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ard logo

标题: 【赵星光】两岸基督新教徒宗教性中的传统文化观之比较研究 [打印本页]

作者: 张贺    时间: 2010-6-6 10:21     标题: 【赵星光】两岸基督新教徒宗教性中的传统文化观之比较研究

[tr][/tr]
两岸基督新教徒宗教性中的传统文化观之比较研究


                                         赵星光


    一、前言


    根据研究者稍早对台湾都会地区改宗基督教者的研究(Chao:2006)显示,来自两个都会区教会的受访者中,超过一半的受访者表示经历灵恩经验,是促使他们决定受洗的最重要因素;另一个重要的影响因素则是受访者在教会中所发展出来的个人依附关系(interpersonal attachment)。仅有非常少数的受访者主动提到基督教的信仰内涵,例如领受救恩、获得永生的盼望或爱慕圣经的真理等,是吸引他们决定改信基督教的主要动机。研究者对上述现象的解释有三:(一)台湾传统的宗教文化倾向鼓励信徒与神明交换自我的需求;(二)教会为了留住潜在的改信者,有时刻意强调与鼓励慕道友向神求取满足自己的需求,作为基督教的神是否灵验的印证,而比较忽略了强化对改宗者教义上的教导,以及对圣经文本的熟悉与认知;(三)因此,对当事人而言,在改信基督教的过程,他仍然会采取其原来熟悉的宗教文化模式,来探索与参与基督教。

    研究者稍后(赵星光:2007)使用台湾社会变迁基本调查宗教与价值问卷的资料,进一步探索基督宗教徒的宗教性内涵,发现高达37.7%的新教徒与46.3%的天主教徒,宣称她们仍相信属于传统信仰的轮回观念。但由于台湾社会变迁基本调查问卷并非针对基督宗教徒所设计,因此研究者无法从问卷中获得进一步的资讯,以探究分析受访基督教徒的信仰中,是否并存有其他传统宗教文化内涵?以及基督宗教徒信仰内涵中并存有传统宗教文化的原因为何?这些缺乏的相关资讯包括:(1)这些自称信仰基督教的受访者,是否已经受洗或正式参与教会;(2)他们是属于哪一个类型的教会或教派;(3)受访者在回答有关相信轮回观念的问题时,是否能够从本身是基督宗教徒的身份去思考问题;以及(4)受访者对基督宗教核心信仰的认同程度为何等问题,具有较强基督核心信仰认同的基督徒,对于传统宗教文化的认同度是否较低?

    延续上述的研究旨趣,本研究将使用研究者从2007年下半年至2008年上半年,在台湾以及中国大陆所收集的资料,就指称自己相信因果轮回观念,且已经受洗的基督宗教性进行分析,期待了解:(一)在不同社会与不同新教团体中(台湾灵恩教派、台湾的一般教派与中国大陆的官方都会),影响信徒相信因果轮回传统文化的因素是否有所不同;(二)是否有影响基督徒相信因果轮回的共同因素,以及不同影响因素对不同团体的影响强度是否有所不同?

    二、文献回顾与探讨议题

    宗教人类学家吉尔斯(Geertz)认为宗教是整体文化系统一个部分,起源于近东的言犹太教传统基督宗教,经过一千余年在西方社会的传播与发展,已成为西方社会主体文化的重要基础。基督教的教义在早期受到希腊与罗马文化的影响外,但后来的启蒙运动与资本主义的兴起都与基督教有密切的关系。随着资本主义的向全球的扩展,基督宗教也被推展到非西方世界成为全球性的宗教。宗教学者Jenkins(2001)指出,虽然基督宗教能够很自由的在北半球的白人社会传播发展,但当基督宗教传播到亚、非、拉丁美洲等非白人社会时,必然遭遇到困难与冲突,因此与当地的宗教文化的对话与妥协成为发展不可避免的过程。他进一步指出,在当代非常兴盛的亚、非、拉丁美洲的基督宗教中,可以容易在教义与仪式中发现当地宗教的踪迹。因此,他称这些地区的基督教为「南方基督宗教」。


