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ard logo

标题: 瑶族小妹带你逛——瑶族文化遗产 [打印本页]

作者: 瑶族小妹    时间: 2010-5-17 21:41     标题: 瑶族小妹带你逛——瑶族文化遗产


坛子里的老人鼓励我多发帖——[attach]8300[/attach]


[ 本帖最后由 瑶族小妹 于 2012-4-15 17:09 编辑 ]
作者: 瑶族小妹    时间: 2010-5-17 21:45

瑶族是一个生活在我国南方的历史悠久、源远流长的山地民族,主要分布在我国南方的广西、湖南、广东、云南、贵州、江西等省(自治区)相毗连的山区,北起湖南辰溪,南达广西防城,东及江西全南,西至云南勐腊,总体分布形式呈现出大分散、小聚居的特点。其中以横亘绵延于湘、桂、粤之间的南岭地区最为集中,自东而西分布有乳源、连南、江华、富川、恭城5个瑶族自治县等十余个瑶族较为集中聚居的县,历史上就有“南岭无山不有瑶”的说法。在广西中、西部的金秀、都安、巴马、大化,以及贵州的荔波,云南的河口、金平、富宁、勐腊等县(自治县)也是瑶族聚居或分布较多的地方。此外,全国还有60余个市、县(区)的山区、农场和丘陵地带散居着瑶族。据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全国瑶族人口有263.74万人。


瑶族主要是古代南蛮中蛮族的后人,历史非常悠久,可追溯至几千年前的远古时代,先秦以前,就有 “蛮”、“荆蛮”等关于瑶族先民的零星记载。秦汉时期,有关瑶族先民“武溪蛮”、“武陵蛮”、“长沙蛮”的记载更是经常见于各种史籍文献之中。及至隋唐时期,“莫徭”、“徭人”等族称始见于相关史籍之中。关于瑶族的族源,学术界尚有其他诸多见解,从一定意义上反映出瑶族形成和发展的多元性。


瑶族有多种本民族语言,历史上民间多习用汉字。瑶族语言情况比较复杂,按语言谱系分类,有属汉藏语系苗瑶语族瑶语支的,有属汉藏语系苗瑶语族苗语支的,有属汉藏语系壮侗语族侗水语支的,还有属汉语方言的。本民族内部根据语言系属的区别,可大致分为四个不同的族系:即操汉藏语系苗瑶语族瑶语支诸方言的“勉”族系,操苗瑶语族苗语支语言的“布努”族系,操壮侗语族侗水语支语言的“拉伽”族系和操汉语方言的平地瑶族系。不同族系的瑶族在历史文化上有较大的差异,因此,瑶族内部的民族称谓也有较大的区别,自称有近百种,而他称则多达400余种,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出瑶族文化的丰富多样性。


大部分瑶族族系经历过长期频繁的迁徙游耕过程,不同地区的瑶族社会发展进程和社会形态也不尽一致,山区刀耕火种农耕经济结构在历史上较为明显,与传统生产方式和经济基础相适应的社会组织形态比较复杂,不同地区或族系中曾经盛行过“油锅组织”、“目老组织”、“瑶老制”、“社老制”、“石牌制度”等形态多样社会组织。这种经济、社会发展的不平衡状况在新中国成立后逐步得到了改善和消除。


在漫长的历史时空中,从洞庭彭澧之滨到岭外峤南之地,从逶迤绵延的五岭到彩云之南的云贵高原,不同历史时期、不同生活地域、不同族系和不同文化环境下的瑶族,筚路蓝缕,在开发经营着南中国广袤山地的同时,也创造了本民族灿烂多彩的文化。而且瑶族自古以来与我国南方各民族人民有着密切的文化接触和频繁的文化交流,在长期的接触和交流中,瑶族文化中既吸收萃取了汉族和南方其他各少数民族的文化因素,也在诸如湖南、两广等区域的一些汉族民系和少数民族中产生过一些积极的文化影响。


