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刘兴东]区域民俗审美的动力机制
[打印本页]
作者:
木兰山人
时间:
2010-6-10 16:13
标题:
[刘兴东]区域民俗审美的动力机制
[刘兴东]区域民俗审美的动力机制
作者:刘兴东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08-12-15 | 点击数:1511
[摘要]从审美的视角进入区域民俗的研究和探讨,一个关键性的问题在于必须弄清楚是什么触发了区域民俗审美活动,它的动力机制究竟是什么?本文认为,民众“向美”追求的审美需要,是区域民俗审美的实践性动力;审美理想作为“召唤结构”的个体“心理完形”,是区域民俗审美的超越性动力;人的本质性精神存在方式,是区域民俗审美的本质性动力。
[关键词] 区域民俗;审美;动力机制;召唤结构;心理完形
[中图分类号] K89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72(2005)03-0059-04
--------------------------------------------------------------------------------
审美关系的构成是区域民俗审美得以发生、开展、行进的前提和基础,然而,就像端午节的“龙舟竞渡”必须要具备动力源一样,此时我们也在思考,是什么触发了区域民俗审美活动,它的动力机制究竟是什么?
区域民俗审美的动力机制是关涉区域民俗审美活动发生、开展、行进和现实的审美态势的重要问题。它在本质上是一种动态性召唤结构,它是由主体人的审美需要、审美理想、审美批判等共同推动形成的。它是主体人最具本质性的精神存在,表现了主体人对理想存活状态的不懈追求。在人们的生活实践中,审美理想以召唤结构的方式让进行物质创造的人们产生了本质性的精神需要——审美需要。在审美需要发生后,民众的生活实践更进一步推动了审美活动的发展,成为审美活动发生进行的逻辑起点,从而在实践中实现了人最本质的存在方式——精神存在,从而批判现实的假、恶、丑,高扬心灵的真、善、美,净化心灵,提升精神境界,展示对理想存活状态的热切追求,实现有限生命的无限超越,铸就主体人生命意义的永恒。
一、民众“向美”追求的审美需要——区域民俗审美的实践性动力
美是一种自由的生命活动,更是社会主体人为获得一种具有情感性的肯定性的精神价值与客体对象所构成的审美关系中进行的互动,因而,审美就是一种为获得富于情感性的、肯定性的精神价值而追寻的心灵活动。由此,区域民俗审美在本质上就成了一种由审美需要引发并推动进行的精神性的人生实践。
人的需要是人的本质的一种内在的规定性,它不仅是人的一切活动赖以发生的根据和动力,而且也是显示人的实际发展及其所达到的人化程度的一个根本标志。(朱立元,2001:73)而人的审美需要是人的一般需要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具有不同于一般需要的特殊性质。它缘于人的一般需要,而又高于一般需要,是人的精神需要的审美层面,是人的精神需要的特殊形式。人在生命活动的实践中形成并发展了审美的需要,而且也使得这种特殊的精神需要成为人之所以为人的本质性的特征表现。我们知道,人和动物都有一般的物质性的需要,然而人在一般的物质性需要得到初步的满足后进而有了精神方面的需求,而动物就只会满足于物质性的一般需要而不会也不可能有精神方面的需求,更不用说是审美需求。正是在这一点上,人的审美需要突显了人不同于动物的本性,在另外一个层面上强调了人的本质性的存在方式。在精神需要的层面上,其实早在创造第一个“打制石器”并进行在血缘关系上的社会性组织活动开始,人类就已经开创了生存经验的存在样式,即民俗文化。因而,民俗历来就饱含着人类审美的意义,传承并记载着人类绵延不绝的审美文化,展现的是人类不断提升的审美需要和“向美”追求,进行的是趋向永恒性的精神实践。