    近年来有一些学者对自一九八〇年代以来发展快速的南韩基督教会进行分析,例如Hong(2003)从全球化与现代性的角度;其他的学者如Min and Kim(2005);Kim(2000);Hollenweger(1997)从文化融渗(hybridization)与共存亲和力(affinity)的面向探讨基督教被南韩社会接受的原因,并指出许多传统的萨满教的内涵存留在南韩基督教当中。台湾的宗教学者董芳苑牧师(1944)也曾指出,台湾的基督教徒的信仰与行为内涵,如对神怀有功利性的奉献与回报观与行为展现,仍旧受到传统宗教的深刻影响。研究者2007年在台中地区所进行的小型调查研究也显示,基督新教保守的灵恩教会部分核心信徒的信仰内涵中,仍对传统宗教文化中轮回观与祖先祭拜存有正面的认同。部分中国大陆的学者如高师宁(2005)也曾指出,在中国快速发展的基督教,特别是乡村地区基督教信徒信仰的内涵,与传统宗教的信仰内涵并没有多大的差异,她称中国大陆乡村基督教的发展为「基督教的民间宗教化」;虽然其他的中国大陆学者曾著文反对,高师宁等人「基督教的民间宗教化」的观点,但中国大陆乡村的基督徒的信仰内涵,仍然展现出浓厚的功利交换的传统宗教文化思维与行为。

    台湾的宗教社会学者如陈杏枝(1995)主张,台湾传统的以及具高度神秘性类型的宗教,将逐步的较为现代性的宗教类型所取代。但其他的学者如瞿海源(1997)与郭文般(2001)则指出,当代台湾宗教信徒的宗教性并无重大改变,还是以现实的功利性为基础。一般人还是以利用操纵神明的观念来看待宗教,目的在于交换神迹与获取满足日常生活需要的酬赏。因此,信仰的神明与对象以及信仰的教义并不重要,获得满足需求的方法与程序才是一般信众关怀的重点。研究者对基督教徒改宗的研究(2006)显示,传统基督教强调教义教导以及经典的研读,与纯正信仰内含的栽培,并不是吸引其他宗教徒改信基督教的主因,反而是基督教会为了适应改信者的需要,与改信者的传统的宗教文化相互调适,以利减低改宗者参与基督教会在宗教文化上可能承担的风险。因此,强调神迹奇事满足参与者的日常或特别需求,就成为促成都会地区改宗者改信基督教的重要模式。

    上述相关的文献都一致指出,任一特定社会的宗教发展都具有宗教文化上的延续性,基督宗教在非基督宗教为主流的社会中,其宗教内涵或信徒的宗教性仍然会受到当地传统宗教文化的影响,基督徒的宗教性也必然存在基督教教导与传统宗教文化或世界观并存的现象。本研究将进一步以下列三个主要的议题作为检证与分析的范围:

    (一)受访者接受基督教教义教导频率、教会内的社会网络的强度、对教会的委身程度,基督教基要信仰与传统宗教文化的认同强度等因素,对其持有因果轮回认同的影响。

    (二)是否受访者基督教教义教导频率、教会内的社会网络的强度、对教会的委身程度,影响其对基督教义或传统宗教文化的认同程度,进而导致因果轮回观念的差异同强度 。

    (三)台湾与中国大陆三个不同的基督教团体,是否因其属性或社会特质的不同,出现不同的影响因素与影响模式?