瑶族民间的宗教信仰在历史上经历了从自然崇拜、图腾崇拜、祖先崇拜等原始信仰到民间巫教与道教等人为宗教交融发展的漫长过程。对瑶族民间信仰影响深远的本民族神祗中,备受推崇的盘瓠和密洛陀尤为突出。盘瓠崇拜在占瑶族人口70%以上的操苗瑶语族瑶语支语言的“勉”族系以及主要是由“勉”族系发展而成的平地瑶族系中广为传承。“盘瓠”瑶语称“Bienh hungh”(瑶文记音),瑶语本义解为“盘王”,实际上是一个集原始氏族权威于一身的图腾与氏族首领的二元统一的神。[①]在瑶族民间关于“盘瓠”的神话和信仰习俗中,早期图腾崇拜的影子依稀可见:一只与瑶人“根骨”、“出身”联系在一起的“身长三尺,毛色斑黄”的“龙犬”,以其神勇助平(评)王打败高王,得与平王的三公主结婚,生下六男六女,互为婚配,繁衍为天下瑶人。[②]这一古老神话及其历史上的民间演绎,成为瑶族文化中的典型表征,深刻烙印在瑶族的文化和生活习俗之中。密洛陀的崇拜则主要流传在广西西部操苗瑶语族苗语支语言的“布努”族系中,在“布努”瑶族民间,这一古老的创始女神通过口传身授的史诗《密洛陀》和民间的祝著节或婚丧仪式代代传颂。作为一个山地民族,瑶族历史上还较多地保存着自然崇拜,如民间打猎要祭山神、伐木要祭林神、捕鱼要祭水神、种田要祭谷神等。在瑶族的宗教信仰中,原始巫教与道教交相辉映,其中道教的成分非常明显。瑶族民间的道公、师公既是瑶族社会中主要的宗教法事主持者,也是瑶族宗教等文化传统的重要传承者。


源远流长的悠久历史,分布广远的迁徙环境以及长期频繁的文化交流,形成了瑶族自由的民族性灵,开放的民族文化系统和强烈的民族亲和力,历史积淀下丰富多彩的文化遗产,这些瑶族的文化遗产,有的以物质的形式保存下来,有的以非物质的形式传承至今,无论内容和形式,都显示出丰富多彩、特色鲜明的特征。(原载《中国少数民族文化遗产集粹》,云南教育出版社,2006年)[/size]




[ 本帖最后由 瑶族小妹 于 2012-4-15 17:08 编辑 ]
作者: 瑶族小妹    时间: 2010-5-17 21:49

一、物质文化遗产


(一)瑶族鼓文化


鼓文化是瑶族文化遗产中的重要代表,历史上有“瑶不离鼓”之说,瑶族的鼓文化从大类上可分为长鼓、铜鼓和陶鼓三类,长鼓主要流传在“勉”族系和平地瑶族系中,铜鼓主要流传中“布努”族系中,陶鼓则主要流传在“拉珈”族系中。


1.长鼓和瑶族长鼓舞


瑶族长鼓是一种膜鸣乐器,其基本形状皆为两端呈喇叭状、中间细小、鼓腹镂空,两端鼓面以羚羊皮或牛皮蒙面,鼓身通常绘有彩色图饰。长鼓是瑶族民间常见的一种古老乐器,具有久远的历史,宋代周去非的《岭外代答》中有“瑶之乐,有芦笙、铳鼓、葫芦笙和竹笛”的记载,在瑶族民间保存的《盘王劵牒》等文献中,也多有“摇动长鼓”、“吹笙鼓乐”的记载,瑶族民间绘制的《盘王图》、《梅山图》中,还有历史上打长鼓的舞蹈场面。长鼓的起源,与瑶族传统的盘瓠崇拜有着密切关系,瑶族民间传说瑶族的祖先“盘瓠”喜欢游猎,一天不幸被羚羊撞下悬崖,死在那一棵梓桐树上。“盘瓠”子孙为了纪念祖先,便把棵梓桐树砍来做鼓身,抓住那只羚羊剥下羊皮蒙鼓面,做成长鼓留给子孙后代来敲打,平时长鼓放在神台上,打鼓前要先请神。这个古老的传说还形象地表现在瑶族民间传唱的《长鼓出世歌》以及流传在广西东部瑶族中的《七十二套赶羊做鼓长鼓舞》中。


