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ard logo

标题: [丁国旗 王进进]透视“底层文学” 的表述冲动 [打印本页]

作者: 放牛班的课堂    时间: 2010-7-18 17:47     标题: [丁国旗 王进进]透视“底层文学” 的表述冲动

  透视“底层文学” 的表述冲动

  □丁国旗 王进进



  只有“对话”,跨阶层的“对话”,才能真正弥合阶层间的差异,最终走向同情/理解的可能。因而,“底层文学”作家与批评者需要从血肉生命般融入底层生活开始,由身“体”到神“悟”,与“伯纬”们及其生活图景建起对话关系,而非妄执于“新”或“左”的名分,以避免陷入画地为牢的境地。

  2004年以来,随着底层叙事的异军突起,对“底层文学”的讨论成为文学批评界的显学。一般说来,“底层文学”写作的代表作家有陈应松、曹征路、刘庆邦等。他们无论是钟情湘西神农架松鸦的低徊夜鸣、“珠三角”经济发达地区林林总总工厂的苍茫,还是华夏中原矿区赤裸大地的疮痍,皆把视角如探针般刺入社会神经末梢的底端,注目这一群体的生存境遇。在众多评论中,有一种声音“振聋发聩”,即认为“底层文学”在处理写作与现实的关系时是现实主义的,作家的态度是批判性质的,是“五四”新文学中左翼文学传统的当代接续。因此,可称之为“新左翼文学”。

  从某种意义上说,对“底层文学”的创作来讲,“新左翼文学”的命名提高了其理论向度,且推动了文学创作走出臭名昭著的“身体写作”的“泥潭”,并为21世纪初几年间的文学创作正了名,从而实现了其文学史的宏大目标。可是,仓促、简化地论断往往遮蔽事物复杂的状貌,“新左翼文学”命名概莫能外。具体说来,“底层文学”出现于中国社会飞速推展的21世纪初期。其时,市场、资本与消费从大的方面讲,渗透至国家乃至世界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层面;从小的方面讲,渗透到家庭主妇手中的油盐酱醋,并由之带动整个社会阶层以空前的规模与速度分化裂变——这一切或隐或显地构成“底层文学”写作的蕴涵。

  面对如此复杂的“底层文学”内涵,“新左翼文学”之“新”寓指什么,若仅仅在道德层或审美层进行阐述,显然此“新”缺乏说服力。毕竟文学史记录在案的“左翼文学”运动是20世纪30年代文学推展的具体过程,它不可能“永恒”地规定当下鲜活的“底层文学”创作。更为重要的是,尽管当下中国社会的分层明显,贫富差距在一定范围内有加大的趋势,可浅显地套用阶级分析理论区分文学写作的“左”和“右”是需要慎之又慎的事情。文学写作套用阶级理论是“革命”时代的历史产物,而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的“后革命”时代,则会带来话语的捉襟见肘,毕竟所谓的“资本”、“权力”以及正义、公平等问题不仅仅出现于中国社会的底层。

  再者,“新左翼文学”意含之下的现实主义与“底层文学”作家现实主义的叙事相抵牾。在文学创作方法中,现实主义以擅长描绘广阔的社会生活与阐发科学的世界观著称。而中国自“五四”以来的社会状况,无论是民族独立抑或国家建设都需要激发民众投入到重大的社会政治问题中去。于是,在这一特色地带,文学内因与文学外部因素实现聚合,构成了在中国现当代文学中现实主义主流话语的一道亮丽的风景。如同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文学一样,现实主义在中国同样经历了由“左联”到“延安”时期再到80年代以来的吐故纳新。尤其是80年代以来,在来自西方各种“主义”的洗礼下,现实主义作为文学思潮已经向“现代主义”敞开,甚至出现了融通古典、现代、后现代各种文艺思潮的态势。由此可见,“底层文学”叙事中现实主义比“左翼文学”传统中的现实主义要复杂得多。所以说,单纯的“新左翼文学”含纳不下“底层文学”写实的宏富价值。

  第三,就是考量“底层文学”作家对底层的批判态度是否公允适当的问题。作家对底层的反思与批判难道具有自明的合法性吗?底层被视为鱼龙混杂、良莠不齐的存在,而作家在关注底层时,又自觉不自觉地处于话语权的一端,这样,势必影响其代言底层话语身份的合法性。所以,对于在历史纵向与社会现实横向中身份一直晦暗不明的底层来说,“底层文学”作家对他们的任何叙写皆有“臆想”之嫌。这样一来,作家对底层观照的“话语权力伎俩”就被拆穿了。由此可见,中产的作家知识分子描述底层是有“隔膜”的。这样,剩下的就只有底层自身描述自己了,这亦是避免底层“他者化”的途径。可事实是,“面目模糊、无历史”的底层尚没有充分表述自己的能力。那么,作家与底层的关系有可能定位吗?这个看似回到讨论现实主义文学作家与生活关系的问题,可谓“老”而弥新。对此,南帆在《底层表述:曲折的突围》一文中的一段话极具启发意义:“文学的底层经验表述复杂而丰富,创立一套独特的底层修辞,捍卫底层表述的纯洁性——如果这不是一种无益的空想,那也仅仅能维持在一个狭小的规模之内。返观20世纪文学史可以发现,底层经验的成功表述来自一批知识分子,来自一个阶层对另一个阶层的描述;这种描述的动力,很大程度上,恰恰源于两者的差异。”南帆还以鲁迅、赵树理为例,解释他们小说中知识分子与底层的复杂对话关系。只有“对话”,跨阶层的“对话”,才能真正弥合阶层间的差异,最终走向同情/理解的可能。因而,“底层文学”作家与批评者需要从血肉生命般融入底层生活开始,由身“体”到神“悟”,与“伯纬”(陈应松小说《松鸦为什么鸣叫》中的人物)们及其生活图景建起对话关系,而非妄执于“新”或“左”的名分,以避免陷入画地为牢的境地。

  (作者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郑州大学文学院)

  文章出处:中国社会科学报  发布时间:2010-6-8 14:51:00




欢迎光临 民俗学论坛-中国民俗学网 (http://chinafolklore.org/forum/) Powered by Discuz! 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