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ard logo

标题: 又是一年七夕时 [打印本页]

作者: ClariceChen    时间: 2010-8-16 11:18     标题: 又是一年七夕时

  “七夕节”是我国最具有浪漫色彩的节日,也是古代少女、闺妇最看重的节日。因主要的参与者是少女,活动以乞巧为主,也被称为“乞巧节”或“少女节”、“女儿节”。
  农历七月初七,正值夏秋,晴朗夜空,明亮的牵牛星、织女星分居东西两边,隔河相望,留给人们无限的遐想,于是便有了“七夕坐看牵牛织女星”的习俗。
  人们传说在七夕的夜晚,抬头可以看到牛郎织女的银河相会,或在瓜果架下可偷听到两人在天上相会时的脉脉情话。
  女孩们在这个充满浪漫气息的晚上,对着天空的朗朗明月,摆上时令瓜果,朝天祭拜,乞求天上的仙女能赋予她们聪慧的心灵和灵巧的双手,让自己的针织女工技法娴熟,更乞求爱情婚姻的姻缘巧配。
  2006年5月20日,“七夕节”被国务院列入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作为我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内容,“七夕节”所蕴含的文化价值,是对人类最普遍的两情相悦过程的文化升华,具有生命本原的意义。
  深入挖掘民间传统文化资源,广为传播“七夕节”文化,开展丰富多彩的“七夕”民俗活动,才能让“七夕节”更好地传承下去。
作者: ClariceChen    时间: 2010-8-16 11:18

  七夕,原名为乞巧节。七夕乞巧,这个节日起源于汉代,东晋葛洪的《西京杂记》有“汉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针于开襟楼,人俱习之”的记载,这便是我们于古代文献中所见到的最早的关于乞巧的记载。
  “七夕”最早来源于人们对自然的崇拜。从历史文献上看,至少在三四千年前,随着人们对天文的认识和纺织技术的产生,有关牵牛星织女星的记载就有了。人们对星星的崇拜远不止是牵牛星和织女星,他们认为东西南北各有七颗代表方位的星星,合称二十八宿,其中以北斗七星最亮,可供夜间辨别方向。北斗七星的第一颗星叫魁星,又称魁首。后来,有了科举制度,中状元叫“大魁天下士”,读书人把七夕叫“魁星节”,又称“晒书节”,保持了最早七夕来源于星宿崇拜的痕迹。
  “七夕”也来源古代人们对时间的崇拜。“七”与“期”同音,月和日均是“七”,给人以时间感。古代中国人把日、月与水、火、木、金、土五大行星合在一起叫“七曜”。七数在民间表现在时间上阶段性,在计算时间时往往以“七七”为终局。旧北京在给亡人做道场时往往以做满“七七”为完满。以“七曜”计算现在的“星期”,在日语中尚有保留。“七”又与“吉”谐音,“七七”又有双吉之意,是个吉利的日子。在台湾,七月被称为“喜中带吉”月。因为喜字在草书中的形状好似连写的“七十七”,所以把七十七岁又称“喜寿”。
  “七夕”又是一种数字崇拜现象,古代民间把正月正、三月三、五月五、七月七、九月九再加上预示成双的二月二和三的倍数六月六这“七重”均列为吉庆日。“七”又是算盘每列的珠数,浪漫而又严谨,给人以神秘的美感。“七”与“妻”同音,于是七夕在很大程度上成了与女人相关的节日。
  七夕别称“星期”。王勃的《七夕赋》“伫灵匹于星期,眷神姿于月夕”把星期与月夕相提并论,点出了一年四季中与亲情、与爱情相关的最美好、也最凄楚动人的两个夜晚。大约正因如此吧,后人便把男女成婚的吉日良辰叫作“星期”。
  在晴朗的夏秋之夜,天上繁星闪耀,一道白茫茫的银河象天桥横贯南北,在河的东西两岸,各有一颗闪亮的星星,隔河相望,遥遥相对,那就是牵牛星和织女星。
