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ard logo

标题: zz:湘西吉首,炎帝故里? [打印本页]

作者: deva    时间: 2010-7-19 07:26     标题: zz:湘西吉首,炎帝故里?

7月17日,《湘西吉首吉吼是炎帝故里?!》讨论帖(以下简称《湘》帖)在湘西生活网论坛跟帖量超过了100个,达到该论坛创建以来文化帖跟帖数量之最。“吉首是炎帝故里”是该帖的主要观点,支持和反对该观点的人各不相让,湘西网民之间为此展开了激烈的辨战。
      
  在认真阅读《湘》帖并搜索《湘》帖作者的其他相关帖后,7月17日下午,记者与《湘》帖作者、苗族民俗专家吴心源取得了联系。吴心源是中国少数民族科技史学会会员,出版有《苗族古历》《湘西文化揭秘》等多部著作,对苗族天文学、苗族历史学、苗族美学等颇有研究。
      
  吴心源介绍,2004年3至4月间,应州委领导的盛情邀请,国内知名文化人类学者王大有先生来湘西考察民俗及旅游资源,他当时作为地方民俗学者代表一路陪同。在看完吉首市雅溪三王庙(吉首市宗教局资料显示为“天王庙”)后,王大有先生说,这是民间的炎黄蚩三祖庙,中华民族一脉相承。王大有先生的说法与吴心源此前的研究十分默契。此后,吴心源对三王庙和炎帝进行更加细致的研究和考证。
      
  根据吴心源的研究和考证,他认为:神农是燧人氏的后代,燧人氏是第一个天帝、天王,吉首是炎帝曾经生活过的地方。“燧人氏木德,发明火,炎帝因之为火德。燧人发明用火,叫燧火,至少有5万年历史。‘传神农十八代’,文献只记载连山氏八代。文献记载楚之先祝融为火正,炎帝正(坐镇)南地。祝融即烛龙,祝融氏源于石姓罗支、苗语罗即竹,竹为巫,称巫祝,融即戎,本义是人,祝融也就是石姓之人。晋代《伏滔集》载《习凿齿论青楚人物略》:‘神农生于黔中’,吉首自古以来都是黔中地,与之相邻的也是苗族世居地的雷洞山(也叫里冬山,今吕洞山,苗语称阿公山、阿婆山;苗俗祭十六祖中有里冬苗王。)至今,苗族人民仍然保留远古的火崇拜、雷神崇拜习俗。”
      
  与吴心源的观点大相径庭的是,现在的普遍观点认为“炎帝的故乡是陕西宝鸡。”此外,湖南怀化市会同县去年也掀起了“炎帝(连山氏)故里在会同”的讨论浪潮。
      
  吴心源告诉记者,对于“吉首是炎帝故里”的这一学说,他的学术论文正在写作当中,待与相关专家取得联系,他将展示新的史料和证据。
      
  吴心源将展示什么样的史料和证据?“吉首是炎帝故里”的学说能否成立?
作者: 山田小子    时间: 2010-7-19 08:14

貌似是先炒作,为何不先立学说呢?
作者: 竹林遗风    时间: 2010-7-19 08:22

这类炒作,有何证据可考呢?
我们家乡的一批学者还说孟津是炎黄母族有乔氏故里呢!
很无语!
作者: 车前子    时间: 2010-7-19 08:29

山西高平开发“炎帝陵” 发掘炎帝文化

2010年07月19日

  “上党自古天下脊”。从省城太原到晋城高平,沿着农耕文明以来散落的人文遗迹,穿越厚重的历史烟尘,青山绿水之间,延衍无疆的正是尘封千年的古老文明。

  高平,这个位于山西东南部,太行山西南边缘的县级市,就处在天脊上党围拥的臂弯之中。据考古证实,至迟于旧石器晚期,这里就有人类文明存在。而从上世纪90年代以来,这里发现与华夏始祖炎帝有关的神农庙、炎帝陵、炎帝行宫、炎帝中庙、碑刻等一大批古老遗迹,以及同古籍与神话,故事与传说丝丝相连的文化遗存,似乎笃定地表明,这个拥有48万人口的县级城市所辖区域,正是中华文明最早的发祥地之一。

  对炎帝文化进行广泛发掘是众望所归。在探寻和验证炎帝遗迹的同时,利用炎帝及其所肇始的农耕文化搭建平台,唱响旅游经济大戏的思路,在当地政府官员的脑海中逐渐清晰并逐步付诸实施。那么,十余年后的今天,这个上古遗存的炎帝故里,经过了怎样的开发历程,又会向我们呈现出怎样的经验教训?

