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ard logo

标题: 新出版的英文传记收入郭沫若、黄现璠、顾颉刚等人(原创) [打印本页]

作者: 周公民    时间: 2010-6-12 07:18     标题: 新出版的英文传记收入郭沫若、黄现璠、顾颉刚等人(原创)

2010年5月7日,国际著名出版发行公司“General Books LLC”编辑出版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历史学家》(英文版,英文书名《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Historians》,国际书号总号13:9781155788609,分号10:1155788605),内收黄现璠(Huang Xianfan)、郭沫若(Guo Moruo)、季羡林(Ji Xianlin)、顾颉刚 (Gu Jiegang)、翦伯赞 (Jian Bozan)、朱谦之(Zhu Qianzhi)、杨继绳(Yang Jisheng)、薛宗正(Xue Zongzheng)(按书封面英文名和收入内容先后顺序排名)等一批弛名世界的史学大家。除封面列名之外,书中还收有柳诒徵、白寿彝、李文海、孟宪实、易中天、王立群等人传记。现按收入人物先后顺序简介部分学者略历如下:

[attach]10863[/attach](英文版《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历史学家》封面图)


黄现璠(Huang Xianfan,1899.11.13~1982.1.18),中国现代著名历史学家,民族学家,人类学家,民俗学家,教育家,中国现代历史学界“无奴学派”开创者,中国现代民族学奠基人之一,中国第一个民族学派“八桂学派”的创始人,壮族史学奠基人。原名甘锦英,广西扶绥县人,壮族。早年在北京师范大学攻读史学9年(1926 ~1935),毕业后赴日本留学于东京帝国大大学院,深造东洋史。1937年回国后,历任广西大学、中山大学、国立桂林师范学院、广西师范学院(现广西师范大学)等大学史学教授,为壮族首位大学教授,终身讲授史学。1949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被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相继任命为中央民族访问团广西分团副团长、中央对外文化联络委员会委员、“广西少数民族社会历史调查组”副组长;并先后当选为第一届全国人大代表、全国人大民族委员会委员、第一届中国人民对外文化协会理事。1957年反右运动中,受到批判,1958年2月1日,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做出决议:“罢免费孝通、黄现璠、欧百川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民族委员会委员职务”,因此被错划为中国历史学界头号大右派。1979年平反后,先后兼任第一届中国民族学研究会(后改名为中国民族学学会)顾问、《中国大百科全书•民族》编辑委员会委员、第一届中国西南民族研究学会顾问、第一届中国百越民族史研究会副会长、第五届全国政协委员。1982年病逝于桂林。黄现璠对中国史学的重要贡献主要表现在几个方面:一、1932-1934年出版的黄现璠主撰《中国通史纲要》(三卷,合著),为20世纪冠名《中国通史》的第一部通史巨著,达百万馀言,开拓意义斐然。二、1936年出版的黄现璠著 《唐代社会概略》,为20世纪第一部关于唐代社会史研究的专著,多次再版重印。三、1936年出版的黄现璠著《宋代太学生救国运动》,为20世纪第一部关于学生运动的专著,多次再版重印。四、1957年出版的黄现璠著《广西僮族简史》,为壮族有史以来第一部论述壮族历史文化的专著,从而被史学界称为壮史之父。五、1981年黄现璠推出的《中国历史没有奴隶社会》,为20世纪第一部论证中国历史没有经历过奴隶社会的专著,勇于向以郭沫若为代表的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发起了挑战,从而开拓出中国历史学界的“无奴学派”,故被学术界尊奉为“无奴学派”导师。六、1988年出版的黄现璠遗著《壮族通史》,为中华民族史上第一部壮族通史。七、在古史研究上,黄现璠是最早突破王国维的二重证据法而建立“三重证据法”的学者之一,从而形成“黄氏三重证据法”(指黄现璠将文献史料、考古史料、口述史料三者结合起来的治史法),这对中国史学研究证据法的突破意义重大。
[attach]10896[/attach](黄现璠)