    三、研究设计

    本研究的目的在分析影响基督徒宗教性中存含因果轮回认同的因素,以及比较台湾与中国大陆不同基督教团体间模式的异同,研究设计采量化研究设计,其资料来源与分析策略分述如下。

    (一)资料及样本

    本研究资料来自研究者接受行政院国科会委托,进行“宗教认同与宗教信仰的现代性——台湾与周边地区的比较研究”的专题研究计划(NSC95-2745-H-029-081-HPU)的调查问卷资料。资料收集时间介于2007年十月至2008年五月间,以台湾与中国大陆参加基督教会聚会的成员为问卷调查对象。调查的方式是由研究者事先与都会牧师或负责人先行沟通,并且获得同间在该教会进行问卷调查后,发送该教会平均聚会人数的五分之一至三分之一问卷,再由教会牧师或相关人员,找寻适当的聚会时间进行问卷施测与回收,少部分问卷是由教会成员,自行携往自己参与的教会内之小团体(小组或团契)进行施测。截到2008年五月底,台湾地区共回收有效问卷1112份,中国大陆地区在三个东南沿海城市的基督教会施测,共回收有效问卷587份,合计回收有效问卷1699份。

    在本研究中仅对填选已受洗的受访者资料进行分析,在所有受访(扣除未回答与遗漏值)已受洗的个案1303占所有受访者的80%。其中中国大陆已受洗的受访者中有49.9%为第一代改宗信徒,台湾已受洗的受访者中第一代信徒占61.3%,男性占38%,女性占62%。为了比较影响不同团体成员相信因果轮回的因素与模式,本研究将所有分析样本区分为台湾一般基督教会(包括主要的教派如长老会、浸信会、圣教会、圣公会等)、台湾灵恩教会(以灵粮堂为主上包括其他较小型的灵恩教会)与中国大陆(官方)教会三组样本,三组样本的受访者最大的差异在于受访者的教育程度,70%的台湾受访者接受大专以上的教育,但70%的以上的中国大陆受访者仅获得高中或高中以下的教育。就是否相信因果轮回布而言,25.8%的中国大陆教会已受洗受访者,21.2%台湾灵恩教会已受洗受访者,22.8%台湾一般教会受访者宣称非常相信或相信因果轮回。

    (二)变项的操作性定义与分析模型

    在本研究中三有个宗教社会化变项,年龄、圣经与属灵书报阅读与投入教会服务工作,以及四个量表,基督徒认同、基督教基要信仰认同、宗教功利主义认同以及祖先祭祀认同,被用来作为检测影响受访者相信因果轮回的因素。

    1.年龄:指受访者的实际年龄。我们假设受访者年龄越高,受到传统宗教文化的影响越深,也越有可能倾向相信因果轮回。

    2.圣经与属灵书报阅读:指受访者自行阅读圣经或其他属灵书籍、报刊的频率。阅读频率越高的受访者,应对基督徒认同、基督教基要信仰有较高正面的影响,对宗教功利主义、祖先祭祀与因果轮回有比较负面的回应。

    3.投入教会服务工作:指受访者在教会服务工作的参与职位,依序分为未曾参与服务、担任教会一般同工、担任教会小组长或长老执事以及担任教会牧师或传道人(负责人)四等级。圈选级数越高者代表在教会内部社会网络越密集,对基督徒认同、基督教基要信仰认同越高,但对宗教功利主义、祖先祭祀的认同越低,同时对因果轮回的负面认知程度越高。

    4.基督徒认同由一组五个题目量表所组成的变项,主要在检测受访者自认是否敬虔,以及愿意公开在大众场合承认基督徒身分的强度。

    5.基督教基要信仰认同主要检测受访者对基督核心信仰(conservative belief)的接受程度,由一组四个题目的量表所组成。

    6.宗教功利主义认同是检测受访者,是否接受参与教会活动或进行个人的灵修活动,目的在求取神的祝福或交换满足特定需求的想法。本量表由四个相关题目所组成。

    7.祖先祭祀认同是检测受访者对祭祖传统宗教文化的认同程度,使用四个问题的量表。这四个问题包括:祖先无人祭拜会成为无主的孤魂;祭祖是身为子孙的责任也是尽孝道的表现;祖坟的风水会影响子孙的命运;家中有没有安放祖先的牌位代表子孙未尽孝道。

    8.因果轮回认同是本研究的应变项,目的在检测访者对传统宗教文化中有关业力(karma)与前世、今生与来世关系的认同程度。五个问题的量表分别为:人有前世、今生与来世;行善的目的是为了要累积功德以确定下辈子能够有好的命运;为子女做牛做马是上辈子欠的债;夫妻的缘分是上辈子就决定的;为善为恶会影响一个人下辈子的命运。