  七夕坐看牵牛织女星,是民间的习俗,相传,在每年的这个夜晚,是天上织女与牛郎在鹊桥相会之时。织女是一个美丽聪明、心灵手巧的仙女,凡间的妇女便在这一天晚上向她乞求智慧和巧艺,也少不了向她求赐美满姻缘,所以七月初七也被称为乞巧节。
  人们传说在七夕的夜晚,抬头可以看到牛郎织女的银河相会,或在瓜果架下可偷听到两人在天上相会时的脉脉情话。
  女孩们在这个充满浪漫气息的晚上,对着天空的朗朗明月,摆上时令瓜果,朝天祭拜,乞求天上的仙女能赋予她们聪慧的心灵和灵巧的双手,让自己的针织女工技法娴熟,更乞求爱情婚姻的姻缘巧配。过去婚姻对于女性来说是决定一生幸福与否的终身大事,所以,世间无数的有情男女都会在这个晚上,夜静人深时刻,对着星空祈祷自己的姻缘美满。
  乞巧七夕的习俗
  七夕节最普遍的习俗,就是妇女们在七月初七的夜晚进行的各种乞巧活动。
  乞巧的方式大多是姑娘们穿针引线验巧,做些小物品赛巧,摆上些瓜果乞巧,各个地区的乞巧的方式不尽相同,各有趣味。
  在山东济南、惠民、高青等地的乞巧活动很简单,只是陈列瓜果乞巧,如有喜蛛结网于瓜果之上,就意味着乞得巧了。而鄄城、曹县、平原等地吃巧巧饭乞巧的风俗却十分有趣:七个要好的姑娘集粮集菜包饺子,把一枚铜钱、一根针和一个红枣分别包到三个水饺里,乞巧活动以后,她们聚在一起吃水饺,传说吃到钱的有福,吃到针的手巧,吃到枣的早婚。
  有些地方的乞巧节的活动,带有竞赛的性质,类似古代斗巧的风俗。近代的穿针引线、蒸巧悖悖、烙巧果子、还有些地方有做巧芽汤的习俗,一般在七月初一将谷物浸泡水中发芽,七夕这天,剪芽做汤,该地的儿童特别重视吃巧芽,以及用面塑、剪纸、彩绣等形式做成的装饰品等就是斗巧风俗的演变。而牧童则会在七夕之日采摘野花挂在牛角上,叫做“贺牛生日”(传说七夕是牛的生日)。
  诸城、滕县、邹县一带把七夕下的雨叫做“相思雨”或“相思泪”,因为是牛郎织女相会所致。胶东,鲁西南等地传说这天喜鹊极少,都到天上搭鹊桥去了。
  在今日浙江各地仍有类似的乞巧习俗。如杭州、宁波、温州等地,在这一天用面粉制各种小型物状,用油煎炸后称“巧果”,晚上在庭院内陈列巧果、莲蓬、白藕、红菱等。女孩对月穿针,以祈求织女能赐以巧技,或者捕蜘蛛一只,放在盒中,第二天开盒如已结网称为得巧。
  而在绍兴农村,这一夜会有许多少女一个人偷偷躲在生长得茂盛的南瓜棚下,在夜深人静之时如能听到牛郎织女相会时的悄悄话,这待嫁的少女日后便能得到这千年不渝的爱情。
  为了表达人们希望牛郎织女能天天过上美好幸福家庭生活的愿望,在浙江金华一带,七月七日家家都要杀一只鸡,意为这夜牛郎织女相会,若无公鸡报晓,他们便能永远不分开。
  在广西西部,传说七月七日晨,仙女要下凡洗澡,喝其澡水可避邪治病延寿。此水名“双七水”,人们在这天鸡鸣时,争先恐后地去河边取水,取回后用新瓮盛起来,待日后使用。
  广州的乞巧节独具特色,节日到来之前,姑娘们就预先备好用彩纸、通草、线绳等,编制成各种奇巧的小玩艺,还将谷种和绿豆放入小盒里用水浸泡,使之发芽,待芽长到二寸多长时,用来拜神,称为“拜仙禾”和“拜神菜”。从初六晚开始至初七晚,一连两晚,姑娘们穿上新衣服,戴上新首饰,一切都安排好后,便焚香点烛,对星空跪拜,称为“迎仙”,自三更至五更,要连拜七次。
  拜仙之后,姑娘们手执彩线对着灯影将线穿过针孔,如一口气能穿七枚针孔者叫得巧,被称为巧手,穿不到七个针孔的叫输巧。七夕之后,姑娘们将所制作的小工艺品、玩具互相赠送,以示友情。
  在福建,七夕节时要让织女欣赏、品尝瓜果,以求她保佑来年瓜果丰收。供品包括茶、酒、新鲜水果、五子(桂圆、红枣、榛子、花生、瓜子)、鲜花和妇女化妆用的花粉以及一个上香炉。一般是斋戒沐浴后,大家轮流在供桌前焚香祭拜,默祷心愿。女人们不仅乞巧,还有乞子、乞寿、乞美和乞爱情的。而后,大家一边吃水果,饮茶聊天,一边玩乞巧游戏,乞巧游戏有两种:一种是“卜巧”,即用卜具问自己是巧是笨;另一种是赛巧,即谁穿针引线快,谁就得巧,慢的称“输巧”,“输巧”者要将事先准备好的小礼物送给得巧者。