郭沫若(Guo Moruo,1892.11.16~1978.6.12),中国现代著名革命家,社会活动家,无产阶级文学家、诗人、剧作家、考古学家、思想家、古文字学家、历史学家,中国新诗的奠基人,马克思主义史学在中国的最早传播者之一,1949年后被官方钦定为继鲁迅之后革命文化界的领袖,中国共产党党员。四川省乐山县观娥乡沙湾镇人,原名郭开贞。1914年春赴日本留学,先学医,后从文。毕业于日本九州帝国大学医科。1923年后开始系统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提倡无产阶级文学。1926年参加北伐,任国民革命军政治部副主任。1928年因受蒋介石通缉,旅居日本,从事中国古代史和古文字学的研究工作,著有《中国古代社会研究》、《甲骨文字研究》。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回国,任军事委员会政治部第三厅厅长,后改任文化工作委员会主任,团结进步文化人士从事抗日救亡运动。1941年“皖南事变”后,他写了《屈原》《虎符》《棠棣之花》《孔雀胆》《南冠草》《高渐离》六部历史剧和战斗诗篇《战声集》以及杂文《甲申三百年祭》(该书后被定为中共整风学习文件)。1948年当选南京国民政府中央研究院第一届院士,但他拒绝了这个头衔。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历任政务院副总理、文化教育委员会主任、中国科学院院长、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副委员长、中国文联主席、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首任校长。曾获加强国际和平斯大林国际奖、匈牙利科学院院士和保加利亚科学院名誉院士称号。1978年于北京逝世。郭沫若于史学研究上的成果主要有1930年出版的《中国古代社会研究》和1952年 2月 出版的《奴隶制时代》,属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领域影响深远的两部史书。由于郭沫若非史学专业者,又习惯于用文学手法撰述史著,欠缺严谨,因而其著不乏漏洞百出、自相矛盾之处。郭沫若史学到底属科学的马克思主义史学,还是属教条主义史学,目前在史学界的看法一分为二。尽管如此,郭沫若在古文字学和无产阶级文学领域的成就,则广为世人认同。
[attach]10897[/attach](郭沫若)


季羡林(Ji Xianlin,1911.8.6~2009.7.11),中国现代著名语言学家、文学家、教育家、社会活动家,翻译家,散文家、史学家,中国共产党党员。字希逋,又字齐奘。山东省清平县(现并入临清市)人。1930年考入清华大学西洋文学系,专攻德文。1935年9月赴德国读研究生,在哥廷根大学梵文研究所主修印度学,学梵文、巴利文、南斯拉夫文,选修英国语言学、斯拉夫语言学,1941年获博士学位。1942年任哥廷根大学汉学研究所教员。二战终结后的1945年10月回国,历任北京大学教授、东方语言文学系主任。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历任北大东语系教授兼系主任、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委员、北京大学副校长、北京大学南亚东南亚研究所所长、中国社科院南亚研究所所长、中国文化书院院务委员会主席。曾当选为第二、三、四、五届全国政协委员,第六届全国人大常委,中国外国文学会副会长(1978年)、中国南亚学会会长(1979年)、中国民族古文字学会名誉会长( 1980年)、中国外语教学研究会会长(1981年)、中国语言学会会长(1983年)、中国敦煌吐鲁番学会副会长(1983年)、中国史学会常务理事(1984年)、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副会长(1984年)、中国作家学会理事(1985 年)、中国比较文学会名誉会长( 1985年)、中国亚非学会会长。季羡林的史学研究成果主要反映在《中印文化关系史论丛》(论文集,1957)、《印度简史》(1957)、《文化交流的轨迹——中华蔗糖史》(2000年)以及主编的《东方语言学史》(1997)、《印度古代文学史》(1997)等论著中。
[attach]10898[/attach](季羡林)


