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迷思”有待于解释,谜语亦然。加拿大批评家弗莱撰有《咒语与谜语》一文,认为英文中谜语(riddle)一词和“解读”(read)一词来源于同一词根,所以我们说“解谜”(read a riddle)就象说“唱歌”(sing a song)、“讲故事”(tell a tale)一样自然而然。正如咒语与音乐密切相关,谜语则与图像有不解之缘,诸如暗号(ciphers)、离合诗(acrostics)、谜画(rebuses)、具象诗等,还有那些突出文学的视觉特性的作品。任何一幅需要用语言来注解的图画也都可以说是图形谜语。基于这一认识,弗莱还强调了象形字与中国汉字本身就包容着大量的解谜要素。“咒语和谜语表明如下事实:文学因为其同节奏和意象的密切联系,乃成为介于音乐和绘画艺术之间的中介。”“谜语表明了人类心灵之中视知觉能力与概念能力之间的联系。”(3)如果我们从思维与认识的发展角度来看,还可以发现咒语和谜语同神话世界的关系是不尽相同的。咒语是法术思维的语言表达,而谜语的设置和解答却分明显示着理性思维从法术思维中脱胎而出的轨迹。行咒术的巫师凭藉其自信就能确保咒语的神秘法力,而猜谜人必须调动足够的智力才能在视觉意象与概念逻辑之间建立起认同关系。咒语直接来自一种由神秘名称和神秘存在所构成的神话宇宙,巫师正是从那个宇宙中汲取魔力并施之于物的。诗人是巫师的合法继承人,他们利用语言的法术来再造那个具有魔力的宇宙,而不是去探索其究竟。后一任务正是谜语所要做的。解答问题是另一种控制事物的方式,即概念的掌握、理性的掌握。思想家和哲人是猜谜活动的合法继承人。希腊神话中猜破女妖斯芬克斯谜语的英雄俄狄浦斯,实际上先于哲学史上的泰勒斯,应占据西方第一哲人的位置,他所猜破的那个致命的谜语可否看作由神话世界向理性世界转换的伟大界标。(详后)
用泥土作造人之原料,这一母题得到多次强调。构成大地的泥土之所以被赋予创造生命的能量,主要出于农耕文化的下述直观经验:作物从土地中生长出来,土地一定具有孕育生命的潜能。神话中特别提示造人要取用“深渊的泥土”(the clay that is over the abyss),或许是因为深渊代表大地母亲的子宫深处,那里的泥土蕴藏着最充沛的生命能量?
其实,神话概念在西方文明史上也经历了由贬义到褒义的漫长发展过程。美国若吉斯(Rutgers)大学古典学教授洛威尔. 艾德蒙(Lowell Edmunds)在他于90年代初所编的《希腊神话研究法》(Approaches To Greek Myth)一书导言中指出,由于关于神话的理论古往今来层出不穷,所以“神话”的定义也是变了又变。迪廷( Marcel Detiene )在 1981 年所作的《神话的创作》( L'invention de la mythologie)中干脆做出激进的论断说:神话并不存在!神话什么也不是,只是一种可以溯源于神话学(mythology)的知识或学术的建构。这便是18 世纪开端的方特耐尔(Fontenelle)对神话进行的科学研究的见解。后来创造出神话体系的乃是神话中的耻辱感。由于神话乃是宗教、理性或文明的对立面或“他者”(Other),所以神话学的产生便是为了解释耻辱。不仅如此,作为特殊性的希腊神话当然也不存在,希腊神话体系也不存在,这一体系是在现代由解说希腊神话的学科所培育出来的,这门学科在古代只有很少的先驱者,未能形成气候。某些希腊学者如赫卡忒乌斯( Hecataeus)、菲瑞塞德斯(Pherecydes)和希罗多德,开始对口头传说加以系统化,并将它简约为书面文献。自柏拉图起,有了对口传文化的更为系统化的整理和改造。事实上,柏拉图是第一个使用“神话体系”这个词的人,用来指称他所拒斥的那种文化。柏拉图又是第一个写作他自己的神话的人,把改写了的神话整编到哲理对话之中。柏拉图堪称古代神话学的创建者。(11) 从神话的反对者柏拉图为神话学奠基发凡,到这门独立学科的真正诞生,整整经历了两千多年。艾德蒙对神话学“建构”的这种认识,反映着现代知识社会学的一个基本观点:我们过去习惯性的确信不疑的东西,如“知识”“学科”“真理”等,其实都是特定文化氛围和意识形态作用下的一种人为的话语建构。