  有的地区还组织“七姐会”,各地区的“七姐会”聚集在宗乡会馆摆下各式各样鲜艳的香案,遥祭牛郎织女,“香案”都是纸糊的,案上摆满鲜花、水果、胭脂粉、纸制小型花衣裳、鞋子、日用品和刺绣等,琳琅满目。不同地区的“七姐会”便在香案上下工夫,比高下,看谁的制作精巧。今天,这类活动已为人遗忘,只有极少数的宗乡会馆还在这个节日设香案,拜祭牛郎织女。香案一般在七月初七就备妥,傍晚时分开始向织女乞巧。
  七夕乞巧的应节食品,以巧果最为出名。巧果又名“乞巧果子”,款式极多。主要的材料是油、面、糖、蜜。《东京梦华录》中称之为“笑厌儿”、“果食花样”,图样则有捺香、方胜等。宋朝时,街市上已有七夕巧果出售,巧果的做法是:先将白糖放在锅中熔为糖浆,然后和入面粉、芝麻,拌匀后摊在案上捍薄,晾凉后用刀切为长方块,最后折为梭形巧果胚,入油炸至金黄即成。手巧的女子,还会捏塑出各种与七夕传说有关的花样。
  此外,乞巧时用的瓜果也有多种变化:或将瓜果雕成奇花异鸟,或在瓜皮表面浮雕图案;此种瓜果称为“花瓜”。
  直到今日,七夕仍是一个富有浪漫色彩传统节日。但不少习俗活动已弱化或消失,惟有象征忠贞爱情的牛郎织女的传说,一直流传民间。
作者: ClariceChen    时间: 2010-8-16 11:23

  “织女”、“牵牛”二词见诸文字,最早出现于《诗经》中的《大东》篇。诗中的织女、牵牛只是天上两个星座的名称,它们之间并没有什么关系。
  到了东汉时期,无名氏创作的《古诗十九首》中,有一首《迢迢牵牛星》,从中可以看出,牵牛、织女已是一对相互倾慕的恋人,不过诗中还没有认定他们是夫妻。
  在文字记载中,最早称牛郎、织女为夫妇的,应是南北朝时期梁代的肖统编纂的《文选》,其中有一篇《洛神赋》的注释中说:“牵牛为夫、织女为妇,织女牵牛之星各处河鼓之旁,七月七日乃得一会。”这时“牛郎织女”的故事和七夕相会的情节,已经初具规模了,由天上的两颗星宿,发展成为夫妻。
  但在古人的想像中,天上的夫妇和人间的夫妇基本上是一样的,因此,故事中还没有什么悲剧色彩。至于为什么牵牛、织女要在“七月七日乃得一会”呢?原文未交代。
  据后世推测,可能一方面是每年七月夜间的星辰在天空最为明亮,牵牛、织女二星相距较近;另一方面,七月七日是当时民间风俗“乞巧”的日子,而劳动人民都把织女当作劳动能手,因此能在“十日之内,织娟百匹”,便向她“乞巧”。于是,人们就把牛郎织女故事和民间习俗揉合到一起了。随着时间的流逝,这个故事在继续丰富和发展。
  在《荆楚岁时记》中有这样一段记载:“天河之东有织女,天帝之子也,年年织杼劳役,织成云锦天衣。天帝哀其独处,许配河西牵牛郎,嫁后遂废织衽。天帝怒,责令归河东,唯每年七月七日夜一会。”牛郎织女的故事发展到此,就起了较大的变化。由于牛郎织女婚后贪图享乐,“废织衽”,因而激怒了天帝,受到惩罚。这便给故事带来了悲剧气氛。
  除此之外,还有两种传说。一是:织女是天帝的第七个(有的说是第九个)孙女,在天河东面织云锦天衣,牛郎在天河西边看牛,两人都很勤勉。天帝爱怜他们,让他们结婚。婚后两人贪图享乐,荒废劳动。天帝发怒,使他们分开,中间隔天河,命乌鸦去告诉他们,七天见面一次。乌鸦却传错了话,说成每年七月七日见一次面。
  二是:织女是王母娘娘的外孙女,在天上织云彩。牛郎是人间的一个看牛郎,受兄嫂虐待。有一天,牛告诉他,织女要和别的仙女到银河去洗澡,叫牛取一件仙衣,织女找衣服的时候,再还给她,并要求和她结婚,她一定会答应。牛郎就照样做了。织女和牛郎结婚后,生了一男一女,王母娘娘知道了,便把织女捉回去。牛又告诉牛郎,他可把它的皮披在身上,追到天上去。等牛郎挑了两个小孩,追到天上去时,王母娘娘拔下头上的发簪,在织女后面一划,形成一道天河,把这一对恩爱夫妻隔开了。他们天天隔河想望啼泣,感动了王母娘娘,于是允许他们每年七月七日相会一次。相会时,由喜鹊为他们架桥。
