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ard logo

标题: 中华车祖苑 [打印本页]

作者: ldzxy123    时间: 2010-7-26 22:51     标题: 中华车祖苑

中华车祖苑风景区位于薛城区陶庄镇境内,是依据奚仲造车的历史文化和当地自然风貌人文资源打造的一处人文风景区。奚仲乃黄帝后裔,《山海经》、《吕氏春秋》、《春秋》、《左传》等史书上有“奚仲造车”的记载,夏禹时被封为车服大夫。相传四千多年前奚仲在此造车,而在此处的奚公山一带,关于奚仲造车的传话和遗迹众多。在史籍记载和今人的考证中,基本确证奚公山就是四千多年前奚仲造车之处。依据这个历史文化资源和当今社会汽车人们日常生活中的重要作用,奚仲故里薛城区陶庄镇在原遗址上打造了以奚仲文化、车文化、时尚休闲为主题,“车行天下,运载千秋”、“拜车神,报平安”为口号的特色人文风景区,把奚仲塑造成车神,把奚公山作为车神的“道场”,吸引全国乃至世界有车族前来朝拜。


    中华车祖苑占地约4100亩,整个工程分为三期,一期是基础设施与场景区建设;二期是产业苑区建设;三期是接待服务设施、游憩设施建设。正在修建中的一期工程于2009年9月1日开工,由陶庄安泰煤业集团公司投资修建,以车神广场、车神纪念馆、车主灵为主,整体修建风格是汉代建筑风格——古朴、大气、雄浑。车神广场、车神纪念馆、车主灵三个主景点总投资5000万元,修建约于2010年12月竣工。


    车神广场以车轮为造型,以六个古汉阙轮型广场、车轮柱为主。整个广场是个车轮状,直径52米,地面由大理石铺设,周边以草坪环绕,中心是用喷泉环绕的广场的标志物车轮柱。车轮柱高15.7米,柱顶有四个车轮,整个柱体下半部分由大理石修筑,上半部分(四个车轮)由铜铸造。车神广场就是一个正在前进中的车轮子,外圈的草坪是车轮胎,中间的是车辐条,喷泉就是车碌,柱子就是车轴。当喷泉开启时,里面的水就流转起来,整个广场就像一个正在前进中的车轮,象征着历史车轮在转动,从四千年前奚仲造车后,车就一直在行驶中,代表着我们汽车产业的发展。广场的后面是六个仿古汉阙,其中间两个为子母嗣,两侧为四个单体阙。“阙”,是我国古代在城门、宫殿、祠庙、陵墓前用以记官爵、功绩的建筑物,用木或石雕砌而成。外观大体分为阙座、阙身与阙檐三部分。阙身依数量有单出、双出与三出(仅天子可用三出),古时“缺”字和“阙”字通用,两阙之间空缺作为道路。阙的用途表示大门,本工程之用阙寓意为车神墓的入口。
    沿着汉阙的入口可进入上山的甬道。整个上山甬道由青石砌成,总长1500米,由420个石阶。


    车神纪念馆的建筑风格以汉代建筑为主,包括台基、大殿、屋顶三部分。台基也就是我们所说的祭祀平台,平台长40米宽35米高15米,台面由大理石铺设,平台前段刻有东西两块石雕,称为汉代龙凤图,东为龙、西为凤。主体建筑大殿占地1268平方米,高17.6米,分上下两层,木构架单檐歇山顶,直棂窗广开8间,十六个圆柱支撑,正厅有奚仲塑像,两侧为文物陈列室,室、阁均为青砖青瓦,庄严肃穆。


    车主灵这个景点是在原点上(原在这奚公山上,有两个封土堆,残碑上刻有“公为奚、冉二墓修筑”字样)进行的修复。车主灵前为祭祀平台,平台由青石板铺设,平台长29米,宽26米。东为奚仲墓,西为冉求墓,对原土堆冢依照汉墓的形式进行修复,在墓上堆筑坟丘,并在坟丘四周用夯土筑造围墙以为茔域,东侧奚仲墓修建了四角亭,在亭前立碑(碑体为青石板,正面用颜体刻有夏车正奚仲,背面刻有其生平事迹)。西侧冉求墓,在墓前也立一青石板碑,刻有冉求之墓,碑顶镶有二龙戏珠。
作者: 竹林遗风    时间: 2010-7-26 22:59

他们如果说不拜车神,开车的出门就出车祸,走路的出门就被车撞,那样游人肯定多!哈哈!
作者: ldzxy123    时间: 2010-7-27 12:20     标题: 回复 2# 的帖子

哪能那么讲呢?
作者: 后溪男孩    时间: 2010-7-27 14:57

引用:
原帖由 ldzxy123 于 2010-7-26 22:51 发表
中华车祖苑风景区位于薛城区陶庄镇境内,是依据奚仲造车的历史文化和当地自然风貌人文资源打造的一处人文风景区。奚仲乃黄帝后裔,《山海经》、《吕氏春秋》、《春秋》、《左传》等史书上有“奚仲造车”的记载,夏禹 ...
平和的心是金
看来你的心不平和!
作者: 竹林遗风    时间: 2010-7-27 16:00

引用:
原帖由 ldzxy123 于 2010-7-27 12:20 发表
哪能那么讲呢?
开个玩笑而已,哈哈!
作者: ldzxy123    时间: 2010-7-27 22:07     标题: 回复 4# 的帖子

正因为不平和才需锻炼嘛
作者: ldzxy123    时间: 2010-7-27 22:08     标题: 回复 5# 的帖子

呵呵,玩笑,玩笑,笑笑而已。




欢迎光临 民俗学论坛-中国民俗学网 (http://chinafolklore.org/forum/) Powered by Discuz! 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