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ard logo

标题: [彭海云]阿诺德·豪泽尔的艺术社会学理论及其现代意义 [打印本页]

作者: karin    时间: 2008-11-19 20:29     标题: [彭海云]阿诺德·豪泽尔的艺术社会学理论及其现代意义

阿诺德·豪泽尔的艺术社会学理论及其现代意义

彭海云     

中国社会学网 2008-11-14 05:23:23




内容提要:匈牙利学者阿诺德·豪泽尔的艺术社会学理论是一种辩证批判的理论。它辩证批判地考察了艺术和社会之间的复杂关系, 提出了艺术和社会的“互动”说。同时, 它还对艺术史研究的社会学、心理学、美学等方法作了有机综合的分析, 既肯定它们的成绩, 又指出其不足, 试图将审美因素、心理因素和文化因素融合为一体加以研究。豪泽尔的艺术社会学理论由于具有辩证批判性、多元综合性的品质, 别具特色, 所以能够回应和阐述当下语境下文艺学的现状, 对文艺学研究及建设具有突出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关键词:豪泽尔 艺术社会学 互动说 多元性 现代意义



一般认为, 艺术社会学是把艺术当作一种社会现象加以研究, 着重探讨的是艺术与社会关系的特殊形式和规律。艺术社会学, 作为一种学术“资源”, 无论是在中国还是在西方, 都可谓历史悠久。即或是作为一种学术“范式”或“学科史”, 在西方, 它“可以说开始于斯达尔夫人”, [ 1 ] ( P4) 至今已是200多年; 就中国而言, “文艺社会学是1930年代创建的”, [ 2 ] ( P89)也已经走过了近80年的历程。对文艺的社会学批评无疑是有其道理所在, 能解释和解决文艺研究中某些方面的问题。正如魏伯·司各特所说: “只要文学保持着与社会的联系———永远会如此———社会批评无论具有特定的理论与否, 都将是文艺批评中的一支活跃力量。”[ 3 ] ( P66)

当然, 不可否认的是, 在很长一段时间里, 由于受文艺学领域中的庸俗社会学的影响及形式主义等批评方法的冲击, 社会学批评一度遭到冷遇。但在经历了这么多年的坎坷曲折之后, 文艺社会学已经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当今文论界已听不到“文学是生活的机械反映”、“文学史是社会史的简单再现”等声音了。把文艺当作一种社会现象而又不陷入机械反映论或庸俗社会学, 或许是当今文艺社会学的最突出特征。其实, 文艺社会学的这一革命性的变化, 早已鲜明地蕴含在阿诺德·豪泽尔的(Arnold Hauser) 的著作中, 只是由于各种原因, 还不太为人所了解罢了。在本文中, 笔者试对豪泽尔的艺术社会学理论进行探析, 并希望借此揭示它对当前文艺学建设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一、艺术和社会关系的“互动”说



阿诺德·豪泽尔, 匈牙利人, 后入美籍, 又译为阿诺德·豪泽尔。是20世纪西方著名的艺术社会学家。他早年曾在意大利和柏林系统地攻读了艺术社会学。从1951年发表《艺术社会史》一书后, 陆续出版了《艺术史的哲学》(1958) 和《艺术社会学》(1974) 等书, 他的艺术社会学理论在上述书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并逐步走向成熟,使其成为西方文艺社会学批评领域内一种重要的理论范式。

豪泽尔的艺术社会学主要表现在它是一种辩证的社会批判理论。他特别强调艺术与社会关系的复杂性。他认为艺术处于社会进程的网络之中, 所有的艺术发展都是第一步决定第二步, 它们又一起决定第三步。没有对先前步子的认识, 任何单独的一步都无法解释清楚。因此, 对艺术作社会学的考察, 应该运用辩证的方法。他明确指出, 贯穿于《艺术社会史》和《艺术史的哲学》书中的主导原则是: “历史中的一切统统都是个人的成就, 但个人总会发现他们是处于某种确定的时间和地点的境况之中的; 他们的行为举止是他们天赋才能和所处境况两者共同的结果。”[ 4 ] ( P2) 为此, 他强调在艺术中创造审美形象并不是艺术家的惟一目的, “伟大的艺术给予我们一种对生活的解释, 它使我们能够更成功地对待事物的混沌状态, 更好地与生活周旋, 这就是艺术的一种更使人心悦诚服和更值得信赖的意义。”[ 5 ] ( P3) 在豪泽尔看来, 对艺术现象所进行的社会学的全部研究, 就是“按照艺术的实际来源去解释在一件艺术品中表现出来的对生活的看法。”[ 6 ] ( P8)