  前一种传说中的基本情节,和《荆楚岁时记》中的差不多,只是增添了“乌鸦传话”的情节。后一种传说则大大丰富、发展了原来的故事。它从星辰之间的神的爱情,转化为人神之间的恋爱故事了。至于其他种种传说,大多数是以此为蓝本而加以延伸的。那么,为什么在后一个传说中,要加进老牛这个角色,并使它在故事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呢?因为牛是农家宝,农民热爱耕牛,甚至还在耕牛身上寄托着自己的生活理想。生活的理想遭到阻碍时,农民容易产生救助于牛的幻想,希望牛发挥神奇的力量,帮助自己度过难关。同时,把动物人格化,也是各种民间传说经常采用的艺术手法之一。
作者: ClariceChen    时间: 2010-8-16 11:30

中国情人节?别丢了七夕文化魂
  农历“七夕”将至,有关“七夕”的各种活动也在许多地方有声有色地开展起来。
  近日,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和开封市人民政府共同主办了中国七夕文化论坛。论坛上,一些专家学者提出,“七夕节”是七夕文化的核心内容,也是我国重要的传统节日。然而,如今“七夕节”的知名度比不上“情人节”,甚至有人片面地把“七夕节”仅仅当作“中国的情人节”。这些,显然是对“七夕节”文化内涵和精神不甚了解,使得“七夕节”失去了原本的魅力。
  实际上,“七夕节”是我国最具有浪漫色彩的节日,也是古代少女、闺妇最看重的节日。因主要的参与者是少女,活动内容以乞巧为主,也被人们称为“乞巧节”或“少女节”、“女儿节”。“七夕节”即农历七月初七,正值夏秋,晴朗夜空,明亮的牵牛星、织女星分居东西两边,隔河相望,留给人们无限的遐想,于是便有了“七夕坐看牵牛织女星”的习俗。相传织女是一位美丽聪明、心灵手巧的仙女。于是这天晚上,妇女们穿针乞巧,祈求织女赋予她们聪慧的心灵和灵巧的双手,让自己的针织技法娴熟,并赐给她们美满姻缘。而这种美好的期望,不单是男女之情,还有妇女们提高自身生活技能的殷切希望。
  2006年5月20日,“七夕节”被国务院列入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作为我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内容,“七夕节”所蕴含的文化价值,是对人类最普遍的两情相悦过程的文化升华,具有生命本原的意义。其中,牛郎织女的神话传说,最集中的表现了我国古代男耕女织的农耕文化,歌颂了忠贞不渝的爱情,表达了人们对理想爱情的向往和追求。“七夕节”更具有夫妻相爱、和睦生活、精致人生、全家幸福的期许和意蕴。当前,社会上许多人只知道“情人节”而不知道“七夕节”,或把“七夕节”仅仅当做“中国情人节”,显然是丢掉了“七夕节”的魂。
  如今,不少商家也错把“七夕节”当“情人节”,一味地注重了“中国情人节”中的“情人”意蕴,而忘却了其他的文化内涵。更有商家在“拉拢”人心方面煞费苦心,各式各样的营销手法层出不穷,例如,举办婚嫁体验,男士DIY礼物等。可消费者对此似乎不领情。究其原因,七夕促销噱头与西方情人节过于雷同,钻石、黄金、铂金、翡翠等与七夕节日气氛难以“匹配”,缺少“七夕节”的文化底蕴。国内商家推出的产品设计大部分缺少东方情调,开展的活动也少了“七夕”独有的韵味。
  又一个“七夕节”来临了。深入挖掘民间传统文化资源,广为传播“七夕节”文化,开展丰富多彩的“七夕”民俗活动,才能让“七夕节”根植于人民群众生活的土壤中逐步成长,并更好地传承下去。
作者: ClariceChen    时间: 2010-8-16 11:32

  【七夕节的诗词 】
  古诗十九首之一
  (汉)佚名
  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
  纤纤摸素手,札札弄机杼。
  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
