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ard logo

标题: “走出去”与遗产保护 [打印本页]

作者: folkman    时间: 2010-6-19 15:23     标题: “走出去”与遗产保护

                                          “走出去”与遗产保护
                                        [ 来源:中国民族报 | 更新日期:2010-06-18]


                                                  王婧姝 实习生陈玉凤 采访整理

  主持人语:

  “走出去”,是保护与发展我国民族文化遗产的重要手段之一。实践证明,民族文化“走出去”,在让世界感受中国民族文化巨大魅力的同时,也提高了我国各民族的自信心和自豪感,进而更有热情地保护与发展民族文化遗产。

  2009年,国务院专门召开的全国少数民族文化工作会议明确提出,“要切实增加少数民族文化在国家对外交流中的比重”,“打造一批少数民族文化对外交流精品,巩固少数民族文化对外交流已有品牌,进一步提升少数民族文化的国际影响力”。最近,国家民委更加重视民族文化的对外交流工作。抓住这些机遇,使民族文化更好地“走出去”,是当前摆在民族文化工作者面前的重要课题。

  今天,请各位专家、学者及实践者主要就以下几个题目发表意见和看法: “走出去”与民族文化遗产保护之间是什么关系,民族文化“走出去”的优势与困难是什么,民族文化应该如何更好地“走出去”。

  韦荣慧

  “走出去”可以提升人的文化自觉

  王晓望(北京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从江文化绘图”项目负责人):

  我们往往会从别人身上看到自己,因此,只有在对照中,文化才会显出差异。走出自己的文化圈,我们可能会对自己的文化异常敏感起来,这就是参照物的作用,也是在全球化的大环境下,每个人对自我身份认同产生焦虑的原因。很多人都有这样的体会:在异国他乡才会深切意识到自己是中国人,才更急于了解作为中国人所应具备的文化内涵。从这个意义上讲,“走出去”无疑可以提升人的文化自觉。

  当然,文化的同质化趋势也是我们在全球化过程中不能避免的问题,尤其是目前尚处于相对弱势的少数民族地区,“走出去”在现阶段可能更多地是去了解那些已经在别人身上发生的问题,获得一种“国际视野”,尽可能地保护自己的文化,避免重蹈覆辙、有了物质失了魂。

  “走出去“可以拾回对民族文化的自信心

  陆朝金(广西南丹县里湖白裤瑶博物馆馆长):

  “走出去”可以使文化主体群面对更广阔的天地,在别人面前展现自己民族的文化,拾回对自己民族文化的自信心。我们广西南丹县里湖白裤瑶博物馆建馆5年来,在中国民族博物馆和广西民族博物馆的指导支持下,带着白裤瑶民俗文化在国内外进行了多次展示,在法国巴黎展演白裤瑶粘膏画艺术时,有人就现场称之是“穿越时空的艺术”,我们为白裤瑶人有这样的艺术而自豪,这就转化为民族文化保护和发展的一种动力。

  民族文化“走出去”是有选择的出去,所以只能以点带面,但很多民族民俗文化往往很难以点带面地展示。因为很多民族民俗文化都是在细节上体现出其文化艺术的精髓。还有在选择展示文化主体群的文化时,有可能不是这个文化主体群自己选择的,这样可能会使他们对自己的传统文化产生怀疑或排斥。

  “走出去”增强了我的责任感

  刘星(北京琉璃工艺传承人):

  母亲怕祖传了六代的料器手艺失传,在我们很小的时候便向我们传授,起初我和哥哥都不愿学,感觉很枯燥,但还是继承了下来,如今已经有20多个年头了。我们一直把它当做一种谋生的手段,没料到居然会上升到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层次,更没有想到这门小小的手艺居然有一天也能走出国门向世界展示它的风采。