一个特殊领域的知识,一旦在某种机遇下被建构成为一门“学科”,似乎马上就在舆论和公众心目中获得了合法性。神话学在现代学术与思想史上的建构意义,可以从一部空前规模的神话学史专著中略见一斑。这就是由伯顿.费尔德曼和罗伯特.理查森二人合编的《现代神话学的崛起:1680-1860》一书(Burton Feldman and Rorbert D. Richardson: The Rise of Modern Mythology 1680- 1860, Indiana Univ. Press , Bloomington/London,1972)。两位编者从17世纪末到19世纪中期的西欧及北美思想史中择取了78位学者数百部著作中有关神话的论述,按时代分为三部,每部之中均有导读性的评论,再按国别或学派附上入选的各家著述摘录,使近200 年间西方思想家们的神话观及其演变轨迹得以清晰、概略地展现出来,并为19、20世纪的神话复兴运动的历史渊源提供了极为有益的深层背景透视。书中首位入选者作品为方特耐尔(Bernard Fontenelle,1657-1757)《寓言的起源》。这不仅由于它出现的时间较早,而且也由于它给予现代神话学流下深远影响:方特耐尔初次提出神话的心理学起源问题,并通过初民与儿童的智力对比先于列维-布留尔和列维-斯特劳斯两个世纪就探索了“原始思维”或“野蛮人的心智”这一领域,还有“寓言是初民之物理学”一类警语式发现,用今天的话说就是,神话是作为初民解答世界上的问题而创制的经典性答案。
第8种,女性主义神话学。这是20世纪后期蓬勃兴起的一个流派。侧重批判父权制社会炮制的男性中心的宗教神话,试图透过性别歧视的盲点去重新发掘被遗忘、被遮蔽和被扭曲的远古女神宗教的神话真相。较新的代表性著述有1992年由英国伦敦的潘多拉出版社出版的《女性主义的神话指南》一书,由牛津大学的女教授拉灵顿(C.Larrinton)博士主编,分为6个部分,有19位学者撰文分别运用女性主义的观点重新审视近东、欧洲、亚洲、大洋州、南北美洲的神话传统,以及20世纪的女神崇拜与研究情况。(27)为什么现有的西方神话文本总是把女性放在次等的位置上呢?拉瑞.荷塔多(Larry W. Hurtado)带着这一疑问编出《宗教中的女神与现代争论》(28)一书,期望通过对非西方的宗教传统中女神地位的考察,找到解决问题的线索。与此形成对照的是纽约市立大学亨特学院的女教授贝缇娜.纳普(Bettina L. Knapp)独自撰写的大著《神话中的女性》(29)。她从世界的神话文学中选出九位女性形象—古埃及的伊西丝,巴比伦的提阿玛特,古罗马的狄多,古希腊的伊菲革妮亚,印度的悉多和中国的女娲等,逐一加以剖析,确认她们在所属社会中的价值、能力和在公众心目中的形象,讲述她们如何战斗、领导军队、建立国家、治理大地,以及她们如何经历性别的挑战和身份的危机,并且把这些神话女性同当今社会中的女性相互对比,在历史和现实的参照之中探寻女性命运的未来前景。此外,侧重于考古发现材料的女神研究者,著名的有吉巴塔丝(Marija Gimbutas)、艾丝勒(Raine Eisler)、奥弗拉赫蒂(W.D.O’Flaherty)等人,她们著作丰富而且学术水准很高,已经取得了同男性神话学家相争锋的显赫地位。她们在学界和学界以外都有广泛的读者群(后两人各有一部著作已出版中文译本: 《圣杯与剑》和《印度梦幻世界》),在众多女性读者心目中更是享有崇高的威望。吉巴塔丝以一位考古学家的身份终生从事欧洲史前考古的发掘与研究,先后著有《古欧洲的女神和男神:6500-3500BC》,《女神文明:古欧洲的世界》,《女神的语言》,《活的女神》(30)等一系列图文并茂的巨著。她以考古发现的实物资料为立论基础,提出与父权制文明相区别的“古欧洲”( Old Europe)和“女神文明”(The Civilization of the Goddesses)等概念,显然不同于巴霍芬在书房里闭门造车提出的“母权制”概念。吉巴塔丝试图从时空分布上划出“女神文明”存在的大致范围和传播情况,复原出女神崇拜及其史前艺术表现的象征系统,并尝试破译这种“女神的语言”所传达的宗教信息和文化蕴涵,描述女神文明对后世欧洲主要民族神话和信仰的作用方式和遗留形态。吉巴塔丝的著作目前正在取代19世纪学术明星巴霍芬,成为当代女性主义在文化历史认同方面的又一面旗帜。
⑴ Theodor H.Gaster, Myth, Legend, and Custom in the Old Testament, Harper & Row, Publishers, 1969, pp.806-807.
⑵ Reidar Christiansen, Myth , Metaphor, and Simile, in Thomas A. Sebeok ed. Myth. a Symposium, Indiana University Press, 1974,pp.64-80.
(3)N.Frye, Charms and Riddles, in Spiritus Mundi: Essays on Literature ,Myth ,and Society ,Indiana University Press,1976,p.124.