  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
  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七夕
  (唐)权德舆
  今日云骈渡鹊桥,应非脉脉与迢迢。
  家人竟喜开妆镜,月下穿针拜九宵。
  七夕
  (唐)徐凝
  一道鹊桥横渺渺,千声玉佩过玲玲。
  别离还有经年客,怅望不如河鼓星。
  鹊桥仙
  (宋)秦观
  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渡。
  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
  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
  两情若是长久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七夕词
  (唐)崔颢
  长安城中月如练,家家此夜持针线。
  仙裙玉佩空自知,天上人间不相见。
  长信深阴夜转幽,瑶阶金阁数萤流。
  班姬此夕愁无限,河汉三更看斗牛。
  七夕
  (唐)白居易
  烟霄微月澹长空,
  银汉秋期万古同。
  几许欢情与离恨,
  年年并在此宵中。
  秋夕
  (唐)杜牧
  红烛秋光冷画屏,
  轻罗小扇扑流萤。
  天阶夜色凉如水,
  坐看牵牛织女星。
  七夕
  (宋)杨璞
  未会牵牛意若何,须邀织女弄金梭。
  年年乞与人间巧,不道人间巧已多七月七日长生殿,半夜无人私语时。
  在天愿为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七夕
  【唐】白居易
  烟霄微月澹长空,银汉秋期万古同。
  几许欢情与离恨,年年并在此宵中。
  七夕
  【唐】曹松
  牛女相期七夕秋,相逢俱喜鹊横流。
  彤云缥缈回金辂,明月婵娟挂玉钩。
  燕羽几曾添别恨,花容终不更含羞。
  更残便是分襟处,晓箭东来射翠楼。
  七夕
  【唐】崔国辅
  太守仙潢族,含情七夕多。
  扇风生玉漏,置水写银河。
  阁下陈书籍,闺中曝绮罗。
  遥思汉武帝,青鸟几时过?
  七夕宴悬圃二首
  【唐】崔颢
  长安城中月如练,家家此时持针线。
  仙裙玉佩空自知,天上人间不相见。
  长信深阴夜转幽,瑶阶金阁数萤流。
  班姬此夕愁无限,河汉三更看斗牛。
  七夕
  【唐】崔涂
  年年七夕渡瑶轩,谁道秋期有泪痕?
  自是人间一周岁,何妨天上只黄昏。
  七夕
  【唐】窦常
  露盘花水望三星,仿佛虚无为降灵。
  斜汉没时人不寐,几条蛛网下风庭。
  楚塞馀春听渐稀,断猿今夕让沾衣。
  云埋老树空山里,仿佛千声一度飞。
  七夕
  【唐】杜牧
  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天街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
  七夕
  【唐】杜牧
  云阶月地一相过,未抵经年别恨多。
  最恨明朝洗车雨,不教回脚渡天河。
  七夕
  【唐】杜审言
  白露含明月,青霞断绛河。天街七襄转,阁道二神过。
  袨服锵环佩,香筵拂绮罗。年年今夜尽,机杼别情多。
  七夕赋咏成篇
  【唐】何仲宣
  日日思归勤理鬓,朝朝伫望懒调梭。
  凌风宝扇遥临月,映水仙车远渡河。
  历历珠星疑拖佩,冉冉云衣似曳罗。
  通宵道意终无尽,向晓离愁已复多。
  七夕
  【唐】李贺
  别浦今朝暗,罗帷午夜愁。
  鹊辞穿线月,花入曝衣楼。
  天上分金镜,人间望玉钩。
  钱塘苏小小,更值一年秋。
  奉和七夕两仪殿会宴应制
  【唐】李峤
  灵匹三秋会,仙期七夕过。查来人泛海,桥渡鹊填河。