  2008年,我跟随中国民族博物馆去法国参加了“多彩中华”展示活动,这是我第一次出国,也是我的作品第一次“走出去”,在法国引起了不小的轰动。当地很多政府官员、市民都来参观,对我的作品特别感兴趣。有的人找我订做,一些媒体也竞相采访,这些都让我感到十分诧异和喜出望外。以前只是考虑到应该继承母亲的手艺,不让其失传,而现在我是代表北京、代表祖国来展示中华民族的传统手工艺。通过“走出去”,我对自己的小手艺有了新的认识,这门手艺不仅仅是个人的、家族祖传的,也是中华民族的文化记忆。从此之后,我便有了一种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对工艺品的定位也从以追求经济目标为主转向了义务保护国家“非遗”。

  更多的人了解了“非遗”,才会有更多的人来保护它

  其其格(内蒙古锡林郭勒盟副盟长):

  我认为,仅仅靠本民族的专家、学者和传承人来挖掘、研究、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是远远不够的,应该将其发扬光大,让更多的人欣赏了解它,这样才会有更多的人来保护它。这些年中国民族博物馆在国外举办的“多彩中华”展览,是一种很好的保护文化遗产的方式。将56个民族的传统文化带出国门,通过各种文艺形式来表达和传达,当得到了外国观众的认可之后,民族文化的承载者们就会希望这种好的东西能够留下来。

  此外,保护各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需要本民族传承人的不懈努力,也需要政府的大力鼓励和提倡,以及提供充足的资金,需要社会各职能部门和民间团体积极参与其中,这样,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才有自身生存的价值。

  在向世界传达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的同时,传承人们增强了本民族的民族自豪感和自尊心,而且在国外,我们深刻意识到各民族之间团结的重要性。我们虽然不是同一个民族,但都是在努力展示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是同一件有意义的事情。

  “走出去”的是有深厚文化底蕴的民族文化

  王东旭(北京东韵民族艺术博物馆):

  改革开放以来,民族文化以各种形式 “走出去”,已经取得了很大成就。那么,今后如何进一步“走出去”,以什么样的心态和形式“走出去”?回顾改革开放以来民族文化“走出去”的状态,多是被动地被外国人邀请组团出国,而那时的历史条件(我们视为“走出去”的初级阶段),只要出去便是好事,不计较其它,因而多以热闹的歌舞、漂亮的服饰为主要形式,外国人对中国的认识也处于表面肤浅的初级阶段。所以,在展览设计、活动安排方面,多以外国人的思维方式、美学观点、商业利益等因素为目的而策划、实施各类具有文化色彩的活动。我们的选择很有限。

  现在不同了,中国强大了,国际地位提高了。外国人对中国民族文化的关注度也有了很大的提高,对更深层次的文化需求也大幅增加。我们的境界也有所提高,宝贵的民族文化遗产,不再只是属于哪个民族,也不只是属于中国,而是属于全人类的。我们要以这样充满自豪的心态“走出去”。我们要以平等、相互尊重的态度与世界交流,并主动推出要弘扬的思想和精神,突出主题。告诉世界我们的祖先创造了这样伟大的文化,他们对天地、宇宙的认识,他们对人性、爱情的认识以及他们的喜、怒、哀、乐和生活情趣,他们崇拜什么、期盼什么。让世界逐渐理解中华民族为什么是伟大的民族。古老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一旦与现代的科技结合,必将产生不可阻挡的力量。这应该成为我们“走出去”的基本心态。
作者: 英古阿格    时间: 2010-8-16 20:21

走出去,请进来。二十年前的口号,现在走了两个极端。进来的反客为主,出去的反把自己的丢失了。
作者: 后溪男孩    时间: 2010-8-18 10:20

引用:
原帖由 英古阿格 于 2010-8-16 20:21 发表
走出去,请进来。二十年前的口号,现在走了两个极端。进来的反客为主,出去的反把自己的丢失了。
关键是只知道要走出去,不知道要去哪里!没有目标地走出去,不迷失才是本事!
作者: 张润平    时间: 2010-8-18 12:11

走出去,不知道要去哪里;请进来,又安排不准座位,大都是瞎闹腾。




欢迎光临 民俗学论坛-中国民俗学网 (http://chinafolklore.org/forum/) Powered by Discuz! 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