    本研究为了分析宗教社会化与教会内社会网络,对台湾与中国大陆三个基督教群体受访基督徒宗教性的影响,以及上述两组变项群对受访者因果轮回的认同影响,运用因素分析来检测基督徒认同、基督教基要信仰、宗教的功利主义、祖先祭祀与因果轮回量表,相关性分析用以筛检不同变项与因果轮回变项的相关性,以利建构因径模型,最后使用多元回归分析来验证因径模型。根据影响个人宗教性的相关文献回顾,本研究的分析模型以宗教社会化以及教会内社会网络强度,作为预测受访者对因果轮回认同的外衍变项,基督徒认同、基督教基要信仰、宗教的功利主义与祖先祭祀,为影响受访者因果轮回的中介变项。(因径模型如图一)





    四、研究发现

    本研究的初步分析,共检测了受访者社会背景(性别、出生地、教育程度)、基督教社会化(受洗前的宗教背景、受洗年数、年龄、圣经与属灵书报阅读频率)、教会内社会网络(参与教会活动频率、投入教会服务工作)、基督教宗教性(基督徒认同、基督教基要信仰认同)、传统宗教文化(宗教的功利主义认同、祖先祭祀认同)与因果轮回认同间的相关性。整体而言,受访者的社会背景与因果轮回的认同的相关性均未达显著性;基督教社会化中的变项,有年龄与圣经与属灵书报阅读频率两个变项呈现显著的负相关;基督教宗教性中的基督徒认同与基督教基要信仰的认同两个变项,均与因果轮回认同成显著的负相关;传统宗教文化中的宗教的功利主义与祖先祭祀两个变项,都呈现显著的正相关。

    根据上述的相关性分析,本研究进一步以复回归分析进行三个不同基督教群体的因径模型检测。(图二)在三个基督教群体中,台湾一般基督教会的样本群体检证结果最符合原来的模型。年龄的增加对宗教的功利主义(.109)以及祖先祭祀(.227),产生微弱到中等程度的正向增强效果。阅读圣经与属灵书报的频率,同时中等程度增强了受访者对基督徒认同,(.231)与基督教基要信仰(.204)的正向认同,但同时也对宗教的功利主义(-.15)与祖先祭祀(-.231)产生负面影响。投入教会服务工作也对基督徒认同(.189)与基督教基要信仰(.111)造成的正向影响,但也对祖先祭祀(-.116)产生轻微负向的认同效果。年龄(.11)与阅读圣经与属灵书报的频率(-.071),分别对因果轮回的认同产生轻微的正面与负面影响。投入教会服务工作虽然对因果轮回没有显著性的影响,但对基督徒身分认同(.189)、基督教基要信仰认同(.111)有正面中弱程度的影响,而对祖先祭祀认同(-.116)则有负向的微弱影响。四个宗教性量表都分别对台湾一般教会的受访者的因果轮回认同,产生正面与负面的影响。基督徒身分认同(.082)与基督教基要信仰认同(-.126)越高的受访者,显示出较低幅度对因果轮回认同的负面认同;相对的,宗教的功利主义(.157)与祖先祭祀(.552)认同高的受访者,也显示较高的因果轮回认同的正向认同。在所有七个外衍变项与中介变项中,祖先祭祀的认同对接受因果轮回的认同产生最大的影响力。虽然阅读圣经与属灵书报的频率仅对因果轮回的认同产生轻微的影响,但阅读圣经与属灵书报的频率经由四个中介变项,间接对台湾一般教会基督徒的因果轮回认同,产生的间接影响是具有非常显著的效果。