人类生产力水平的提高,社会历史的发展,推动了人类文明步伐的迈进,而承载着人类复杂的生活方式和生活文化的民俗也随着人民大众逐渐解开的物质性束缚而不断丰富。人们寄予其中的审美要求也逐渐得以更好的表达。在审美需要的推动下,人们的民俗活动不再是区域性生活的描摹,更是区域民俗审美的发展。在区域民俗活动中展现的更为丰富的民众生活,表达了更高的大众审美理想和不断提升的“向美”追求。
在区域民俗审美中,这种广大民众“向美”追求的审美需要在本质上成为区域性民众的一种人生实践方式。如在区域民俗的服饰民俗方面,民众的审美需要使得服饰由实用走向审美,尽显民众的“向美”追求。如藏族妇女腰间佩带的“奶钩”(藏语称为“喔斯儿”,汉语的意思是“牛奶的光辉”),最初只是挤奶的妇女用来钩住奶桶,防止奶桶倒翻的一种钩器,后来随着生活的发展和生产力水平的提高,逐渐失去了它的工具功能,变成了身上的装饰之物,成了藏族妇女审美需要的外在表现。那小小的“喔斯儿”代表着“牛奶的光辉”,变成了藏族妇女们美好感情和理想的寄托。而我们在看到这样的“奶钩”时,不是去想像它的使用功能,而是自然开启了区域民俗审美之门。
可见,审美需要是区域民俗审美主体人内在具有的一种审美渴望和审美要求,这种渴望驱使审美主体人在对象化的审美活动中能动地实现自己、肯定自己,并推动区域民俗审美活动的进一步展开和深化。
二、审美理想作为“召唤结构”的个体“心理完形”——区域民俗审美的超越性动力
人作为区域民俗审美活动的主体,不但是区域民俗活动得以发生、行进、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而且是这一动态整体活动得以存在的必要条件。它始终是区域民俗审美活动这个统一动态过程的关键所在。但同时在区域民俗审美活动中,进入审美活动的主体都是各自独立的生命体,虽然他在区域民俗“审美场”中很多时候都需要集体性的参与其中,进行区域民俗审美的群体体验,但在区域民俗审美活动的始终,每个进入“审美场”的个体都由于各自的审美经验、审美能力、审美感受力等的不同而充满了不同的审美理想。因而,在区域民俗审美活动的进行中,由于进入“审美场”的个体审美理想的不同,必然会带来审美个体审美感受和审美愉悦的不同,也就是说,由于审美主体的审美理想的差异必然会出现审美判断、审美感受以及审美趣味的偏差。正因为有了这审美理想的高低不同,从而在区域民俗审美活动中形成了一种企图不断实现心中审美理想而产生审美冲动和审美需要的召唤结构,它使得区域民俗审美中的主体人不断地通过主体的审美活动去实现或验证积淀于内在心理的审美样式和较为完善的美的观念。即个体或是群体去体验共同积淀并形成的区域民俗审美理想。
如在区域民俗岁时习俗的节庆活动中寄予的爱与美的追求,就突出表现了人们为实现心中的审美理想而进行的富于情感性的区域民俗审美活动。如仫佬族的岁时习俗抢糍粑就是个极富审美理想召唤的区域民俗审美活动。抢糍粑是仫佬族最兴高采烈的岁时活动之一,他们三人为一冬(组),共三冬,轮番用长筷子去抢放在瓦缸里的三角粽,但是三个人只能共用三只脚着地,全靠手拉手、脚扣脚在蹦跳中保持平衡,一不小心失了平衡,抢到的粽子也会掉下地。一时之间满场喝彩、呐喊和击鼓助威声不绝,直到缸里的三角粽抢完为止,抢得粽粑最多的一冬为胜者。三角粽是仫佬族依饭节的吉祥物。仫佬族人相信,谁抢得多,得“福”也越多,来年的生活也会更富足,更美好。我们不难看出,这里的“抢糍粑”的民俗活动已经不是简单的体育竞技式的比赛,而是一种民俗审美理想的召唤结构指引下的审美活动,它旨在实现主体人内心的审美理想,获得肯定性的精神价值。又如西部少数民族土族的传统节日“鸡蛋会”。在每年的农历3月18日,土族人都会进行这一带有全族性的节庆活动。土族人用小小的鸡蛋,将其煮熟之后在集会上互相敲打并付之以舞蹈相伴。当会场人散时,场地上到处是白花花的鸡蛋壳,如同下了一场冰雹,预示着来年“白雨(冰雹)已过,青苗平安,风调雨顺,五谷丰登”。这一“鸡蛋会”充分反映了土族人民为战胜恶劣的自然而大胆进行的奇思妙想以及祈求获取农业丰收的良好审美理想。
