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ard logo

标题: 关于汉绣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的征稿通知 [打印本页]

作者: justin    时间: 2010-7-5 14:11     标题: 关于汉绣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的征稿通知

关于汉绣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的征稿通知

2008年6月,武汉市优秀民间美术项目“汉绣”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为展示汉绣保护与研究成果,进一步挖掘其内涵,促进汉绣研究及行业发展;同时为展示相关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进展,相互比较,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获得有益的参考借鉴,促进不同种类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顺利开展。武汉纺织大学服装学院、武汉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和湖北省服饰艺术与文化研究中心已经在2010年6月5日成功举办“汉绣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学术研讨会暨作品展览”,为沉淀一批优秀成果,计划出版学术论文集,特继续征集论文稿件。欢迎热爱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各界研究者,管理者和大师不吝赐稿。

一、主题:传承与开拓
二、主要议题:
1、汉绣历史断代研究;
2、汉绣艺术特色、汉绣姊妹艺术研究;
3、汉绣艺人研究及介绍;
4、汉绣技术研究;
5、汉绣市场化、品牌文化研究;
6、汉绣经济研究;
7.汉绣与美学研究;
8.汉绣与民俗研究;
9、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
10. 其他相关民族民间工艺美术品类研究。
三、论文要求:
面向全国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各级组织部门的专家学者征文。文章以2000~10000字为宜,并附有内容摘要和关键词,欢迎论文图文并茂;计划9—10月份正式出版。
征文须将电子稿件发往专用邮箱:cixiuyanjiu@163.com
征文截至时间:2010年8月31日。
联系人:15072479097 郑高杰   13437131955 赵 静
    QQ:274276856


武汉纺织大学服装学院
武汉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
湖北省服饰艺术与文化研究中心
二〇一〇年六月三十日
作者: 王媛媛    时间: 2010-7-5 19:14     标题: 汉绣

