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ard logo

标题: [文军]中国社会学的自觉 [打印本页]

作者: 放牛班的课堂    时间: 2010-7-18 17:25     标题: [文军]中国社会学的自觉

中国社会学的自觉

□文军




  任何一门学科的产生和发展,都是为满足现实的认知需要,回应时代所提出的问题。中国社会学自1979年初恢复和重建以来,在许多研究领域都取得了不少成就,不仅在理论上已基本形成了比较完整的学科体系和较为规范的学术范式,具备了与西方社会学进行学术对话的能力,而且在实践上也基本具备了能够回应当代中国社会转型中出现的新问题、新挑战的能力,为中国社会建设作出了巨大贡献。尤其是2006年中国共产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把“社会建设”作为与经济、政治、文化同等的社会主义建设发展目标以来,可以说社会学迎来了一个难得的历史机遇,其在整个中国人文社会科学体系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影响,正日益成为一门“显学”。从某种意义上讲,社会学学科发展的成就可以作为考量一个国家社会发育和社会建设程度的标志。

  社会学在中国

  中国社会学恢复和重建30年来,虽然其所取得的成就有目共睹,但也遇到了不少问题与挑战。归纳起来,我觉得主要表现在:(1)理论研究与应用研究的分割运行和严重不成比例,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中国社会学的整体发展,也在某种程度上制约了中国社会学研究的可持续发展;(2)我们不仅在一些富有中国特色的理论研究方面存在着严重的不足和后继无人,而且在许多基本的社会学理论研究方面也少有人问津;(3)对西方社会学研究的过于依赖在很大程度上也阻碍了中国社会学的未来发展;(4)在本土化的社会学研究过程中,由于过于强调政治取向与意识形态上的指导性和共同性,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各种富有特色的理论个性,使得许多富有独特个性色彩的社会学研究难以形成气候并进而产生重大影响;(5)各种泛社会学化的趋势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并冲击着中国社会学的建构与发展,许多非社会学研究也开始以社会学的形态或名义出现,使得社会学越来越有被各种形形色色的研究所替代的危险。这些问题的存在,究其原因是由于现阶段中国社会学研究的学术批评、学术规范、学术评价等各种学术制度尚未完全建立和成熟起来,社会学界还缺乏有效的评价、激励、筛选和淘汰机制,学者们的学术实践和行为不仅有很多难以规范之处,也缺乏必要的制衡和自觉。

  作为现代性产物之一的社会学,从其诞生之时起,就深深打下了西方社会与文化的烙印。无论是在基本概念、假设、范畴和命题上,还是在知识体系、理论模式和操作方法上,都带有浓厚的欧美理论的特色。中国社会学作为世界社会学领域中的一个“后来者”,一方面不可能完全摆脱西方170年来建立起的社会学知识体系和学科范畴,而建构一种完全“另类”的社会学知识体系;另一方面由于中国社会与文化的独特性,也不可能完全从属于建立在西方社会土壤上的西方社会学知识体系。这种双重性格决定了中国社会学必须将西方理论与东方理论融合在一起,通过“走出去”、“引进来”等多种交流方式来提升中国社会学回应现实问题和参与国际学术交流的能力。中国作为东方的一个文明古国,其社会学理论的基础是建立在东方社会和文化之上的。中国的社会学要研究东方社会、中国社会,也要研究西方社会,尤其是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和国际交流频率的增加,原来那种理论研究的封闭状态势必被突破,理论综合的趋势也会越来越明显。因此,中国社会学努力走出去,才能对西方社会和东方社会具有双向的了解和较为全面的把握,并在理论建构上做到融会贯通,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取长补短,不断提升和发展自己。此外,社会学作为重要的人文社会科学之一,其功能不仅仅在于服务本国人民,还在于对外的文化传播、学术交流与文明推广。因此,积极探索中国社会学走向世界的途径方法、体制机制,对于扩大中华文化和中国发展经验的国际影响力和吸引力,提升中国社会学在国际学术界的地位和作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与世界学术共同体共处

  当然,中国社会学走向世界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加强彼此的了解,促进不同研究的繁荣和发展。因此,共生发展是学术生态所要达成的主要目标。然而,在这一过程中,由于各种发展的不平衡性,我们在走向世界的学术交流中总是面临着各种各样的现实问题,有些是属于技术层面的,比如语言、方法等问题,有些是属于思想认识层面的。相对前者而言,后者解决起来相对难一些。对此,我认为我们必须首先要树立起自己的学术信心和主体地位,不盲从,也不自卑,以一种平等、平和的心态去学会与世界学术共同体的沟通与共处。因为走向世界只是一种手段,而根本目的在于提升中国社会学的研究能力和学术影响力。

  当今世界,无论从哪一种角度来说,相互依存的程度都在不断增强。既然我们无法永远地孤立自己,那么,走向世界就不能不成为我们自己的主动选择。面对日益全球化的社会,作为一个以社会学学术为业的学者,必须在思想认识上先实现一种自我的彻底转型,其任务就是在走向世界的同时,不断地去探求、去开辟、去创新。如果我们自己还不能塑造一个“新人”,那至少也要培养一种“新的关注方式”,一种独特的全球化眼光。从某种意义上说,中国社会学学者的地位首先是由我们自己来决定的。倘若我们自己都不能实现自我的真正转型和超越,没有思想的更新,没有精神的巨变和创新的快感,社会学学者对社会现实的认识、反思与审阅就无从谈起,即使走向了世界,也是一种失败。要是这样,中国大众还会需要社会学吗?

  (作者单位:华东师范大学社会学系)

  文章出处:中国社会科学报  发布时间:2010-4-20 14:56:56




欢迎光临 民俗学论坛-中国民俗学网 (http://chinafolklore.org/forum/) Powered by Discuz! 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