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粤普之争”的博弈 [打印本页]
作者: Robot 时间: 2010-7-26 18:45 标题: “粤普之争”的博弈
“粤普之争”的博弈:粤语到“捍卫”的地步吗?
中国新闻网 2010年07月26日 07:35 来源:光明日报
7月以来,广州市政协一份关于增加电视台普通话播音时间的提案,引发了一场关于“粤语存亡”的大争论。从政协委员到普通市民,“保卫粤语”成了重要话题。普通话与粤语,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一份提案引发的“推普废粤”之争
今年6月,广州市政协针对亚运会软环境相关问题进行调研时,在其网站上挂出了关于广州电视台播音情况的调查。结果显示:近八成观众希望广州电视台继续沿用粤语播报方式。
7月5日,广州市政协提案委副主任纪可光将一份《关于进一步加强亚运会软环境建设的建议》提案交给广州市市长万庆良。其中一条是:亚运会今年11月要在广州举行,建议在广州电视台综合频道和主要频道黄金时段的新闻播音,由粤语改为普通话,营造良好的语言环境,为办好广州亚运会创造条件。
随即广州市政协委员韩志鹏发出一条微博:“今天获得消息,广州市政协将正式建议广州电视台新闻和综合频道全部或在主要时段改播普通话,母语危矣!”短短几个小时,便有上千条评论和数千条转载。
几天后,广州当地媒体报道了广州某小学“封杀”粤语一事,讲述了老广州祖孙语言不通、新广州人想学粤语而无环境的经历。这一消息无疑令反对提案的广州人郁闷纠结。
一时间“保卫粤语”之声四起。
《新周刊》执行主编封新城一条微博:“没有方言的城市是可耻的。”成了转发率最高的评论之一。
广东著名媒体人陈扬叹息:“粤语沦陷。被消失的方言后面必定是被弱势的文化。”
更有网上无数的留言力撑“粤语”:“粤语是很多海外华侨华人维系故土的根,不能砍断。”“粤语、普通话之争实际上是南北文化冲突,岭南文化垂危。”
值得注意的是,在反对提案、捍卫“粤语”的广州人中,有众多80后、90后的年轻人。7月11日,一批广州本土的“80后”在广州一家公园集会,利用“快闪党”的方式齐唱粤语歌。
“保卫粤语”背后的文化焦虑
这场辩论,把建议在电视台推广普通话的代表人物、市政协提案委副主任纪可光推上了舆论的风口浪尖,网上谑称他为“碎粤神偷”。
在广州出生、长大、工作至今的纪可光,在接受广州媒体采访时表示:广州不仅仅是广州人的广州,它还是国家中心城市之一的广州,也是国际化的广州,广州应该有开放、包容的胸襟,让在广州学习、工作的外来人融入广州,而这种融入首先是语言上的融合。我不是建议“取消粤语”,我只是呼吁主频道应以普通话为主。
其实,早在2009年,为迎接亚运会,广州电视台就投资3000万元,将原来用粤语播出的经济频道改为普通话播出,另将粤语播出的 “午间新闻”也改为普通话。然而,改版后的经济频道收视率并不理想,今年初又改回粤语播出。不过,在纪可光看来,收视率与思想观念、节目制作、播出质量有很大关系,为了追求收视率而改用粤语是“因噎废食”。
令人不解的是,在广州市政协提交的《关于进一步加强亚运会软环境建设的建议》中,共有35条,为何这条增加电视台普通话播音的建议令广州人有如此大的反应?
力挺“粤语”的韩志鹏认为:广东话是岭南文化的重要载体,而且很多海外华侨华人只会说广东话,这是维系华侨华人的一个纽带。粤语与本地的生活方式息息相关,如果粤语没落,生活方式也会随之改变。我怕广州人到时会集体失忆。
粤语真的岌岌可危,到了“捍卫”的地步吗?
一直关注“粤语存亡”之争的一位中央驻粤媒体的刘先生表示,“粤语沦陷”纯属杞人忧天。在广东,粤语主要包括广府话、客家话和潮汕话, 但一般人认为,粤语是指在粤港澳地区通用的广府话,也叫白话,是保护情况最好的方言。目前全球粤语使用人口大约有6700万,粤语不仅在海外华人社区中被广泛应用,而且支撑着粤港澳为中心的岭南文化,有着顽强的影响力和生命力。
一位政府公务人员认为,“一个城市要走向全国,就需要沟通。外地人都不明白电视里讲的是什么,他怎么了解广州?电视台不讲广东话,不等于就是扼杀了这门方言。”
其实,随着广州城市化进程的加速,新移民、“新客家”大量涌入,北方文化迅速渗透和浸染,使得岭南文化的发展空间萎缩,无形中加剧了粤语圈的文化焦虑。
“粤普之争”的文化博弈
对于“推普废粤”之争,广州市政协有关人员回应道:广州电视台要取消粤语播音,显然是一个误读。广州1400万常住人口中,讲粤语的只有700万左右,其余大多数还是普通话受众。市政协的建议,只是希望综合频道等重要时段能够增加普通话播音。
据了解,近日广州电视台对市政协提案委员会《关于广州电视台综合频道应增加普通话节目播出时段的建议》作出答复,表示该台目前自办的各频道节目,普通话和粤语兼容,这种播出的现状有广州这座城市历史形成的原因以及现实发展的需要,并没有变动的考虑。
近日,广州市市委副书记苏志佳以接受媒体采访的形式,对“推普废粤”之争给出了“官方说法”。苏志佳表示,广州市委、市政府从来就不曾有过“废除粤语”、“弱化粤语”的想法。在建设国家中心城市以及弘扬岭南文化的过程中,推广普通话与保护方言不但没有矛盾,而且还可以相得益彰。
苏志佳指出,我国是多民族、多语言、多方言的人口大国,推广普及普通话有利于增进各民族各地区的交流,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粤语作为岭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岭南戏曲、音乐、饮食等息息相关,不仅不存在“废粤”的可能,而且对于本土优秀文化的保护和弘扬向来是党委和政府的重要工作内容。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广东省委书记汪洋不久前也告诫:“岭南文化不要断送在我们手里。”
有专家认为,近年来,随着广州经济社会迅猛发展,越来越多的外省人在广州定居,成为“新客家人”。而随着广州市中小学教育的普及与居民教育程度的提高,目前大部分广州人都能通晓普通话。普通话和粤语并用,在不同场合使用不同语言,已经成为广州人的生活方式。推广普通话与保卫粤语,不是“ 非此即彼”。推广普通话,是要实现的“语文现代化”;而“保卫”粤语,是保持文化的多样性。普通话和粤语播音时长之争,背后是文化多样性和统一性相融合的问题。
有网友一针见血地指出,这场“粤语存亡”之争,人为放大了粤语与普通话的矛盾对立,过度解读粤语的存亡去留,不仅仅是一种情绪化的媒体误导,更是一种伪文化保护主义。
其实,无论是“推广普通话”、还是“保卫粤语”,“粤普之争”的背后是对岭南文化式微的恐惧和对本土文化保护不力的担忧。有学者认为, 广东作为经济大省,但文化建设差强人意。随着香港、澳门的回归,北风南吹,粤语及其文化正逐渐退出主流,不再成为流行文化的风向标。年轻人不再以说粤语、带港台腔为时髦。改革开放以来出现的文化优越感不复存在,这场争论也就应运而生。
在正确看待这场争论的同时,我们也需要看到,随着现代化、城市化、工业化进程的加快,人员流动的频繁,越来越多的方言正面对着退化甚至消亡的危险,地方传统文化有离人们渐行渐远的趋势,这确实也值得人们深思。
本报记者 张景华
作者: Robot 时间: 2010-7-26 18:46 标题: 社科院研究员:推广普通话,不是消灭地方文化
中国新闻网 2010年07月26日 07:37 来源:光明日报
●方言是地域文化的重要内容和载体
●推广普通话带来对方言的挤压是正常的
●对濒危方言进行抢救保护是必要的
由广州率先发起、上海积极响应的所谓“方言保卫战”已引发各界关注。应该如何正确看待推广普通话与保护方言之间的关系?本报记者就相关问题专访了中国社科院语言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董琨。
作为交流工具的语言必须广泛通用
记者:语言是人类交流的重要手段。当今社会各种交流越来越多,越来越频繁,使用大家都能懂的语言是一种必然。
董琨:其实,不仅仅是在当下,中国历史上很早就有了共同语。春秋时期,孔子讲课用的就是当时的共同语——雅言;隋朝编著《切韵》,音系参考洛阳话和建康话为主;唐代在《切韵》基础上制定《唐韵》,规定官员和科举考试必须使用《唐韵》;宋代在《唐韵》基础上制定《广韵》;元代以大都话为基础,制定《中原音韵》;明代以后,朱元璋将南京话为基础的《洪武正韵》作为标准音;清代雍正帝设正音馆,制定以北京话为基础的“官话”作为标准音;鸦片战争以后,“同文馆”出现。它除了翻译外国的著作以外,还大力推广“官话”,尤其是针对广东、福建等南方地区的士子举人,帮助他们学说“官话”。
记者:普通话是当代中国的共同语,它是怎么产生的?
董琨:中国近代备受外族欺掠。当时一些人认为,汉字束缚了中国人的思维,提出废汉字、推行拼音文字。辛亥革命后,“国音推广会”成立, 试图找到一种通用语言,之后“老国音”出台。虽然它最大程度上照顾了各地方言,但在现实生活中并不存在以这种“国音”为母语的人群,也就没有人能操此种“ 国音”进行交流沟通。
1924年,“新国音”得到认可。由于它是以一种实际存在的语音——北京话为基础语音,所以推广起来很快。新中国成立后,1955 年10月召开“全国文字改革会议”和“现代汉语规范化学术会议”,确定以“普通话”作为汉民族共同语的正式名称,规定普通话的内容是“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以北方方言为基础方言,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并制定了推广普通话的具体措施。
记者:是不是由于中国幅员辽阔,方言众多,所以共同语的使用才格外受重视呢?
董琨:推广共同语在世界许多国家都进行过。它与国家大小没有必然的因果,只要有方言存在,因交流或管理等方面的需要,使用共同语都是必然的。因而无论是官方强制还是民间自发,共同语都会被推广。
比如日本,虽然领土不大,但仍然存在不同方言。他们从推行明治维新运动的十九世纪中后期起,就定东京话为日语标准语,并大力开展过“扑灭方言运动”。
作为文化符号的方言应该尽力保护
记者:生活中人们总习惯依口音判断某人籍贯,方言似乎是一个人地域文化身份的标识。我想,这是因为方言是某一区域中“土著人”的日常用语,是与人们的生活联系最密切的地方文化。所以我认为,从这个意义上说,对方言的尊重或保护从一定程度上表现的是对文化的重视与保护。
董琨:我十分赞同你的看法。方言相当程度上体现了地域文化的精神品格。比如从“吴侬软语”中听到的是婉约细腻,从“秦陇之声”中体验的是粗犷大气。方言也是地域文化的载体。各地的地方戏曲、曲艺都是用方言表演的。
记者:随着时代的发展,在那些由来自不同方言区的人组成的家庭中,普通话成为日常语言。推广普通话似乎很大程度上对方言的传承形成威胁。此次“方言保卫战”似乎正是人们此种忧虑的体现。
董琨:没有共同语不行,推行通用语就必然影响方言,这是世界上很多国家都存在的现象。我国推广普通话确实在一定程度上挤压了方言的空间,这是正常的,不必过度忧虑。
年轻一代对方言的生疏确实很普遍。我家就是这样:我是福州人,爱人是湖南人,儿子就只讲普通话了。即使是那些仍然生活在方言区的青年人,从幼儿园起开始,听的说的都是普通话,他们对方言的熟悉程度也大不如老一辈了。然而这并不意味着,普通话的推广等于消除了方言的传承。
特别是此次所谓“粤语保卫战”,实在是有无病呻吟之嫌。粤语可以说是中国最强势的方言之一。不仅因为使用区的经济实力雄厚,而且还是港澳地区的官方语言之一。这种地位是其他方言都不具备的。加之东南亚乃至西方华人圈也以说粤语为主,它的地位很难撼动,至少是目前谈不上“保卫”。我认为,粤语与上海话“危机”论,更多表现出的是当地人对地域文化式微的一种担忧,这是可以理解的。
记者:但我国确实也存在一些濒临消亡的方言。它们是不是应该受到特别保护呢?
