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ard logo

标题: 曾永义:不能只是拘泥于传统的表演方式 [打印本页]

作者: cfs    时间: 2008-11-17 09:43     标题: 曾永义:不能只是拘泥于传统的表演方式

台湾明华园歌仔戏团
最大竞争对手不是同行

发布时间:2008-11-17 09:40 来源: www.ccdy.cn 作者:江逸之  



   
    每年夏天台湾气温燠热难耐,却难敌10多万名观众的热情,在台中市音乐厅,现场5万个座位在明华园《白蛇传》开演前两个小时就被坐满。

    舞台上,扮演白蛇娘娘的演员在大型乐团的伴奏下登场,白蛇“盗采仙草”时,舞台上喷出熊熊火焰;白蛇与青蛇“水漫金山”时,演员被吊到18层楼高的水柱上漫步,200多个虾兵蟹将从观众席中跳出,现场观众目不暇接地观赏这一场歌仔戏声光秀。

    从野台戏到跃上国际舞台,有近80年历史的明华园目前一年公演超过120场,关键人物是明华园团长陈胜福。1979年,不会唱戏的陈胜福接下明华园的经营权。他面对的是歌仔戏日渐萎缩的市场。此时,明华园处在一个抉择关口:是继续跟台湾百余个中小型歌仔戏团竞争,还是跳出既有竞争,经营全新的市场?

    经过市场调查,陈胜福决定改革歌仔戏的表演方式,开拓原本不看戏者的市场。“正因为他不会唱戏,所以他更可以跳脱歌仔戏班思维,从观众角度来开创戏路。”台湾中华民俗艺术基金会董事长曾永义说。

    台湾传统戏剧的内容大多是宣扬忠孝节义、八股说教的剧情,已无法跟上时代的发展。面对网络电视的冲击,“我开始思考歌仔戏必须要抛掉一切旧包袱,才能吸引更多观众走进剧场。”陈胜福坦言。

    陈胜福推动明华园再造的第一步是建立现代剧团的编导制度。从小在歌仔戏戏班长大的陈胜福观察到,长久以来,歌仔戏并没有编导和剧本,只有后台“讲戏仙”(说戏老师)负责把剧情跟每个演员说一遍,要求演员一上场,就先把自己所演的角色与故事说一遍,一场戏往往要3个多小时,没新意,观众大多感到不耐烦。鉴于此,陈胜福找到四弟陈胜国负责编写剧本。明华园创下了台湾歌仔戏界第一个拥有编剧的纪录。

    陈胜福知道明华园所要面对的最大竞争对手不是其他歌仔戏班,而是声光娱乐效果俱佳的电视电影。于是他决定向竞争对手取经,把明华园的编剧、导演送到电影公司受训,学习电影的分镜概念,把节奏快速的现代舞台效果融合到歌仔戏中。当大多歌仔戏团关注演员的唱腔与武打硬功夫时,明华园把策略焦点放在如何塑造千变万化的舞台效果上,通过灯光变化、立体布景与干冰烟雾,营造出不同的场景变化。

    虽然许多学者认为明华园已经丧失掉传统歌仔戏的精髓,只是“电光戏”,但是曾永义说:“戏剧本身还是必须依据时代背景的需求而改变,不能只是拘泥于传统的表演方式。”

    歌仔戏虽是草根的台湾传统戏曲,却很难走进年轻观众的心里。明华园主动出击,走进学校、医院及监狱等非歌仔戏市场,培养年轻观众群。明华园每年都会推出两出新戏,同时演出3至8个旧戏码。虽然明华园大部分演出爆满,但陈胜福坚持每一场新戏上演都会保留1/5的票给新观众,“明华园必须随时培养新观众。”

    当人们认为台湾传统戏曲市场前景黯淡时,陈胜福把目光瞄准了台湾的2万多座庙宇,“只有不到1/10的庙能请得起明华园这样的大型歌仔戏团,而每座庙宇一年至少两天要请外面戏班来谢神。”他计算道,“这是一年超过16亿元的市场。”

    针对这个潜在的大市场,明华园从2006年起由8个子团开始承接在庙宇演出的机会,并且配合其他歌仔戏团演出,“要把歌仔戏从传统柑仔店变成连锁超市。”陈胜福眼光很远。

    (摘自《开创蓝海——15个台湾企业开创市场的成功故事》一书 人民出版社出版 本文略有删节)




欢迎光临 民俗学论坛-中国民俗学网 (http://chinafolklore.org/forum/) Powered by Discuz! 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