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ard logo

标题: 【转载】刘瑞琳:出版的本质是文化影响力 [打印本页]

作者: 叶涛    时间: 2010-8-12 22:04     标题: 【转载】刘瑞琳:出版的本质是文化影响力

《出版营销》2010年第六期“主编采访”

刘瑞琳:出版的本质是文化影响力
文/三石

简介
   刘瑞琳,女,哲学硕士,编审。1993年10月~2003年10月在山东画报出版社工作,先后任编辑、编辑室主任、总编辑助理、副总编辑、《老照片》主编。2003年10月进入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任副社长、副总编辑,北京贝贝特出版顾问有限公司总经理。现任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总编辑。


她是一个十分低调的人,几乎从不接受媒体的采访,媒体鲜有其专访发表。
她是一个名气很大的女人,这名气不仅仅是在出版业,而且是在中国知识界,她用她独有气质和才艺诠释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这个国内一流出版品牌全新的魅力。
她是中国出版界唯一一位获得“中国新闻周刊十年影响力”的人物。其“获奖理由”这样写道:“在出版体制的静水中搅动微澜,在民营书商的紧逼下未乱方寸。刘瑞琳和其麾下的北京贝贝特,印证着中国文化及出版行业世纪之交的困境与挣扎……”
她在领奖台上这样说:“如果说有什么影响的话,我觉得这种影响完全来自于我们的作者和他们的作品,是他们的智慧,他们的坚守,他们的良知,在感染和影响着每一个读者,包括我们自己。我觉得这个荣誉应该属于他们。”
刘瑞琳:一个知性的女人,一个精致的女人,一个优秀的出版人。


出版行业的职业道德,应是“少做书,做好书”

三  石:我也算广西师大社的老朋友了,但北京贝贝特公司一直没有来过。近年读过不少你策划的好书,今天能面对面交流,十分荣幸。
刘瑞琳:三石见外了,说实话早知三石,但并没有看过《出版营销》,也许因为我平时关注不够。
三  石:是呀,我研究过近年来的出版业内各媒体,媒体对你们出版社宣传很多,但找不到你本人的文章,甚至很难找到你的片言只语,我觉得我们业内媒体应该反思。
刘瑞琳:这事的逻辑很简单,我们公司一切围绕着产品进行宣传,由于我们所出版的大众图书的特点,我们更多是直接与大众媒体联系,直面读者。当然,书业媒体确实对出版业起到信息交流、理论支持等作用,但它很少直接面对普通读者,通过与读者之间的交流,把出版企业的产品、产品特征、产品内涵和企业文化传达给消费者。在这一点上,业外的行业媒体做得比较好,希望能有所借鉴。
三  石:嗯,这是一个书业媒体定位的问题,我们的媒体常常过于看重自己的“业内”身份,往往却并不专业,同时,如果针对读者,我们却又不知如何面对。我们刊也不利外,“专业”将是我们努力的方向。
刘瑞琳:三石你这“专业”的提法本身就很专业,也正是我想表达的。我们当前所能看到的出版界出现的一些问题,其实就是一个关于“专业”的问题,很多事儿一看便知非常不专业,包括思维方式、管理、策划、营销等等方面,造成了很大的浪费,无论是企业还是产品。
三  石:十分认同。
刘瑞琳:出版不专业,闭着眼做书,最直接的问题便是会使库存书不断地加大。图书并不像面包一样做出来就有用,有好多书做出来是没有用的。我认为,如果我们这个行业有职业道德的话,那就是“少做书,做好书”!
三  石:“给真正的读书人做地道的好书”。
刘瑞琳:对。对于我们的行业媒体,我个人有个建议,应多从出版产业的角度去观察,对产业进行深度挖掘与探讨,一定会得到出版业的认同。
三  石:此言中肯。

