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陶立璠】一代人的光阴
[打印本页]
作者:
陶立璠
时间:
2010-8-11 11:17
标题:
【陶立璠】一代人的光阴
【陶立璠】一代人的光阴
几天前接到民间文艺家协会晓路君的电话,电话称8月9日北京前门建国饭店有个会邀我参加,并说日本神奈川大学的福田亚细男教授来京,想见见参加过中日联合民俗考察的北京的朋友,我愉快地答应了。
9
日上午准时赴约,一进饭店大堂,见电子告示牌上写着“中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论坛”,地点在五楼。我怀疑自己走错了路。侥幸地乘电梯到五楼,不想在电梯口就遇见福田先生及其夫人,老朋友见面,当然是分外高兴。进入会场,又见到小熊诚先生、安室智先生和菅丰先生,还有几位初次见面的神奈川大学和筑波大学的教授。他们都是参加中日联合考察的成员和与会学者。中方参加考察的人员是向云驹、刘晓路、陈志勤、冯莉诸位。主持会议的是浙江民间文艺家协会的秘书长王恬女士。她可是不简单的人物,20年来是考察团在浙江考察的积极参与者与组织者,我见到她常常开玩笑说,“20年的小姑娘变成了如今的大娘”,就差加一个“老’字了。经王恬女士介绍与会者,我才明白自己是作为特邀嘉宾与会的,万万没有想到。
此次论坛是专为中日民俗联合考察队员组织的。会前中日双方团长致辞,特别是福田先生的致辞,回顾了自1991年开始的中日民俗联合考察。这一考察历时20年,分为六个专题,已经在浙江全省进行了六次考查,今年是最后一次。如果按日本民俗学考察的做法、经验,三年为一个周期的话,也有足足十八年时间。
20
年,整整一代人的光阴。一个项目,由于得到日本学术资金的支持(仅日方就投入近亿元人民币),而且坚持20年不间断,这在中日民俗学学科史上也属罕见。项目的主持者福田亚细男先生,以他在日本民俗学界的影响力,多次申请到课题经费,又以惊人的毅力,坚持了20个春秋。福田先生讲,完成此次考察,他就要退隐。我问他退隐后做什么,它说还没有想好。我相信他还是会回到书斋,或在田野中度过愉快的晚年。
十分值得庆幸的是,在我的学术生涯中,能有机会成为中日南方稻作农耕民俗文化考察队的一员,随同福田先生行进在民俗的田野。记得我在《怀念张紫晨先生》一文中曾写过如下一段话,“
1990
年,中日南方稻作农耕民俗文化联合考察开始。此次考察由中国民俗学会与
日本
国立
历史
民俗
博物馆
首次合作,组成中日民俗学者联合调查团,进行为期3年的中日南方稻作农耕民俗文化考察与
研究
。这一计划是由日本历史民俗博物馆民俗部的坪井洋文教授、福田亚细男教授访问北京时向中国民俗学会提出的,得到钟敬文先生的同意和支持。后因坪井洋文先生去世,由福田先生实施这一计划。此次考察,考察团团长是福田亚细男先生,副团长是张紫晨先生和我。中方学者有刘铁梁、周星、白庚胜、何彬、巴莫曲布嫫、尹成奎和江苏的周正良、浙江的朱秋枫先生参加。20多位中日民俗学家混合编组,在中国江苏的常熟、浙江的兰溪、丽水畲族地区,日本的茨城县、千叶县、冲绳县进行深入细致的农耕民俗文化考察。”没想到这一考察被福田先生以不同的课题和经费支持,延续至今。
此次考察之后,我还参加了佐野贤治先生组织的西南中国民族民俗文化考察,也是历时三年完成。之后只知道福田先生仍在进行浙江民俗考察,具体情况就不得而知。只是在2008年应邀在宁波参加过“中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鄞州论坛”,这次论坛的与会者大都是中日民俗文化联合考察的学者,领军的是福田先生,成员却大都是新人,我大概也是作为嘉宾被邀请出席的。中日民俗考察好像与我有割不断的缘分。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正是中国民俗学恢复和重建时期,套句官话叫“百废待新”。那时的中国民俗学最缺乏的是田野经验,中国学者也无力(财力)从事田野作业,所以中日联合考察无疑是送来一阵春风,解决了燃眉之急。