董琨:某些语言濒危是一种全球现象。对于那些弱势的方言,濒危的方言确实应该采取相应的保护措施。
根据今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布的《濒危语言图谱》,全世界有7000种语言,其中一半以上语言将在本世纪消亡,80%—90%将在未来的200年灭绝。中国虽然不属语言濒危的热点地带,但也有至少二三十种语言处于濒危状态。现在全世界每天都有一种语言消亡,如何抢救和保护是全球性的课题。
我所在的中国社科院语言所曾做过一个“全国方言音库”,用录音的方式把全国各种方言记录下来。当然,用影音资料记录只是保护的一种方式,更多的保护方式需要专门的研究。
语言是必须要使用才能“活”的,但由于特定使用环境的日渐消失,就算专门培养一些会说方言的人,由于已改变了方言作为交流工具的本质,大概也只能做表演展示之用,不再是真正的、“活”的方言了。
地方戏曲、曲艺的传承在一定程度上也可以延缓濒危方言的消亡速度,但终究不是长久之计。我设想,有条件的地方可以在中小学里开设一点不需要考试的课程,介绍、教授当地的方言。
作为文化融合的结晶见证时代发展
记者:有人说,从历史上看,目前的各种方言也大多是融合了其他语言而逐渐形成的。是这样吗?
董琨:确实如此。比如,粤语就是唐宋北方移民影响当地语言形成的。北京话词语中含有许多契丹各地的土语,例如北京人把“傍晚”说成“晚半晌”,而“萨其玛”是典型的满语,“胡同”则是蒙古语。
其实,语言总是跟随时代发展不断融合的。比如普通话里的“搞”,就是源自四川话,抗战时才流行起来;“垃圾”源自吴语;而“买(埋)单”则是改革开放后粤语北上的产物。
还有一些方言词汇有特殊的意义和表达力,普通话没有相应的同义词,于是它因其无可替代性直接进入普通话,如“尴尬”、“噱头”等词早已加入了普通话词汇行列。
因此,在推广普通话的同时,使用方言并不会影响语言的发展,更不会影响地方文化的传承。推广普通话,并不是消灭地方文化,而是要促进地域文化之间的相互理解、相互融合。
本报记者 李韵
作者: Robot 时间: 2010-7-26 18:47 标题: 粤语存废,国语与方言之争的背后
中国新闻网 2010年07月21日 08:54 来源:新京报
7月以来,广州市有一场关于粤语存废的全民大讨论。
事情缘起于一份政协提案:广州市政协7月5日向市长提交报告,建议广州电视台将普通话作为主要频道的基本播音用语,理由是创造亚运会软环境,并利于广州电视上卫星,从而更好地宣传广州、推广广州。
在广州许多本土人士看来,改普意为打压粤语方言、挑衅粤人文化底线。政协建议因此遭到绝大多数市民的反对,全民大讨论由是而起。
此事发生在广州,所以是一个地方性事件。与垃圾焚烧厂建址等地方事件相比,此事在广州以外几乎没有引起舆论反响。这种舆论“冷漠”可以理解,因为武汉人、上海人不可能使用粤语,却都可能面临垃圾焚烧厂问题。
这场讨论有个口号叫“粤语在,广州在”,坚守捍卫之意溢于言表,亦不无激越悲壮之情。哪怕将其延伸为“粤语在,广东在”,它在本质上仍然是一场国家体系内部的公民运动,与历史上曾有过的“保文保种”话语完全是两码事,也与所谓国家统一问题根本毫不相干。
倘有起码的理性和清醒,就该明白,粤语不会亡,吴侬软语不会亡,湘言、赣言、鄂言都不会亡,作为国家官方语言的普通话与地方方言之间,不是非此即彼、你死我活的关系。历史上,除了那些异族、异国入侵和殖民的时刻,语言问题从来都不是什么紧要攸关的事情。
因此,人们不免发问,广州人是不是太小题大做了?推广普通话是国策,迄今已逾50年;在各类机构,将普通话作为基本用语,早已是习以为常的事情,大家并不觉得有什么不妥。为什么独独粤人坐不住了,要掀起这么大的波浪?问题恰恰在这里。
推广普通话当然是国策,也可以说它是一种国家统一性意志的表达,除了个别地区,说普通话、写简体字在全国都不允许有例外。在很多时候,人们往往容易无条件地接受统一意志,认可统一意志天然地具有道德合法性与历史正当性。
比如说,秦朝实行“书同文、车同轨”,就是一种统一性的国家意志。我们的课本里只讲它的好处和历史必然性,那么时人有没有怀疑、有没有不同声音、有没有意志正当性的充分讨论与证明?是此类古文献散失无存了,还是认为这根本就不是一个问题?
我不否认普通话的实际效用,无国语、方言林立,实不利于国民的交流。然而,效用并不能为统一意志的正当性提供担保。事实上,古今中外的历史,没有哪一种统一意志不罗列效用,作出幸福的承诺。即便如此,在我看来,任何统一意志,不论它以国家名义还是以别的名义,其正当性都不是不言自明、不容辩驳的。对统一意志的持续不断的怀疑、反驳与抗争反而是正当的,理当容许与宽容,这亦是民主开放社会的重要标志。
国家意志的推行也好,政协提案建议也好,最终都有赖于政府权力。我相信,粤人舆论反弹,主要不是针对提案人,也不是要限制政协委员的建议表达权,而是对有能力将提案变成决策的政府权力的担心,担心权力不与民商量、一意孤行,于是民间便借提案本身主动设置公共议题,开启公共讨论空间,将习惯于封闭运作的权力拉回到谈判桌前。
有些公共事务,从动议到决策再到施行,不予民闻,民众只能被动地接受一个结果。什么事情可以公开讨论,什么事情不能公开讨论,民众没有决定权。像方言这类并非“兹事体大”的事情,公众媒体可以连续发表甚至是激烈的看法,倘若换作别事,人们又往往见到外地可以言说、本地万马齐喑的奇怪场面。
在我看来,这是普、粤之争这一地方性事件的另一层普遍意义之所在。
□ 刘敏
作者: Robot 时间: 2010-7-26 18:48 标题: “保卫粤语”是虚构战斗 本土语言和普通话不冲突
中国新闻网 2010年07月20日 07:55 来源:人民日报
“保卫粤语”是场虚构的战斗
日常语言的工具属性,强于其文化属性。现代大都市,应该有坚持本土语言和习俗的自信,也必须有宽容和接纳普通话以及其他方言的胸怀
日前,广州市政协建议广州电视台某一频道,在特定时段改用普通话播新闻。一则尚不具有法律效力的建议,却引来媒体、市民强烈反应,甚至有“粤语沦陷”、“广州人面临集体失忆”之说。
推广普通话还是“保卫”方言,实际上并不是“非此即彼”。按我国语言规划理论奠基人周有光先生的说法,推广普通话,是要实现“语文现代化”,普及现代共同语。而“保卫”方言,是维持地域文化生态和日常文化生活的重要手段,背后是保持文化的多样性。既求共性、也存个性,两个目标相得益彰。
中国历来就是官话与方言并行不悖。前者提供规范,后者提供语料,向来都能互补与融合。从现实状况看,通用语言文字法中,只强调在国家机关、教育、出版等领域提倡使用普通话,而不是“唯普通话独尊”。
应该说,国家宏观政策和法规层面,比较妥善地处理了普通话与方言之间的关系。如果硬生生将普通话与方言的有机联系割裂,难免得出“推广普通话就要‘保卫’方言”的结论。
如果把语言问题放入城市化加速、社会转型的背景中考察,或许可以看得更为客观、清晰。
社会流动日益增强,大城市一般都有“移民城市”的特征,语言必然要承担交流功能。同时,如上海、广州、武汉这样有着悠久历史的商业型城市,本已形成浓厚的地域文化氛围,方言可说承载着文化特质,也承载着地域优越感。方言的论争,正产生于这样一种碰撞、交流与融合的大背景。
周有光曾说,许多大城市人口猛增、五方杂处,正在发生“大都会话”的演变,需要以普通话为日常用语。既有“埋单”、“淡定”这样亲昵可爱的方言,也有“简直”、“美丽”这样字正腔圆的普通话,在彼此渗透中扬弃、强化和新生,这样的“大都会话”,可能正是未来城市的语言。
对于地方文化,也大可不必忧虑。以岭南文化为例,它的特征可能恰恰就是开放和多元。不说历史上与中原文化、楚文化、吴越文化的交融,单是开埠数百年来,外来文化、语言“渗透”良多,未见岭南文化式微,反而贡献出“打的”、“泊车”这样别有韵味的新词。或许正如法国作家雨果说:语言和太阳都不会停住的,到了语言固定的一天,它就死了。
况且,日常语言的工具属性,强于其文化属性,作为一个现代大都市,应该也必须有一种文化上的自信与胸怀。这种胸怀,既包括对本土语言和习俗的选择和坚持,也包括对普通话,以及其他方言的宽容和接纳。真正有生命力的文化保护,正是在不断吐故纳新中,走向创新繁荣,而不是囿于一隅,自说自话。
归根结底,在语言问题上,我们需要在法律和习俗之间、在流动与坚守之间,取得一种平衡、保持一份平静。
吕绍刚
作者: Robot 时间: 2010-7-26 18:48 标题: 广州激辩“粤语保卫战”:粤语真的岌岌可危吗
中国新闻网 2010年07月19日 09:11 来源:人民日报
广州电视台在公共汽车上做的粤语广告,意思是:“下班回家看好戏,每晚7点约定你”。本报记者 邓圩摄
广州政协日前建议广州电视台某频道主要时段改用普通话播音,引发讨论
广州激辩“粤语保卫战”
争论缘起
7月5日,广州市政协召开会议,政协常委会专题报告提交书面建议:“把广州电视台综合频道或新闻频道改为以普通话为基本播音用语的节目频道,或在其综合频道和新闻频道的主时段中用普通话播出”。
不少人以为要取消广州电视台主频道的粤语播出。广州市政协立即回应并做出解释。
但激昂情绪依然涌动,“粤语沦陷”,“保卫粤语”,“广州人面临集体失忆”……种种“耸人听闻”的字眼频现媒体,充斥着焦虑感。
日前,一批广州本地“80后”来到市中心人民公园,以“快闪”方式齐唱粤语歌,以让更多人关注粤语和广州文化。
7月11日晚8时,南方电视台“今日最新闻”节目设置投票“粤语真的岌岌可危吗?”不到半小时,五千多观众投票说“是”。
争论还波及整个粤港澳地区,以及粤语移民较多的加拿大和澳大利亚等地。其波及范围之广,论争热度之高,用市政协一位官员的话来说:几乎超过以往任何一次建议或者提案。
粤语沦陷?
三把“火”烧热“粤普之争”
这条建议只是广州市政协提交的《关于进一步加强亚运会软环境建设的建议》35条中的一条。
广州市政协委员韩志鹏7月5日阐述事情并发微博:“母语告急!岭南文化垂危!!粤语何去何从或许今天见分晓!!!”短短几个小时,这条微博便有上千条评论和数千条转载。
事实上,此次粤语和普通话之争经过了三个阶段,三把“火”让论争越演越烈。
第一把“火”烧在今年6月,广州市政协针对亚运软环境相关问题开始进行调研、调查时,在其网站挂出了关于广州电视台播音情况的调查。结果显示:近八成观众希望广州电视台继续沿用粤语播报方式。
当时,曾因主持广州台《新闻日日睇》栏目在本地颇有拥趸的传媒人陈扬在微博上发出疾呼,呼吁市民前往市政协网站上参与该调查,捍卫粤语。帖子上写道:粤语沦陷,广州TV将出现“天坑”!
