势。为此,国家有计划地进行文字改革,引导汉语语音、文字规范化,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1958年国家颁布《汉语拼音方案》,确定以北方方言为基础方言,以北京话为标准音的普通话为汉民族共同语,并在宪法上规定:“国家推广全国通用的普通话”。这是汉民族共同语形成发展中的一个里程碑,它标志着汉民族共同语开始从“书同文,文不同音”的超方言文字时代走进现代“文同音,语同音”的新发展阶段。

  溶合观不适用于汉语方言

  汉语有七大方言,方言多,差别大,今后它们将如何集中为统一的普通话呢?这是一个必须认识清楚的问题。关于这个问题,从20世纪50年代至今一直存在着各种不同看法,却没有开展过讨论“争鸣”,所以对这个问题的认识至今还是模糊的。据我了解,有三种不同观点:一是通过推广普通话,学习、使用普通话,方言中的特殊成分将逐渐减少,普通话的共同成分将逐渐增加,最终方言与普通话“溶合为一”。二是通过推广普通话,促进方言区人民从“使用单一方言”过渡到“既使用普通话(为主)又使用方言”,方言与普通话并行并用,方言永不式微,永不消失。三是通过推广普通话,普及普通话,促进方言区人民从“使用方言兼用普通话”过渡到最终全民使用普通话,各个方言有先有后地逐渐自然消失,或只使用于家庭之中。本文只评论第一个观点。

  汉语方言将与普通话“溶合为一”的方言溶合观是有根据的,主要是斯大林在《马克思主义和语言学问题》中所说的“……至于这些语言(指俄罗斯语和乌克语的标准语——作者注)中的其他方言,则丧失自己的特殊性,溶入这些语言,并在这些语言中消失”。据此,我国有些语言学者在揭示汉语方言如何集中为汉民族共同语时,搬用了这个观点,并加以引申。例如,20世纪50年代北京大学教授周祖谟说:汉语“标准语对于一切方言都有均衡作用。它一方面可以促进标准语和方言间的差异的消失,一方面可以促成方言与方言间的差异的消失。方言词汇被标准语吸收了以后,这些原为某一方言所有的词又会通过标准语的应用而进到另一种方言里去。同时……其他方言的特点也就逐渐消失了”。又如,詹伯慧教授说:“随着共同语的推广,普通话对方言的影响无疑会越来越显著。具体表现在某些方言的变化上……例如,一些常用词语本来方言的用词是与普通话完全不同的,随着普通话的推广,共同语的词语渗入方言,就逐渐形成与原有方言词并存的局面。如粤方言中的‘返工’与‘上班’,‘即刻’与‘马上’……前者为方言词,后者为共同语,后者的使用频率不断提高,已形成势均力敌之势,今后的发展趋势,会不会逐渐取代前者呢?还很难说。‘推普’使共同语对方言的影响日渐增加,方言的发展日渐向共同语靠拢,这大概是毋庸置疑的了。”

  我不同意上述这种观点,斯大林的方言溶合观不适用于汉语方言的实际情况。因为俄语方言与俄语标准语差别很小,俄罗斯人民各说各的“方言”完全可以通话,操方言者可以在与操俄语标准语者交谈中和在使用统一的俄文中自然地逐渐吸收标准语的成分,逐渐接近标准语,以至于最终完全溶合为标准语,这是可以理解的。但是,汉语方言与普通话之间、方言与方言之间语音差别很大,词汇差别也不小,各方言区人民交往时各说各的方言无法交谈,都必须放弃各自的方言共同使用普通话才能交际。在这种大家都讲普通话的情况下,经过一两千年的演变,已形成的方言语音特殊成分便不可能完全被普通话消磨掉,大部分仍然被保留在本方言里,使用于本方言区的人民交际之中,直到方言最后没有人使用而消失。至于方言语词,由于数量多,也不可能最终全部被共同语所代替,即使现在有些词被代替了,也仍按方言的读音说话(换词不换音)。例如,上面所例举的粤方言词“当堂”、“天时”、“上堂”,即使被普通话的“立刻”、“天气”、“上课”所代替,但仍按粤方言的读音读成labhag(立刻)、tinhei(天气)、soengfo(上课),仍然是“同文不同音”,仍然存在着方言差异。

  汕头话与普通话对比

  汉语方言与普通话的最大差别是语音,其次是词汇,语法基本一致。为了让大家能更好地了解汉语方言的语音、词汇与普通话的差别情况,从而认识到汉语方言集中统一为普通话的必由之路应为从方言区人民使用单一方言兼用普通话过渡到全民使用普通话,我把我的“母语”闽南方言汕头话的语音、词汇与普通话的语音、词汇的差别情况作一个介绍。

