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非遗社2010年暑期社会实践调查计划
利川龙船调小组
设备器材:摄像DV、相机、充电电池、数据线、U盘、笔记本、录音笔。
随行材料:学生证、介绍信、调查手册。
长江非遗社
2010.8.1
脚本策划案
片名:《一位民间艺人的艺术人生——土家艺人牟奇祥寻访记》
时长:约45分钟
出品:长江新闻社
总策划:孙正国
制片:李文胜
导演:苏长鸿
摄影:陈拥
场记:裴彪
作品类型:人类学纪录片
故事梗概:
中国中西部的武陵山区,湖北省西南边陲,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利川市境内,有一条被土家人称为“母亲河”的河流——清江。清江是长江在湖北省境内的第二大支流,流经恩施自治州的利川市,宣恩县,恩施市,建始县,巴东县,宜昌市的长阳县,五峰县,最后在宜都市汇入长江。利川是八百里清江的发源地,在这里,茂密的深林与高耸的群山交相连绵,从无数条山涧中流淌出的涓涓细流,冲破了武陵余脉,在绵延起伏的鄂西山区,走出了一道道完美的曲线。美丽的清江诞生了美丽的歌舞,这里是舞的世界、歌的海洋。龙船调,世界十八大民歌之一,她那优美的旋律,勾人的对白,回环的语调,抒情的唱腔,一定曾让你赞不绝口、心灵神往。而利川,就是你神往的那个地方,作为龙船调的故乡,这里不仅诞生了一批好歌好调,更诞生了一批杰出的民间艺人,今天,我们要讲述的就是这样一位歌师,他十三岁学艺,一生从艺,把利川土家山歌表现得淋漓尽致,他就是现今已87岁高龄的牟奇祥老人。
“我拉住郎腰带,问郎几时来,今天不得空,明天要砍柴,后天才到幺妹家里来......”,若不是亲耳所闻亲眼所见,这婉转多情的民歌竟然出自一位87岁的土家老翁。仲夏酷暑,长江大学文学院的几位同学来到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利川市凉雾乡诸天村拜访被称为“土家民歌王”的牟奇祥老人。
牟奇祥到底能唱多少首歌,老人自己也不清楚,但老人说唱七天八夜,可以没有一首重复的,再就是可以触景生情,信口道来,这样唱下去就没个穷尽。老人13岁学裁缝,17岁学跳端公,跟着两个师傅不但学了手艺,而且学会了几口袋民歌,逢年过节,红白喜事,牟奇祥都要唱几天,还和村里的歌手们对歌、练歌。他师傅说,这娃儿天生唱歌的料,不管什么歌什么调,听一边就会,听一边就忘不掉。后来,牟奇祥还学会了敲锣打鼓吹唢呐。情歌传情,牟奇祥娶回来的土家媳妇也是唱歌好手,老人还记得新婚的晚上,一首首情歌,一坛坛苞谷酒,不知醉了多少人。而那首《冬阳交情》作为定情之歌,今天唱来,老人格外动情,望着都已是耄髢之年的老伴,老人一唱一叩首:一爱姐来好头发,梳子梳来篦子刮。前头梳的三片瓦,后头梳的燕尾巴.....