汉绣的介绍
  汉绣主要流行于荆沙、武汉、洪湖一带。汉绣作品曾多次在京展出,还参加了巴黎、华沙等国际展览,受到好评。1910年和1915年,汉绣制品在南洋赛会和巴拿马国际博览会上获得金奖。
汉绣的特点
  汉绣,以楚绣为基础,融汇南北诸家绣法之长,揉合出了富有鲜明地方特色的新绣法。它的用针有别于四大名绣……苏绣、蜀绣、湘绣和广绣,采用一套铺、平、织、间、压、缆、掺、盘、套、垫、扣的针法,以“平金夹绣”为主要表现形式,分层破色、层次分明,对比强烈。追求充实丰满、富丽堂皇的热闹气氛,绣品可以枝上生花,花上生叶,叶上还可出枝,充分体现了“花无正果,热闹为先”的美学思想,呈现出浑厚、富丽的色彩。
汉绣的工艺
  与苏绣、湘绣、蜀绣相比,汉绣工艺有自己的绝活,尤以铺、压、织、锁、扣、盘、套这七种针法的变化运用而著称。汉绣下针果断,图案边缘齐整,名之曰“齐针”。绣品多从外围启绣,然后层层向内走针,进而铺满绣面。除“齐针”的基本针法外,汉绣还根据绣品不同的质地和花纹,灵活运用诸如垫针绣、铺针绣、纹针绣、游针绣、关针绣、润针绣、凸针绣、堆金绣、双面绣等等针法,富有很强的立体感,在绣业中独树一帜。
汉绣的发展
  从春秋中期到战国时,楚国的刺绣品已远销到西伯利亚地区,可见其刺绣业之发达。南方的楚国丝织业足以代表当时我国丝织品工艺技术的最高水平。屈原的《楚辞·招魂》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楚宫丝织品图画,“翡翠珠被,烂齐光些。蒻阿拂壁,罗帐张些;纂组绮缟,结琦璜些。……翡帏翠帐,饰高堂些”,“被文服纤,丽而不奇些。”这种需求对刺绣品的生产、发展的刺激是不难想见的。同时,楚文化氛围下民间戏曲的发达、巫风巫术的盛行又为刺绣走向民间提供了生长的沃土。
  汉绣的鼎盛期是清末民初。咸丰年间,汉口设有织绣局,集中各地绣工绣制官服和各种饰品。清末,在武昌的营坊口、塘角、白沙州、积玉桥和汉口的黄陂街、大夹街一带,开有许多绣铺,汉口还有一条绣花街。当时的汉绣产品主要分三类:作为生活用品的有绣衣、绣枕、门帘、帐沿、绣鞋、头巾、围裙、荷包等,多用于闺阁陪嫁。其中,汉口的绣花戏衣颇具名气。二是装饰品。有壁挂、中堂、屏风、彩帐、堂彩、龙衣、狮皮、戏装、道具等。三是敬神赛会的礼仪用品,包括神袍、袈裟、彩幡等。
  抗战时期,日军侵占武汉,汉口绣花街被烧毁,汉绣日趋凋零,技艺几近失传。新中国建立以后,汉绣才重放光华。80年代,汉绣产品已由原来的民用小绣品和少量古典戏剧绣服发展到帐帘、披风、被面、枕套、服装、大幅、中堂、条屏、折页、摇件和屏风等十多个品种。2003年,汉绣传人任本荣先生在汉成立了汉绣工作室,大力发扬汉绣技艺。  
 江陵马山一号墓发掘出的战国中期绣品,进一步证实了汉绣的历史承载量。绣线颜色以红、黄、绿、兰等亮色为主,绣品以密集的满绣填充块面,或虚出绣纹轮廓内的局部块面,绣出的珍禽异兽、奇花佳卉富于立体感和虚实感,色彩鲜艳、花纹瑰丽,典雅而富丽,对汉绣艺人“花无正果,热闹为先”的美学观念的形成无疑产生了深刻影响。
汉绣的价值
  汉绣绣品中不乏精品。宣统元年(1909),武昌的彩霞绣品公司的绣画、美粹学社的绣字,曾获武汉劝业奖进会的一等奖;湘记绣局、王荣兴的绣品获四等奖。第二年,彩霞公司、美粹学社又获得南洋绣品赛会的一等金奖。1928年湖北省第一次国货展览会上,武昌的彩霞绣品公司和汉口广华绣铺的绣屏,一并获得特别奖。新中国成立之后的五十年代末,汉绣大型挂壁“三棒鼓舞”、“闹莲湘”,被选送北京,挂在人民大会堂湖北厅。
汉绣的意义
  汉绣不仅仅是刺绣,它承载着文化内涵,远远超越了技巧的界限———民俗文化才是让它如此瑰丽珍贵的灵魂意义。

洪湖汉绣
  洪湖汉绣,源于战国时期的楚地刺绣,到了清朝中叶,以汉口为中心向周边扩散,遂以鼎盛之势与苏绣、湘绣平分秋色。那时候,朝廷在汉口设织绣局,征集贡品,可见其一时之盛。   
    清朝咸丰年间,因国内政局动荡,大批汉绣艺人纷纷逃离汉口,汉绣遂以衰亡。汉绣名艺吴文琇转来到洪湖,仍以刺绣为业,因其绣品秀美,工艺精良,于是声望大盛,遂于光绪三十四年(1980年)由其子吴家福在新堤开设吴炳昌绣铺。
  吴炳昌绣铺的绣品以日用品为主,后来逐渐增加戏袍、佛像及绘画题材的作品。宣统三年(1911年),吴家兄妹绣的《观世音菩萨》和《荷花仙子》,曾在武昌西湖劝业场内工商品陈列厅展出,被当时的《时报》誉以“汉绣复活,重放异彩”。
  洪湖汉绣以吴氏家传技艺为基础,到解放后成为汉绣承传的大宗,其代表作《文房四宝》、《和平之春》和双面绣《群猫图》、《雏鹰展翅》等,被国内同行公认是我国刺绣艺术的尖端之作,名扬遐迩。来源:百度百科

[ 本帖最后由 王媛媛 于 2010-7-5 19:15 编辑 ]
作者: justin    时间: 2010-7-5 19:34

谢谢关注,如果感兴趣,希望能参与进来




欢迎光临 民俗学论坛-中国民俗学网 (http://chinafolklore.org/forum/) Powered by Discuz! 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