7月5日,广州市政协书面建议给这把“火”加了把劲儿。更多的广州人似乎读出了广州电视台粤语播音要被弱化和取消的意思。尽管广州市政协解释,是建议在综合频道和主要频道的主要时段改为普通话播音,如中午12时至下午2时、晚上7时至10时。但市民还是质疑,“这样的安排意味着黄金时段没有粤语。”
7月9日,当地媒体再添油加“火”,以《同声同气祖孙俩竟变“鸡同鸭讲”》为题报道了广州越秀区执信南路小学“封杀”粤语一事,讲述了老广州祖孙语言不通、新广州人想学粤语而无环境的经历。
广州电视台在市政协书面建议出来后,连续几天在主要时段新闻以客观报道形式表明观点:“建议一出,就受到不少市民的质疑,觉得在一定程度上扼杀了广州方言和岭南文化的延续。”
22年前,作为毗邻港澳的特殊地区,国家广电总局批准广州电视台用粤语播音。现在广州台拥有8个频道,但作为主频道的综合频道除15分钟含广告的普通话新闻和中国城市报道栏目外,没有普通话节目。伴随新一代广州人成长,广州电视台也成为“新客家”学习粤语的去处。
广州市民虞桥十多年前从老家江苏到广东工作。现在能说一口流利粤语的他,也不赞同广州台改讲普通话:“广州台当然要用广州话,普通话看中央台、卫视就可以。粤语台本来就少,改成普通话就没有了广州特色。”
家住广州荔湾区逢源街的广州老市民黎阿伯说得更直接:“有好多外地人来广东都想学讲广东话,只要电视台加上中文字幕就可以了,就算听不懂但可以看字幕,还学番(粤语:学会)一两句广东话,你话几好(粤语:你说多好)?”
推普必灭粤?
论争是对文化保护的担忧
在广东,粤语主要包括广府话、客家话和潮汕话,但一般认为,粤语主要是指在粤港澳地区通用的广府话,也叫白话。
白话同时也是国际通行的语言,英文名为Cantonese。由于历史原因,早期海外华人很大部分来自广东,粤语也就成为几百年来漂洋过海的岭南人后裔,以及海外华人,同声同气、同根同源的一种文化。现在澳大利亚,粤语是继英语、意大利语、希腊语之后的第四大语言,在美国是英语、西班牙语之后的第三大语言。目前全球粤语使用人口大约有6700万,围绕粤语文化形成一个强大经济圈。粤语不仅在海外华人社区中被广泛应用,而且支撑着粤港澳为中心的岭南文化,有着顽强的影响力和生命力。
而这一次,粤语似乎“四面楚歌”,加剧了粤语圈的文化焦虑。一向低调淡泊、“天塌下来当被盖”的老广急了!
广州电视台主播王燕连发微博:“一种语言代表一种文化,是广州人都要撑粤语。”
广州市政协提案委副主任纪可光也没有想到,因为这份建议,他会成为网友人肉搜索的对象,还被冠以“碎粤神偷”的称号。于是,原来持开放姿态的纪可光,后来也开始谢绝采访。
也有冷静的市民质疑广州台改播普通话关系粤语存亡之说,广州市民张洁敏问道:“推普当真就等于要灭亡白话,当真就是当尽灭广府文化吗?这里面有必然的对立关系吗?”
广州市政协委员韩志鹏出生在广州,他认为自己的感受有些代表性:“粤语与本地的生活方式息息相关,如果粤语没落,生活方式也会随之改变。我怕广州人到时会集体失忆。”他建议应该对电视频道播普通话做“加法”:即加多一个普通话频道,而不是减掉粤语频道。
在韩志鹏看来,“粤普之争”的背后还有市民对岭南文化保护不力的担忧。
中山大学国际汉语学院粤语教师陈裕年表示,粤语保留了很多古汉语特色,很多优美的音乐都可以用粤语唱出,相比普通话,粤语声调比较丰富,九声六调,说起话来更加抑扬顿挫。
代表着岭南文化符号的骑楼、西关大屋逐渐被高楼大厦取代;粤曲、广东音乐变成卡拉OK;一盅两件的茶楼改造成不开茶市的酒店餐厅,一批百年老字号因地铁一号线而集体消失……除却岭南建筑、曲艺、饮食文化逐渐淡出生活,岭南画派、岭南工艺、岭南盆景等也渐渐失去了传承。华南理工大学新闻系一位教授说,粤语区的愤怒后面是对岭南文化式微的集体发泄;力撑粤语的后面,是对传统文化遗失的痛心。
记者 邓圩
作者: Robot 时间: 2010-7-26 18:49 标题: 联合早报:广州人“粤语保卫战”背后
中国新闻网 2010年07月15日 17:34
中新网7月15日电 新加坡《联合早报》15日刊文说,今天的广州已经被“普通化”了,无论走到哪里,粤语已渐渐被普通话取代。广州市政协近日建议广州电视台两个主要频道改用普通话,粤语仅有的最后几道防线开始受威胁,引发明显反对之声。今后若有任何牵涉粤语的政策要出台,看来都须经过周详考虑。
文章摘编如下:
今天的广州已经被“普通化”了,无论走到哪里,公交车上、商场里、餐馆里……白话(粤语)已渐渐被普通话(华语)取代。
白话出现颓势,主要因为到穗生活和工作的外地人越来越多,他们讲的是普通话,广州人为了迎合这群人的需要,让普通话逐渐“占据”日常生活。据报道,广州如今有1400万人,本地户籍人口只有700万人。
广州人没有因为白话被边缘化而排斥外地人,他们清楚知道,广州过去30年来的快速发展,外地人功不可没。
但当白话仅有的最后几道防线开始受到威胁时,广州人不得不站出来捍卫了,毕竟对广州人而言,白话地位特殊,两个广州人用白话交谈倍感亲切、看白话喜剧特别好笑、听白话歌曲较有味道……普通话是不能取代的。
广州市政协近日正式向广州市长万庆良建议广州电视台的两个主要频道改用普通话。书面建议中说,把广州电视台的综合频道或新闻频道改为以普通话为基本播音用语,或在这两个频道的主时段中用普通话播出,以适应今年11月来广州参加亚运会和旅游的国内外宾客语言环境的需要。
广州电视台目前有综合、新闻、影视、经济、英语、竞赛、少儿等九个频道,但其中以普通话为基本播音用语的较少。
在解释以上建议时,广州市政协提案委有关负责人也说,广州的外地人众多,这群人的权益也应该受到重视。此外,广州还面临着国家中心城市的建设,以白话为基本播音用语,就无法上卫星,也就无法发挥国家中心城市的作用,白话明显与这些新形势不适应。
建议一出,立即引起众多“老广”抵制,甚至在广州出现了捍卫白话的运动。非常明显的,广州电视台的白话节目作为白话的最后几道防线之一,广州人不愿退让。
其实,广州市政协的上述建议有“为了建议而建议”之嫌。说是为了适应来穗参加亚运会和旅游的国内外宾客语言环境的需要,但这群国内外宾客在广州逗留的日子最多几个星期,为了他们的短暂逗留而牺牲广州人的白话频道或节目时段,怎么都说不过去。此外,广州已经有广东电视台的普通话频道,以及很多不同省市的普通话卫星频道,根本不缺普通话节目;很多外宾不只不懂白话,也不懂普通话,普通话是否取代白话与他门其实一点关系都没有。
说外地人的权益也应该受到重视则有点勉强。权益是否被尊重,应该视广州人平时如何对待外地人,是否从内心接受他们,而不是视广州电视台的基本播音用语。
至于上卫星,广州电视台总编室主任曾志指出,上卫星是个“很复杂、难度很高”的事情,广州电视台也努力过,但非常不容易,“关键是,取消粤语,也未必能上(卫)星”。
白话是很可贵的文化遗产,能够赋予广州人一种归属感,没有任何东西能够取代。若现在不好好珍惜,将来有一天完全失去它时,广州人的根和文化底蕴也不再存在。
幸好,广州市政协的建议最终很有可能也只是个建议,广州市长可以不接受。
在广州市政协正式向广州市长呈上这个建议前,所展开的书面和网络调查结果显示,只有20%的广州受访者支持以上建议,80%持反对意见。调查共收到调查问卷超过3万份。既然民意不支持,相信广州市长不会违背民意。
对于白话,尽管平时没有太多的关注和喧哗,但这次的事件明显体现出了广州人对于白话的热爱,广东和广州政府今后若有任何牵涉白话的政策要出台,都必须经过周详的考虑。此外,这次的事件也告诉一些政协委员,在提出建议前得做足功课,了解民意,不要为了建议而建议,结果惹来民怨。(杨永欣)
作者: Robot 时间: 2010-7-26 18:50 标题: 广州人忧心粤语消亡 “扎扎跳”为“救粤语”
中国新闻网 2010年07月12日 15:03 来源:羊城晚报
“粤语保卫战”令淡定的广州人前所未有地忧心忡忡
老广“扎扎跳”只为“救粤语”
两年前,在做“广州建城2222周年”的专题时,记者曾有一问:粤语可否会有下一个千年?
两年转眼过。眼下,这一场“粤语保卫战”,正愈演愈烈。
如果说,早前为电视台播音的争吵是个前奏的话,上周羊城晚报端出“越秀区一小学‘封杀’粤语”的报道就直接把这场保卫战推向了高潮。
从羊城晚报报料热线到QQ报料平台,从金羊网论坛到羊城晚报新浪微博,一片“硝烟弥漫”。其间,不乏言语激烈之辈。
尽管,连香港文化人梁文道也说了“广东话有排唔死得”,可是,一向淡定的广州人前所未有地忧心忡忡,在很多老广看来,目前已不是推广普通话的问题,而是到了要“抢救粤语”的时候了。
读者陈先生是土生土长的广州人,可他却很痛心地来电话表示,“女儿四年级了,对粤语居然只会听不会讲”。因为,陈先生娶了在广州出生的湖北媳妇。尽管这个湖北媳妇自己的粤语十分流利,可依然习惯性地与女儿用普通话交流沟通,女儿的母语就是普通话,粤语只能听不能说。“我觉得再过两代人,粤语就要消亡了。”
很多读者都在表达一种疑惑:在广州,其实完全不存在推广普通话的阻力。现在的孩子,哪个不会说普通话?何以会到了要“封杀粤语”的境地呢?
古先生也是位老广州,娶的还是“西关小姐”,女儿上学之前,完全浸淫在纯正的粤语氛围,极少接触普通话。“上一年级半年不到,已经说得一口标准的普通话,连广州话发音都带有国语腔,我们两口子还常常取笑女儿。”古先生不明白,我国的语文教育已上正轨,全广州都是普通话教学,学校怎么可能还会有推广普通话的压力!
尽管老广“扎扎跳”,可不少外地人还是无法理解。
网友“灵感舒伟”就认为,平时大家都说“北上广”,可实际上广州在这三个城市中早就落后了,论商业氛围不如上海,论文化底蕴不如北京,如果再不“推普”,以后只能被边缘化!学者易中天早在他的《读城记》里就百般拿粤语“开涮”,一陈广州不如上海和北京大气,二指广州文化基本是一种褊狭的地域文化,认定“广州的文化建设,也许当从推行普通话开始”。
可问题就在于,推广普通话为何要扼杀粤语呢?
曾与广州城里多名语言学家对话,他们都认为粤方言就是岭南文化的根,没有了这片“禽声鸟语”,岭南文化的特色也会随之消亡。就如同老北京想要守住那些胡同与四合院,老广们也想守住自己文化的根。
在马来西亚行走时,最感动的莫过于当地华人对华文教育的坚守,而且这种坚守有巨大的回报:他们的孩子几乎都是语言天才,从中文到马来文,从英语到粤语,样样都拿得出手。
所以,在这个广州城里,普通话和粤语,从来都不应该是单选题。
本期栏主:胡伟民
文字整理:羊城晚报记者 林洁
作者: Robot 时间: 2010-7-26 18:50 标题: 广州政协委员谈“粤语保卫战”:怕广州人集体失忆
中国新闻网 2010年07月12日 14:57 来源:羊城晚报
市政协委员韩志鹏接受羊城晚报记者专访
我害怕广州人集体失忆
韩志鹏认为自己是“挺粤派”,他也一直在建议应该对电视频道播普通话做“加法”:即加多一个普通话频道,而不是减掉粤语频道。这场“粤语保卫战”在他看来,意味着什么?对于目前仍在持续的论战有何看法?昨天,他接受了羊城晚报记者的专访。
增普通话不能减粤语
记者:想问一下,你是哪里人?