不同地区的瑶族长鼓,形式上依长短大小的区别可分大、中、小三种。大长鼓主要流传在广西富川的平地瑶民间和金秀大瑶山的坳瑶民间。富川平地瑶的大长鼓长达七尺五寸,鼓面口径一尺,堪称瑶族长鼓之最。而金秀坳瑶民间的大长鼓有公鼓和母鼓之分,二者形制、音响及演奏法有所区别,演奏时鼓手通常使用黄泥浆涂于鼓皮,音响极佳,所以又有“黄泥鼓”之称。中长鼓流行于广东连南瑶族自治县的八排瑶民间,此种长鼓长短在100-120厘米,鼓的两端口径略有差异,蒙羊皮或牛皮,两端鼓皮以绳索或牛筋相连,每两根相邻的绳索用可活动的细竹管扣套,用以调节鼓面的张弛,从而调节长鼓鼓音。小长鼓主要流行于在湘南、桂东北、桂中和粤北等地的盘瑶和平地瑶民间,鼓长、鼓面口径均略短于中长鼓,由于这种类型的长鼓的口径较小,鼓音相对没有大长鼓和中长鼓响亮。


瑶族的长鼓既是一种古老的民族乐器,也是一种舞蹈的道具,瑶族民间的长鼓舞表演形式、套路繁多。其中富川平地瑶的大长鼓表演时,长鼓悬于盘王庙前,通常由六名男性长鼓艺人用砂包边舞蹈边击打;坳瑶的长鼓舞则多是公鼓、母鼓对打,舞蹈时,公鼓以左手竖立握鼓腰,以右手拍击鼓面,母鼓则挂于舞蹈者腹前,先以右手拍击右端鼓面,发出“嘭”声,再以左手执一竹片作鼓槌,打击鼓的左端,发出“啪”声。表演时,公鼓配合母鼓舞蹈。八排瑶长鼓舞舞蹈时,表演者用彩带将长鼓挂于左肩,横于腰际,右手使掌拍鼓,左手持竹片击鼓,分单人、双人和群舞等形式,有36套传统表演程式。盘瑶和平地瑶民间的长鼓舞传统表演程式套路主要有三十六套和七十二套,形式丰富多彩,并有与芦笙等乐器或道具配合舞蹈的。


2.瑶族铜鼓


主要见于广西的都安、巴马和南丹等地瑶族民间,其中南丹白裤瑶民间铜鼓尤为典型,史籍记载,南丹“地方多古代铜鼓,凡遇年节及有婚丧等事,皆击铜鼓……击鼓者多瑶人,击必舞蹈”,在当地,铜鼓最集中的地方,就是白裤瑶聚居的中心地区。瑶族民间相传铜鼓是创始女神密洛陀传下的,因此被瑶族视为神灵和传家之宝,启用和收藏均有规矩讲究。白裤瑶民间珍藏的铜鼓鼓身为圆桶形,两侧各有双耳,鼓面中心有十二角光芒,鼓面及鼓身布满细晕,内有几何花纹和动物、汉字等图案。民间将铜鼓分为公鼓、母鼓两类,公鼓鼓壁较厚,鼓颈略长,鼓面十二角光芒较平滑,声音清脆高昂,母鼓鼓壁较薄,鼓颈略短,鼓面十二角光芒略凸起,声音低沉浑厚。铜鼓演奏时,有以小木桶配合演奏的习惯,表演时分别在各铜鼓后,随着鼓点来回往铜鼓内扣压,以形成回音混响。


