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ard logo

标题: 对凤凰民族民间文化保护的思考 [打印本页]

作者: clamstock    时间: 2008-11-17 17:19     标题: 对凤凰民族民间文化保护的思考

对凤凰民族民间文化保护的思考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11月17日14:36  红网
  凤凰民族民间文化是凤凰各族人民长期生产生活实践产生的,是本民族的身份标志,也是民族个体特征与独特精神、民族智慧与文明的重要载体。民族民间是文化的根,是文化发展的源泉。几千年来,凤凰各族人民在这里创造了灿烂文化,凤凰实施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就是要把散落在民间珍贵的、濒危的,并且具有历史价值和科学价值的精神遗产,通过传承和弘扬,变成有形的文化财富,为凤凰特色文化建设和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提供服务。

  一、凤凰县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作的现状

  

  凤凰地处西南少数民族文化区域与东部楚汉文化区域交汇之地,有着厚重的文化底蕴,其文化特性主要是由外来的文脉久远的楚文化与当地土著文化、苗文化融汇,后又加入流官与行商引入的汉文化演变融合而形成的一种独特文化,是一个以苗族、土家族、汉族等10多个民族组成的少数民族聚居区。它保留了比较完整的古文化、民俗文化和宗教文化。凤凰境内广泛流传着民间故事、民间神话、民间戏曲、建筑雕塑、服饰、婚礼、饮食,以及寺庙的壁画等文化,这些文化构成了凤凰特有的民族民间文化。凤凰县被联合国科教文组织授予“民间工艺大师”称号的就有6人。2001年12月17日被国务院批准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近年来,凤凰在抢救民族民间文化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也取得了一些成绩。一是加大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力度。目前,凤凰县现有州级以上保护项目有11项,即:苗族银饰煅制技艺(国家级)、凤凰纸扎(国家级)、凤凰蓝印花布(国家级)、苗族鼓舞(国家级)、凤凰茶灯(省级)、湘西阳戏(省级)、苗族绝技、湘西苗绣、苗族医术、凤凰姜糖制作技艺、玻璃吹画。州级以上民保传承人有7位,即:土家织锦传承人叶水云(国家级)、凤凰纸扎传承人聂方俊、蓝印花布传承人刘大炮、苗族银饰煅制技艺传承人麻茂庭和龙米谷、阳戏传承人侯应军、苗歌传承人龙兴才,其中,聂方俊、刘大炮、麻茂庭和龙米谷4位正在申报为省级传承人。申报为州级文化艺术之乡有4个,即:山江苗族鼓舞艺术之乡、勾良苗族鼓舞艺术之乡、茶田傩文化艺术之乡、水打田茶灯艺术之乡。公布了第一批、第二批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二是加大了文物保护力度。现有县级以上文物保护单位129处,其中国家级两处五个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0处,县文物部门登记公布文物单位57处;国家珍贵馆藏文物1000多件,各类珍稀生物化石981件;挂牌重点保护民居120余栋,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名村12个,属湘西州文物大县。

  二、凤凰县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作存在的问题和困难

  一是对民族民间文化的认识存在误区。在经济全球化和现代化的冲击下,民间传统文化正面临着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变迁,在该县表现得尤为突出。民众生活方式以及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嬗变,加之外来文化的影响等等,给民族传统文化带来了巨大的影响,使之逐渐地失去了生存与繁荣的土壤。不少人认为本民族的文化有点土气和守旧,于是,50岁以下尤其是30岁以下的本地人基本不穿民族服饰,大都改着汉装;许多民居改成了水泥砖结构的楼房;民族歌舞和乐器传承状况令人忧心;民族体育、生活社交习俗、恋爱婚姻方式、饮食习俗等都在不断地改变,民族自信心正在丧失,这是一个非常紧迫的问题。

  二是文化资源环境趋于恶化。拥有民间技艺的人数不多,又因年事已高,或因生活困难等原因弃艺;口述文学、传承技艺后继乏人。据调查,凤凰县135名技艺精湛的重点传承人绝大部分年龄都在50多岁以上,然而收授徒弟的不到20%,子女不愿传承技艺的占60%。山江镇银饰加工艺人麻茂廷的5个子女没有一人愿意承接父业。禾库镇排云村的吴香英曾到过日本作剪纸展演,现在也弃艺从商,其子女都表示不愿剪花。因此,民间的传统技艺和特色性的文化资源流失严重,文化资源环境呈现恶化趋势。

  三是文化遗产品牌意识不强。一些在全国乃至世界都有一定影响的文化遗产,如“蓝印花布”、“凤凰纸扎”、“土家织锦”等文化遗产在国内外享有较高的知名度,由于缺少自我宣传和挖掘整理,目前仍处于“墙内开花墙外香”的境地。

  四是文化遗产存在着“重申报,轻保护”的倾向。一般地说,被列入申报项目的,都存在着濒危现象,有的是急于抢救的。而申报的目的也是为了更好地整理挖掘,让更多的人来认识它,关注它,并制订保护规划,采取必要的措施,延长它的生命周期,在新的时代能焕发新的光彩。但目前存在着“重申报,轻保护”的倾向,在申报时强调其重要性,一旦申报结束,该项目也就“寿终正寝”,还以“本来面目”,没有采取强力措施加以保护。

  五是文化遗产保护经费不足。目前,凤凰县对文化遗产保护和管理的投入虽然有,但与保护、管理、开发利用的需求还远远不够。由于经费不足,许多具有较高保护利用价值的文化遗产面临人为破坏、自然侵蚀等;有的具有旅游价值的民族民间文化仍然是“养在深闺人未识”,没有得到充分开发和利用,例如深受人们喜爱的“茶灯戏”、“苗族绣花”等。另外,由于保护经费缺乏,民族民间文化的发展受到严重制约。许多民间艺人生活十分窘迫,为了家庭生计忙碌奔波,没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老本行之中,给民间艺术的传承带来了严重危机。