要用我们的书影响具有影响力的人

三  石:现在提到你们社,很多读书人会立即想到《退步集》,《常识》、《温故》等书,而业内的同行则会立即联想到陈丹青、梁文道等等一批最优秀知识分子作者,在出版资源竞争白热化的当下,令很多同行感兴趣的是你们为什么能牢牢抓住这些作者,你们的作者往往成为你们的“铁杆作者”。而对于其它出版社而言是梦寐以求的。我想,这是你个人魅力使然。
刘瑞琳:这个话题很多人都问过我,其实道理很简单:你做的东西他们比较认同。出版圈里的人说,你们的作者是挖不动的,很奇怪,比如说汪涵,他认同广西师大出版社,就把作品给了我们。我曾说过,一个作者信任不信任你,不是听你说的,而是看你做的。
三  石:对,我记得你还说过“要用我们的书影响具有影响力的人”。
刘瑞琳:哈哈,三石的功课做得真细。说实话,我们现在的这些铁杆作者都是在主动帮我们,比如白先勇曾亲自帮我们约稿子,陈丹青对一位作者说,你如果把书稿给广西师大出,我会帮你“站台”。这些事情让我十分感动。
三  石:这是一种独特的气场,而这种气场的形成是来自你个人独特的魅力,这个魅力则来自于你做事的风格与方法以及那份执著,因此,这些作者对你及公司有一种价值的认同。
刘瑞琳:三石总结得夸大了,没有什么魅力不魅力的。不过你说“气场”二字,确实有些道理,很多作者自己都说过,在你们公司会感受到一种独特的气质,而我们这些作者聚集在一起,你又会感觉到一种具有磁性的气场。应该说,这种气质与气场,来自广西师大出版社多年的努力和品牌积累。
三  石:嗯。

应该知道媒体需要什么,更应该知道读者需要什么

三  石:2009年北京订货会时,你们组织了一场陈丹青、白岩松、梁文道、汪涵的对谈,好象叫“书生四人谈”。好多媒体都到场了,影响力相当大。
刘瑞琳:是呀,那天媒体到了三百多家。
三  石:从我的经验来看,似乎没有一家出版社能做到这一点,即在订货会上有三百多家全国的媒体到场。我自己也帮助出版社策划并组织过这少类似的活动,体会还是很深的,尤其是在订货会上能引起媒体的集体关注,说实话,你们真是高手。
刘瑞琳:三石过奖了。我们策划这个活动还是很成功的,所有的媒体都对我们策划的这个话题及这四个人的聚合感兴趣。吸引媒体,不是你给多少礼品,也不是凭你偶尔出一两本畅销书,关键是你请的人及话题是不是能引起媒体的关注,有没有影响力。要设计一个话题,包括请的人是他们最感兴趣的,梁文道作为这场对话的特约主持,本身就是一个很好的点。同时,他们四人间的关系以及各有各的影响及人脉,组合起来本身的话题力就很强。
三  石:这是一个精心策划的话题,说明你们的策划能力十分强。
刘瑞琳:对于订货会,我们会提前几个月策划话题,比如说汪涵的新作,谁来帮助推他,谁来捧场对他最有好处,他们会产生怎样的话题,这需要有很好的策划力,同时在操作的时候,要有很好的技术。
三  石:这其实也是你提到的“专业性”的问题。
刘瑞琳:是的,其实,他们之间有的相互还不认识,比如之前陈丹青并不认识汪涵,白岩松我们是第一次请他做活动,不过大家聚在一起,话题就有了。
三  石:如果是我做这个活动,也许只会思考汪涵在电视媒体的影响力,以及他的节目的受众和粉迷,策划出来肯定是比较平常的庸俗的。
刘瑞琳:三石谦虚了。我们只是善于利用资源,将资源用好用足,资源的组合本身需要有创新能力才能成功。应该知道媒体需要什么,更应该知道读者需要什么。这四人的组合,让话题长久并深入读者之心。
三  石:这便是策划的功力所在。我想问一个具体的数据,即你们长年保持联系的媒体有多少家?
刘瑞琳:五百余家。