    图三是台湾灵恩教会群体的因径模型检测结果,与台湾一般基督教会的模型稍有不同。虽然四个宗教性量表基督徒认同(-.099)、基督教基要信仰认同(-.091)以及宗教的功利主义(.124)与祖先祭祀(.582)认同,都对受访群体的因果轮回认同具有影响,但除了祖先祭祀的具有相当强度的影响外,其他三个宗教性的影响都相当的微弱。三个外衍变项中仅有年龄(.144)对受访者的因果轮回认同产生直接的中弱程度影响外,阅读圣经与属灵书报的频率与投入教会服务工作,对因果轮回的认同都不具显著性影响。年龄对基督教基要信仰认同(-.161)产生负面效果,但对祖先祭祀认同(.185)具有正向影响;阅读圣经与属灵书报的频率对基督徒身分认同(.29)与祖先祭祀认同(-.211)分别有中等强度的正面或负面的影响,对基督教要信仰则有较弱的正面影响;投入教会服务工作(.192)仅对基督徒认同产生中等偏弱的正向影响。

    相对于台湾的两个基督教群体,中国大陆的基督教受访者的因径分析模式验证(见图四),四个宗教性量表中仅有三个变项影响因果轮回认同:基督教基要信仰认同(-.142)、宗教的功利主义(.103)以及祖先祭祀(.683)认同,对基督徒认同则呈现不显著的影响。与台湾两个基督教群体一样,中国大陆基督教群体受访者的祖先祭祀认同,对因果轮回认同呈现非常高的影响效果。由于中国大陆的问卷没有阅读圣经与属灵书报频率的问题,因此无法分析其对因果轮回认同,与其他四个中介变项的影响。两个外衍变项年龄与投入教会服务工作,对因果轮回认同没有显著性影响,但年龄分别对基督徒认同(.105)与宗教的功利主义认同(.305)同时具有弱到中强度的正面影响;投入教会服务工作也分别对基督徒认同(.139)、基督教基要信仰(.134)与宗教的功利主义认同(-.169)产生不同面向的实质影响效果。

    台湾与中国大陆三个基督教群体的因径模型检证,外衍变项与中介变项对因果关系认同的整体变异量解释都相当高,依次是中国大陆基督教群体的.613,台湾灵恩教会群体的.598以及台湾一般教会群体的.56。几乎三个因径模型中四个属于宗教性的变项,都对因果轮回的认同有显著性的影响,其中祖先祭祀认同的高强度影响是远超出研究者的预期。两个基督徒宗教性的认同,也都对受访者的因果轮回认同产生负面的影响,但其影响强度都相当的弱,也是一个新的发现。在三个外衍变项中,阅读圣经与属灵书报频率对台湾基督教两个群体的影响,相对于另外两个变项年龄与投入教会服务工作具有更重要的影响力。

    五、问题讨论

    根据上述的因径模型分析,有个重要的发现值得本章讨论并提供未来进一步研究的线索。首先,本研究发现三个群体已受洗基督徒个人的社会背景(如性别、教育与居住的城乡区域差异),对因果轮回的认同都没有显著的影响。年龄同时显著的影响台湾基督教的两个群体,对祖先祭祀与因果轮回的认同,但对中国大陆群体的祖先祭祀与因果轮回认同未有显著的影响,却相当强的影响到受访者以功利性的态度看待教会活动的参与。研究者认为此一发现似乎不应将年龄仅视为受访者个人的因素思考,而应放在两岸不同的宗教与社会发展进程来讨论。基本上台湾社会近数十年的主体宗教发展,仍然相当程度的保留了华人的传统宗教文化内涵,祭祖至今仍一般民众主要的家庭宗教仪式;根据1994、1999与2004三次的台湾社会变迁基本调查资料显示,超过80%以上的台湾民众仍相信因果轮回,年龄越长的受访者显示越高的认同比例强度。研究者推论中国大陆基督教群体对因果轮回的认同年龄为后文革时期的世代,文革时期中国政府对传统文化与宗教的禁制与反宗教社会化,显然反映在受访者的传统宗教文化认同的面向上。圣经与属灵书报研讲习的频率对两个台湾群体的,基督教宗教性都有正面的影响,另一方面也减低对传统宗教文化的认同的强度,可惜研究者目前手中没有中国大陆群体的资料,无法进一步进行比对的工作。