韩志鹏:我生在广州长在广州。我觉得我比较有资格讲这个问题。再看我的家庭构成,父亲是北方人,母亲是地道的广州人,我是在南北两种文化的交融下长大的,我不会偏帮任何一方。
记者:是什么时候,让你觉得有必要去保护粤语?为什么?
韩志鹏:早前有些感觉,但让我强烈意识到的,还是因为这次的调查问卷。说起来,现在岭南文化不是很乐观,像戏曲、建筑、饮食方式等都不容乐观。比如建筑,广州的骑楼都拆得差不多了,许多都让位于商业开发。这可能与政府官员的意识淡薄、保护力度不足有关。但反观沙面,那里的外国建筑却非常受到重视,并得到保护。
记者:对于市政协的建议,你似乎并不是全部否定。
韩志鹏:广州有很多外来人口,让他们都能接收到资讯,不因为语言成为障碍,要有这么一个电视台我是赞成的。但我认为不能以牺牲粤语为前提。讲到亚运,现在并不是没有其他电视台播普通话,从中央台到广东台,都会积极报道;再者,粤语的受众其实也很多,尤其是在东南亚。我甚至想,粤语能不能成为亚运的一个特色呢?比如,在吸引华侨华人这方面。如果说上星,我还是觉得应该用“加法”,加多一个普通话频道。
害怕广州人集体失忆
记者:有学校课余时间也不准学生讲粤语,你怎么看?
韩志鹏:我感到非常忧虑,不希望将来广州人的子孙不会讲广州话。现在有一小部分外地人,甚至以不讲,或者以不会讲粤语为荣。但我认为,粤语是最古雅的,像发音、词汇等,里面保留了许多古汉语的东西,需要保护。
记者:这次因播普通话而引起的争论,其背后意味着什么?
韩志鹏:是外来文化与本地文化的冲突。刚才讲到建筑,还有戏剧。你看现在还有多少人去听粤剧?还有多少年轻人有兴趣?还有饮食习惯,不少茶楼被拆,相当一部分茶楼已经不做早茶。
记者:一些网友的反应也非常激烈。
韩志鹏:有个网友的话很耐人寻味:“宁卖祖宗田,不卖祖宗言”。如果不会粤语,怎么听粤剧?怎么感受广州的饮茶文化?粤语与本地的生活方式息息相关,如果粤语没落,生活方式也会随之改变。我怕广州人到时会集体失忆。
文化之争要理性表达
记者:我在微博上看到,你呼吁网友“请不要谩骂,不要人肉,不要使用网络暴力。”
韩志鹏:是的,我们是民主社会,尽管不同意别人的观点,甚至感到受伤害,但进行人肉甚至人身攻击,就不是很好了。我觉得既然是讲文化之争,就更应该表现出有文化的态度。一小部分网友甚至骂得很难听,这样反而对我们影响不好,会抹黑广州人。很多网友对于我的呼吁,还是赞同的。
作者: Robot 时间: 2010-7-26 18:51 标题: 广州电视台拟改普通话播音 近九成受访市民反对
中国新闻网 2010年07月06日 10:12 来源:大洋网-信息时报
把广州电视台综合频道或新闻频道改为以普通话为基本播音用语的节目频道,或在其综合频道和新闻频道的主时段中用普通话播出,以适应来穗参赛和旅游的国内外宾客语言环境的需要——昨日广州市政协的这个建议,在网上“一石激起千层浪”,众多网友展开争议,曾经力主加大公交优惠的市政协委员韩志鹏更直言,自己要“代表4000网友投反对票”。
主普派
适应来穗国内外宾客需要
昨天,广州市政协举行第21次常委会议,以“爱我广州,办好亚运”为专题议政内容,审议通过了《关于进一步加强亚运会软环境建设的建议》(以下简称《建议》)。市政协在《建议》中提出,要营造良好的语言环境。建议把广州电视台综合频道或新闻频道改为以普通话为基本播音用语的节目频道,或在其综合频道和新闻频道的主时段中用普通话播出,以适应来穗参赛和旅游的国内外宾客语言环境的需要。
开展这项调研工作的广州市政协提案委员会指出,广州电视台现有综合、新闻、影视、经济、英语、竞赛、少儿等9个频道,这9个频道以普通话为基本播音用语的较少,特别是综合频道以粤语为基本的播音用语。
不能因收视率低就“没普”
据广州电视台介绍,2009年,该台投资3000多万元,将经济频道改用普通话播出节目后,从统计的情况看,收视率从2009年4月的0.34 下降到了2010年4月的0.09。另外,广州电视台综合频道午间普通话新闻播出因收视率低,于今年1月4日改为粤语播出;经济频道的普通话节目,也因收视率问题而减少了播出时段。
“这是种因噎废食的做法。”市政协提案委指出,”广州不仅仅是广州人的广州,它还是国家中心城市之一的广州,也是国际化的广州。广州应有开放、包容的胸襟,让在广州学习、工作、生活的外来人口融入广州,这种融入首先是语言上的融合。”
撑粤派
近九成受访市民支持用粤语
从市政协提案委书面和网上收到的3万多份调查问卷反馈的意见看,参加问卷调查的人员中,广州人占66.3%,外地人占33.7%;平时主要使用普通话的占19.5%,使用广州话的占80.5%;经常收看广州台的占80.3%,很少看的占19.7%;能听懂综合频道粤语播音节目的占67.1%,部分听懂的占23.9%,不能听懂的占9%;赞成广州电视台综合、新闻频道以普通话播音的占10.5%,赞成以粤语播音的占89.5%;希望广州电视台综合频道维持现播音用语的占79.5%,希望综合频道改为普通话播音或主要时段以普通话播音的占20.5%。
明星政协委员反对改粤为普
“我觉得,关于广州电视台是否应该用普通话播出的问题,最好做加法,增加一个普通话播音频道;而不是做减法,把以前播粤语的内容都改掉。粤语毕竟是岭南文化的载体,是广州人的母语,广州台全改播普通话恐怕很多人都难以接受”,在昨日下午的小组讨论上,市政协委员韩志鹏说。他表示,语言是一种根,尤其对很多海外华侨来说,粤语就是他们维系故土的根,不能砍断。
韩志鹏表示,自己昨天早上在微博说了这件事后,马上引起了很多网友关注,短短几个小时,这个微博就有1500个评论,被转发了3000多次,很多广州本地网友都希望自己能出来说句话,连著名主持人陈扬也通过大洋网转告,希望他能在政协的小组讨论上,向市政协反映老广的心声。
“今天下午的小组讨论我原本是请了假的,但现在不得不来了,因为如果不来,就有负大家的重托了。”韩志鹏动情地说。
昨晚,韩志鹏在自己的微博上写道:我已经以一个委员和今天在我微博发表意见的4000网友代言人的名义投了“反对票”。理由是:普语播音不应以牺牲粤语为代价,普语播音要做“加法”勿做“减法”。
中立派
亚运时“普”过后再“粤”
针对广州电视台改不改用普通话播出的问题,市政协副主席郭锡龄就建议,在亚运期间的100天内,广州电视台多些用普通话播出,满足外来人口的需要,亚运过后可以多些播出粤语节目。
市政协列举改“普”四大理由
1.广州行政区域内人口(含户籍人口和流动人口)已达1400多万,其中外来人口占三分之一以上,通过广播电视普通话节目,增加收视人数,加大宣传教育力度,对提高人口素质和文明程度,具有重要意义。
2.广州电视台综合频道以普通话作为基本的播音用语,对广州语言文字规范工作将起到榜样的作用。
3.广州电视台综合频道以普通话作为基本的播音用语,有利于增强广州区域文化中心的引领功能,使之与国家中心城市的地位相匹配。
4.今年广州将举办亚运会,来穗参赛和旅游的国内外宾客将大幅增加,而外国人学习汉语是从普通话学起的。广州电视台综合频道以普通话作为基本的播音用语,有利于营造良好的语言环境,为办好广州亚运会创造条件。
信息时报记者 夏令 实习生 叶永任 通讯员 穗协宣
“随着广州城市地位的提升,广州电视台综合频道增加普通话播出时段势在必行。”市政协提案委在调研报告中说。
作者: Robot 时间: 2010-7-26 18:51 标题: 广州政协《建议》:广州电视台部分频道改播普通话
中国新闻网 2010年07月06日 09:55 来源:南方日报
广州电视台部分改普通话?要收视率还是“上星”
广州电视台减少粤语播音有必要?市长未明确表态
广州电视台拟改普通话播音 近九成受访市民反对
八成多被调查者力挺粤语播出,政协委员微博受4000多网友关注
在上个月就被炒得沸沸扬扬的“广州台取消粤语播音”一事昨日有了正式说法。在昨日广州市政协提交的《关于进一步加强亚运会软环境建设的建议》(以下简称《建议》)中提到,为营造良好的语言环境,建议把广州电视台综合频道或新闻频道改为以普通话为基本播音用语的节目频道,或在其综合频道和新闻频道的主时段中用普通话播出,以适应来穗参赛和旅游的国内外宾客语言环境的需要。
建议广州电视台部分频道改为普通话播音
《建议》中提出,为营造良好的语言环境,建议把广州电视台综合频道或新闻频道改为以普通话为基本播音用语的节目频道,或在其综合频道和新闻频道的主时段中用普通话播出,以适应来穗参赛和旅游的国内外宾客语言环境的需要。
据了解,广州市政协提案委员会在今年5月25日至6月10日期间,向市区两级政协、市各民主党派、工商联机关和提案承办单位等发出450份调查问卷,收集机关工作人员对广州电视台播音用语的意见;并在3大网站以调查问卷的形式征求了市政协委员和市民的意见;通过电话向成都、福州等城市政协了解了当地电视台播音用语情况。
从书面和网上收到的3万多份调查问卷反馈的意见看,参加问卷调查的人员中,广州人占66.3%,外地人占33.7%, 其中赞成广州电视台综合、新闻频道以普通话播音的占10.5%,赞成以粤语播音的占89.5%;希望广州电视台综合频道维持现播音用语的占79.5%,希望综合频道改为普通话播音或主要时段以普通话播音的占20.5%;赞成综合频道通过卫星向全国转播的占82.1%。
提案委提出,尽管有 8成人反对电视台改成普通话播音,但广州外来人口占三分之一以上,通过广播电视普通话节目,增加收视人数,对提高人口素质和文明程度有促进作用。同时,今年广州将举办亚运会,来穗参赛和旅游的国内外宾客将大幅增加,而外国人学习汉语是从普通话学起的。广州电视台综合频道以普通话作为基本的播音用语,有利于营造良好的语言环境,为办好广州亚运会创造条件。
八成被调查者支持粤语播出
昨天下午的分组讨论中,原本并不出席的广州市政协委员韩志鹏突然出现在第一组分组讨论现场。韩志鹏说,他是带着4000多网友的意见来政协为这条建议投上一张反对票的。
韩志鹏表示自己昨天早上在微博说了这件事后,马上引起了网友的强烈关注,短短几个小时,这条不足百字的微博竟然有超过1500个评论,并被转发了3000多次。
在接受记者采访时韩志鹏表示,“不要以为网友只是一味在谩骂,评论的人中有研究岭南史的专家,有政府公务员,有媒体从业人,是社会各界的代表”。“我觉得,关于广州电视台是否应该用普通话播出的问题应该考虑增加一个普通话播音频道,而不是做减法。”。韩志鹏说,广州台上卫星电视自己也同意,但是不能牺牲广州人的母语。语言是一种根,尤其对很多海外华侨来说,粤语就是他们维系故土的根,不能砍断。
建议广州设立卫星频道
对此,广州市政协提案委有关负责人表示,反对的声音确实有,但任何一项改革都会有反对声音。广州市作为国家中心城市,应该逐渐转变人们的观念,改为普通话播音,是为了让更多的人能够了解广州。
“广州人说普通话节目太多了,汕头人要求讲潮汕话,客家人又要讲客家话,各有各的要求,众口难调啊。”市政协前主席陈开枝感慨地说,他建议,广州应该申请卫星频道。
对于广州至今没有卫星频道,市政协副主席郭锡龄介绍说,据自己了解,国家广电部门的卫星线路只会分配到各省,但由于广告竞争等原因,广东省电视台并没有分配线路给广州,如果要自己多搞一条线,就要花费几亿元。“这样值不值呢?”郭锡龄提出疑问。他建议,在亚运期间的100天内,广州电视台多些用普通话播出,满足外来人口的需要,亚运过后可以多些播出粤语节目。
南方日报讯(记者/亓欣欣)
作者: Robot 时间: 2010-7-26 18:53 标题: “保卫粤语”为何激起千层浪 讲粤语还是普通话
中国新闻网 2010年07月12日 14:54 来源:羊城晚报
保卫粤语为何一“案”激起千层浪
广州政协委员韩志鹏认为,“粤普之争”的背后是市民对岭南文化保护不力的担忧
特别关注
讲粤语还是讲普通话?