顾颉刚(Gu Jiegang,1893.5.8~1980.12.25),中国现代著名历史学家、民俗学家,中央研究院院士。古史辨派代表人物,中国历史地理学和民俗学的开创者之一。原名顾诵坤,字铭坚,江苏苏州人。1913年考入北京大学预科,1920年北京大学哲学门本科毕业,先后任教于北京大学、厦门大学、中山大学、燕京大学、云南大学、齐鲁大学、中央大学、复旦大学、社会教育学院、兰州大学,同时兼任北平研究院历史组主任、燕京大学历史系主任、齐鲁大学国学研究所主任、兰州大学历史系主任,曾主编《中山大学语言历史研究所周刊》、《燕京学报》、《禹贡半月刊》、《边疆周刊》、《齐大国学季刊》、《文史杂志》等。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历任中国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研究生导师,中国民间文艺研究会副主席,第二、三届全国政协委员、全国政协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第四、五届全国人大代表。顾颉刚受胡适在新文化运动中倡导的“整理国故”思想的影响,从20世纪20年代起即从事中国历史和古代文献典籍的研究和辨伪工作。主张用历史演进的观念和大胆疑古的精神,吸收近代西方社会学、考古学等方法,研究中国古代的历史和典籍。与钱玄同等发起并主持了古史辨伪的大讨论,又广集当时的研究成果编成《古史辨》八册,形成了“古史辨”派。顾颉刚在其研究中提出了“层累地造成的中国古史”的观点,认为时代越后传说的古史期越长,周代时最古的是禹,到孔子时有尧、舜,到战国时有黄帝、神农,到秦朝有三皇,汉代以后有盘古,古史系统的形成,主要出于战国到西汉的儒家之手。他以疑古辨伪的态度考察了孔子与六经的关系,指出孔子的“正乐”与社会上没有关系,批评梁启超把孔子说得太完美;断定六经决非孔子“托古”的著作,六经没有太大的信史价值,也无哲理和政论的价值;否定了儒家利用六经(尤其是利用《尚书》)编成的整个古史系统。同时还提出,必须打破中国古代民族只有一个、地域向来一统的观念,以及古史人化、古代是黄金时代等观念。这些观点今天看来虽不尽正确,但在当时却具有反封建、反对经学偶像的意义,在史学界产生过广泛影响。顾颉刚除所编《古史辨》之外,传世史学论著还有《汉代学术史略》、《秦汉的方士与儒生》、《尚书通检》、《中国疆域沿革史》、《史林杂识》等。1971年他开始担任“廿四史”和《清史稿》的总校工作,1977年完成,先后由中华书局出版。
[attach]10899[/attach](顾颉刚)


翦伯赞(Jian Bozan,1898.4.14~1968.12.18),中国现代著名马克思主义历史学家、社会活动家,中国共产党党员。湖南桃源人,维吾尔族。1916年考入北京政法专门学校,后转入武昌商业专门学校。1924年赴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留学。1926年回国后南下广东参加国民革命军,参与北伐战争。大革命失败后,在历史学家吕振羽等人影响下,开始用马克思主义观点潜心研究中国社会和历史问题。1937年5月中国共产党。此后,在中共的领导下,他长期从事统一战线、理论宣传和史学研究工作,为我国马克思主义历史科学的建立做出了重要贡献。他撰写的《历史哲学教程》,宣传历史唯物主义,阐明了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半封建性质;他撰写的《中国史纲》,则用马克思主义观点,剖析了商、西周、春秋时期的社会性质,以及我国自战国至秦汉社会性质的转变,在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领域是一部影响深远的史书。1949年后,翦伯赞致力于马克思主义史学建设,首先发起编纂了两千多万字的《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并亲自主编了其中的《戊戌变法》和《义和团》两个专题。同时他还与范文澜、胡华等人合著出版《中国历史概要》一书。从1961年春开始,他兼任全国高等学校历史教材编审组组长,主编通用教材《中国史纲要》和《中国古代史教学参考资料》。并先后发表《对处理若干历史问题的初步意见》和《目前史学研究中存在的几个问题》等论文,批评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界从50年代后期开始出现的极左思潮,成为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五名家”(郭沫若、范文澜、翦伯赞、吕振羽、侯外庐)之一。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翦伯赞历任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文化教育委员会委员、中央民族事务委员会委员、燕京大学社会学系教授、北京大学历史学系教授兼系主任、副校长,同时兼任中央民族学院教授、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委员、中国史学会常务理事兼秘书长,曾担任第一届全国政协委员、第一、二、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等职。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前,他成为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界历史主义派的主帅,从事古代历史事件研究。因其所持的历史观点与马克思主义史学界左派观点相左,加之反对姚文元对吴晗的《海瑞罢官》的批判,文革后期遭到批判,不堪忍辱,于1968年12月18日夜他与妻子双双吃下大量安眠药自杀身亡。死时口袋内留有两张纸条,一张说实在没有什么可交待的;一张三呼毛主席万岁。
[attach]10900[/attach](翦伯赞)