我们知道,作为生命个体的审美主体——人,在长期的社会和生活实践中,逐渐生成了一种不断趋向完善的内在“心理完形”。审美主体自身的心理完形“不是一种回避和逃跑的方式,也不是每个营地上把不中意的东西丢弃的消极否定的方式,而是吸取最好的东西的积极肯定的方式”,(纳拉万,1985:44) 从而促使人们在现实的生命活动中,在人生的实践中,不断地去检验、验证心里的这种内在图式,在审美心理结构上表现为以“真”为基础,以“善”为主导,以“美”为目的的审美追求,在深层意义上力求重建内在的心理天平,以达到对审美理想的验证和提升,从而实现审美对有限生命的无限超越,对现实存活状态的扬弃和对理想存活状态的不懈追求,在未来学的意义上达到生命审美意义的永恒。
在区域民俗审美当中亦是如此,民众作为区域民俗审美活动中的审美主体,在现实的社会生活中本然地是以一种现实的生活状态作为生命个体的存在方式,我们在审美中称其为现实的存活状态。它是一种个体人作为生命个体必须依存的生命态势。然而,我们知道,人在现实的生命进程和生活实践中,不仅具有对现实存活状态的适应性,同时在审美需要的推动下,对现实存活状态也具有一种试图的超越性和突破性。审美理想作为一种积极而开合的心灵召唤结构,引发人们在审美时不断地去超越现实的审美状态,不断验证理想的审美状态并对原来理想中的审美态势进行新的超越完善,不断丰富和创造新的审美理想态势,达到理想的存活状态。从而实现民众们进行区域民俗审美的本质意义。同时在新的层面和新的意义上更加拓宽了区域民俗的审美需要,丰富了区域民俗审美理想的内容,推动区域民俗审美能够得到不断更新和可持续发展。
三、人的本质性精神存在方式——区域民俗审美的本质性动力
人既是物质性的生命个体,同时也是精神性的生命个体。因而,人在日常的社会生活中的存在方式本然地具有了物质性和精神性的双重特征。正是这种特别的精神性存在方式使得人与其他自然物区别开来,成为自由的富于精神追求的生命体。而审美活动正是以它的精神存在方式的高度凝聚性,更加凸显了人与其他自然物的不同。因为在我们生存的世界里,除了人,没有任何的自然物(包括动物和植物)具备审美的机能和能力并进行审美活动。更不用说具备和人一样的审美需要、审美理想、审美意识、审美心理完形等。人在审美中,复现自己,使自己的本质力量对象化,在审美中反观自身,确证自我的存在,通过与审美对象的本己性精神交流,达到身心的愉悦,获得饱含情感的肯定性的精神价值,摈弃现实存活状态的功利性追求,逐步完善审美理想,走向理想的存活状态,实现对有限生命的无限超越。审美成为了人的本质性的精神存在方式。
人之所以要审美,因为审美是人之所以为人而不同于世界上的其他事物的本质性存在方式。所以,对于审美大众而言,进行区域民俗审美也成为了强调自身,确证自我,实现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的必须方式。因而,区域民俗审美对于民众,不仅是生命存在的必要,更是确证本质性精神存在方式的必要。因而人的本质性精神存在方式不仅是民众确证自我存在的方式,而且更是区域民俗审美的本质动力。哈萨克族婚礼习俗中的“拜火”仪式是人的本质性的精神存在方式一个极具代表性的体现。哈萨克族的新娘在同公婆和亲友见面、行礼之后,要从伴娘的手中接过盛满洋油或牛油的小碗,走进帐房,把满碗的油撒入帐房中央的火堆,顷刻间帐房里的火堆熊熊燃烧起来,新人们便在火光的映照下虔诚祈祷,默默祝福。曾经笃信过萨满教的哈萨克族人对火怀有特别的崇敬之情,在他们的传统意识里,火是人类生命延续、发展的象征,火种不断,生命不息。婚礼中的“拜火”仪式寄寓着哈萨克族人子孙繁衍、人丁兴旺的理想,是对人类生命永恒的讴歌,是对人自身本质力量的礼赞,让人们在熊熊烈火中不断地感受和体验人类生命的顽强和自我生命意识的流淌。