这个本来不是问题的问题,眼下却成了广州人争议的大问题。
先是网络调查引发“误传”,接着是市政协的提案激起千层浪,而“学校封杀粤语”又添了一把火。
这是为什么?这又意味着什么?
文/羊城晚报记者 郭尧 曾璇
几天前,广州市政协委员韩志鹏发了这样一条微博:“今天获得消息,广州市政协将正式建议广州电视台新闻和综合频道全部或在主要时段改播普通话,母语危矣!”这条微博所引发的反应,大大出乎韩志鹏的意料:短短几个小时,便有上千条评论和数千条转载。
几天来,此新闻的传播率、影响力呈几何式递增,无论是网络、报纸还是电视,处处可闻激辩声,众多老广一反往日“天塌下来当被盖”的淡定,更有激烈者,将问题引向了粤语、岭南文化的存亡。这不禁让人想问:为什么?
“粤普之争”引广泛关注
这场“粤语保卫战”,始于上个月广州市政协发出的一份网络调查。当时该调查被网友误传为“广州电视台取消粤语播音”,并引发了一场激烈争论。市政协最后出面澄清:“是一个误读”。
事情很快再起波澜。7月5日,市政协提案委正式提出:“建议广州电视台综合频道和新闻频道改为普通话播出,另辟广州电视台粤语频道;或综合频道和新闻频道在主时段用普通话播出,适当时间安排粤语重播”。
消息一出满城哗然!一场“粤语保卫战”吹响号角,各大网站、微博、论坛等马上充满了关于广州电视台应该播粤语还是普通话的辩论。
提案代表人物自称“挺粤”
这场辩论,把建议在电视台推广普通话的代表人物、市政协提案委副主任纪可光推上了舆论的风口浪尖。
他现在已成了网友的“人肉”目标,被冠之“碎粤神偷”之类的名称,更有甚者,称要把他“推上文化的审判台”。原来以开放姿态欢迎广大市民充分辩论,并接受媒体采访的纪可光,后来似乎也对反对声音的愈演愈烈有点准备不足。
日前,记者向市政协提出要采访纪可光,政协工作人员告知:“他现不接受任何采访,已经出差了。”记者最后通过发短信与纪可光取得了联系。纪可光向记者表示,这个问题并不是他一个人的意见,希望先放一放,婉拒了采访。不过,纪可光也表示,他本身也是挺粤派,一直认为粤语与普通话是共荣共存的关系。
广州台内部认为“有难度”
据知情人透露,广州市委宣传部已向广州电视台提出调研此事,而广州台也已提交了书面报告。报告详情尚不得而知,但台内普遍认为此事存在一定技术难度。
从事广播电视业多年的知名主持人陈扬认为,如果真要如此,“广州电视台必须先要辞退大批说粤语的采编播人员,然后再聘请大批讲普通话的采编播人员。当然你可以说,让说粤语的采编播人员说普通话啊。对不起,你说不咸不淡的广州话,广州观众包容你,但是如果你说不咸不淡的普通话,你看看普通话观众包不包容?遥控器在观众手里,0.3秒就可以转一个台”。
广州电视台总编室有关负责人表示,该台从未有计划要全部取消粤语播音,仍一如既往使用“普通话、粤语并重,以粤语为主”的播出方式,只不过在即将到来的亚运期间,会增加普通话播出的比例,照顾更多外地观众。
郭尧、曾璇
作者: Robot 时间: 2010-7-26 18:53 标题: 学校“封杀”粤语 孙女大讲普通话祖母发脾气
中国新闻网 2010年07月09日 14:24 来源:羊城晚报
因为在执信南路小学上学的女儿粤语说得不好,广州市民曾先生家最近爆发了一场家庭纷争。原来,执信南路小学“要求”学生不管是上课还是课余时间,都要讲普通话,时间一长,曾先生的女儿粤语荒废,以致在家也讲普通话,这令得不怎么听得懂普通话的祖母大发脾气。
孙女不讲粤语祖母发脾气
曾先生是个地道的广州人,他的女儿小雯(化名)在执信南路小学读四年级,普通话说得很流利,但是粤语连个菜名都需要用普通话翻译过来。小雯的祖母年纪大了,不怎么听得懂普通话,跟孙女沟通起来很不方便,平时就有些抱怨。
几天前,放暑假在家的小雯想吃炸鸡翅,就叫祖母去菜场买,但祖母听不懂普通话发音的“鸡翅”,最后没买回来,祖孙俩为此闹起了别扭。一家人晚餐时,祖母气不过冲着儿子儿媳大发脾气,指责他们没教好孩子粤语,称“这叫忘了根本”!
曾先生后来了解到,今年执信南路小学极力推行普通话教育,有一条“不成文”的规矩,不仅要求学生上课要讲普通话,还要求学生在课余时间与同学们聊天、玩乐时也要讲普通话,“他们的口号是,普通话是校园的语言”!
“学校专门让环保小卫士来监督, 一旦发现有学生讲粤语,就会登记名字,交给老师处理。听我女儿说,违反规定就要扣学分,被扣10分以上就不准做班干部,还要全校点名批评。”曾先生告诉记者,女儿因为害怕被扣分,再也不敢讲粤语,久而久之就不会说了。
部分家长认为禁粤语欠妥
“新广州人”林先生家也遇到了相同的问题,他的孩子在执信南小学读六年级。对于学校禁止学生讲粤语的做法,林先生说,学校的初衷是为了推广普通话,但不应该要求孩子在课余时间也必须讲普通话。
“我们以前来广州找工作时,因为不会粤语而错过了不少工作机会。如今虽然成为广州人,但语言问题仍然不时影响到工作。我们不希望自己的过去在孩子身上重演,所以希望孩子能及早说一口流利的粤语。” 林先生说。
在执信南路上班的李姨是个老广州,她表示,粤语是本地方言,作为一个广州本地人,讲不好粤语说不过去,但普通话也要学好。采访中,家长大多有类似的想法,他们都觉得学校严厉“要求”孩子们在课余不能讲粤语的做法欠妥。他们希望学校既提倡孩子们在课堂讲普通话,但不能禁止孩子们在课余讲粤语,毕竟双语教学最适合孩子。
老师称学校做法无可厚非
昨天下午,记者想就“封杀”粤语一事采访执信南路小学负责人,但在校门口被保安拦住。后来,保安叫来一位男性老师,记者提出想进学校看“禁止讲粤语”的相关规定,但对方表示“没有文字规定”,并表示,“要想进校内采访,需经区教育局批准”。
该校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老师事后告诉记者,“要掌握一门语言,光靠课堂上的一点时间,肯定是不够的,必须在日常交流中大量使用,学校要求学生在校内多讲普通话的做法无可厚非”。这位老师希望家长“要理解学校做法,绝对是为了孩子好”!
记者随后采访了越秀区教育局。该局有关人士只给出一句话答复:教育部门没有明文规定学生在校园一定不许讲粤语,只是提倡大力推广普通话。
学校“封杀”粤语,你有何看法?请致电本报热线87776887
胡军、 资勇庭
作者: Robot 时间: 2010-7-26 18:54 标题: 香港“粤语长片”成为港人集体回忆 将被永久保存
中国新闻网 2010年07月08日 17:18
中新网7月8日电 据香港中通社报道,“如来神掌第九式-万佛朝宗”,粤语电影《如来神掌》中的曹达华使出的这招最后绝招,成为不少香港人的集体回忆。如今这些珍贵的回忆将被香港电影资料馆永久保存。
在狮子山下成长的一代港人都经历过“粤语长片”的辉煌,马师曾、红线女、吕奇、陈宝珠……银幕中的金童玉女至今为人津津乐道,“粤语长片”伴随好几代香港人成长,已成为大众的集体回忆。
1957年以“丽的映声”之名启播的香港亚洲电视在取得片主同意后,将其片库中的416部粤语片珍藏移交香港电影资料馆作永久保存,8日双方在电影资料馆举行“亚洲电视片库移交仪式”。
亚洲电视行政总裁胡竞英表示,“粤语长片”有很多港人的共同回忆,并记载着香港从经济起飞走到现在,此次移交是为了对保育香港电影尽一分力。她说,亚视电视片库中余下的约300部粤语电影,日后若得片主同意,亦将交由电影资料馆保存。
此次移交的影片包括上个世纪40至90年代的制作,除粤语片外,亦有国语和潮语片。当中的经典之作,有马师曾与红线女的《审死官》、陈宝珠的《红鸾星动》,以及武侠经典《如来神掌》等。
作者: Robot 时间: 2010-7-26 18:55 标题: 广州本土“80后”齐唱粤语歌撑粤语
中国新闻网 2010年07月12日 14:59 来源:羊城晚报
通过微博吹响“集结号”
本土“80后”唱粤语歌力撑粤语
从上周五开始,一批来自广州本土的“80后”通过微博向街坊发出呼吁:7月11日下午5时到人民公园,利用“快闪党”的方式齐唱粤语歌,以让更多人关注粤语和广州文化。昨天下午,这一特殊集会如期举行。
昨天下午5时许,记者在人民公园音乐亭附近看到,大约有50多名广州青年聚集于此。“我们希望通过这样的活动,让更多人能够认识粤语,认识广州文化。”正在向过往市民派送歌曲目录的阿俊告诉记者,本次活动是由数名本地“80后”微博用户发起,他们原本并不相识,但自从接触了微博后,他们发现彼此间有热爱广州本土文化这一共同爱好,平时在微博上碰到这些话题都会互相讨论,近期由于与粤语相关的话题在广州很热门,他们也想通过一些特别的方式呼吁大家重视粤语的生存环境以及广州文化的保育。“组织大家唱粤语歌来力撑粤语,这是大家都能接受的方式。”阿俊表示,考虑到人民公园的客观条件以及时间因素,大伙想出了“快闪党”这种方式:参与者来到即派歌词,大家聚在一起合唱几首后立即散去。
记者看到,歌曲目录中都是一些耳熟能详的粤语歌,比如东山少爷的《广州好》、张敬轩的《公园前》、BEYOND的《海阔天空》等。在合唱开始前,有一名男青年先把全部歌曲都演唱了一遍,接下来大家才一起合唱。人民公园平时就有不少中老年人开设“私伙局”唱粤曲,听到忽然飘出的粤语流行歌,他们也被吸引了过来。当他们知道这些年轻人的来意后,不少中老年朋友也拿起歌词跟着大家唱起来。“我支持这班后生仔的行动!”有老人家如是说。
大约20分钟后,歌曲目录上最后一首歌《海阔天空》唱完,众“80后”青年互相击掌相庆。此时,现场有人用粤语喊出:“大家可以散了。”于是,大伙刷的一下子全散开,好像什么事都没发生过那样走了。
梁怿韬
作者: Robot 时间: 2010-7-26 18:55 标题: 不要小看割向粤语的每一刀
中国新闻网 2010年07月12日 14:50 来源:羊城晚报
今天的《新快报》以《不要小看割向粤语的每一刀》为题,评论了本报上周五推出的“学校封杀粤语”报道。
评论认为,广州市民对粤语受挫的敏感与警惕,是城市主人公意识的一次自然释放,这种情感直接来源于他们对生活更细致入微的体认,以及对本土文化日渐式微更真切的痛感。
评论指出,不要小看割向粤语的每一刀,不要轻视民众的每一次呼声。一所小学对粤语的封杀令,表面上看去无关全局,但是这一刀下去,扼杀的不仅仅是一个语言工具,更是在某种程度上阻断了孩子们进入粤语这种生活方式的成长之路;一个电视台删减几个粤语节目,表面上看去无伤大雅,甚至为了某些名义还显得有些必要,但是这刀一旦出鞘,收回来却不容易,因为明天、后天还有更多更为重要的“名义”催生更多的刀子。毋庸多言,其他地方方言的遭遇便是最好的例证。或许,在主政者的真实意图里,绝非是要把粤语置于死地,甚至我们也相信谁都会对自己所在的城市和母语是感到自豪的,主政者也不例外。只不过,他们常常有更为“紧要”的事情去做,而在这个过程里,所有“非紧要”的事务都要为这些“紧要”的事务让路,这种简单粗暴的轻重缓急之分已经导致他们逐渐丧失了对民意的基本认知能力。这就是为什么当权力之刀一刀一刀地奔向粤语而去之时,当汹涌澎湃的民意满载全城之时,某些主政者仍然可以自信满满地宣称只要施加“引导”就能扭转乾坤。
作者: Robot 时间: 2010-7-26 18:56 标题: 学校“封杀”粤语引热议 赞同派:学校做法没错
中国新闻网 2010年07月12日 14:49 来源:羊城晚报
上周五,羊城晚报以《同声同气祖孙俩竟变“鸡同鸭讲”》为题报道了越秀区执信南路小学“封杀”粤语一事(广州地区读者详见7月9日a17版,右图),引起了强烈反响,很多读者纷纷表达自己的观点。
反对:
连母语都不准讲
是不是太离谱?