柳诒徵(Liu Yizheng,1879/80~1956.2.3)中国现代著名历史学家,古典文学家,图书馆学家,书法家,中国近代史学先驱之一,中国文化学的奠基人。字翼谋,号劬堂、知非,江苏镇江人。17岁考中秀才,后就读于三江师范学堂。卒业后曾任教江南高等商业学堂、江南高等实业学堂、宁属师范学堂、两江师范学堂、北京明德大学;并一度主持镇江府中学堂校政。1914年2月,应聘为南京高等师范学校国文、历史教授;1925年东南大学发生学潮后一度离去北上,先后执教于清华大学、北京女子大学和东北大学;1927年任江苏省立国学图书馆馆长。1929年重返南京,任教中央大学;并任南京图书馆馆长、考试院委员、江苏省参议员。抗战期间,先后任教于浙江大学、贵州大学和重庆中央大学,兼任国史馆纂修。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执教于复旦大学。任上海市文物管理委员会委员。1956年病逝于上海。曾主编《江苏省立国学图书馆图书总目》、《江苏省立国学图书馆现存书目》。著有《中国文化史》、《国史要义》、《东亚各国史》、《中国版本概说》、《劬堂读书录》等。他于1903年编写《历代史略》 ,打破纲监的编年形式,从唐虞三代至明末,系统叙述历代史事沿革,是最早的一部近代新式中国历史教科书。他是中国编著新型历史教科书最早、最多的学者。1932年出版的柳诒徵著《中国文化史》,为中国文化史的开山之作。
[attach]10901[/attach](柳诒徵)


白寿彝(Bai Shouyi,1909.2.19~2000.3.21),中国现代著名史学家、回族史和伊斯兰教史专家,中国共产党党员。字肇伦,又名哲玛鲁丁,河南开封人,回族。1925年考入上海文治大学,不久转学到河南中州大学文科二年级读书,受到著名哲学家冯友兰的直接教诲。1932年获得燕京大学国学研究所哲学史硕士学位,旋即被聘为北平研究院历史研究所及禹贡学会编辑。1940年后历任云南大学、重庆中央大学、南京大学等校历史系教授。其间,曾创办《伊斯兰》,主编《月华》、《云南清真铎报》等杂志,同时深入乡村了解回族风俗民情,探讨研究回族发展历史。1949年7月,他与同郭沫若、范文澜等人一道创办新中国史学会,并于同年受聘于北京师范大学,任历史系教授。新中国成立后被聘为中国科学院专门委员,与侯外庐等筹建中国科学院历史研究二所并兼任研究员。同时创办了《光明日报》的《历史教学》半月刊,与刘大年等发起创办了《历史研究》杂志。195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是党的十大代表、十三大列席代表。从1956年起,他连续当选为第三、四、五、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第四、五、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委员,五届人大民族委员会副主任、法制委员会委员,六届人大民族委员会委员。1971年起,在毛主席和周总理的关怀下,他开始主持《二十四史》的点校工作。1978年改革开放后,白寿彝先后担任北京师范大学学术委员会主任、校务委员会顾问、历史系教授、《北京师范大学学报》主编、《史学史研究》主编等职,创建了北京师范大学史学研究所和古籍研究所。1937年出版的白寿彝著《中国交通史》,是中国第一部论述中国交通史专著。1958年宁夏回族自治区成立前夕,他主持编写了《回回民族的历史和现状》,是新中国成立以后第一部全面介绍回族历史和情况的著作。1978年他又指导修改了《回族历史》,在宁夏回族自治区成立20周年之际出版。主要著作有《学步集》、《历史教育和史学遗产》、《白寿彝史学论集》、《白寿彝民族宗教论集》、《中国史学史论集》等,主编有《中国通史纲要》、《史学概论》、《回族人物志》、《中国史学史教本》、《中国通史》等。1999年,由他任总主编的《中国通史》12卷22册全部出版。虽然主编和总主编的学术著作不能看作是个人学术成果,但为之付出的辛劳不可否也。白寿彝被公认为是中国第一位系统地研究中国伊斯兰教史和回族史的史学家。
[attach]10902[/attach](白寿彝)


附书籍信息:
书名: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Historians(中文名《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历史学家》)
出版商:General Books LLC
出版时间:2010年5月7日
语种: English(英文)
装帧:平装
书号:国际书号总号(ISBN)13:978-1155788609,分号10:1155788605
尺寸:22.9 × 15.2 公分
定价$20.19

[ 本帖最后由 周公民 于 2010-6-14 11:20 编辑 ]




欢迎光临 民俗学论坛-中国民俗学网 (http://chinafolklore.org/forum/) Powered by Discuz! 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