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非遗”传承呼唤高学历学徒
[打印本页]
作者:
folkman
时间:
2010-7-1 12:37
标题:
“非遗”传承呼唤高学历学徒
不只是传承技艺,更重要的是传承文化
“非遗”传承呼唤高学历学徒
来源:《中国青年报》
6月12日是我国的第五个“文化遗产日”。当天,北京市大栅栏商业街上演了一场特殊的收徒仪式,从事雕漆技艺、象牙雕刻和绣花鞋制作的国家级和北京市级代表性传承人文乾刚、柴慈继和王冠琴分别招收到自己满意的徒弟。当着北京市民和相关领导的面,师傅承诺将手把手带徒弟3年,以期老祖宗的“玩意儿”后继有人。
记者从北京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了解到,目前,在北京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中,共有216个项目,其中72个项目入选国家级名录。这些项目中有些因传承单位经济效益不佳、技艺后继乏人、代表性传承人年岁较大等,传承状况令人担忧。日前,在北京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鼓励并协助下,156位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公开向社会招募徒弟,目标主要锁定为大专院校的学生。
这次公开招徒,有两个项目开出了较严格的入门条件。“象牙雕刻”要求报名者有大专以上学历,有相关艺术课程学习经历(如雕塑)及实际操作基础。“雕漆”则要求报名者具有全日制统招本科学历,且为艺术类毕业生或具有良好的美术基础。这与过去只要求动手能力强、能简单画几笔就能来学徒的情况有很大的不同。“拜师会上的徒弟都是过五关斩六将才留下的,实属不易。”相关人员告诉记者。
今年2月1日,文乾刚在首都大酒店隆重举行收徒仪式,招收了他的第二个徒弟。高徒宋本蓉是我国招收的第一个“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业”博士生,已师从文乾刚大师研习雕漆技艺两年。对于为何一定要招收高学历的人,文乾刚说:“我希望我的徒弟在两三年后能成为雕漆业的骨干。而要成为这样的高端人才必须要有高学历,否则提升不起来。”
“雕漆行业缺乏的就是人才。”文乾刚告诉记者,上世纪50年代,北京雕漆厂有企业职工800人,80年代也有600人。到了上世纪90年代初,由于出口受到严重影响,产品不得不由出口转内销。然而,当时由于国内老百姓购买力有限,产品滞销,整个北京工艺美术行业都不景气,陷入消退的境地。企业亏损、工厂倒闭、人员流失等问题接踵而至,会漆雕手艺的人也变得凤毛麟角。
目前,文乾刚的工作室共有16名职工。他们基本都是原北京雕漆厂的退休职工。文乾刚本人已七十高龄,雕漆技艺如何传承的问题迫在眉睫。“前年我有一个统计,北京以雕刻工艺为主的雕漆艺人一共只有30多人,从事所有工序的手工艺人加在一起也不过百余人。后继乏人的问题再不解决,这一行真有面临消亡的危险。”文乾刚说。
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招收徒弟定位于“高学历”人群,有评论者指出,如果一个孩子从小在这方面有天赋,且能够到出神入化的地步,高学历岂不成为阻挡传承人的“拦路虎”?
对此,北京市级“非遗”项目宫廷绣花鞋的代表性传承人王冠琴有自己的看法。“不是会做绣花鞋就能成为传承人,‘非遗’传承的精粹在于传承文化。这需要对鞋履文化、中国历史和文学、各民族历代服饰等有非常深入的研究。否则,传的就不是文化遗产了。”王冠琴告诉记者,自2006年至今,他带过十几个学生,“设计能力、刺绣技术、色彩功底都好的人没有。”
除了技术上不过关,王冠琴最遗憾的还是学生们对传统文化的了解不够深入。
“过去的50年里,如果我们这个行业充满了本科生、硕士生、博士生,那么肯定不是今天这个样子。”文乾刚说,过去的工艺美术是建立在廉价的劳动力基础上,成本低、价格便宜、艺术含量较低,做的东西大多粗糙、简单,基本停留在旅游纪念品的层面,精品不多。“石头、木头+人工=外汇”,本来的定位就不是搞文化,所以高素质的人不愿意进来。如今将它当做文化艺术品对待,在这个新背景下一定会有新的审美观点、新的视觉要求、新的价值观,从而带来新的发展。因此,只有具有一定艺术知识水平、具有深厚人文修养的人才能做出精美的东西来。
北京市文化局局长降巩民表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就如同赛跑,我们的对手就是遗产消亡的速度,而我们唯一能做的就是加速赶超,非物质文化遗产不能重申报轻保护,政府要在保护工作上拿出实招。”
北京市文化局在“文化遗产日”活动现场为“非遗”传承人代表发放了传承补贴经费。今后,每一位传承人每年都将获得8000元的年度传承活动补贴。此外,为了表彰长期致力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突出集体和个人,北京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还设立了“北京市年度非遗保护贡献奖”,该奖每三年颁发一次。北京金漆镶嵌有限责任公司等18个集体和景泰蓝大师钏连盛等17位个人成为首批获此殊荣者。
文章来源:人民网
欢迎光临 民俗学论坛-中国民俗学网 (http://chinafolklore.org/forum/)
Powered by Discuz! 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