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中国民族志电影回顾 1957-1966年
[打印本页]
作者:
木兰山人
时间:
2010-6-7 19:05
标题:
中国民族志电影回顾 1957-1966年
中国民族志电影回顾 1957-1966年(转引自
http://www.anthropology.net.cn/b ... &extra=page%3D2
)
中国民族志电影回顾 1957-1966年
1957年到1979年原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民族研究所等学术机构与八一电影制片厂、北京科学教育电影制片厂等摄制单位合作,先后完成了21部“少数民族社会历史科学纪录片”。片长共123本(每本一盘,放映约10分钟)。涉及16个少数民族。其中通过全面综合的拍摄来记录反映有关少数民族社会形态的有14部,占总数的71%;纪录反映原始社会及其残余的有11部、奴隶制社会一部、封建农奴制社会三部;其它的关于家庭婚姻两部、文化艺术四部。
影片简介:
《佤族》
片 长:4本 约40分钟
形 式:黑白
制作格式: 35毫米
制作时间: 1957年
拍摄地点:云南 思茅 西盟
顾 问:谭碧波
拍摄提纲:谭碧波 徐志远
摄 影:郑治国 杨光海
拍摄了云南省西盟山佤族解放前处于原始社会末期向奴隶社会过度的情况。除部落联盟、刀耕火种和生活习俗以外,对剽牛、拉木鼓、砍牛尾巴、猎取人头祭祀等也有所反映。
《鄂伦春族》
片 长:8本 72分钟
形 式:黑白
制作格式:35毫米
制作时间:1963年
拍摄地点:内蒙古鄂伦春自治旗朝阳、斯木克 黑龙江塔河县十八站
顾 问: 秋 浦
编 剧: 杨光海 赵复兴
吕光天 满都尔图
导演兼摄影: 杨光海
录 音: 史家振
解 说: 王连元
音 乐: 李 亮
剪 接: 张征然
效 果: 孙 凯
制 片: 伍远明
影片比较系统地反映了五十年代鄂伦春族原始的狩猎生产生活方式,通过鄂伦春人的社会组织“乌力楞”的变迁,勾画出我国大兴安岭原始森林里,以狩猎为主的鄂伦春族由家族公社到农村公社的变化,描绘了由共同劳动、平均分配、没有阶级逐渐向阶级社会过度的情景。此外,对鄂伦春族的婚姻、丧葬、服饰、手工艺品以及萨满教等也作了记录。
《永宁纳西族的阿注婚姻》
片 长:6本 约60分钟
形 式:黑白
制作格式:1965年
制作时间:1957年
拍摄地点:云南 丽江 永宁
顾问: 秋 浦
编剧: 詹承绪 杨光海
导演: 杨光海
摄影: 袁尧柱
录音: 赵德旺
动画: 郑成杨
解说: 周庆瑜
在云南省宁蒗彝族自治县永宁公社的纳西族,解放前处于封建领主社会,但长期以来还保存着原始母系社会特征,保存着以母系为核心的母系家庭,保存着男不娶,女不嫁的“阿注婚姻”。男阿注到女阿注家过夜,晚上来白天走的“半同居”婚姻生活。本片对这种婚姻形式,特点和母系家庭作了如实的记录。
图片作者 /张士美 蔡家麒
关于杨光海
1932年生于云南大理白族家庭。
1947年初从大理到昆明,在子雄摄影室学习摄影。
1950年考入西南军区军政大学。
1952年调入八一电影制片产任纪录片摄影。参加拍摄反映中国人民解放军修筑康藏公路《战胜怒江天险》、《通向拉萨的幸福道路》等纪录片。
1957年受人大民委委托拍摄少数民族社会纪录影片。
1960年调入北京科学教育电影制片厂任编导摄影。仍受托拍摄少数民族社会科学纪录片。1977年调入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任电影组组长编导摄影师。
1989年5月德国福莱堡国际人类学电影研讨会展映了《佤族》、《苦聪人》、《独龙族》、《鄂伦春族》、《永宁纳西族的阿注婚姻》、《丽江纳西族的文化艺术》等影片,编导杨光海应邀参会,并作了中国人类学电影概况和今后发展主题发言。同年5月,上述影片在西柏林“世界文化人之家”展映交流,引起德国学者对中国影视人类学的关注和研究。
1997年5月芬兰赫尔辛基人类学电影节展影交流了《独龙族》、《鄂伦春族》等影片。
1998年5月编导杨光海作为嘉宾应邀参加德国哥廷根科学电影研究所举办的人类学电影节,并赴德国汉堡世界著名的民族志博物馆进行参观交流。
2001年10月,德国莱比锡市举办“四十五年来的中国民族志纪录片”回顾展映交流。《独龙族》、《鄂伦春族》、《永宁纳西族的阿注婚姻》三部影片,作为开场影片放映。编导杨光海作了拍片情况介绍,并回答了与会专家学者的提问。组织者还为中国民族志纪录片回顾展出了专刊,以《收藏影子的人》为书名,介绍了杨光海及所拍影片内容简介和图片。
杨光海在八一厂、北京科影厂、民族研究所编导摄影的人类学影片和录像总计约 30多部。有《佤族》、《苦聪人》、《独龙族》、《鄂伦春族》、《永宁纳西族的阿注婚姻》、《丽江纳西族的文化艺术》、《今日赫哲族的渔猎生活》,以及《苗族》、《清水江流域苗族的婚姻》、《苗族的工艺美术》、《苗族的节庆》等系列片;《海南黎族民俗考察》、《海南苗族》、《海南回族》等系列片;《大理白族的名胜古迹》、《大理白族的建筑艺术》、《大理白族的本主崇拜》、《大理白族的丧葬习俗》、《大理白族的工艺美术》、《大理白族的节庆活动》等系列片;《畲族祭祖学师》、《畲族的婚姻习俗》、《畲族妇女服饰》、《畲族霞坪村祖图》等系列片;《哈萨克族的游牧经济》、《哈萨克族地区的自然风光与名胜古迹》、《哈萨克族的婚姻》、《哈萨克族的物质文化》、《哈萨克族的宗教信仰》、《哈萨克族的丧葬习俗》、《哈萨克的节庆与娱乐活动》等系列片。
杨光海在二十世纪 50-60年代拍摄的人类学影片全部被德国、日本等国有关机构收藏,译制英文版,广泛传播研究。他撰写的论文《从事影视人类学36年的回顾与思考》、《影视人类学在中国的发展》、《谈人类学影剧本的编写》、《人类学电影导演基础》、《我国民族学电影之我见》等。专著《影视人类学概论》(合著)。编辑《中国少数民族社会历史科学纪录电影资料汇编》两册(内部发行)。杨光海拍摄人类学影片40余年来,在中国早期人类学影片的拍摄实践和较早沟通中国影视人类学与国际学术交流等方面作出了较大贡献,也为中国影视人类学在国际影视人类学领域中占有一席地位,打下了基础。
来源:云之南纪录影像展
欢迎光临 民俗学论坛-中国民俗学网 (http://chinafolklore.org/forum/)
Powered by Discuz! 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