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ard logo

标题: 系列版(二)一些社会组织民俗的名词解释 [打印本页]

作者: 同类声响    时间: 2010-5-29 12:01     标题: 系列版(二)一些社会组织民俗的名词解释

1、宗族:是同聚落居住的父亲血亲按伦常建立的社会组织,通常拥有一些共用的财产和共用的文化,具有政治、经济、宗教、教育方面较为完整的功能,宗族由家庭组成。家庭是亲子所构成。生儿育女与养老送终的群体。家庭主要是一个生育单位和经济单位,通常作为宗教的一个分子而存在。
2、家世:是家族世系主要的职业特征所标志的社会地位,旧社会一般也指家族的世业或门第、门祚、门阀;新社会所讲的家庭出身大致与家世相似“门当户对”也是从家世出发的,家世观念出自父系大家族的反动“血统论”。
3、家谱:是我国家族民俗发展中的一种记录家族世系及重要成员事迹的谱表与文书,俗称朴树,宗谱、族谱;古代典籍上又称“家乘”。家谱有叙述式、图表式两种。
4、族谱:宗族共同体存在的文字形式,包括本族源流世系,族籍登记、先贤礼赞、界止墓土以及族规家训之类。
5、家教:是家族长辈对幼辈子女的教育所形成的惯俗,是教养子女保证世系相续成材的主要手段,传统家教包括育德、育才两方面,把现世提倡的体育、美育都容纳在两育之中。
作者: 同类声响    时间: 2010-5-29 12:14

6、家法:古代称为家约,又称家规。家法本来是旧式家族家长训诫和制裁家族成员的法规条例;同时也可以说是家族共同信守的规约,家法和家教相辅相成的家族习俗,是“管”与“教”的组合。
7、家产:古称家缘,俗称家财、家私、家业、家计或家当,是一家所拥有的财务或产业家产的继承。主要有四种类型:一、长子继承或长子继承人的类型
          二、季子继承或以季子继承人的类型
          三、家族成员不分长幼实行平均分家的类型,往往也有子女为老人多分得一份财产做养老费用。
          四、女儿继承或女子及女婿继承家产的类型。
8、家务:又称家奉家政,指一个家族日常生活事务的习俗,衣着、起居、家务劳动等项的管理;社交往来的安排和应对,家务习俗的主要传播者是妇女。
作者: 木兰山人    时间: 2010-5-29 12:19

这怎么还分成两节了啊?
作者: 同类声响    时间: 2010-5-29 12:40

引用:
原帖由 木兰山人 于 2010-5-29 12:19 发表
这怎么还分成两节了啊?
嘿嘿!一节太多,看的眼晕,这样方便!咯咯
作者: 笛威辛亢    时间: 2010-5-29 14:01

还有呢吧?
接着整理啊
作者: 同类声响    时间: 2010-5-29 20:04

[quote]原帖由 笛威辛亢 于 2010-5-29 14:01 发表
还有呢吧?
嘿嘿!来了,赶工!
作者: 同类声响    时间: 2010-5-29 20:52

9、分家:顾名思义,把一个家分开,分成若干个家。一个完整的家解体,几个新的家庭成立、诞生。   分家,主要是分财产。财产中,主要分固定资产和资金,即父母的积蓄,父母的私产。民俗学中,分家包括分居、分灶、析产、划分养老送终的义务,设立单独的祭祀。
10、立族:立族通常需要设立族产、编修族谱、成立宗族管理班子。
11、入族:主要涉及及确认因婚姻和生育而新增人口的宗族成员身份的程序。
12、合谱:两个宗族的族谱上所载的祖先相同,证明他们是同源分流,他们协议合并成一个宗族组织,即为“合谱”。
13、家族救济:是载入族规的习俗惯制,包括救济和资助两种,基金来源于族田、义田、学田、书灯田。
14、行会:中国自古就有官府用“肆”来管制工商业的制度。从隋朝到唐朝前期,商品经济空前繁荣,工商业者开始按行结成组织,以便在全行业中安排如何服徭役,应官差。这种行业的组织,到宋代便确定了白鸟语为官府尽义务的性质,和以行头为首的组织形式。
15、民间秘密宗教组织:采用宗教形式收徒传教,以宗教信仰为精神纽带,以师徒关系为组织保证,通常被称为“秘密宗教”。
16、民间秘密结社:以歃血结盟的形式聚义结拜,依据忠义信条和生死弟兄关系把赵钱孙李,东南西北的人员团结起来,例如天地会、青帮。
16、社区组织:为了通婚,进行物资交易,祭祀保佑一方水土的神灵,人们走出宗族,超越行会,建立更广泛的互助关系,开展公益活动。这些关系的确立形成了地缘性的社区组织,并相应存在着一定的习俗惯制。
17、黑话:虽然黑话属于民俗语言类,但是涉及到秘密结社和行会,因此,黑话也是必须介绍并且了解的内容。是危害公共利益的盗贼土匪、反动帮会、流氓团伙等黑社会集团所使用的秘密语。它是从使用者活动隐蔽的特点出发,在本集团或同类团伙中约定而成的对内不对外。
18、暗喻:指某些社会群体,行业集团或秘密组织处于隐蔽行为的特需而约定的秘密交际语。它的使用者不是黑话流行的黑社会,而是违法犯罪团伙之外的各种群体。




欢迎光临 民俗学论坛-中国民俗学网 (http://chinafolklore.org/forum/) Powered by Discuz! 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