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中小学民俗教育的再思考
[打印本页]
作者:
恩施土家
时间:
2010-6-13 15:01
标题:
中小学民俗教育的再思考
田老师说:我们强调的中小学中的民俗教学,是指:
1,文史教学中把学校所在地域的民俗传统加以传承,学习承担一部分民俗文化传承的责任,尤其是对于当地民间文学与民间艺术的传承方面,学校的传承是很重要的;
2,另外,中小学文史教学应该把分析其中的民俗内涵当做重要的内容来做,如鲁迅的《社戏》《祝福》;
3,民俗观念的建立:尊重传统,尊重民间价值,培养一种健康的人生态度。等等
我觉得这些内容随着课程改革的推进,应该会逐步渗透到中学的文史教育中来的,我想其中最关键的因素有几点:
1、中学的课程评价标准应该更新、在应试的课程中加入这种本土的民俗课程,可能中考会是一个突破口,地方命题(一般是县市统一),那么就有可能加入本土民俗的相关内容作为考试范围;原来我们都有过乡土教材,但大多数是市教育局自己写的简单的地理人文介绍,并没有针对民俗文化,我想以后引进专家学者进入中学民俗教育研究这一块很重要,而且要让地方教育机构认识到它的价值所在。
2、民俗课程本身的实施,民俗教材的编写,以及民俗师资队伍的建设这一系列问题都应该有一个系统的工程(暂且叫工程,人文科学用工程还是有点忌讳),教育部发文件,各级教育厅局制定统一的课程实施计划,例如:先在条件成熟的地方做试点,然后逐步推广等等。
3、大学中文系(特别是师范类)民俗学的开设是很重要的一环,以后从事中学语文教育,文史教育的这些师资后备军,必须要有这方面的意识,更要有这方面的素养,(因为现在本科生上民俗课兴趣都不是很大,用孙老师的话说,“感觉他们很漠然”)这也应是系统工程的一部分。
由此,我认为中学民俗教育是上至教育部,下至县市教育局,各初级中学高级中学,各大高校以及各路专家,各位在职或即将在职的中学文史老师共同的责任,系统工程,联动机制,才会出效果。
联动机制 做起来可能还是有难度,就像非遗系统工程一样。
我想我们现在要做的是每个单位,每个相关的个人都有这个意识,条件是创造出来的,同样,环境也要靠我们共同来营造。如果从钟老开创中国的民俗学算起,民俗学科在中国的发展也就近百年的历史,我们只有去做,才会留下一点东西给后代,给历史。
面对前辈们创造出来的学术遗产,我们如何传承?我想民俗教育是一个重要渠道。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心向往之。
欢迎光临 民俗学论坛-中国民俗学网 (http://chinafolklore.org/forum/)
Powered by Discuz! 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