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ard logo

标题: 曹休墓回填 网友激辩文物保护该否让路城市建设 [打印本页]

作者: 竹林遗风    时间: 2010-5-27 17:17     标题: 曹休墓回填 网友激辩文物保护该否让路城市建设

 5月25日上午10点,洛阳市第二文物工作队在大河网大河论坛公开发布了一份《洛阳邙山陵墓群考古新发现保护问题的情况说明》,而在此之前,关于洛阳文物古迹保护的帖子已在河南几大论坛的洛阳版占去近半壁江山。“鱼和熊掌能否兼得”?如何面对城市建设和文物古迹保护之间的矛盾?几天来,不少洛阳网友纷纷发表自己的观点,试图破解这道永恒的世纪难题。

  曹操、曹休墓的发掘引来“文物热”

  2009年年底,一代枭雄曹操的陵墓在安阳出土。2010年5月17日,河南省文物局在洛阳召开新闻发布会,洛阳邙山陵墓群考古获重大发现,曹操族子、三国名将曹休墓被意外发掘。

  据媒体报道,在曹休墓周边正是东汉、魏晋帝王陵园分布区,已有迹象表明还有更高级别的古墓群有待发掘。经济建设和文物古迹保护的矛盾已不可回避的摆在建设者面前。

  曹操、曹休墓的发掘在网友中引来新一轮的“文物热”。对文物发掘工作的担忧也让不少网友开始把眼光锁定在城市建设与文物保护的矛盾上。

  “曾经听说,陆浑水库当初的一个备选坝址就是现在的龙门石窑!这是想起来就让人后背直冒冷汗的事。还听说,现在的世界文化遗产平遥古城,原本是要一拆了之,准备推倒重来建新城的,只是一位考古文化学者的奔走呼号,才侥幸保存了下来”,一位洛阳市民这样告诉记者。

  质疑与回应 这是一个不是问题的问题

  5月25日,洛阳市第二文物工作队发布情况说明,称:三座大型墓葬,曹休墓的展示问题正在同公路部门协商,目前正在搭建保护棚以保护其暂不受风吹日晒雨淋,另两座大型墓葬也要进行保护展示,目前公路部门正在设计架桥通过的方案,我们正在进行临时保护性回填工作。对于东汉陵园建筑遗址,公路部门正在研究调整设计方案,避开重要遗址区架桥通过,我们正在进行临时保护性回填工作

  “洛阳守着汉光武帝陵、唐恭陵、范仲淹墓、白居易墓、杜甫墓、颜真卿墓、吕不韦墓、东汉帝陵等一大批名人墓葬却显得底气不足,没形成品牌效应”,一位洛阳网友在接受采访时几近落泪。

  对文物的关注让一些网友感觉“心慌慌”。浏览河南本地几家论坛的洛阳版,“十三朝古都洛阳的几百年的古树被毁”、“洛阳关帝庙要拆了、附近反映历史的古树也保不住”等帖子不时出现在记者眼前,对此,当地政府也及时的给出了合理的解释。“网友反映的有些不属于文物古迹,不过网友的心情可以理解”,洛阳一位政府工作人员告诉记者。

  建设与保护 鱼和熊掌能否兼得

  备受世人注目的曹休墓发掘现场,文物部门已经开始原址保护措施,也许不久一个带有标志意义的三国大将曹休墓博物馆就矗立在邙山之巅。 然而更多的王侯将相墓葬是否都会得到原址保护?网友们感觉心里很没底。

  网友“洛阳平常人”:为了节约一点工程成本,为了可怜的一点税收,为了一个城市的一点华丽的面子,这些放在历史和世界的大格局中去衡量,几乎是没有意义的,而我们要失去的却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历史文化遗产,和最可宝贵的精神文化财富。

  网友“小叶子”:要关注的问题是修路的规划与保护历史文化遗产之间的关系,长远的规划政府是否可以建立一个既可以修路又可以保护历史文化遗产的政策。使道路条条通,历史文化遗产的文化也源远流长。

  网友“LOVE媛”:地下文物较的地方,进行基本建设一定要先进行文物勘探,如果有重要遗址,最好另外选址建设。

  网友“木子藤”:欣闻新发掘的曹休墓和东汉帝王陵墓将得到科学有效的保护,甚感欣慰!经济建设与文化保护并不矛盾,而且处理得当,文化遗产反而助推经济的振兴。洛阳大遗址保护的经验告诉我们城市发展贵在存异,保护文物兼顾古今。城市发展与文物保护是永恒主题。洛阳应该走历史文物保护与现代城市发展和谐共生之路。两者如果协调好可以相互促进、相得益彰。文化遗产的保护与社会、经济发展的目标是一致的。越是现代化的城市就应当越重视保护其历史文脉,越是历史成分重的城市越显得有魅力。因此,文化遗产保护与经济建设两者的矛盾并不是不可调和的,也不是顾此就定会失彼的关系。它们两者是互相促进,有机的结合在一起的,若彼此能得到好的协调,那会形成一个有利于双方稳定和发展的“双赢”结果。

  :洛阳发现曹操族子曹休墓

  2010年5月14日,在洛阳邙山曹休墓后室出土铜印1枚,边长约2.0cm,瓦钮,篆书白文“曹休”二字,显为墓主人的私印,成为墓主人身份的确切证据。

  该墓葬为长斜坡墓道砖券多室墓。由墓道、甬道、耳室、前室、后室、北侧室、南双侧室等组成。墓葬土圹东西全长50.6米,南北宽21.1米,深10.5米。其中墓道长达35米,最宽处达9米。有迹象表明墓道多次被挖开,实施了合葬。(大河网)




欢迎光临 民俗学论坛-中国民俗学网 (http://chinafolklore.org/forum/) Powered by Discuz! 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