3.瑶族陶鼓


陶鼓主要流行在广西金秀瑶族自治县的茶山瑶(“拉珈”族系)民间。鼓身为以泥土造型,经窑烧制而成,鼓形奇特,既像大花瓶,又似黄蜂,故民间又有“土鼓”、“蜂鼓”之称。陶鼓演奏时,将鼓横置于两腿之上或挂于胸前,多以小锣合奏。


(二)瑶斑布和瑶族服饰


宋人周去非的《岭外代答》中有这样一段记载:“瑶人以蓝染布为斑,其纹极细。其法以木板二片,镂成细花,用以夹布,而镕蜡灌于镂中,而后乃释板取布,投诸蓝中。布既受蓝,则煮布以去其蜡,故能受成极细斑花,炳然可观。故夫染斑之法,莫瑶人若也。”[③]可见早在宋代,瑶民就用蓝靛和黄蜡在白布上染出有精致花纹图案的“瑶斑布”。瑶族妇女精于蜡染工艺,尤以蓝靛瑶的蜡染久负盛名,至今仍保留着一套完整的印染技术。一般是将自织布匹“家织布”铺于桌上,用蜡刀蘸取以溶解的蜡汁,直接在布上绘出各种花纹图案,然后将布料放入染缸浸泡一小时,提起晒干后再浸泡。染液是用蓝靛、火灰水、酒、清水按照一定的比例配制而成。染到布呈现蓝红色就可捞出晒干,再放入清水中煮沸,去掉布上的蜡,洗净晒干后就可以用来缝衣服。


瑶族历史悠久,在文化方面一直保持本民族传统特点,尤其在服饰文化上更为明显,五彩斑斓,绚丽多彩是瑶族传统服饰文化的普遍性特征。自远古时代,瑶族先民“织绩木皮、染以草实,好五色衣服,制裁皆有尾形”,瑶族服饰成为瑶族文化的重要标志之一,它不仅是区别瑶族和其他民族的直观形象依据之一,也是区分内部各族系、支系的重要依据。据统计,瑶族服装的款式多达100余种,头饰也不下100余种。这种多样性首先是由于各支系的不同,其次还因居住分散,又表现为地域性的差别,而在多数支系中,服饰还表现出明显的性别、年龄特征。


瑶族传统男子服装以青蓝色为基本色调,以对襟、斜襟、琵琶襟短衣为主,也有的穿交领长衫;配长短不一裤子,有的长及脚面,有的短至膝盖,多以蓝、黑为主,束腰带,扎头巾、打绑腿,朴实无华。头饰主要有如下两种:一是分别包红、黑、白、蓝头巾。比如蓝靛瑶男子度戒后,多数头上改戴马尾编制的园帽或缠圆盘形状的黑布包头,红头瑶成年男子用青黑布包头;二是蓄留长发,在头顶上束发髻,扎红头绳或盘长发。广东连南县八排瑶和广西南丹县白裤瑶男子至今仍盛行这一头饰。