因为,民众在区域民俗审美活动中的存在不同于日常生活的存在,它是一种超越性的存在。首先,从人的存在意义的多维层面上来说,日常的生活存在只是人的一种最普遍也最寻常的存在方式和存活状态。在这种日常的存在方式中,人往往自觉不自觉、有意识无意识地形成了平淡、琐屑等心理。而与之相比,区域民俗审美活动则使人从平淡、琐屑中解脱超越出来,变成了一种充满想像性、开放性和超越性的自我。在区域民俗审美中,它必须依赖于审美主体的融入与参与。由此,日常生活中的民众变成了区域民俗审美中的创造性主体,使之更加兼具了审美的突破能力,在平凡中走向超越。其次,在区域民俗审美活动中的民众存在不同于现实中功利性和目的性的存在,而是种自由而理想的存在。在区域民俗审美中,人暂时摆脱了种种现实的功利关系和目的性束缚,进入了理想、超越的存在状态,人的本质力量超越了现实生活的种种限制,从而得到了自由和谐的发挥。如在区域民俗审美活动中的花灯会、逛花市、舞大龙等等,人们重视的不是争取别的物质利益,而是参与其中,尽享其中的美好,陶醉于其中的乐趣,获取身心的愉悦,获得肯定性的精神价值。撒拉族在婚礼习俗上,一直保持着“挤门”的风俗。当新娘被送到公婆家门口时,男方的亲朋好友并不是拉马扶镫、夹道欢迎,而是堵住大门不让新娘骑着骡马进入男方家的大门,以便日后可以轻松地使唤新娘,否则被认为有损于新郎的身份和男方家的脸面。而女方家认为,今天是女儿的大喜之日,是新娘一生之中最宝贵的日子,不能沾土,应由女方的长辈抱入洞房。因而,为了达到男女双方各自的目的,便你冲我堵,互不相让,喊声鼎沸,笑声连天,形成了独特的风景——“挤门”。在撒拉族的历史发展中,“挤门”习俗的内涵也发生了不同程度的淡化。在“挤门”中,双方的胜负已无关紧要了,重要的是保留了那种传统的喜庆方式,让人们在婚礼的欢乐中感受和体验生命的快乐和人生的喜剧意义,确证人的本质性的精神存在。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科技的进步,经济的勃兴,使我们的当代社会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高速发展,我们的世界已逐步进入了“知识经济时代”。而“后工业社会”、“信息时代”也已然成为了这个高速发展社会的形象描述和代名词,信息、信息化的发展正充斥并改变着整个社会的进程,很多的文化形式都与充斥着人类的现代工业文明的“商品化”思维结缘。这在客观上也促使肩负着传统文化传承的民俗文化在发生许多畸变。因而,针对这一突出的审美现实,区域民俗审美中审美批判的功能和作用就显得更为重要了。因为,审美活动在本质上是“一种灵魂的解放,是摆脱一切压抑和限制的过程”。(黑格尔,1979:337) 所以,我们应更加积极主动地发挥区域民俗审美批判的功能,荡涤区域民俗活动中的假、恶、丑;净化民众的心灵,提升人们的精神境界,让区域民俗审美的主体人真正获得富于情感的肯定性的精神价值,摈弃现实存活状态的功利性追求,逐步完善审美理想,实现对有限生命的无限超越。
本文原刊于《民间文化论坛》2005年第3期,注释请参见纸媒原刊。
继续浏览:1 | 2 |
文章来源:学苑出版社网站
【本文责编:王娜】
欢迎光临 民俗学论坛-中国民俗学网 (http://chinafolklore.org/forum/)
Powered by Discuz! 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