    投入教会服务工作显示受访者在教会的网络强度,对两岸的三个基督教群体成员的基督教宗教性,特别是基督徒的身份认同,都具有显著的正面影响,但仅减弱台湾一般教会与中国大陆教会成员的祖先祭祀认同,对三个群体宗教的功利主义认同都不具显著性的影响。显然,基督教群体内部的社会网络强度,对于强化自我身份的认同具有相当高的效果,应该与基督徒在两岸都尚属于弱势的宗教群体有关。这种强化效果在另一方面也可能反映在,降低对祖先祭祀这个主流传统宗教文化的认同。分析资料也发现,两岸三个群体的受访者在教会内的社会网络强度,对传统宗教文化中宗教的功利主义认同没有显著的影响;但在台湾一般教会与中国大陆都会受访都宗教的功利主义认同,却都受到来自年龄的影响,年龄对中国大陆教会受访者宗教功利主义认同的同强度高达.302,显示两岸基督徒对宗教功利主义认同是相当独立于,教会的宗教社会化与教会内社会网络的影响。再进一部检视台湾灵恩教会的模型,三个外衍变项都未宗教功利主义认同产生任何影响,华人基督徒的宗教主义功利观是否就是华人基督教本质的一部分?值得进一步的观察。

    所有三个群体受访者基督教宗教性的强度,都对因果轮回的认同产生显著但相当微弱的负面影响,显示基督教信仰与华人传统宗教世界观呈现相当的张力。另一方面,宗教功利主义与祖先祭祀的认同,对因果轮回的认同都呈现正面的影响,特别是祖先祭祀的认同对因果轮回的认同高达.522至.683之间的高强度影响。研究者似乎可以推论,华人基督徒对因果轮回世界观的认同,应该是在日常生活中接受华人社会、宗教文化的影响,使得不少华人基督徒的宗教性中,并存着两种具有张力的基督教信仰与传统宗教文化内涵。这种外来宗教信仰,特别是基督教信仰,与当地宗教文化相互融渗(hybridiztion)的现象,也被其他的学者(如Min and Kim,2005;Hong,2003;Jenkins,2001)发现存在亚、非与拉丁美洲社会,并认为是当代基督宗教发展的主要动力。比较台湾与中国大陆基督教群体的分析资料显示,基督教因素(包括宗教社会化、教会内社会网络与基督徒宗教性)对台湾基督徒因果轮回认同的负面影响,远大于中国大陆的基督徒群体。换句话说,在本研究的分析模型中,基督教因素对中国大陆基督徒因果轮回认同的影响力几乎微乎其微,因果轮回变异量的解释几乎全部来自传统宗教文化的影响。近二十年来中国大陆蓬勃发展的基督教,其教会信徒的宗教性实质内涵是什么,实在值得吾人深入观察。