  走进炎帝故里

  出高平市区往东北,沿着两侧树荫浓密的旅游公路,前行十余公里,就会见到一个大型广告牌,上面“羊头山炎帝文化风景名胜区”几个大字和一旁的路标,会把你引向北方一处渐行渐高的山麓。目之所及,高山之间隐约可见的巍峨庙宇,仿佛与苍穹相接。

  此处即为多处古籍中提到的羊头山,这是一处海拔1200余米的山麓,山上长满了高大的绿色树木。购买了30元的门票之后,不锈钢伸缩门缓缓打开,面前近百米远的高处平台之上,青石铺砌的圆形广场中央,耸立着一尊头生牛角,手捧黍谷,身缠火焰的巨型花岗岩炎帝塑像。塑像周围,环绕十二根高大的生肖图腾石柱。干净的石阶一直向上通往山腰间的几处庙宇。台阶将尽时,“2010年第二届高平炎帝农耕文化节”的红色条幅,在“神农庙”的牌匾之下,彩色琉璃瓦与彩绘斗拱组成的山门,映入眼帘。从左侧门进去,是炎帝殿。古铜色的炎帝塑像高高地端坐殿内,一缕细水从其殿前石上龙头嘴中吐出,潺潺流在下面圆形石池中。炎帝神农氏是中华民族的第一位始祖。根据史籍记载,其主要功绩为发明农业、医药、贸易、陶器(包括彩陶)、观天测日、木石住房、纺麻织布等。

  从炎帝殿再往上走,则到了一处大雄宝殿,殿前一座金刚舍利多宝佛塔,塔下也有一刻有“九华池”字样的泉水。山腰间则有北魏石窟。

  “羊头山麓,古有神农庙,创建年代不详。明清之世曾改庙为寺,年深日久,殿宇坍塌,仅留残垣断柱,不忍目睹。”山门前的平台下,竖立着两块石碑,其中一块立于2002年的《复修神农庙碑记》开篇这样言道。

  这个依山而建、气势恢宏的神农庙建筑显然不是炎帝陵。炎帝陵在何方呢?经导游指点,从这里出去,返回207国道,往东北几公里,来到一处名为庄里的小村,几经询问,才找到了晋城市人民政府所立,上书晋城文物保护单位“五谷庙”的地方。这是一个被现代民居包围着的三面环屋的小院。院里一间坐北朝南的大殿,供奉着三尊铜像。中间一尊即为炎帝。东西厢房的门锁着,其中一间放着各式农具。小院里杂草丛生,石碑立于大殿前。往南穿过十余座民房,有一座戏台,寂寞地矗立。这里远没有神农庙气派繁华,甚至连个大门都没有。

  掌管这里的是一位叫张晚富的农民。张晚富祖辈住在这里做看庙人。当地政府官员正是在其父亲张根昌那里发现了被砌在东厢房墙里的明代“炎帝陵”碑。在张晚富的带领下,记者见到了这个小小的房间内被彩绸围绕的黑色石碑。碑的上部还放着一块古旧的木匾,上面用篆书写着“皇坟亭”三字。张晚富告诉记者,自己从小就在这里长大。原来的规模要比现在大得多。大殿东西墙上原本绘有陵庙及周围皇城的彩色壁画。院落里,碑刻残片随处可见。据其父母说,原来这间房是一座碑亭,土改那年砌砖成房,将碑砌在墙内。

  据了解,这里发现的30余块古碑,无不记载了炎帝神农的相关信息。其中一块残碑上刻有“大明嘉靖丙戌年重修神农氏祠”的字迹,表明五谷庙就是神农祠,是祭祀炎帝神农的祠堂。