相对而言,瑶族妇女传统服饰更加丰富多彩。各地瑶族妇女上衣多穿无领无扣对襟绣花衫或右衽长衫,下穿褶裙或绣花滚边宽脚长裤,扎有红、黑、白等多种色彩的彩色腰带或织带,围绣花围裙,包绣花绑腿。但在形制风格和彩色花边图案上千差万别,不同族系、支系、地域的区别很大。如广西南丹瑶族的百褶裙,裙面有蜡绘花纹,纹线经靛染分深浅。裙脚饰有红色刺绣花纹,多为几何形花卉,宽约10厘米,着裙时,裙前习惯再围一条比褶裙稍长的面裙,宽约20厘米,黑底镶蓝边。云南、广西等地的蓝靛瑶妇女上衣的前后摆均长于膝下,形成大三角形。前摆的花边镶于背面,穿着时,把前后摆往上翻卷,并将下摆三角状的尖端塞在腰带上,前后摆高于膝,形成双折叠式,镶在前摆背面的花边则露在外面。而在头饰上更是千姿百态。广西贺州瑶族的宝塔式头饰高一尺许,用十几块不同颜色的毛巾折叠而成,并用丝线和五色珠子加以装饰,色彩鲜艳,造型美观。广西临桂县宛田瑶族的凤头式头饰,则是以木制帽的框架分上下两个部分,下一部分是用圆木挖成瓜皮帽的形状,其上支着一根支杆,支杆上安一像凤头式的平板,平板上覆盖着一绣花帕,在绣花帕的后沿垂着若干股红、黑色的长条棉线垂至后腰,形似凤尾,古色古香。金秀茶山瑶的银钗式头饰也极为复杂,要将三块长约一尺二寸、宽约二寸、重一斤多的弧形银钗以及银梳、银簪、铜板、铜铃等饰物固定在头上,色彩鲜艳华美。已婚和未婚的女子头饰也有区别。如云南金平的红头瑶女子在婚前用青黑布缠头,婚后头顶锥形红头帕,这种包头十分有特点,一般只留下头顶和前额的头发,其余部分剃光,用黄腊将头发塑造成圆锥形,上裹一块红头帕。


瑶族历来把银饰视为高贵、富有和华丽的装饰品。各支系瑶族妇女均以佩戴银饰品为美。制作银器也是他们的传统手工业之一。银饰品的种类大致相同,有的在盛装时才佩带,平时与以收藏,有的则经常佩戴。由于受家庭经济条件的影响,有的饰品以铝或锡代银制成。包括妇插银簪、耳戴银环、颈戴银圈、腕戴银镯、手戴银戒指等。在新婚时,佩戴的银饰更多,有的还要戴上凤冠,上系金属挂牌。


在服饰的制作上,瑶族的织绣工艺闻名遐迩。他们多以红、黄、绿、白等颜色绣于深青色布上。刺绣一般不预先描绘图案,而是直接在布底上绣各种图案。图案都是由日常生活中的花鸟鱼虫等构成,图案生动活泼,表现出鲜明的民族特色。他们还常在袖口、裤脚、胸襟等的边缘绣上彩纹,这样既使衣物结实耐用,还增加了美感。


挑花工艺精巧而别致,一般是利用布的颜色和经纬线,采用十字挑的针法挑出花纹。也不用事先描绘图案,只凭一双手,就可以挑出各种十字形、万字形、米字形、三角形等不同的花纹,其中间以现实生活的自然景色和动植物形象。(原载《中国少数民族文化遗产集粹》,云南教育出版社,2006年)


作者: 瑶族小妹    时间: 2010-5-17 21:51

[attach]8301[/attach]

(三)瑶族古村落


瑶族是一个古老的山地民族,但是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进程中,形成了一些建筑水平较高,蕴藏着民族文化特色的古村落,藏在深山人未识,这里我们选择几个典型的村落加以介绍。


1.千年古寨——南岗


坐落在广东连南瑶族自治县南岗镇海拔800多米高山上的南岗老排,不仅是连南八排瑶著名的八大排的典型代表,也是目前发现的规模最大、历史最长、特色最鲜明的瑶族古寨。其所在地自然风光优美,山寨前是具有典型山地农耕文化特色的层层梯田,寨子的左边为茂密的森林,右边是陡峭的峡谷。


据考证,南岗排始建于宋代,据今已有上千年的历史,又名行祥排。明末清初时期,南岗排最为鼎盛,建有房屋700余幢,人口1000多户7000多人,山寨面积159亩,历史上以其规模大、人口多,被誉为连南八排的首领排。经过千百年的历史沧桑,目前南岗古寨仍然保持着当年的建筑轮廓,并且保存着368幢明清时期的青砖瓦屋。


南岗瑶寨的房屋坐西朝东依山旁坡而建,房屋之间层叠有序,错落有致,纵街横巷,主次分明。全排按照“风水龙脉”纵向分成三条“龙”,居住在山寨的瑶民主要有邓、唐、盘、房四大姓氏,不同姓氏按照龙脉相对聚居;不同姓氏自成以血缘亲族为纽带的房组组织,相同的房族宗支相对聚居于同一龙脉的横巷。