在阐述了艺术和社会有着千丝万缕联系的同时, 豪泽尔也不忘强调艺术发展的相对自主性。他认为, 艺术品的特殊性在于它的内部各形式要素的结构组织, 艺术虽然受社会环境的影响, 但它决不是社会环境的直接产物。艺术的产生和发展, 部分是由艺术形式的内在规律决定的。正是在这种艺术观念的指导下, 豪泽尔对艺术的发展持双重决定论的观点。也就是说, 艺术的产生和发展部分地是由其内在原因, 即文学艺术形式的自身规律决定的, 部分是由外在原因, 即文学艺术的社会决定的。按他的话来说: “艺术是部分内在地和部分外在地决定的形式和表现, 它从不简单地走自己的路, 也不听任外在环境的摆布。”[ 6 ] ( P253) “尽管‘艺术外’的条件对艺术作品的产生有决定性的意义,但艺术品在总体上仍可以被看作两相对应的事实的产物: 一方面是‘艺术外’的条件,即客观的、物质的社会现实; 一方面是‘艺术内’的因素———形式的、自发的、创造性的意识冲动。”[ 6 ] ( P276)豪泽尔还进一步将艺术外的条件分为作家的个性与社会环境两个方面, 如此一来, 艺术品在他看来至少是三种不同原因的产物: 心理学的、社会学的、文体学的( Stylistic) 。从心理学角度看, 作为独立个体的作家, 不仅保留着选择为社会因果关系所允许的诸种可能性的自由, 而且还为自己创造新的、不需通过他所处的社会加以描述的可能性, 而文体的传统与社会的传统也并不重合, 它有其自身的规律。所有的这些见解无疑是辩证而深刻的。

那么, 外在因素与内在因素在共同决定艺术史进程时所处的关系如何? 对此, 豪泽尔在《艺术社会学》中提出了艺术和社会的“互动”说。他认为, 艺术和社会既不冲突又不协调, 它们作为单独的实体不孤立存在, 又不合为一体, 而是“互动”关系。一方面艺术作为社会的产物存在, 另一方面社会也作为艺术的产物出现。他说: “当我们谈论艺术社会学的时候, 我们考虑更多的是艺术对社会的影响, 而不是相反。艺术既影响社会, 又被社会变化所影响。艺术与社会的关系可以互为主体和客体。”[ 7 ] ( P35)不知道是为了避免对艺术所作的“经济决定论”和“历史决定论”的曲解, 还是为了反其意而行之, 豪泽尔把影响艺术创造的因素仅分为两大类: 一是自然的、静止(或相对静止) 、不变的因素; 一是文化的、社会的、可变的因素。“艺术创造既依赖于‘独立的变项’, 也不依赖于‘不变项’, 它完全是相互依赖中发生作用的。”[ 7 ] ( P39)虽然这样的说服存在漏洞, 但联系当今一些文艺理论盲目构架大而无当的体系, 我们是否觉得宁愿选择这种深刻的片面, 而不要那种肤浅的全面呢?

显然, 在豪泽尔看来, 艺术和社会之间的关系是互动, 而且这种互动是一个复杂的、动态的过程。并不是单项的因果关系, 而是互相影响、互相参照的关系, 艺术的意义正是在这种互动过程中生成的。这是豪泽尔文艺社会学理论的核心观念之一。因此,现代文艺社会学在考察文艺和社会之间的关系时, 应当运用辩证的观点来分析文艺与社会之间双向交流、互相影响的互动关系, 克服传统那种“文艺反映生活”和“社会决定艺术”的机械的、简单化因果关系。