  县乡着力开发

  羊头山及五谷庙所在地原为高平市团池乡所辖。羊头山自古是泽州、潞州两郡的分界地。高平炎帝陵周边的古地名千秋万代沿袭下来,几乎每一处地名都有一个典故,综合记载着一个历史传说。相传,上古时期,炎帝神农为人类寻找食源,亲尝百草,不幸在羊头山下亲尝百足虫中毒,因病重不能骑马,于是换马乘轿,“换马村”因此得名。当炎帝被抬到500米外的一个小村时,病情加重,已呼叫不应,那个村便得名“不应村”,因年代久远,按当地口音流传,逐渐演变成现在的“北营村”。

  炎帝驾崩后,在庄里村装殓入棺,该村得名“装殓村”,因后人忌讳“装殓”二字,于是便按当地口音的谐音,叫成“庄里村”。装殓后在五谷庙东北方向十几米处一小块空地上停放几日,这块空地便得名“卧龙湾”。炎帝葬于五谷庙旁,后又修建祠堂,所以五谷庙(神农祠)、炎帝陵均在庄里这一处。由于炎帝驾崩,他的骏马无人敢喂,只好放生。当时人们可以看到骏马奔驰在换马村东南的山岭上,留下地名“跑马岭”。这个典故在当地流传了几千年,并在《高平地名志》一书上一一记载。

  与神农炎帝相关的历史遗迹与神话传说,让团池乡政府和百姓都引以为豪。2000年,经山西省人民政府批准,团池乡改为神农镇。而改名前后的几年间,围绕炎帝的开发宣传一直在进行。

  据了解,1994年,当地乡政府官员在开发羊头山矿泉水时,发现了羊头山上诸多与神农炎帝有关的遗址典故,并发现了明代朱载堉所撰写的《羊头山新记》,据此考证羊头山为我国原始农业的发祥地,在这一带活动的炎帝就是初创耆国的第一代始祖轨公。随后,又在五谷庙发现了那块举国无双的明代炎帝陵碑。1995年,山西电视台率先播发新闻《高平发现上古时期炎帝陵》。此后,中央电视台等媒体纷纷对此进行报道。高平炎帝陵的名声逐渐走向世界。

  在高平市委、市政府的支持下,团池乡政府开始着手挖掘炎帝文化,开发旅游产业。组建了炎帝故里基金会,得到了晋城市计划委员会的大力支持。2001年,在乡镇企业及村民努力下,共集资300余万元,开始了炎帝旅游产业的第一轮开发热潮。他们首先翻修了羊头山上的六名寺,并将其改回古名“神农庙”。

  2002年夏天,复修后的神农庙巍然重现于羊头山麓,由原来隐在山冈之后石坡上的三间残墙,扩为五间殿堂,雄伟坐落在经过劈山砌石新建的500平方米阔台上,并增设台阶直通神农广场。同时新建东西展厅12间,后大殿三间,又建大殿东西耳楼12间,重建之后的神农庙殿宇宏伟,金碧辉煌。为将神农庙与山上炎帝活动遗址连为一体,政府发动群众抽出农闲时间,出义务工,上山修砌石阶2000余米。同时筹资200余万元,新修山下12公里专线旅游公路。顺利完成了羊头山炎帝文化名胜区第一期工程。

  2003年,高平市与神农镇政府投资上千万元,于2004年建成神农祭祀广场,并于同年举办了“炎帝文化全国学术研讨会”,来自18个省(市、自治区)的70余位专家学者,共同探讨中华文明的起源。随后,又在新建成的祭祀广场上举行了高平市炎帝祭祀大典。

  2001年以来至2008年,高平市、神农镇两级政府,先后投资达3676.014万元。其中,神农镇投资2875.4899万元,高平市政府投资800.5241万元。

  探索开发困局

  从2000年到如今,神农镇领导已换过三任。除以上硬件投资之外,高平市、神农镇两级政府每年都会组织炎帝文化节,各种活动无论是国家级、省级还是市级,都会以炎帝故里的形式出现。

  7月初,记者在高平采访时,政府某官员得悉记者的采访意图后称,高平几年都没有进行过炎帝陵的开发工作了,宣传的事“以后再说吧”。记者随后在高平市区百姓中的采访证实,对于距市区十余公里之外的这一文化旅游胜地,没有去过的占了相当大的比重。炎帝文化名胜,在轰轰烈烈的祭祀仪式之后,又悄然落寂。在羊头山走访时,记者只见到零星的游客。做了如此努力,却连一地百姓都无法吸引,不能不说是个遗憾。