天河区张小姐:粤语是一种文化,不会讲广州话怎么做广州人?在广州的土地上怎么能没有广州话?一生中还有许多机会需要讲粤语,学普通话有很多途径,无需“赶尽杀绝”。
海珠区许小姐:用广州话可以读通很多古诗词,古诗词里面有很多押韵的地方,是改进过的普通话不能读出来的;普通话是一种经过变化的语言,这在国内大学的课程都有讲这方面的问题;用粤语读古诗可以体现其美感。
海珠区任先生:广州人连母语都不准讲,是不是太离谱?在清朝统治的时候都没有这么专制,就像是“焚书坑儒”,坚决抵制学校这种做法。
海珠区彭小姐:在广州出生的小孩粤语应该是母语,连粤语都不会讲,就等同没有根;两种语言同等重要,“只顾普通话的生、不顾粤语的死”是不对的。
读者罗女士:广州话是广州人的本土文化,粤语古就有之,在古代就是十里不同乡,百里不同俗。外地人来到广州应该入乡随俗,粤语和普通话两种语言都要懂,这才便于交流沟通,但强行规定说普通话不好,这样很快令广州话失传了。广州人应该保护自己的方言。
赞同:
学校做法没有错
不应小题大做
海珠区黄先生:学校要求学生在校讲普通话,其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是为了学生好,多些学校“封杀”粤语我都赞成。
天河区吴先生:我来广州十多年了,与广州本地姑娘结婚生子组建了家庭,但粤语一直是我们之间沟通的障碍,我甚至为此差点产生了离婚的念头。粤语影响了我的家庭幸福,我很讨厌它。
网友“广州的清”:我小孩也是执信南路小学的学生,学校推广普通话没有错,校外并没禁止讲粤语,家长干什么去了,完全可以和小孩说粤语啊!教育机构推广普通话,对广州本土学生是好事。把一个家庭的小矛盾升级到普通话与地方话的大矛盾,是小题大做。
中立:
两种语言要同行
不要顾此失彼
天河区廖先生:应该允许两种语言同行,没有什么地方只允许一种语言通行,推行普通话,也应该保留粤语。
退休老师陈姨:上课时应讲普通话,课后师生或家长间的交流应自行选择语种,不然粤语慢慢会变成历史遗产。
作者: Robot 时间: 2010-7-26 18:57 标题: 广州官员称政府从来就不曾有过“弱化粤语”想法
中国新闻网 2010年07月20日 07:08 来源:广州日报
○ 推广普通话不是消灭方言,是使公民在使用方言的同时也掌握国家通用语言,并在正式场合和公共交际场合自觉使用普通话。
○ 粤语作为岭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岭南戏曲、音乐、饮食等息息相关,不仅不存在“废粤”的可能,而且对于本土优秀文化的保护和弘扬向来是党委和政府的重要工作内容。
○ 外地人积极学说粤语,本地人用普通话对外交流,在这个城市当中已经成为常态。
○ 我是个土生土长的广州人,一直在广州生活、学习和工作,我既热爱粤语,也从小就学讲普通话。
○ 我希望市民这次对“保护粤语”的讨论能够使大家更加热爱我们的祖国,热爱我们的城市,热爱普通话,热爱粤语。
本报讯 (记者刘海健 通讯员史伟轩)针对近段时间有市民就“保护粤语”问题进行议论一事,广州市委副书记苏志佳昨天接受媒体专访表示,他们的声音反映了市民对广州、对岭南文化的热爱,同时,个别人所说的“推普废粤”的情况并不存在。市委、市政府从来就不曾有过“废除粤语”、“弱化粤语”的想法,而且认为,在建设国家中心城市以及弘扬岭南文化的过程中,推广普通话与保护方言不但没有矛盾,而且还可以相得益彰。
苏志佳指出,众所周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确立了普通话和规范汉字的“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法定地位,并规定各级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应当采取措施,推广普通话和推行规范汉字。我国是多民族、多语言、多方言的人口大国,推广普及普通话有利于增进各民族各地区的交流,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我们要正确处理普通话与汉语方言的关系,坚持社会语言生活主体化与多样化相结合的原则。一方面使公民普遍具备普通话应用能力,另一方面尊重方言的使用价值和文化价值。推广普通话不是消灭方言,是使公民在使用方言的同时也掌握国家通用语言,并在正式场合和公共交际场合自觉使用普通话。
苏志佳指出,粤语作为岭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岭南戏曲、音乐、饮食等息息相关,不仅不存在“废粤”的可能,而且对于本土优秀文化的保护和弘扬向来是党委和政府的重要工作内容。推广普通话与保留、保护粤语并不矛盾。解放思想、改革开放更是广东文化最鲜明的时代特征和最突出的地域优势。 (下转A6版)
(上接A1版)苏志佳表示,近年来,广州经济社会迅猛发展,外来人口在总人口当中所占比例逐年提升,其中不少人在广州定居,成为“新客家人”。而随着我市中小学教育的普及与居民教育程度的提高,目前大部分广州人都能通晓普通话。普通话和粤语并用,在不同场合使用不同语言,已经成为广州人的生活方式。与此同时,具有鲜明地方特色的报刊粤语栏目以及粤语电视节目,都具有较高的阅读率与收视率。外地人积极学说粤语,本地人用普通话对外交流,在这个城市当中已经成为常态。
苏志佳说,我是个土生土长的广州人,一直在广州生活、学习和工作,我既热爱粤语,也从小就学讲普通话。这有助于我更好地学习中华文化。我希望市民这次对“保护粤语”的讨论能够使大家更加热爱我们的祖国,热爱我们的城市,热爱普通话,热爱粤语。
据记者了解,近日广州电视台对市政协提案委员会《关于广州电视台综合频道应增加普通话节目播出时段的建议》作出答复,表示该台目前自办的各频道节目,普通话和粤语兼容,这种播出的现状有广州这座城市历史形成的原因以及现实发展的需要,并没有变动的考虑。
广州电视台表示,要继续办好现有的普通话和粤语频道节目,以此有效地传递正确的主流资讯以及党和政府的声音,发挥宣传文化主流阵地的作用,满足广大电视观众的需求。
作者: Robot 时间: 2010-7-26 19:13 标题: 振兴粤剧成热门话题 “穿衣戴帽”要保护岭南文化
中国新闻网 2010年07月26日 11:12 来源:广州日报
实施《珠三角规划纲要》群众论坛总论坛第三场举行 参与者积极建言献策
“广东文化产业总产值占全国6.18%,远低于其经济规模所占的11%的比例。而文化消费支出只占其家庭总消费支出的15.4%,和湖北并列为全国第13位,这与我们这个经济强省的地位极不相称。”昨日,实施《珠三角规划纲要》群众论坛总论坛第三场在广州举行。
如何振兴粤剧成热门话题
昨天的论坛上,如何振兴粤剧,也成了一个热门话题。有现场观众提问:“粤剧推广为何不向香港学习,让罗家英、汪明荃等明星来表演?我们来来来回回都是那些粤剧演员,很少人知道,为何不找年轻一辈的明星合作推广粤剧。”
“粤剧确实出现一些危机,”广州粤剧院总经理余勇坦承,2003年广州粤剧院和统计局进行了一次调研,对广东的粤剧关注做了一次调研,当时出现的结果是一高两低。一高就是年龄比较高,基本上都是50岁以上,两低基本上收入低,1000元以下,还有文化教育程度低,是小学以下。“对于粤剧出现这个状况,我们作为粤剧工作者也在想办法进行振兴,虽然起了一些作用,但是目前效果还不是很好。”
穿衣戴帽要保护岭南文化
在论坛中,有网友提出,现在广州都在穿衣戴帽,请问广州在注入现代都市元素的同时,如何实现对岭南文化的保护?