二、艺术史研究方法的多元性



豪泽尔艺术史的双重决定论立场体现在艺术史的方法论上, 就是恰当地划定了社会学和心理学方法的限度, 提倡艺术史研究方法的多元化。首先表现于对社会学方法的有条件的肯定。这从他《艺术史的哲学》一书的导言标题“艺术社会学的范围与界限”(The Scope and L imitation of a Sociology of Art) 便可以看出。在豪泽尔看来, “所有的艺术都是受社会制约的, 但并不是艺术中的一切问题都可以根据社会学的术语加以界定。”[ 6 ] ( P8)也就是说, 艺术的审美特性、审美价值并不能用社会学的方法加以回答, 而且艺术史的自身规律也越出了社会学方法的范围。基于此, 他认为艺术史的研究方法应该是多元的, 没有什么单一的方法可以解决艺术史上的所有问题。例如, 艺术作品在审美上的卓越性、杰出性就不能用社会学的方法解决, 因为它没有社会学的对应物, “美学、心理学和社会学都只能强调艺术作品的意义的一个层次, 美学强调的是形式和媒介, 心理学强调的是个人动机, 社会学强调的是社会目标。因此, 只有三者互相补充,艺术的整体性和统一性才能得到体现。”[ 7 ] ( P27) “设想人们可以从艺术作品产生的社会条件出发得出关于作品的审美上的成功或失败的任何结论都不过是天真的梦想。”[ 6 ] ( P16)的确, 从社会学或心理学的角度看, 二流或者三流的艺术家可能在一个特殊的艺术运动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 但艺术的社会史、心理史决不能取代或使艺术史失去效能, 反过来也是一样道理。三者仅是从各自不同的事实或价值系统出发, 解决不同方面的艺术史问题。所以, 当艺术史的社会学把一部作品的社会学重要性与它的审美价值混为一谈, 当它声称自己是惟一合法的研究方法时, 这种“独断”的行为在学术上就应该受到质疑了。

其次, 豪泽尔在《艺术史的哲学》中专章评述了艺术史的心理学(主要指心理分析) 方法。他对心理分析学说的批判集中在它的反社会和非历史的倾向上。他认为, 心理分析的核心概念是“升华”, 即力比多能量的转移。在艺术创作中, 人的力比多的冲动就是以升华了的形式满足了自身。心理分析对艺术象征的心理起源、感情的根基的考察很有价值, 对艺术作品的隐含的心理动机、隐含的意义作分析也很有意义。但升华说只能解释转移的目标而不能告诉我们“将生物性冲动从一个方向转向另一个方向的途径与方式”, [ 6 ] ( P45)因此, “其范围是极为有限的”。[ 6 ] ( P50)豪泽尔断言, 这一缺陷的根本原因是忽视了社会条件对“升华”的制约。他指出: “我们应当知道成功的升华的先决条件, 促使升华产生或阻止它产生的环境, 也就是说, 为什么有些冲动升华了, 有些被抑住了, 而另外一些则被直接满足了。”[ 6 ] ( P77 - 78)

通常认为, 心理分析的主要错误在于它对人的社会性的忽视。豪泽尔进而指出, 对人的社会性的忽视还与心理分析的反历史倾向密切相关。心理分析的许多范畴从字面上看其实都是社会性的, 如“家庭”、“超我”等, 均指向各种社会形式, 但遗憾的是,这些范畴在心理分析中又都缺乏历史性的界定。比如说“家庭”一词, 在心理分析家看来永远是指一夫一妻制的、家长制的, 而没有具体考虑家庭特征在历史上的变化, 这显然是错误认识。不过, 豪泽尔并没有完全否认艺术家个人的气质以至本能在艺术史上的作用。在他看来, 艺术创造是个人气质与社会环境相互作用的产物, 但艺术家的个人气质却不能脱离社会历史的制约而单独地从事艺术创造, “本能冲动与文化需求之间的冲突, 如所周知, 是历史地决定的, 比如爱的含义, 爱中的公平和正义都应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化的。”[ 6 ] ( P79)可心理分析理论却从不谈论这种变化, 它的关于心理驱力的理论不是动态的, 因为在它看来, 人的整个生理心理结构都是永远不变的, 这也就使得心理分析学家的艺术史研究没有史的眼光, 史的透视。基于此, 豪泽尔指出: “大多数心理分析的简单化弊病是不够动态的思维的结果; 如果有更灵活可变的概念, 心理分析将能更少地强调俄底浦斯情结在文学中的重复, 更多地注意它的变化、差异; 它将从母题的普遍的同时并存转向它们的发展演变, 从着迷于原始的和循环的东西转向对于独特个例的更大兴趣。”[ 6 ] ( P70 - 71)