  记者还注意到,2003年时,神农镇还成立了一个名为高平市炎帝故里发展服务有限公司的集体所有制企业,注册资金500万元。拟招商引资6000余万元,建设停车场、饮食服务大楼等旅游服务区及五谷畦试验田、青龙亭、白龙亭为主的农耕文化区和神农百草园区,希望通过这些项目建设,增加旅游景点,加强文物保护,完善基础设施,拓展景区的整体功能。但是,这一设想目前还仅仅停留在案头。

  而据五谷庙看庙人张晚富讲,发现炎帝陵碑后,当地政府曾规划拆迁此地民居,还原炎帝陵的本来面目,但最后出于种种原因搁置至今。

  有分析人士指出,高平羊头山炎帝文化这张底蕴深厚的品牌,并没有真正打响叫亮。究其原因,有地理因素、社会因素,但更多的是人为因素、观念因素和认识因素。

  “炎帝文化开发了十几年,说没有规划,不是事实。说没有长远的、总体的、合理的、超前的、宏大的规划,应该是事实。从开发的现状来看,因为缺乏总体规划,因此,开发思路不明确、不清晰,衔接性不强,随意性较大。”高平一位民主人士认为。

  据了解,高平编制内的100多个行政村,居然有上百座炎帝神农庙祠!高平现存的炎帝神农庙祠及遗址尚有46处。这在全国实属罕见,是高平市特有的炎帝文化景观。而十余年间,围绕炎帝所做的投资仅有3000余万元,与湖北等地炎帝陵开发的投资规模相比,少得可怜。仅凭这点投资,很难做大做强、做成品牌旅游项目。

  此外,神农庙有数百座,但被证实的炎帝陵寝在高平只有五谷庙一处,“数典不忘人文祖,寻根敬祭炎帝陵”,游人来高平,祭祀炎帝,应该到炎帝陵而不是神农庙,但目前炎帝陵的开发除重修正殿之外,几乎再没有投资。而现在的神农庙为原唐朝六名寺改建,炎帝释迦杂处一处,有些不伦不类。

  “高平地面古建 910余处(2009年普查达到1600余处),国保、省保文物和能进入国保、省保的文物,不可胜数。然而能够扛起高平旅游业的大旗,成为高平旅游业的龙头,晋城旅游业品牌的,非炎帝文化莫属。”民革晋城市委的一份提案认为,开发炎帝文化,不能仅仅停留在保护和维修现存遗迹、收集和整理历史记载、炫耀和比较资源优势上。应在认真保护的基础上,在开发和打造品牌上下大工夫,将具有极高研究价值的东西转变为具有较高旅游观光价值的重要产业。

  记得几年前,著名旅游专家王连义教授总结山西旅游业的现状是:一流的资源,二流的规划,三流的人才,四流的管理,五流的营销。要科学、高水平地发掘炎帝文化,做好炎帝旅游产业开发,需要借助各方智力资源,制定总体规划,吸引各方投资,方可破解开发困局。

  本报记者 张海鹰 文/图

  来源:三晋都市报

作者: 后溪男孩    时间: 2010-7-19 12:06

到处都是。。。
作者: 溯源    时间: 2010-7-19 18:01

这样的“故事”将随着《三皇五帝》的问世而成为历史的!
作者: 木兰山人    时间: 2010-7-19 19:33

《三黄五帝》是千古奇书啊!其中一奇:它有三个书名
很想一见。
作者: 山田小子    时间: 2010-7-20 05:53

引用:
原帖由 溯源 于 2010-7-19 18:01 发表
这样的“故事”将随着《三皇五帝》的问世而成为历史的!
莫非您要“罢黜百家,独尊《三皇五帝”?
您的书在论坛宣传的很厉害,可就是不见真面目啊!很期待啊!
作者: 山田小子    时间: 2010-7-20 05:57

引用:
原帖由 后溪男孩 于 2010-7-19 12:06 发表
到处都是。。。
可别都糟蹋学术,宣传多了就容易吹破牛皮,还是多做实事为好。




欢迎光临 民俗学论坛-中国民俗学网 (http://chinafolklore.org/forum/) Powered by Discuz! 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