广州大学岭南建筑研究所所长汤国华说,关于穿衣戴帽,有些地段的确需要,有些地段则不需要。“比如,广东的房屋基本上没有红帽子,现在把一些红帽子放上去,跟我们传统文化可能不搭配。”
汤国华还说,因为岭南的气候原因,其实广东的房屋都需要有天台。“天台是给我们乘凉用的,从民国时期已经有了,早期很多天台有休闲的功能,现在在天台上搞一个帽子上去,就不是很好。”文/记者黄蓉芳、任朝亮 通讯员粤宣
作者: Robot 时间: 2010-7-26 19:16 标题: 部分广州市民网上发起唱粤语歌等活动保卫粤语
中国新闻网 2010年07月26日 11:21 来源:经济观察报
星期天,下午五点。多名年轻人来到人民公园的音乐亭,唱了三首粤语歌。这些年轻人表示“唱粤语歌表示我们爱粤语,爱广州”。
这些人是应豆瓣网上的一条帖子而来的。此前一天,“广州旧城关注小组”网友萤火虫在豆瓣网上发出快闪召集,24小时内引来139人拍板参加。
这个夏天,广州市政协提议广州电视台“改为普通话播音”,被民众认为粤语的危机来临。萤火虫等人决定身体力行推广自己个人和广州这个城市的母语。
针对市民的“保卫粤语”行动,广州市委副书记苏志佳7月19日表示,官方并没有废除粤语或弱化粤语的想法,推广普通话与保护方言不但没有矛盾,而且还可以相得益彰。
保卫粤语
萤火虫是一名托管所老师。她曾参加豆瓣的“发现广州”小组,通过摄影将广州市内很多不曾被人发现的人文古迹公之于众。今年年初,她加入到“广州旧城改造关注小组”,呼吁保卫本地文化。
因为一份提案,萤火虫又为保卫粤语行动起来。他们提出:“我们偶遇,因为粤语;我们本已相遇,因为广州。”
今年6月初,广州市政协在网上发布一项民意调查,建议将市营的广州电视台改为普通话播音。政协的一个理由之一是,广州电视台要上星,所以要用普通话播音。
7月7日,广州市政协公布民意调查结果。反对广州台转普的人占八成之众,但提案人、广州市政协提案委副主任纪可光认为,这恰恰证明民众需要引导。
萤火虫对此很不理解:“为什么认为我们八成的观众是错的,需要引导?”她和其他组员讨论后决定:需要发出声音,反过头来指导提案者。
方法是唱歌,模仿香港一些合唱团,用歌曲表达心声,比口号更温和、易为人接受。“唱歌是想告诉大家粤语的文化底蕴。唱歌是想告诉大家音乐能包容这么多东西,一个城市也能包容这么多的东西。”萤火虫说。
除了唱歌快闪活动,民众还透过微博(t.sina.com.cn)、论坛表示反对。暨南大学汉语方言研究中心名誉主任詹伯慧与知名媒体人陈扬更是就粤语存废问题公开论战。
作为“建议”指向的单位,广州电视台并不忌讳亮明观点。其节目总监在接受媒体采访时直言:即使全部改用普语也不能增加电视台上星的机会。
不分籍贯,在广州生活的人群都在这个夏天对粤语存亡保持敏感,很多外地人也加入到保卫广州的行动中。
“发现广州”小组的前组长白马(网名)是湖北人,组员也多是外地来的“新广州人”。白马不仅粤语说得流利,还为寻找广州文化的活动倾注了大量热情。
在萤火虫看来,白马没有将粤语看作外地人和本地人的隔阂,而是主动地接受了这里的文化和语言。
一边是民间共同繁荣的语言,另一边则是广州部分中小学在推广普通话过程中的强硬措施。上世纪90年代初,萤火虫读小学的时候,其学校就规定,如果学生被发现在校讲粤语,操行分就要被扣掉一分。“基本上说上20句粤语,三好学生就跟自己无缘。”萤火虫回忆道。
这种做法一直维持到现在。不少家长发现,土生土长的广州孩子,即使在回家以后也不说粤语,甚至对粤语配音的动画片不感兴趣。
广州市政协建议电视台转普通话播音的提案出现后,萤火虫感到气愤。“这次我们不想妥协,”萤火虫说,“我们已经愿意去学并且会说普通话,我们跟外地的朋友相处也没有问题。”
萤火虫这些广州孩子和外省的朋友经常结伴到邻近城市游玩。只要同行的朋友里有一个不懂粤语,全部人都会讲普通话。而对一些想学粤语的人,他们就尽量跟对方讲粤语。
“包容一切的广州,为何它的语言不能被人包容?”“身为广州人,却没办法决定广州的事情”——由粤语引发的抗辩,早已超越了电视台中粤语和普语的比例问题,成为公民表达对文化破坏、政策程序失当的全民讨论。
粤语存废之争已超出广州和广东,引发上海、北京等地对其方言处境的讨论。而在粤语主要覆盖区域的香港,广州这场大辩论更是引起感同深受的反应。在善待粤语的这个基本立场上,港人与粤人高度一致。
文化失落
粤语式微,唤醒了80、90后年轻人的文化失落感。
就在唱歌快闪活动的前一天中午,另一个小组“广州街坊情”结束了在新河浦片区的摄影活动,在一家餐厅歇息。
该小组曾多次讨论,最后决定通过宣传粤文化,理性、温和地表达愿望。
“广州街坊情”曾以本地有名的食品酥皮面包的图片加文字说明发出一条微博,说他们怀念小时候的味道,几个小时内引来700个转发。
此前,该小组成员在聚餐中说起“广州人心目中的广州”,20个人说的都是童年的玩意儿,过去广州邻里间的温情,还有老房子、公园等。说到最后,聚餐的气氛有点安静,不少人离席散去的时候还嘀咕着:“现在的广州还有什么特色?”
取消粤语播音像一条导火索,点燃了民众心中长时间以来对广州文化消逝的不满以及恐惧。
在参与“发现广州”之后,萤火虫通过亲自探访,“发现广州的历史那么源远流长那么辉煌。”
萤火虫曾跟随 “发现广州”小组“寻觅大南华西”。在占地18公顷的叶家大宅里,每处都是艺术。庭院内生意盎然,屋内则拥有绘有蓝色山水画的屏风、色彩斑斓的满洲花窗……萤火虫激动得流眼泪,她说自己“完全沉浸在其中,不想离开”。
小时候不爱看博物馆展览的萤火虫,在广州旧城迷宫一样的街巷内,对地砖、壁炉、楼梯爱不释手。
就在萤火虫发现了这座城市魅力时,广州史上规模最大的旧城改造拉开帷幕。除了四处可见的工地,一些道路像“拉链”一样被挖开、缝合、再挖开、再缝合。
“广州街坊情”小组的粟米佬在越秀、荔湾、海珠等多个老城区居住过,他形容“就好像这里被刺一刀,那里被捅一刀,浑身都痛。”“G4街坊会小组”将摄影活动主题定为 “与钩机赛跑”,表示要抢在建筑物拆除前留下广州的影像。
萤火虫希望在摄影以外多做点事。她和组员们走进旧城,探访街坊,听他们说自己的经历。
在著名的恩宁路探访长达半年。组员上山爱留意到,有位老人每天下午搬两把椅子到一栋房子前的遮阳处,竖着腿听粤剧。后来房子开始拆除,老人将“座位”挪过一点,房子拆得更多,老人再挪过一点,依然准时听着粤剧。直到老人自己的房子被拆,他才不见了踪影。
而安伯开的理发铺,其前后左右都拆掉了,只剩下他家一栋房子。常有街坊找上门闲谈的安伯如今冷清许多,他反过头来安慰上山爱:“现在更好,成别墅了,前后还有花园。”
萤火虫他们认识到,“广州”不在那青砖屋群里,不在骑楼街上,而是在居民们的生活里。“而居民被整体迁移后的街区,再也无法向外来的游客讲述广州的故事。”上山爱他们拍了一张照片,取名《恩宁路老了》。
萤火虫说:“我们不是要阻止城市的发展,而是希望政府遵循原住民的意愿,对他们做出妥善安置。”
萤火虫有过感同身受的体验。她小时候住在中山四路,90年代因地铁一号线建设,一家人与数万人一道迁移至黄石片区。旧城娴静的生活只能被缅怀,再也无法重温。
“我们永远没有钩机快,”萤火虫表示,“假如没有办法阻止骑楼倒下,我们至少要留住记忆,留住语言。” 记者 吴娓婷
作者: Robot 时间: 2010-7-26 19:22 标题: 粤语普通话之争:折射社会变迁下的多元文化冲突
中国新闻网 2010年07月26日 13:45 来源:新华网
[attach]11734[/attach]
由广州引发的关于粤语普通话的争议目前正在升级,激辩之风甚至波及港澳乃至海外的一些华人社区。专家指出,粤普之争反映了社会急速发展中人们对传统文化如何传承的担忧,同时折射出社会变迁下多元文化冲突与交融的矛盾。
粤语是广东方言,但流行区域却并不限定在广东省。由于广东人拥有悠久的海外移民传统,粤语成为海外华人及华人社区中“同声同气、同根同源”的一种文化现象。而一衣带水的香港、澳门地区,粤语更是普通百姓的通用语言和官方语言。目前全球粤语使用人口大约有6700万人。
粤语普通话的争议早已有之,但最新的热议则源起于今年7月初广州市政协的一份提案,这份“加强亚运会软环境建设”的提案提出,建议亚运会期间在本地广州市电视台综合频道中加大普通话播报时长,以便让外地人更好地了解广州。
然而,这样一个暂时延长普通话播报时长的提案,在瞬间便引发了一场影响波及粤语文化圈,甚至海内外的“粤普存废”之争。
土生土长的广州市政协委员韩志鹏在微博上的一句“母语告急!岭南文化垂危!”在短短几小时内就有数千条评论和转载。在广州有相当影响的著名粤语主持人陈扬也在微博上“振臂疾呼”要“捍卫”粤语。而正在举行的“岭南十大文化名片”评选中,粤语原本不在专家推荐的二十个候选项目之内,结果在网络投票中异军突起,以超过100万张票高居榜首。
一些“捍卫粤语”的活动也借助互联网的力量广泛传播,有广州青年通过网络联系聚集在市中心的人民公园,以“快闪”的方式一同合唱粤语歌,希望借此呼吁关注粤语和本土文化的生存与发展环境。也有网民召集组织猜粤语歇后语之类的游戏,表达对粤语文化的支持。
一些专家和市民认为,一则尚不具有法律效力的建议案却引来如此反应,背后的原因是人们对近年来粤语文化式微的担忧。
广州市政协委员韩志鹏说,广州正在大规模进行旧城区改建和整饰工程,然而随着城市越来越新,越来越时尚,一些代表岭南文化的旧街老巷却渐次消失:骑楼、西关大屋被高楼大厦取代,粤式茶楼改建成了现代酒楼,一批百年老字号关门停业,岭南画派、岭南工艺、岭南盆景等也渐渐失去了传承,而现在连电视台的粤语时段也要被挤占,这成了人们保护本土文化的“导火索”。
事实上,粤语地位的变化让一些“老广东”颇感失落,一位家住广州荔湾老城区的市民朱小姐说,广州一些老人家讲的地道粤语俚语年青人都听不太懂,本土长大的小孩也都“蒙查查”(糊里糊涂),粤语文化中的一些传统精华正在悄然丧失。
然而,占广州人口相当比例的外来人则对“粤普之争”大多持较轻松的态度。原籍山西的马晓燕对记者说,15年前刚来广州时买菜、和同事交流都要说粤语,但现在办什么事儿都可以用普通话“搞定”。
“我理解本地人对粤语的感情,但对外地人来说,有一个宽松的语言环境很重要,现在的广州很开放、不欺生,这是我喜欢这个城市的重要原因。”
暨南大学汉语方言研究中心名誉主任詹伯慧认为,粤语和普通话并不存在非此即彼的问题。粤语地位的变化是和广州移民城市的特征相适应的,过去二十余年间,大量外来人口涌入广东,改变了这里的社会生态,也改变了语言环境。语言作为交流工具,伴随城市化和人口结构的变化做出适应性调整,是社会变迁使然。
他同时认为,粤语具有顽强的生命力,开放和兼容是粤语文化的一大特征,粤语不仅遍播海外,还给普通话贡献了“打的”、“埋单”、“搞定”等鲜活词汇,是中华语言文化宝库中的一朵“奇葩”,不会因为推广普通话动摇粤语存在的基础。
广州市委副书记苏志佳近日也作出回应,称“推普废粤”的情况并不存在,广州市一直致力于弘扬岭南文化,现在外地人积极学说粤语,本地人用普通话对外交流,已成为广州这座都会城市的生活常态。他呼吁市民“热爱粤语,热爱普通话”。
随即,广州电视台也对政协的提案作出答复,表示该台自办的各频道节目普通话和粤语兼容,是由广州这座城市历史形成以及现实发展的需要而定的,并没有变动的考虑。
专家指出,围绕“粤普之争”的讨论有着重要的文化意义,这些争议将引领人们对传统文化保护、文化多样性进行深入思考。詹伯慧认为,中国是多民族、多语言、多方言的人口大国,而在市场一体化、社会现代化的大背景下,文化的交融、冲突在所难免,如何保持文化多元化,尊重和保护区域文化、民俗文化,需要引起社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
(记者车晓蕙 郑天虹 赖雨晨)
作者: silver 时间: 2010-7-29 00:43 标题: 广州人撑粤语,中国人撑什么?
