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世博主题论坛之尚长荣先生的演讲辞
[打印本页]
作者:
笛威辛亢
时间:
2010-6-26 20:11
标题:
世博主题论坛之尚长荣先生的演讲辞
尚长荣:京剧,城市的一条文化经脉
2010年06月13日
尚长荣
(尚长荣,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中国戏剧家协会主席。尚小云之三子。1940年出生于北京,中国戏剧梅花大奖首位获得者,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首批传承人。)
尊敬的主持人,各位嘉宾,大家好!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京剧,城市的一条文化经脉”。
我毕生钟爱和从事的事业——京剧艺术,其诞生至今已有200多年的历史了。1790年,江南安徽戏班应召进京为乾隆皇帝祝寿,从此在北京、天津安顿下来。经过十几年的演变,成为一个由徽剧、汉剧、昆曲、秦腔、京腔和民间曲艺综合而成的崭新剧种。它以西皮、二黄为主,字正腔圆,当时人们根据这一新兴剧种的唱腔,直呼其名为:西皮二黄。
西皮二黄第一次进入上海是在1867年,当时引得全城轰动,市民争抢观看,一睹为快。据记载,沪人初见,趋之若狂,在我的想象中,这并不亚于《阿凡达》上映引起影视热潮。京剧来到上海以后,便风靡全城,其他表演艺术几乎是望尘莫及。本地原有的昆曲地方戏,演出当时有点门厅冷落。京剧受欢迎的原因主要是雅俗共赏,京剧这一称谓也正是来自上海,1876年,上海《申报》正式刊出京剧之名,意思是来自北京的戏剧剧种,从此这一称谓取代了“西皮二黄”,而一直沿用到今天。随着京津名家谭鑫培、四大名旦、四大须生相继到上海演出,上海本地同样涌现出大量的名角。其中周信芳先生成为当仁不让的领军人物。正是他使上海成为海派京剧的发祥地,与北方京剧形成双峰并立的良性竞争局面。北京、上海,南北呼应,开启了长达近百年的京剧鼎盛时期。与许多戏剧剧种相比,京剧的历史并不长,究竟是什么原因令它成为国剧、国粹呢?成为民族文化的代表性艺术,中华民族的象征之一呢?我以为下面有这样几点。
首先,京剧吸收、汇聚、熔铸了众多地方戏曲乃至其他各类艺术的精华,可谓融众家之长于一身,集中华艺术之大成,拥有博大深厚的历史积淀和文化底蕴。这种兼收并蓄,融汇创造的精神正是京剧始终保持活力、不断发展重大的重要基因。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京剧既由多个地方剧种升华而来,又以深厚的思想性和精湛的艺术性回馈地方剧种,使许多地方剧种得到滋养和提高。从而推动了整个中华民族戏曲艺术的多样化进步和繁荣。
其次,京剧云集了众多大师级人物以及他们用心血浇铸的大量经典作品,在数量上远远超过了其他剧种。这里限于时间的关系,不一一列举。
还有一个原因,由于京剧的艺术语汇突破了地域的限制,于是能够通行全国。凭借精湛的演艺和优秀的剧目,拥有最广泛的观众群体和最深厚的群众基础。
其四,也是至关重要的一点,是京剧得到了城市的有力支撑和推动,它酝酿、发源于农村,诞生、成熟于北京,繁荣、兴盛于上海。正是城市强大的集中性与辐射性,使京剧得以极大地拓展生存的空间,赢得上升的高度,获得长足的发展,仅以上海而言,这座城市不但为京剧定了名,更为京剧的舞台艺术、演出市场、评论理论等诸多方面起到了至关重要的支撑作用。
我们很难想象一个从为进过大型都市的剧种,其艺术能够得到长足的提升,其市场能够得到充分的拓展,其影响能具有如此广博的知名度和深远的影响力。另一方面,京剧的繁荣也使城市文化得到极大的丰富,使城市精神得到了足够的升华,城市的力量推动了京剧的成长,京剧的魅力塑造了城市的文化。因此,京剧与城市的关系是血脉相连、无法拆解的。
当然,一种艺术自有其盛衰转变的自然规律,近几十年来,戏曲艺术逐渐从市民文化娱乐的主流地位趋向边缘化,各地地方戏如此,京剧也不能例外。这里有外来文化的冲击,有多元选择的影响,也有京剧自身所遇到的问题。总之,原因众多而复杂。这里不再展开论述,但是有一点令我相信,既然在近两个世纪的漫长时间里,在960万平方公里的广袤空间内,我们整个民族都深深浸润于京剧的美妙艺术享受中,那么它值得也理应被我们永久珍惜、永远呵护。这是因为我们从传统中走来,身上、心中无不带有传统的印记。而传统正是我们面向今天、走向未来的基点和底气。更何况京剧是那么一种令人赏心悦目、铭心刻骨的美好剧种。那么对京剧我们没有舍弃的理由,只有保护和提升的使命。相信只有通过对优秀传统弘扬和提升,并与现代市场在对立中求统一、在和谐中谋共处,城市的文化才能在拥有亮丽的同时拥有一份深沉,在拥有时尚之轻灵的同时拥有一份厚重。
首先培养有志于京剧艺术的优秀传承者,将传统的技艺和经典剧目原汁原味传承下来,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妥善留存,这主要需要政府的支持和民间的广泛发动。
其次,在忠实继承传统技艺的基础上,运用一批优秀新编剧目,将京剧文化底蕴与现代人的价值取向联系起来,应京剧在当代的演艺时空,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当代延伸,这主要是靠京剧艺术工作者的自身努力。
我认为,只有同时做到以上两点,京剧艺术与城市文化才能同时焕发古老的与现代的双重魅力,达到城市生活的美好愿景。
最后,请允许我以一个比喻作为这次演讲的结尾,一个健康的人,从儿童成为少年,从少年成为青年,再从青年成长到壮年,他的骨骼和肌肉在不断扩大,他的心智和才能在逐渐成熟,他的经脉随着骨骼、肌肉的增加而延伸,以便将心脏供给的血液和养分,源源不断地传送出来,令人始终拥有充沛的活力。我们发现,在这一个成长的过程中,没有任何一样被完全代替,没有任何一样被彻底消灭,他们只是在进步,在演变,在和谐共同成长。如果将城市比做一个健康的、不断成长的人,那么建筑便是它的骨骼和身躯,版图便是它的肌肉,科学技术、生产水平和市民社会生活水平便是它的血液。而支持、成才它的则是一条条文化经脉。京剧艺术正是一条永恒跳动的经脉,它的搏动牵动了中国的历史、中国的文学、中国的各类艺术,它与其他千万经脉一起构成了整个城市。整个民族强大的精神网络。没有京剧的精神网络,没有文化的经脉,一个城市再怎么高耸,再怎么庞大,也只能是一个缺乏智慧、没有活力的躯壳。这是我们难以接受的。谢谢大家。
来源:世博网
欢迎光临 民俗学论坛-中国民俗学网 (http://chinafolklore.org/forum/)
Powered by Discuz! 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