20
年过去了,当年参加考察的青年学者步入中年,中年学者步入老年;当年的讲师如今成了教授、博导,变化是巨大的。就以这部分学者来讲,考察中的获益,不仅直接影响了自己的学业,也影响了他们所从事的事业。福田先生在总结中日联合考察经验时说:“这个项目主要是以中国浙江省和江南地区的调查为主,
20
多年来,有很多中日学者参加了调查,并培养了中日年轻学者的田野经验。项目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
20
世纪
90
年代,中国当时正是改革开放初期,民俗开始复兴和繁荣起来。这个时期调查内容主要是祠堂、族谱。第二阶段是
20
世纪
90
年代后期,这个阶段中国的村落与日本农村以前发生的过疏化一样,年轻人外出打工,村落中共同完成某件事情的现象少了。第三阶段是进入
21
世纪,主要围绕古村落街区的保护与修缮,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制度的健全完善过程。这三个阶段的调查顺应了中国农村社会的变化,中国现在最大的课题非遗保护也是我们研究的课题。所以,我们应该承前启后地进行工作,一定会取得很好的成果。”
考察帮助年轻学者取得田野经验是最重要的,而这种经验的取得必须有导师带领和指导。福田先生以他严谨的学风,指导中日民俗联合考察
20
年,实际影响了中国民俗学的研究,功不可没。回到中国民俗学的现实,毫不客气地说,中国指导研究生田野的做法是牧羊式的,很少有导师的参与指导,这也是研究生(包括硕士和博士)培养的缺陷。
我们从中日联合民俗考察中能获得有益的经验吗。
附件:
CIMG6547
[时间:2010-8-11 11:26]
CIMG6542
[时间:2010-8-11 11:26]
CIMG6541
[时间:2010-8-11 11:26]
CIMG6545
[时间:2010-8-11 11:26]
[
本帖最后由 陶立璠 于 2010-8-11 14:14 编辑
]
作者:
施爱东
时间:
2010-8-11 16:37
标题:
向各位老师致敬!
很高兴在陶老师的博客上看到这么多熟悉的面孔。
尤其是看到贺老师精神这么好,非常高兴。
作者:
恩施土家
时间:
2010-8-11 21:45
施老师说 福田先生和管丰先生前几日不是还在日本论战么,这么快就杀到北京了???
作者:
恩施土家
时间:
2010-8-11 21:46
标题:
今日收到陶老师贵重的礼物,在此表示真诚的谢意!
作者:
陶立璠
时间:
2010-8-11 21:49
论战归论战,论坛归论坛。坐飞机来的吧。
作者:
恩施土家
时间:
2010-8-11 22:14
引用:
原帖由
陶立璠
于 2010-8-11 21:49 发表
论战归论战,论坛归论坛。坐飞机来的吧。
看来中国与日本民俗学的交流很广泛,大师们腾云驾雾,来去自如。 貌似前些日先生也同样驾到大韩民国去了的~~~
与先生们筚路蓝缕的拓荒岁月相比, 今天这个时代,我们没有理由不把学业做好!!!
作者:
燕赵悲歌
时间:
2010-8-12 21:34
“他们都是参加中日联合考察的成员和与会学者。中方参加考察的人员是向云驹、刘晓路、陈志勤、冯莉诸位。主持会议的是浙江民间文艺家协会的秘书长王恬女士。”
中方的这几位,只知道向云驹似乎是中国民协的官员,其他几位都不知道做过哪方面的民俗研究。
“考察团团长是福田亚细男先生,副团长是张紫晨先生和我。中方学者有刘铁梁、周星、白庚胜、何彬、巴莫曲布嫫、尹成奎和江苏的周正良、浙江的朱秋枫先生参加”
这些中方学者,张紫晨先生是民俗学大家,可惜英年早逝,陶立璠先生的著作早年影响深远,刘铁梁、周星、何彬还是民俗学的人。
欢迎光临 民俗学论坛-中国民俗学网 (http://chinafolklore.org/forum/)
Powered by Discuz! 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