  普通话有声母21个,其中有5个是汕头话中没有的;普通话有韵母35个,其中有16个是汕头话中没有的。汕头话有舒声韵母40个,促声韵母20个,共60个,比普通话韵母约多了一倍;汕头话有舒声调6个,促声调(入声调)2个,共有声调8个,普通话声调只有4个,没有促声调。所以语音、字音差别很大。我用2500个常用汉字对普通话读音与汕头话读音作比较,其中声母、韵母相同的同音字(声调高低不论)只有399个,占15.96%。同声母不同韵母的字有983个,占39.32%;同韵母不同声母的有167个,占6.80%;声母、韵母都不同的有951个,占38.04%。这样,同声不同韵、同韵不同声和声韵都不同的异音字共有2101个,占84.04%,异大于同。例如(括号内的拼音是汕头话读音):一(zêg)、二(no)、三(sa,“a”是鼻化音)、四(xi)、五(ngou)、六(lag)、七(cêg)、八(boih,“h”表示喉塞音韵尾)、九(gao)、十(zab)。这10个数字竟一个同音的也没有。又用1230个常用词与普通话作比较,其中单音节、双音节、三音节词的词素完全相同的有399个(其中单音词255个,双音节词139个,三音节词5个),占总词数的32.43%;单音节、双音节、三音节词的词素完全不同的有489个(其中单音节词207个,双音节词249个,三音节词33个),占总词数的39.75%,也是异大于同。例如(普通话—汕头话):脸—面,花生—地豆,小伙子—后生仔。双音节、三音节词中有一个词素相同的有342个(其中双音节词310个,三音节词32个)占总词数27.8%。例如:月亮—月娘,大拇指—指头公。粤方言与普通话的语音、词汇差别也不亚于闽南方言;粤方言与闽方言差别也很大,也不能通话。差别如此之大的方言特殊成分怎么能完全被普通话消磨掉,怎么能从缓慢的磨合中走到“溶合为一”,要走多久呢?

  另外,“溶合为一”的溶合观不符合我国宪法上规定的“国家推广全国通用的普通话”的方针。我认为,推广普通话必须首先正确地认识“推广”二字的含义。什么叫“推广”?《现代汉语词典》的释义是:“扩大事物使用的范围或起作用的范围。”这个解释是正确的。那么,怎样推广、扩大普通话的使用范围,正确地贯彻“推普”的方针呢?国家语委原主任刘导生同志指出:推广普通话“重点应当放在推行和普及方面,在普及方面应当更加积极一些。在本世纪内,我们应该努力做到:第一,各级各类学校采用普通话教学,普通话成为教学语言。第二,各级各类机关进行工作时一般使用普通话,普通话成为工作语言。第三,广播(包括县以上的广播台、站)、电视、电影、话剧使用普通话,普通话成为宣传语言。第四,不同方言区的人在公共场合的交往基本使用普通话,普通话成为交际语言”。20世纪已经过去,以上这四点要求在南方许多县市级以上的城市中已基本上做到或将做到。在南北各方言区人民交往日益频繁中,在大力推广普通话,普及普通话、使用普通话的洪流中,人们正在转变观念——从以方言为母语的观念中逐步树立以民族共同语——普通话为母语的观念。

  “书同文”和“文同音,语同音”

  现代汉民族共同语包含两个主要内容:“书同文”和“文同音,语同音”。如果只有“书同文”而还没有达到“文同音,语同音”,它就不能说是完全的民族共同语,其文字只能说是超方言的“书面共同语”。超方言的文字可以是表意的文字,例如汉文;也可以是拼音文字,例如7世纪仿照梵文字母创制的藏文。它创始时是有标准音的,但各地藏族口语经过一千多年的演变,现已分化为三种方言(国内),藏文在各种方言中读音都不一样(但与原藏文读音都有对应关系,就像汉字的方言读音与古音不同,但有对应关系一样),它已成为藏语的超方言文字。又例如,使用于北非和西亚,约有20个国家用它作为官方语言的阿拉伯文(联合国六种工作语言之一),它的“口头的阿拉伯语依国家不同而不同”,是一种跨国家的超“方言”(分八大方言)拼音文字。可见,语言(语音)的统一不决定于文字类型,而决定于使用这种文字的民族的政治、经济是否统一。所以拼音文字的读音可以是统一的(如英文、法文等),也可以是不统一的(如藏文)。表意的汉字读音,过去是超方言的、不统一的,但今后随着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的统一发展,随着学校教学普通话和普及普通话,最终必定会达到统一。马克思说:“方言集中为统一的民族语言是由经济和政治的集中来决定的。”我国现代语言学奠基人之一王力先生说:“语音一天不统一,民族共同语就不能说是走完了它的形成的最后阶段……预料若干年后,我们的民族共同语一定能完成它的最后阶段。”

  现实和实践证明,马克思的论断和王力的预见是正确的,它为我国推广普通话,促进汉民族共同语的形成和发展指明了方向,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作者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

  文章出处:中国社会科学报 发布时间:2010-8-10 11:47:40




欢迎光临 民俗学论坛-中国民俗学网 (http://chinafolklore.org/forum/) Powered by Discuz! 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