壮族是中国人口最多的少数民族,拥有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但在长期的封建专制社会中,壮族作为少数民族长期受到封建专制统治阶层的阶级与民族双重压迫,以致在中华人民共和国诞生之前,壮族作为一个民族,一直未得到封建专制统治阶层的承认,从来没有一个中央政权承认过壮族,因而不可能产生专门以研究壮族为对象的壮学。19世纪末,西方学者率先对东南亚民族和中国南方少数民族进行了研究,这些研究大多是西方国家的学者适应殖民主义侵略的需要而进行的。1885年,英国伦敦出版的柯奎翁(A.R.Colquhoun)著的《在掸族中》(Amongst The Sham)及伦敦大学Tettien de Lacouperie 教授为该书所写的导言《掸族的摇篮》(The Cradle of The Sham Race),是目前所见到的在西方学者对掸族(一般是指掸邦的台语民族,自称“傣”,“掸”是他称)研究中最早言及壮族的论著。此后,法国人Pierre Lefevre Pontalis 于1897年在荷兰发表的《泰族侵入印度支那考》(L’invassion Thaie Jndchine)、英国人H.R.Davis 于1909年在英国剑桥出版的《云南——印度和扬子江之间的链环》(Yunnan, The Link beteen India and Yangzi)、美国人W.Clefton Dodd 于1923年在美国衣阿华出版的《泰族》(The Tai Race)、英国人W.A.R.Wood 于1926年在伦敦出版的《暹罗史》(A History of Siam)中着重论述泰族的同时言及了壮族的族源和分布。继西方人于研究掸族或泰族中言及壮族之后,泰国人也加入了此项工作。有“暹罗历史之父”称号的泰国共丕耶达吗銮拉查奴帕亲王在1925年出版的《暹罗古代史》中,有相当篇幅论及壮族。接着,泰国拍耶亚奴曼罗罗吞写了《泰掸族系考》一文,大量论述了广西等地壮族的情况。不论西洋人还是泰国人,当时对壮族的论述仅限于族源分布,研究的手段和方法比较单纯,所论证的材料主要是语言学材料以及文献中的有关记载,基本局限于语言学和历史学的范畴。而且这些研究受到泛泰主义的影响,这一时期的泰国学者把壮族归为泰族,对壮族还谈不上专门研究,只是作为泰族研究的附属论述。由于研究者都是以东南亚泰族为参照系,当他们发现壮泰民族有密切关系后,即先入为主地把壮族归为泰族。[13]“因此,……只能算是泰族研究或泰学的一部分。”[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