________________
参考资料:

宋文里、李亦园,1988,《个人宗教性:台湾地区宗教信仰的另一种观察》,《清华学报》,新十八卷第一期,页113-139。
林本炫,2001,《台湾民众的宗教流动与地理流动》,宗教与社会变迁研讨会,页53-70。台北:中央研究院社会学研究所。
高师宁,2005,《当代中国民间信仰对基督教的影响》,《浙江学刊》,第2期,页53-55。
郭文般,2001,《新的或旧的宗教性》,宗教与社会变迁研讨会,页29-52。台北:中央研究院社会学研究所。
陈杏枝,2007,《祖先信仰变迁的初探》,台湾的社会变迁1985-2005:台湾社会变迁调查计划第十一次研讨会论文。台北:中央研究院社会学研究所。
梁永安译,Philip Jenkins 著,2003,《下一个基督王国》。台北:立绪文化。
董芳苑,1994,《信仰与习俗》。台南市:人光出版社。
赵星光,2007,《台湾基督宗教徒宗教性中的传统文化内涵——轮回观念的探讨》,台湾的社会变迁1985—2005:台湾社会变迁调查计划第十一次研讨会论文。台北:中央研究院社会学研究所。
,2007,《台湾灵恩教会的现代性与在地性初探》,2007年台湾宗教学年会暨国际学术会议论文。台湾宗教学会主办。
,赵星光,2006,《宗教市场变迁与台湾基督教会发展之研究》,2006年两岸基督宗教与社会发展论坛。东海大学主办。
瞿海源,2001,《台湾新兴宗教信徒之态度与行为特征》,宗教与社会变迁研讨会。页1-28。台北:中央研究院社会学研究所。
,2006,《台湾民众的宗教信仰与宗教态度》,《宗教、术数与社会变迁(一):台湾宗教研究、术数行为研究、新兴宗教研究》,页29-56。台北:桂冠。
瞿海源、姚丽香,2006,《台湾宗教变迁之探讨》,《宗教、术数与社会变迁(一):台湾宗教研究、术数行为研究、新兴宗教研究》,页1-28。台北:桂冠。
Chao, Hsing-Kuang. 2006. “Conversion to Protestantism among Urban Immigrants in Taiwan .” Sociology of Religion 67(2):193-204.
Tim, A. E. 2000. “Korean Religious Culture and Its Affinity to Christian: The Rise of Protestant Christianity in South Korea.” Sociology Of Religion 61(2): 117-133.
Geffre, C. 1997. “Mission Issues in the Contemporary Context of Multifaith Situations.” International Review of Mission 86: 407-409.
Chao, Hsing-Kuang. 2006. “Conversion to Protestantism among Urban Immigrants in Taiwan .” Sociology of Religion 67(2):193-204.
Goh, D. p.s. 1999. “Rethinking Resurgent Christianity in Singapore.” Southeast Asian Journal of Social Science, Vol. 27, No. 1: 89-112.
Grayson, J. H. 2001. “Culture Encounter: Korean Protestantism and Other Religious Traditions.” International Bulletin Of Missionary Research  25(2):66-72.
Hexham, I., and K. Poewe. 1997. New Religions as Global Cultures: Making the Human Sacred. Oxford: Westview Press.
Hong, Y. G. 2003. “Encounter With Modernity: The ‘Mcdonaldzation’ and ‘Charismatization’ of Korean Mega-Churches.” International Review of Misson, Vo1. XCII, No. 365.
Kelley, Dean M. 1972. Why Conservative Church are Growing. New York: Harper and Row.
Martin, D. 2005. On Secularization: Towards a Revised General Theory. England: Ashgate Publishing.
Min, P. G., and D. Y. Kim. 2005. “Intergenerational Transmission of Religion and Culture: Korean Protestants in the U.S.” Sociology of Religion 66(3): 263-282.
Perrin, Robin D. and Armand L. Mauss. 1991. “Saints and Seekers: Sources of Recruitment to the Vineyard Christian Fellowship.” Review of religious research (December): 97-111.
Rubinstein, M. A., 1996. “Holy Spirit Taiwan: Pentecostal and Charismatic Christianity in the Republic of China”, in Christianity in China: From the Eighteenth Century to the Present, Edit by D. H. Bays. Pp. 353-366.
Stark, Rodney and Roger Finke. 2000. Acts of Faith: Explaining Human Side of Religion. 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Walter, T., and H. Waterhouse. 1999. “A Very Private Belief: Reincarnation in Contemporary England.” Sociology of Religion 60(2): 187-197.

                  (本文为“2009两岸宗教与社会学术研讨会”会议论文,普世网首发。


[ 本帖最后由 马衣努 于 2010-6-6 11:06 编辑 ]
作者: 马衣努    时间: 2010-6-6 11:09

先别看内容,看看那些表,都觉得它是一篇很有学术价值的文章。
作者: 代启福    时间: 2010-6-6 11:12

收藏了。
作者: 初试身手    时间: 2010-6-7 20:37

这些表要怎么制作呢? 想学习一下
作者: 张贺    时间: 2010-6-9 20:17

难得的好文章!大家来评评!




欢迎光临 民俗学论坛-中国民俗学网 (http://chinafolklore.org/forum/) Powered by Discuz! 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