中国新闻网 2010年07月21日 15:00 来源:北京晚报
本周一,《人民日报》文化版开设《关注大城市说话》专栏,探讨逐渐式微的古老方言何去何从?事情缘起广州市政协日前建议:“把广州电视台综合频道或新闻频道改为以普通语为基本播音用语的节目频道,或在其综合频道和新闻频道的主要时段中用普通话播出。”据报道,一向低调淡泊、“天塌下来当被盖”的老广急了!广州正在激辩“粤语保卫战”。有人呼吁市民前往市政协网站上捍卫粤语,帖子上写道:粤语沦陷,广州TV将出现“天坑”!广州电视台主播王燕连发微博:“一种语言代表一种文化,是广州人都要撑粤语。”
广州市政协的建议是其35条《关于进一步加强亚运会软环境建设的建议》中的一条。我理解政协的建议是为了通过在广州电视台某频道主要时段改用普通话播音,扩大亚运会的宣传。广州台现有8个频道,但作为主频道的综合频道除15分钟含广告的普通话新闻和中国城市报道栏目外,没有普通话节目,倘若仅仅用粤语宣传亚运会,容易给人以粤语运动会的感觉,不利于对外交流,连对内交流都有极大的局限性。不懂粤语的中国人占13亿人口的绝大多数,广州台增加普通话播音,可以扩大收视率,让更多只懂普通话的中国人更加了解广州,了解亚运会。
广州台增加普通话播音,势必会造成几个粤语主播下岗。这年头,主播盯着饭碗比盯贼还紧呢,你一个建议搞得他或她下岗了,不跟你玩命?所以,加一个普通话频道可以接受,减掉粤语频道绝不答应,粤语主播首先“沦陷”了,怎么能不去“捍卫粤语”?
推行普通话,应当说是中国的一项基本国策。这一点,不用讨论,更不必激辩,讨论、激辩一万年,大概也不会倒过来,把推行粤语当成中国的基本国策。可以讨论、激辩的问题,顶多也就是粤语作为一种地方、地区方言,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城市化进程,逐渐自然消亡,还是人为加速其消亡。
从大历史观角度看,秦始皇灭掉六国,只完成了车同轨、书同文,未能完成音同声。车同轨在当时意义重大,有利于统一大业。书同文,在今天仍然意义重大。各地虽保留了方言,文字上的一致性,使中华民族文化更加强大,更加融合,更加具有生命力。我常想:秦始皇如果不死得太早,秦朝如果不是到二世就灭亡,古代中国实现音同声,或许中国就没那么多方言了。但也不一定说现在的普通话,说不定大家现在说的都是秦腔。几百万平方公里大地上人人一口秦腔,何等壮观(听)?
语言文字的变革,是历史变革的一部分。历史倘若发展,文化就要发展,语言文字也必然要发展。有些看似很好的东西,也会随着发展而消亡。唐诗、宋词、元曲,哪个都不一定比不过粤语,可今天就是没有几个人写了。你就是写,也写不过唐朝人、宋朝人、元朝人了。你说这是传统文化的遗失还是沦陷?清军入关,满人统治中国二百多年,今天也没有多少人说满语,懂满文的人更少。我有一半满族血统,却连半句满族话都不会说。我会说不太标准的普通话,能写不太规范的汉字,也很满足了。有时候,一个朝代灭亡了,一个时代特有的文化也消亡了。好不好是一个问题,历史的演化就是如此。一个地方、一个族群,要好好保留自己的文化、自己的语言文字,这是好事情。但是,我们不应忘记,统一、融合是国家和民族的大势所趋。中国人、中华民族首先要撑起中华文化,地域文化包括方言仅仅是其中的一小部分,任何对立与分割都是违背时代潮流的。既然连英语以及其他国家、民族的语言我们都热心学习、传播,学习、传播中国人的中华民族的汉语、普通话,广东人着的哪门子急呢?杞人无事忧天倾,方言式微未足奇。
苏文洋
作者: silver 时间: 2010-7-29 00:43 标题: 粤语普通话之争延烧至海外 美侨社吁保留粤语播音
2010年07月28日 14:48 来源:中国新闻网
中新网7月28日电 中国广州市政协提交广州电视台取消粤语播音报告,由此引发的关于粤语存废的全民大讨论正在升级,激辩之风甚至波及港澳乃至海外的一些华人社区。身处纽约的粤籍及非粤籍侨社纷纷表示赞成保留粤语播音。
据美国《世界日报》报道,消息传出,引起纽约华埠传统侨社的热议,许多来自广东、香港的新老移民都觉得不该取消粤语播音,地方语言直接与地方文化息息相关,语言的丢失将导致文化的灭绝。非粤籍移民也赞成保留粤语,他们的看法是地方方言就是地方特色,一个地方没有特色,也就没有生命力。
纽约华侨学校校长黄炯常表示,纽约侨社100多年来都是以广东话为主,虽然在该校学广东话的第二代华裔越来越少,但语言是一种文化,在美国英文是官方语言,也同时允许西班牙文、法文、德文的存在,这些语言也没有影响英文的使用。他认为多种语言并存才能令文化更繁荣。
美国纽约黑龙江同乡会会长李铁城表示,完全取消粤语播音是不应该,但广州代表中国举办亚运会,可以考虑增加普通话新闻的时段,双语并重。地方语言应该保留,因为地方文化是一种民族的传统。
曾是知名粤剧演员的纽约国际中华狮子会会长顾青锋也不认同取消粤语播音,对于学广东话的人日益减少,她认为应该推动普通话和广东话的双语班,多学一种语言,对自己有好处。
美东联成公所主席黄达良反对取消广东话,他指出广东话表达非常贴切,但他支持在美第二代华裔学习普通话,因为要面临将来与中国的年轻人交流的现实问题。(宋怡帧)
作者: silver 时间: 2010-7-29 00:44 标题: 广州官方再次表态:“推普废粤”是伪命题是闹剧
2010年07月28日 22:21 来源:中国新闻网
中新社广州7月28日电 (记者 王华)广州市政府28日下午举行新闻发布会,明确重申:所谓“推普废粤”是一个彻头彻尾的伪命题!市政府办公厅副主任欧阳永晟用粤语称事件是无事生非的“无厘头”闹剧。
继19日,广州市委副书记苏志佳公开表态“推普废粤”根本不存在后,广州市政府新闻发言人欧阳永晟今日代表市政府再次重申”:推普废粤”纯属子虚乌有;保护和发扬本土优秀文化同样也是政府的重要责任;政协提案是民主政治的体现,程序、渠道合法,不能与”推普废粤”这一伪命题划上等号;对故意造谣惑众、混淆视听或非法聚众的行径,公安机关将依法依规予以严惩。
据介绍,今年5至6月间,广州市政协组成了17个调研组,对于亚运软环境建设进行调研,并形成16份书面建议在市政协常委会上进行专题议政。其中一份《建议》,背景是广州电视台9个频道均以粤语播音为主,尤其是综合和新闻频道的时政要闻也很少以普通话播出。为方便近三分之一市民为外来人口,且亚运期间来穗的国内外宾客能了解亚运和本地资讯起见,希望广州电视台在综合频道或新闻频道增加普通话播出时间。广州电视台在一周之内作出回复,表明该台目前普通话和粤语兼容的现状是有历史原因及现实需要,经国家依法批准,没有变动的考虑。市政协对此表示理解。
然而,有网民和媒体对此事放大、曲解、炒作成岭南文化垂危、粤语保卫战,产生“推普废粤”说而成为城中热门话题,一时间山雨欲来风满楼。
广州警方已将在互联网上散布“经公安机关批准,有两万人在某地聚集”谣言的违法嫌疑人余某(男,湖北人,为外地出差来穗人员)行政拘留5天。并妥善处理“7·25”人员聚集事件,当天下午16时至19点,江南西地铁A出口最高峰聚集了数百人,警方前往现场维持秩序至人群逐渐散去,现场没有发生任何冲突事件。
广州市公安局方面表示,目前没有收到有集会申请,如若收到将在规定日期内予以答复。
欧阳永晟说,广州在建设现代化大都市过程中,必须有文化的自信与胸怀,这体现在对本土语言和习俗的选择与坚持上,也包括对普通话的推广与接纳上。广州依法依规依情依理都不会搞所谓”推普废粤”,对此广大市民和热心人士完全可以放心。“全国八大方言区至今都是完好无缺,粤语作为其中的一种,至今也是安然无恙。”
他以粤剧、粤语歌的流行为例说明广州市政府对弘扬本土文化所作的努力,以及粤语与生俱来的开放性和包容性。同时严正指出,将根本就不存在的问题炒成生死存亡的保卫战,如果不是杞人忧天、无知自扰,就是别有用心、造谣惑众。呼吁市民用常识、理性洞察真相,不受蛊惑,将时间和精力投到入到迎亚运、建设美好广州家园上来。“明天我们该干嘛干嘛,想说什么语言说什么语言,广州永不会沦陷,粤语依然坚挺!”
作者: Robot 时间: 2010-7-29 14:43 标题: 广州市政府发言人:广州永不会沦陷 粤语依然坚挺
中国新闻网 2010年07月29日 12:30 来源:南方网-南方都市报
一份来自广州市政协委员的建议,两个月内被迅速传播、热议,甚至引发所谓“粤语保卫战”的讨论。昨日,广州市政府就此正式举行新闻发布会,重申从未在任何时候、场合说过要废除粤语,并强调“推普废粤”是彻头彻尾的伪命题。
“推普废粤这个话题无厘头”
发布会上称,今年5月起,广州市政协组成17个小组,对“亚运软环境”的有关问题进行了调研,并形成报告。7月5日,市政协召开常委会议对此进行专题议政,其中一份便是《关于广州电视台综合频道应增加普通话节目播出时段的建议》。
其间,有网民在其微博上发布“广州市政协竟然想将广州电视台全部转成普通话”。随后,“广州电视台要取消粤语了”的言论在网络上迅速传播开来,也有人提出“粤语沦陷”论,“推普废粤”一说由此产生。
昨日,广州市政府新闻发言人、市政府办公厅副主任欧阳永晟表示,该《建议》的背景是希望方便来穗参赛和旅游的国内外宾客了解亚运和本地新闻资讯,方式是希望广州电视台增加普通话的播出频道和时段。
“请注意,这里讲的不是在所有频道和所有时段都要用普通话播音,”他对部分人士扭曲事实,提出市政府要“推普废粤”的言论表示愤怒。“稍有常识的人都会发现,这个话题,用广州话来说,就是‘无厘头’。试问,有哪一个族群会去毁灭自己的语言?除非是被灭种灭族,它的语言才会消亡。这是常识!”
“于法于情绝不会推普废粤”
“粤语不仅是广府地区人民的母语,而且是岭南地区影响最广的方言,广州于法于规于情于理,都不会搞所谓‘推普废粤’,广大市民和热心人士可以完全放心。”欧阳永晟说。
他指出,推广普通话与保留、保护粤语并不矛盾,广州市一直高度重视和大力抓好粤语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将其作为弘扬岭南优秀文化品质的重要举措来对待。
广州电视台、广州电台从建台至今,一直采用粤语和普通话相结合的播音方式。欧阳永晟认为,这一播音方式不仅是依照法规,也充分彰显了岭南的地方特色。而提及政协的建议,他说,这是供相关部门进行研究商讨和决策的参考,并非行政命令,也不是法律条文。
“排除一切有意和无意的干扰”
发布会到最后,欧阳永晟呼吁羊城市民排除一切有意和无意的干扰。他说:“这是广州发展史上,最值得大书特书的一年,让我们凝心聚气,共同为迎接亚运会、创造新生活而战!”
“谣言止于智者,我们相信广大市民和热爱广州的人们,只要用良知、常识和理性去判断,就能洞察伪命题的真相,不受蛊惑,不再把时间和精力浪费在“堂·吉诃德战风车”式的所谓保卫理论里,而是凝心聚气到建设我们广州美好家园中来。”欧阳永晟说。
欧阳永晟称,自己并非广州人,却能流利地说一口不标准的粤语。他更以激昂的语调,结束发布会:
“就让那些有钱、有闲的所谓名流、名嘴去喋喋不休吧!明天一觉醒来,太阳照样升起。我们该干吗还是干吗,该讲什么语言还是照讲什么语言。放心吧!广州永不会沦陷,粤语依然坚挺!”
记者李晓瑛 实习生许佳
欢迎光临 民俗学论坛-中国民俗学网 (http://chinafolklore.org/forum/) |
Powered by Discuz! 6.0.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