没有什么能阻止老人对民歌的热爱,就是在文革期间,情歌被称为“黄歌”,老人也不在乎,上山打柴唱,下地种粮唱,别人结婚他要去唱,谁家有丧事他要唱孝歌去送人家一程,唱不尽的土家风情,哼不完的人间酸甜苦辣。
“住在清江岸边不唱歌,等于白来世上走一遭”,老人的儿子牟一胜、孙子牟秉进都在潜移默化中,学会了唱民歌,去年还参加了利川市首届龙船调杯山民歌大赛,取得了不错的成绩。特别是牟一胜从煤厂下岗后,承包了水莲洞风景区,游客到水莲洞听牟奇祥、牟一胜、牟秉进三代人和导游小姐唱民歌,已经成了必不可少的节目。洞中是个天然音响,坐在木船上,抚摸着清江水,听着清脆动人的山民歌,实在是一种宁静谐逸的享受,不少游客一回听了,二回还来,而且还带着录音机和DV来。牟奇祥老人说,只要你听不厌,我就唱不烦。 2003年6月,牟奇祥老人被恩施州文体局、民宗局联合授予“民间艺术大师”称号,老人高兴得很,到州城接受荣誉时,老人一曲《黄四姐》惊四座,不少专家称道:“80岁的老人,还有如此歌喉,不得了,不得了。”
牟奇祥唱歌不但能吸引听众,而且成了他的精神支柱。1998年10月的一天,牟奇祥患病已卧床四天不起,儿孙们都为他担忧。同村牟秉证的妻子死了,来请牟奇祥去唱歌,儿孙正在作解释,他听到后,叫儿子牟一胜扶他去牟秉证家,一气唱了两天两夜,他的病居然好了,儿孙们又感意外又高兴。
牟奇祥的家位于水帘洞西侧,1993年凉雾乡政府开发水帘洞后,游览观光的客人每年10多万人次,凡游览过水帘洞的客人最感兴趣的是洞内外的山民歌。洞外接送客人是牟奇祥的儿子牟一胜主唱山民歌,洞内划船游览是牟奇祥的孙子牟秉进主唱山民歌,他们甜美的歌声和民族情趣浓郁的词调使得不少游客留连忘返。有不少游客对他们唱的“扁担歌”、“双手搭在妹儿肩”、“郎在高坡放早牛”等歌曲都会和上几句。客人问起他们的词调来源时,他们的回答总是那么自豪:“跟自家的老人学的。”2002年利川举办首届“龙船调杯山民歌大赛”,牟奇祥因事未能参加,他传教给儿子牟一胜、孙子牟秉进演唱的歌曲都分别获得一、二等奖。2003年4月,湖北省词曲作家赴清江游域采风的一级作曲家王原平、方石及歌词作家雷子明、牟廉玖等专家对牟老汉的歌极感兴趣,也给予了很高评价。凡省州专业人员和山民歌爱好者采访后都称牟氏家族是山民歌口袋,称牟奇祥是土家歌王。
音乐艺术是奇妙的。半个多世纪的山民歌生涯,陶冶了牟奇祥的情操,丰富了他的生活,也强健了他的身体。今年,老人虽已是87岁高龄了,但仍是笑口常开,和蔼可亲,听他唱山民歌声音洪亮,吐词清晰,让人回味无穷。
“太阳落坡荫过河,两个话眉打成坨,口喊情哥看话眉,嘴对嘴来脚踩脚,好比昨晚我两个。”日前,在中央电视台音乐频道演播大厅,利川土家老汉牟奇祥高亢圆润、幽默诙谐的四六句川歌尾子山歌博得阵阵热烈的掌声。央视音乐频道著名音乐编导巴特尔连连赞叹说:"好!好!这老汉真是土家民歌的活化石!"并吩咐录制人员:"要把老汉的歌多录些,多录些……"牟老汉唱毕,其他著名歌手纷纷找他合影、学唱。湖北省一级歌唱演员李峡说:"他的声音极有特色,装饰音特别有味!"中央音乐家协会、上海分会理事、国家一级演员曹燕珍还专程找到牟奇祥的住处,找他学唱民歌,并执意要跟他合影留念。他们说,湖北利川真是一块民族文化的沃土,山歌很有魅力!
为防民歌失传,牟奇祥老人将自己毕生所学传给了儿子和孙子,如今,一家三代同台献艺,互对山歌。随着龙船水乡景区开发的深入,到景区玩耍的客人越来越多。
"一根扁担软悠悠,挑担白米下南州,情姐爱我白大米,我爱情姐好风流。"近日,为了搜集整理一生所唱的民歌,牟奇祥老人自费请来录音师,为其录制100多首民歌。唱歌是老人最陶醉最幸福的时刻,身穿青布长褂的牟奇祥老人坐在阳光下的院坝里,气定神闲,悠然自得地进入到他的世界里,浑然忘记了有客人的存在。
那悠扬的歌声,向我们透出了一种欣慰:土家族歌王的毕生绝唱正在从深山走向世界!
欢迎光临 民俗学论坛-中国民俗学网 (http://chinafolklore.org/forum/) | Powered by Discuz! 6.0.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