好的营销策划是赢得作者与市场的利器

三  石:还想问一个具体的问题,这个问题也是业内同行们最关心的操作层面的问题,即你们的营销策划是哪个部门做?
刘瑞琳:营销策划、媒体宣传一般是营销部在做,但各部门都要密切配合。
三  石:编辑部门参与营销策划吗?
刘瑞琳:当然参与呀,编辑部和营销部密切配合做方案,编辑也参与很多。讲个例子你听吧,朗朗的那本《郎朗,千里之行》,最终能吸引外方出版社把书稿给我们,是我们拿出来的整体营销方案。这个方案便是我们编辑部与营销部共同策划的,并且在很短的时间内做出的。
三  石:我想,这正是很多出版同行想破解的为什么挖不走你们作者的密诀之一。
刘瑞琳:我们只是认真做事罢了,说实话我们很幸福的,我们的作者都是一流的人物,与作者的关系,我们不是靠稿费,这些人都是不差钱的人,这种情况一定要到一种境界才能理解,如果是唯利是图的一定会认为我们是用高版税吸引作者,其实并不是这样的。这些作者是看中了我们已经做了什么,我们还能做什么。向作者提供完整的营销策划方案是我们基本的操作环节,作者会知道我们将把他的书稿操作成什么样子,在市场有多大的影响。
三  石:从理论上说你们对作者的吸引是对出版理念的认同,一种抽象的理念的契合,属于精神层面的东西。但从操作层面而言,你们落实在每一个操作细节中,比如向作者提供营销策划案。
刘瑞琳:好的资源在我们这里汇聚,关键是我们怎样用好。今年又会有很多作者加盟我们,而且这些加盟我们的作者还会主动介绍其它作者来加盟。
三  石:做到这份上,真是出版人的幸福。现在一些出版社或文化公司对名作者还处在一种“血拼”的状态,这种原始状态竞争只能属于一次性的,并没有可持续性,更不能成为一个优质作者群的品牌。
刘瑞琳:有一些著名作者的第一本书并不是在我们社出版的,但是却是我们首先推广出来的,梁文道的书我们社出版后一下销售20多万册,这时大家才发现,原来文道这个作者这么有影响力。
三  石:你们在做任何一个作者的书稿时,无论是他的本身的作品还是营销宣传,其市场操作的技术性及能量,对作者的吸引力是十分巨大的。策划力,现场操作控制力最为关键。对于作者,你们是用精神层面去吸引,对市场,你们用营销技术去征服。好的营销策划是赢得作者与市场的利器。
刘瑞琳:我追求的是只用最好的书赢得市场。

好人做好书

三  石:优秀的团队是你们成功的基石,你对编辑是什么要求?
刘瑞琳:是呀,我十分喜欢我们现在的这个团队,我们相互都离不开。要说对编辑的要求,说实话我其实很苛刻。
三  石:具体是什么标准?
刘瑞琳:人品第一,才能其次。
三  石:好!
刘瑞琳:这个行业不是个暴利行业,是文化行业。这个团队首先要是喜欢这个行业的,工作的过程应是个愉快的过程,对作者同样是这个标准,你的作品在市场上能大卖,但你人品差,我们同样不做,而对于我们的员工,我认为首先是人品,如果心术不正,不能在团队中协调作战,事情一定做不好。人要善,没有善做不好书。
三  石:真棒!
刘瑞琳:好多人说我们团队是最协调的团队,好象是在一个真空中,其实,这个真空是我们自己创造的。做好出版无法单凭一人之力,对于一个想要走在市场与品牌最前沿的公司而言,更是如此。
三  石:工作环境与团队氛围是创造出来的。
刘瑞琳:北京贝贝特公司不允许有什么复杂的人际关系。陈丹青说过,你们这里的人个个都挺好,各有各的好。具体地说,到我们这里工作的人可能不是一流的,但你进入这个环境一定会热爱,有什么困难,我们会集体帮助解决并促进他不断地提高,他自然也就不愿意轻易离开。
三  石:说得虽简单,但其实是管理有道。
刘瑞琳:我想强调的是,我们的团队不是哪个人能力特强,大家都很普通。靠的是团队与协调发展。我个人也是,不是我个人有能力,而是我们这支优秀的团队共同创造了今天。

