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文献:
1 [美]马文•哈里斯著,李培茱、高地译:《文化人类学》,东方出版社1988年8月版,页14。
2 荣观藑:《文化人类学知识与考古学研究》,陕西《史前研究辑刊(1988)》。
3 Fritz Graebner. General Editor’s Christopher Winters: International Dictionary of Anthropologists. Garland Publishing. New York & London. 1991.P. 247.
4 Diffusion. Molly Raymond Mignon 1993 Dictionary of Concepts in Archaeology. Greenwood Press. P. 132,134.
5 《大百科全书 考古卷》考古学基本概念和理论:考古学文化、文化圈、文化传播三者都是从文化人类学移植过来的,其中文化圈和文化传播论两条是传播论派的主张。
6 安氏后来对中国文化西来的观点有所纠正。他曾强调仰韶文化经过商代直至今天,在人种和文化上是连续发展的。见《大百科全书 考古学卷》安迪生条,中国大辞典出版社,1986年8月版页18。
7 原书1991年5月上海文艺出版社再版时易名为《文化的传播》。
8 容观藑:《考古学走与人类学相结合的道路——再论文化人类学知识与考古学研究》,南京《东南文化》1993年第3期。
9 潘雄:《试以民族学的文化历史法研究南方民族史的局限性——兼与“中国南方民族与骆越同源说”商榷》1985年6月,未刊稿。
10 W. Schmidt 1939 The Culture Historical Method of Ethnology. New York: Fortuny. Pp.9-10.
11 《中国大百科全书 民族卷》中百越的《越》条,骆越的后裔——《越人》条,页518-519;潘雄:《骆越非我国南方诸族先民考》,《史学集刊》1984年第2期。
12 Kenneth Katzner: 《世界的语言》,北京出版社,1980年页5。
13 Sir Crafton Elliot Smith, General Editor’s Christopher Winters; International Dictionary of Anthropologists. Garland Publishing. New York & London. 1991.P. 644.
14 [英]Mary Douglas著,蒋斌译:《原始心灵的知音——伊凡 普里查》(当代学术巨著大系)台北允晨文化实业有限公司1982年12月版页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