随后, 豪泽尔提出了他对于心理学与艺术史关系的理解。他认为, 对艺术的心理学分析是有所价值的, 但最终要依靠社会学, “要解释一种风格倾向在整个一代人或一个历史时期的盛行, 必须设想一定的社会历史环境偏爱一定的心理反应, 或者说, 在不同的时代存在着特定的对现实的心理态度得以成功并赢得支持的不同的社会。”[ 6 ] ( P169)应该说, 这一论断很有道理, 因为艺术是多种因素的复合整体, 心理学的分析只属于某个方面, 不能以偏概全, 更不能惟一, 只有从多方面、多角度对艺术作考察, 并且厘清它们之间的关系, 才能更科学地把握文艺现象。

很显然, 豪泽尔对艺术史研究方法的理解是多元论的。我们知道, 艺术中有审美的因素, 也有非审美的因素。社会学、心理学的方法关注的不是前者, 但并不意味着豪泽尔轻视社会学、心理学的方法, 因为他并不认为, 艺术中的审美因素就一定比非审美因素重要, 反之亦然。所以, 豪泽尔主张各种方法要各司其职, 不能越俎代庖。它们各有自己的有效性, 也各有局限性。所有的这些均反映了豪泽尔希望在形式主义与社会学、心理学, “内部研究”和“外部研究”之间进行综合调解的良苦用心。

综上所述, 可以看出, 豪泽尔的理论的最大贡献在于: 第一, 抛弃了传统艺术社会学的机械他律论模式, 既主张艺术对社会环境的依赖性, 又不陷入单向因果论, 时刻提防庸俗社会学的陷阱。第二, 坚持了艺术形式自身的自律性, 坚持审美价值与非审美价值的区别, 从而恰当地划定了文艺研究社会学、心理学方法的限度。无论是在本体论还是在方法论上, 豪泽尔都坚持了一种辩证批判、多元融合的立场。



三、豪泽尔艺术社会学理论的现代意义



近些年来, 文艺界围绕着“身体写作”、“越界、扩容”、“日常生活审美化”、“文化研究”、“重建文艺社会学”、“文学理论是否会消亡?”、“文学研究与文化研究的关系”、“文学研究能否走向文化研究?”等一系列问题展开了探讨、论争, 观点各异, 意见纷纭, 至今尚未取得共识。其实, 这些争论归根到底无非是: “当代语境下中国文艺学如何建设与发展”? 在此意义上, 笔者以为, 豪泽尔的艺术社会学理论由于包含着辩证批判性、多元综合性等品质, 所以它应该能够回应和阐述当下学界的争论, 对文艺学建设和发展具有一定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首先, 豪泽尔的理论是艺术社会学中辩证批评派的一支, 批判性自然是其不可缺少的核心观念。目前文艺学界的诸多争论说明了研究者对现有状况的失望, 怎么办? 只有通过不断的批判, 才能以新的研究方式、理论范式来完善乃至取代传统的研究模式、理论范式, 最终达到推动学科向前发展的目的。当下对文艺学学科建设与发展的争鸣之所以产生, 除了中国处于社会转型时期这一客观的原因外, 更根本的原因还是文艺学研究日益与现实生活相疏离, 成为一小部分圈子里人的自娱自乐, 而未能起到应有的作用。

有学者一针见血地指出: “文艺学研究与公共领域、社会现实生活之间曾经拥有的积极而活跃的联系正在松懈乃至消失”, “文艺学原有的一套概念、理论已经不能完全适应现实的需求, 需要改造。”[ 7 ] ( P76)既然传统的研究方法, 理论范式已经失去它应有的阐释力, 无法适应并满足社会现实发展的需要, 那么, 产生危机并最终被新的方法、理论范式所取代的命运就必然不可避免。所以, 批判性是文艺学不可或缺的内在品质, 是其不断发展的精神支柱。而这种批判精神在豪泽尔的理论中体现的非常明显。它显然有对马克思主义、法兰克福学派等多种理论营养的批判汲取。在某种程度上, 或许可以说, 豪泽尔是抱着一种批判理念创立了这种辩证批判, 多元融合的理论。而它也理应成为文艺学建设与发展的精髓, 而且它和钱中文等学者所倡导的“新理性精神”、知识分子批判现实的“人文精神”是相一致的。