我们不能背离出版的本质,出版的本质是文化影响力

三  石:你今年获的奖也很有价值,“十年影响力之出版界人物”,能否聊聊?
刘瑞琳:听说这个奖时我以为是开玩笑的,实在惭愧,我们哪有那么好,只是做了自己份内的事。
三  石:这可是经过专家推荐与审评,媒体认可的,当之无愧。
刘瑞琳:领奖的时候,我说:“获得这个荣誉,我感到非常意外。我个人宁愿把这个奖项看作是大家对于正在衰退的传统出版业的鼓励和支持。这些年,我和我的同事们只是出于对思想和文化的热情和敬畏,老老实实、战战兢兢做好每一本书。如果说有什么影响的话,我觉得这种影响完全来自于我们的作者和他们的作品,是他们的智慧,他们的坚守,他们的良知,在感染和影响着每一个读者,包括我们自己。我觉得这个荣誉应该属于他们。”这是我的心里话。
三  石:从你获得“十年影响力”这件事其实也得出一个结论,只要你做好书,那就会超过行业的影响力。
刘瑞琳:你说得太对了。我们从来没有想过领军,也没有想赚大钱,我们只对出版感兴趣,把好的作家的作品传递给读者,这就是我们最本份的事,没有什么好奇怪的。我们不能背离出版的本质,出版的本质是文化影响力。
三  石:从你们的成功上我也得到很多启发,人脉、判断、魄力、魅力以及做事的方法,各种机缘在里面,都是不可以复制的。出版是文化影响力,是思想层面的工作,我想每个来你们公司取经的同行都想拷贝一个你们公司出来,其实根本不可能的。
刘瑞琳:很多作者能感受到我们的理想。没有理想是不行的,尤其是做出版的,没有理想是不能集聚这些作者的,没有理想不能成就品牌。
三  石:我突然想起你们那句“为了人与书的相遇”。
刘瑞琳:嗯,我们不为别的,我们只为彼此相遇。
三  石:是心灵的相遇,人与人心灵的交汇。
刘瑞琳:我不管其它人怎样,我们只坚持自己的路走。我女儿17岁,之前并不太清楚我每天忙着做些什么,但她看到她的同学追着读陈丹青的书,以及她在一些时尚类杂志上看到推荐我们的好多书,女儿那天对我说,原来都是你们做呀,好棒!我当时特别激动,感到特别幸福。
三  石:理解,感动!
刘瑞琳:谢谢。
三  石:十分感谢与我们分享你的经验与快乐。
刘瑞琳:大家都好,才会有好的出版生态。









<DIV class=allComm><DIV class=writeComm><DIV class=formTextarea><DIV class=faceblk><DIV id=smilesSortShow class=faceline1>
附件:

《出版营销》主编三石(右)采访刘瑞琳总编辑  [时间:2010-8-12 22:08]

作者: 笛威辛亢    时间: 2010-8-12 22:32

感谢刘老师这些年来为我们爱书人贡献了那么多的好书!!!!
作者: 陶立璠    时间: 2010-8-12 22:59

出版商和出版家有天壤之别,瑞林属于后者。祝贺。
作者: 任双霞    时间: 2010-8-12 23:33


作者: 爪哇堂    时间: 2010-8-13 10:07

为了人与书的相遇。
有这样引路人,实在是读书人的福气。
作者: 陶立璠    时间: 2010-8-13 10:42

深深记得。坐花轿哪张呢,
作者: 刘治波    时间: 2010-8-13 11:48


作者: 车前子    时间: 2010-8-13 18:32

好家伙,瑞琳已是刘总编啦!
出版的本质是文化影响力——说得浅显又深刻。
刘瑞琳—— 一个知性的女人,一个精致的女人,一个优秀的出版人。

作者: TeigEnte    时间: 2010-8-17 23:23

喜欢“少做书,做好书”这个理念。各行各业都这样做的话,中国就不用当世界工厂,离瑞士人到中国买表,中国人到瑞士买衣服的日子就不远了。




欢迎光临 民俗学论坛-中国民俗学网 (http://chinafolklore.org/forum/) Powered by Discuz! 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