  帝缕升银阁,天机罢玉梭。谁言七襄咏,重入五弦歌。
  同赋山居七夕
  【唐】李峤
  明月青山夜,高天白露秋。花庭开粉席,云岫敞针楼。
  石类支机影,池似泛槎流。暂惊河女鹊,终狎野人鸥。
  七夕歌
  【唐】刘言史
  星寥寥兮月细轮,佳期可想兮不可亲。
  云衣香薄妆态新,彩輧悠悠度天津。
  玉幌相逢夜将极,妖红惨黛生愁色。
  寂寞低容入旧机,歇著金梭思往夕。
  人间不见因谁知,万家闺艳求此时。
  碧空露重彩盘湿,花上乞得蜘蛛丝。
  七夕
  【唐】李商隐
  鸾扇斜分凤幄开,星桥横过鹊飞回。
  争将世上无期别,换得年年一度来。
  七夕偶题
  【唐】李商隐
  宝婺摇珠佩,常娥照玉轮。灵归天上匹,巧遗世间人。
  花果香千户,笙竽滥四邻。明朝晒犊鼻,方信阮家贫。
  壬申七夕
  【唐】李商隐
  已驾七香车,心心待晓霞。风轻惟响佩,日薄不嫣花。
  桂嫩传香远,榆高送影斜。成都过卜肆,曾妒识灵槎。
  辛未七夕
  【唐】李商隐
  恐是仙家好别离,故教迢递作佳期。
  由来碧落银河畔,可要金风玉露时。
  清漏渐移相望久,微云未接过来迟。
  岂能无意酬乌鹊,惟与蜘蛛乞巧丝。
  七夕寄张氏兄弟
  【唐】李郢
  新秋牛女会佳期,红粉筵开玉馔时。
  好与檀郎寄花朵,莫教清晓羡蛛丝。
  七夕
  【唐】李中
  星河耿耿正新秋,丝竹千家列彩楼。
  可惜穿针方有兴,纤纤初月苦难留。
  七夕
  【唐】刘威
  乌鹊桥成上界通,千秋灵会此宵同。
  云收喜气星楼晓,香拂轻尘玉殿空。
  翠辇不行青草路,金銮徒候白榆风。
  采盘花阁无穷意,只在游丝一缕中。
  七夕二首
  【唐】刘禹锡
  河鼓灵旗动,嫦娥破镜斜。满空天是幕,徐转斗为车。
  机罢犹安石,桥成不碍槎。谁知观津女,竟夕望云涯。
  天衢启云帐,神驭上星桥。初喜渡河汉,频惊转斗杓。
  馀霞张锦幛,轻电闪红绡。非是人间世,还悲后会遥。
  七夕诗
  【唐】卢纶
  凉风吹玉露,河汉有幽期。星彩光仍隐,云容掩复离。
  良宵惊曙早,闰岁怨秋迟。何事金闺子,空传得网丝。
  七夕诗
  【唐】卢纶
  祥光若可求,闺女夜登楼。月露浩方下,河云凝不流。
  铅华潜警曙,机杼暗传秋。回想敛馀眷,人天俱是愁。
  七夕
  【唐】卢殷
  河耿月凉时,牵牛织女期。欢娱方在此,漏刻竟由谁。
  定不嫌秋驶,唯当乞夜迟。全胜客子妇,十载泣生离。
  七夕
  【唐】罗隐
  络角星河菡萏天,一家欢笑设红筵。
  应倾谢女珠玑箧,尽写檀郎锦绣篇。
  香帐簇成排窈窕,金针穿罢拜婵娟。
  铜壶漏报天将晓,惆怅佳期又一年。
  七夕
  【唐】清江
  七夕景迢迢,相逢只一宵。月为开帐烛,云作渡河桥。
  映水金冠动,当风玉佩摇。惟愁更漏促,离别在明朝。
  鹊桥仙
  (宋)秦观
  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渡。
  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
  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
  两情若是长久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七夕醉答君东
  (明)汤显祖
  玉名堂开春翠屏,新词传唱《牡丹亭》。
  伤心拍遍无人会,自掐檀痕教小伶。
  韩庄闸舟中七夕
  (清)姚燮
  木兰桨子藕花乡,唱罢厅红晚气凉。
  烟外柳丝湖外水,山眉澹碧月眉黄。

来源:雅虎文化




欢迎光临 民俗学论坛-中国民俗学网 (http://chinafolklore.org/forum/) Powered by Discuz! 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