  六是保护机制有待完善。民族民间文化保护管理机构不健全,各项管理机制不完善,保护项目科学论证不充分,职责落实不到位,协同配合欠佳,尚需进一步形成合力。

  三、促进凤凰县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作的对策

  

  第一、要解决认识上的误区问题。要谈保护,认识是前提,是基础,没有正确的认识,就谈不上保护。作为一个民族不能认为自己的文化有点土气和守旧。试想,凤凰旅游业之所以发展如此迅猛,旅游人次一路飙升,就是因为凤凰有其独特的民族文化,有特色民居,有特色服饰,有特色语言,有特色歌舞戏曲等等,这些独特的文化象一块强大的磁场吸引着八方游客。凤凰人应该为自己拥有这样的文化而感到骄傲和自豪。实际上,一个民族在它文明转型期的时候,应该把过去祖先创造的文化,作为民族最后的自尊,永远是自己民族的一个精神的根,民族的本,因为世界上只有自己才有这样的房子、这样的服饰和这样的语言等。少数民族文化的保护问题实际是超文化的,因为少数民族的文化不仅仅是一种旅游资源,也不只是一个卖钱的东西,它是少数民族安身立命之本,一旦它的文化没有了,它的民族就消失了。要充分理解“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这句话的深刻含义。同时,为提高干部群众对民族文化遗产保护重要性的认识,增强干部群众对民族文化遗产保护的自觉性,宣传文化部门要制订宣传计划,县电视台应开辟“文化遗产保护”专栏,将宣传工作贯穿于“文化遗产保护”整个过程,要坚持不懈地进行宣传。

  第二、建立保护体系。着手制订《凤凰县民族民间文化遗产保护实施细则》,做好对民族民间文化遗产的抢救和保护工作,在原来普查的基础上,对全县民族民间传统文化进行“清仓盘点”,摸清家底,确认传承人并建立档案。对山江镇、落潮乡等具有浓郁特色和较为完整的文化区域,实行重点保护;对“蓝印花布”、“凤凰纸扎”、“土家织锦”等一批重点保护项目,也要分别制订专门保护方案和保护计划,将分期分批分阶段实施;对于濒危消亡的,要切实做好抢救工作,不能再让其衰弱下去;对于年事已高、独门绝技的民间艺人,要给予经济资助,并加紧培养传承人;对珍贵、稀有的民族民间文化实物,要尽快进行征集、收藏。

  第三、加快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步伐。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对凤凰古城的重要文化遗产资源加以重新整合,积极申报世界文化遗产保护单位,努力提升凤凰文化遗产保护的规模和档次。

  第四、理顺文化遗产管理体制。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开发涉及宣传、文化、广电、建设、国土、旅游、执法等相关部门及乡镇。因此,要理顺文化遗产管理体制关系,做到各职能部门既相互配合,又各司其职、各负其责,积极发挥应有的作用。宣传文化部门要发挥保护工程的牵头作用,认真履行好组织、实施、协调的职能。

  第五、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展演基地。要抓住凤凰旅游蓬勃发展的历史机遇,在区位适当,人流集中的地方,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展演基地,将非物质遗产进行打捆集中展示,以丰富多彩的原生态的民族文化展示给观众,充分展示凤凰文化遗产魅力。建立一个由政府出规划政策,企业出资金设备,传承人出文化产品的统一展示展演机制,提高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整体保护开发能力,有利于政府投入经费的集中使用,更好地发挥经济和社会效益。

  第六、加大资金投入。资金投入不足,是影响民间文化事业发展的瓶颈。要加快民间传统文化事业的发展,一是要增加政府的投入,加大“政府买单”的力度。尤其是对民间传统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应以较大的幅度增长。二是要拓宽投资渠道,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用优惠政策引导和鼓励社会资金以合资、独资、买断经营权等方式投入到民间传统文化事业的发展中来。

  第七、要尽量把民族民间文化引入中小学课堂。凤凰县米良小学就做了这方面尝试,将打花鼓纳入学校文体活动内容,置办了花鼓一面,民族服装数套。打花鼓活动的开展既丰富了学生的文化生活,又传承了民族文化。这是一条很好的经验,值得推广。将积极健康向上的民族民间文化,如:民间口头文学、民间医术、民间武术、民间手工技艺、歌舞戏曲等编成乡土教材,引入到历史、自然、体育、音乐等相应的课堂教学,代代传承下去,形成一个永不脱节的传承链条,让民族民间文化之花常开不败。

  第八、加大对外宣传力度。该县有疗效神奇的医药,有精美实用的工艺品,还有形式独特、内涵丰富的歌舞绝技,但由于推介乏力,至今仍是“闺中佳人”。要充分利用文字、图片、影视、网络进行全方位宣传。要组织一些工艺精品参加省、州乃至全国的博览会、交流会和展销会,组织苗歌、花鼓、傩舞绝技等参加重大民族节目演出和上级文化部门的文艺调演,提高知名度,扩大影响力,打造知名品牌。只有这样,凤凰的民族民间文化才能走出大山,走向世界,才能散发出它的生机和活力。

稿源:红网 作者:杨再华
作者: 英古阿格    时间: 2008-11-19 20:43

要思考保护的地方多了去了呵。
法制,法治?




欢迎光临 民俗学论坛-中国民俗学网 (http://chinafolklore.org/forum/) Powered by Discuz! 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