(4)(5)克雷默(S.N.Kramer):《苏美尔神话》(Sumerian Mythology),美国哲学学会,费城,1944 年,第70-71页。
(6)参看墨林.斯通(Merlin Stone)《天堂文书》(The Paradise Papers)(1976),该书同年在美国纽约出版时改名《上帝为女性时》(When God Was A Woman), New York: Harcourt Brace Jovanovich, 1976。洛佩兹-考沃(Lopez-Corvo),把《创世记》的夏娃形象解释为“女性受虐狂特征”的原型,该神话给女性带来一种消极的自我形象。首先,确定一位男性上帝,其次“他”造男人在先,为的是造女人。这就从生理上剥夺了女人的现实性。洛佩兹-考沃还对墨林.斯通的“上帝曾为女性”假说提出批评:上帝并不只在过去是女性,难道现在就不是吗?“如果上帝是从原始的男人组织所炮制出的,那就一定是男性上帝;而未来的上帝,以生理学的真实和逻辑力量为基础,建立在女性的成熟和觉醒之上,那就一定是一位女性上帝。” 鉴于此,她的书名为《上帝是女性》( God is a Woman), Northvale, N.J.: Jason Aronson, 1997。
(7)亚当的肋骨能化为女人,这表明他不只是男性。 关于亚当的双性同体特征的原型意义,参看弗莱(N。Frye)《神力的语词:《圣经》与文学再探》(Words With Power),企鹅丛书1992年版,第271页。
(8)加斯特(Theodor H. Gaster)《旧约中的神话,传说与民俗》(Myth, Legend ,and Custom in the Old Testament),哈泼公司,纽约, 1969年版,第8-19页。
(9)克雷默(S.N.Kramer):《历史始于苏美尔》(History Begins at Sumer) ,双日公司,铁锚丛书1959 年版,第104页。
(10)胡克(S.H.H ooke):《中东神话》(Middle Eastern Mythology),企鹅丛书1963年版,第30页。
(11)Lowell Edmunds ed., Approaches To Greek Myth,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 1990,p.1. (12)费尔德曼等:《现代神话学的崛起》,印第安那大学出版社,1972年,第xxii页。
(13)韦勒克、沃伦:《文学理论》,刘象愚等译,三联书店,1984年,第206页。
(14)参看《现代神话学的崛起》中谢林著作英文节译,第322页。有关中国无神话 的见解,可参看《德国思想家论中国》,江苏人民出版社,1989年,第135-174页。
(15)杭柯:《神话界定问题》,阿兰.邓迪斯编《西方神话学论文选》, 朝戈金等译,上海文艺出版社,1994年,第63-65页。译文略有改动。
(16)麦克思。缪勒:《比较神话学》,金泽译,上海文艺出版社,1989年,第68页。
(17)参看叶舒宪《英雄与太阳》,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1年,第三章。
(18)温德尔:《女性主义神学景观》,刁承俊译,三联书店,1995年,第45页。
(19)P.Wheelwright, The Semantic Approach to Myth, in T.A.Sebeok ed., Myth. A Symposium, Bloomington and London: Indiana University Press,1974,p.154-168。
(20)西格尔(R.A.Segal)编:《神话与仪式理论文选》(The Myth and Ritual Theory:An Anthology)1999。
(21)R.M.Dorson,The Eclipse of Solar Mythology,in T.A.Sebeok ed., Myth. A Symposium, Bloomington and London: Indiana University Press,1974,p.25-63.
(22)坎贝尔:《千面英雄》(The Hero with a Thousand Faces),纽约,1956,第355页。
(23)Dorothy Eggan, The Personal Use of Myth in Dreams, in T.A.Sebeok ed., Myth. A Symposium, Bloomington and London: Indiana University Press,1974,p.107-121.
(24)高克斯:《俄狄浦斯,哲人》(Odipus,Philosopher),波特(C.Porter)英译本,斯坦福大学出版社1993年,第140页。
(25)列维-斯特劳斯:《乱伦与神话》,叶舒宪译,《神话-原型批评》,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87年,第233-243页。
(26)参看叶舒宪编《结构主义神话学》,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88年,第127-144页。
(27)C.Larrinton,ed., The Feminist Companion to Mythology, London: Pandora Press,1992,p.ix.
(28)L. W. Hurtado,ed., Goddesses in Religions and Modern Debate, University of Manitoba, 1990.
(29)Bettina L.Knapp, Women in Myth, 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Press,1997.
(30)M.Gimbutas, The Goddesses and Gods of Old Europe:6500-3500BC, 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1982. M.Gimbutas, The Civilization of the Goddesses, San Francisco: Haper & Row,1991. M.Gimbutas, The Language of the Goddess, San Francisco: Haper & Row,1989. M.Gimbutas, The Living Goddesses, 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1999.
(31) W.G.Doty, Mthography, The University of Alabama Press, 1986.
(32)R.A.Segal, Theorizing about Myth, Amherst: University of Massachusetts Press,1999.
(33) P.Stambovsky, Myth and the Limits of Reason, Amsterdam: Rodopi B.V.,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