其次, 豪泽尔的理论还主张研究方法的多元综合性, 这也符合文艺学研究及学科发展的趋势。在批判的同时, 如何协调对立与矛盾, 这就需要保持辩证综合的思维模式,各种研究方法取长补短, 在有机综合中求得发展。纵观近几年的争论, 我们似乎总是局限在一些大而空虚的问题上, 比如“文学及审美是否应该成为文艺学的惟一研究对象”、“文艺学学科边界能否扩大”等。事实上, 随着社会时代的发展, 经典意义上的“文学性”、“审美性”等也发生了巨大变化, 对这些已经发生变化而短期内又无法定论的问题, 我们不宜采取非此即彼的思维模式, 而应该采取辩证综合、亦此亦彼的思维模式, 通过多元的研究, 建设多维形态的文艺学。豪泽尔的高明之处在这点上也有所体现, 如他对社会学批评、心理学批评、美学批评坚持了一种辩证多元的思维态度, 既肯定它们长处, 又指出它们的不足, 而不是一味排斥一种, 拔高另外一种。从实际上看,他是试图把三者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将审美因素、心理因素和社会文化因素融合为一体。因此, 他的理论完全可以成为当下文艺学研究和发展的一种理论参照。

总之, 我们研究和发展文艺学, 应该广为撷取各家精华。不论是结构主义的, 经验主义的、精神分析的还是批判辩证的, 不管是古今的还是中西的方法与理论, 都应该加以批判继承, 辩正吸收, 从而化为自己的血肉。这既是现实文学艺术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人们对中国文学理论未来多元化发展的期待和诉求。



参考文献:

[ 1 ] 现当代西方文艺社会学探索·代序[ G]. 张英进、于沛编. 福建: 海峡文艺出版社, 1987.

[ 2 ] 周平远. 重建文艺社会学三题[ J ]. 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 , 2005, (1).

[ 3 ] [美] 魏伯·司各特. 西方文艺批评的五种模式[M ]. 蓝仁哲译. 重庆: 重庆出版社, 1983.

[ 4 ] [美] 阿诺德·豪塞尔. 艺术史的哲学·前言[M ]. 陈超南、刘天华译. 北京: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92.

[ 5 ] [美] 阿诺德·豪塞尔. 艺术史的哲学[M ]. 陈超南、刘天华译.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92.

[ 6 ] [匈] 阿诺德·豪泽尔. 艺术社会学[M ]. 居延安译编. 上海: 学林出版社, 1987.

[ 7 ] 童庆炳. 再谈文化诗学[ J ]. 暨南学报(人文社科版) , 2004, (2).



Hauser’s Artistic Soc iology Theory and It’sM odern S ign if icance

PENG Haiyun

(Department of Chinese, Nanchang University, Nanchang 330031)



【Abstract】Arnold Hauser is a Hungarian scholar. His artistic sociology theory is a critical dialectical theory.

It dialectical critically inspected the comp lex relations between art and social, the famous art and social“inter2action”. Meanwhile, it also art historical research methods of sociology, p sychology, aesthetics etc. intend tomade organic comp rehensive analysis among them, affirmed their achievements, and also pointed out their shortcomings, in an attemp t to aesthetic factors, p sychological and cultural factors for the integrated study.

Hauser’ artistic sociology theory , because of dialectical critical, multip le integrated quality, unique, So it can respond and described the current context of the literature and art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L iterary Studies on the construction of p rominent theoretical and p ractical significance.



【Key words】Hauser; artistic sociology; interaction; diversity; p ractical significance



作者简介:

彭海云, 男, 江西莲花人, 南昌大学中文系2006级研究生; 主要从事文艺社会学、文艺美学研究。


责任编辑: 李灵灵

文章来源: 《中山大学研究生学刊(社会科学版)》 2007年第4期   
转载自《中国社会学网》[http://www.sociology.cass.cn]




欢迎光临 民俗学论坛-中国民俗学网 (http://chinafolklore.org/forum/) Powered by Discuz! 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