现存的南岗排的房屋建筑多数建于明清时期,多以灰沙砌青砖,屋顶盖瓦,四檐翘角,屋脊中央以青砖或瓦镶嵌成各种花饰图案,建筑风格迥异于本地汉族。房屋高度普遍在一丈三尺至一丈六尺,住宅多为二层吊脚楼,内部用木板分隔,一般以三间为一单元,住一户人家。


南岗排还有独具瑶族特色的引水竹笕将山泉水引到山寨每一户人家,堪称千年古寨又一景。


2.人文古寨——凤溪


广西富川瑶族自治县有个古色古香的凤溪村,始置于元朝末年,坐落在五岭中的都庞岭余脉凤溪山,距富川县城15公里,全村有盘、陈、蒋、岑、麦、翟、李等七个大姓,是一个典型的平地瑶族古村落,堪称瑶族传统聚落文化的宝贵遗产。


凤溪村环境优美,山清水秀,全村上下,街道井然。村落按姓氏共分四坊,每坊各兴建一座门楼,各大门楼内还有若干个子门楼。村中每个姓氏均建有一座祠堂,祠堂建筑外墙上均有彩墨画和“风调雨顺人丁旺,山清水秀六畜兴”等诗赋,画工精致,书体雋秀。村中民居青石街高门楼,天井石条铺花,窗棂雕龙刻凤,照壁楹联意境雅致。风雨桥也是凤溪瑶村的一大特色,这里历史上曾经建有多座风雨桥,现存的朝阳风雨桥和福寿风雨桥横跨凤溪村江上,两桥相依,遥相呼应,民间称为“姊妹桥”。此外,亭阁、庙宇、戏台等建筑也在这里随处可见,古戏台与各姓的祠堂、寺、观、庙等建筑融为一体,形成一个古建筑群落,建筑物中,皆有历史上流传下来的壁画,描绘桃源结义、武松打虎、三娘教子等故事,任务形象栩栩如生。类似于凤溪村这样的具有浓郁人文色彩的瑶族古村落,在富川、江永等地的平地瑶、四大民瑶地区较为多见,这些古色古香的门楼屋宇,神庙寺观,祠堂戏台,风雨桥等多出自明清时期,具有重要的文化价值,是瑶族人民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文化发展、交流的艺术结晶。


(四)恭城瑶族《梅山图》


    珍藏于瑶族民间的瑶族文化瑰宝《梅山图》,1995年在广西恭城瑶族自治县观音乡水滨村被人发现,据专家考证,此《梅山图》为我国目前瑶族唯一保存最完好、反映瑶族历史最深刻、内容最丰富的瑶族文化古画卷,现收藏于恭城档案局。该图绘制于清乾隆九年(1745年),全图分五卷,总长 53.1米,彩绘在宽0.35米的画布上,画布为土麻织布。从工艺上看,该图是经过防腐处理后彩绘的,每隔二米许订有绳索,以供悬挂之用。该图除有小部分因年久破损外,其余大部分保存完好。《梅山图》上的彩绘以人物为主,大约有一千余位形貌各异的神和人像,包括道、佛、儒三教先师和神鬼菩萨,帝王将相,民间信仰的各种神仙以及瑶族人农耕布织以及渔猎劳作的画面,其中农耕、狩猎、祭典、乐舞、神话等故事造型千姿百态,栩栩如生,绘画线条流畅、色彩丰富,内容概括整个瑶民历史、生产、生活、习俗、宗教、服饰等。恭城瑶族《梅山图》是当地瑶族民间做道场法事时张挂的神像图,堪称瑶族神像画的代表之作。(原载《中国少数民族文化遗产集粹》,云南教育出版社,2006年)

[ 本帖最后由 瑶族小妹 于 2012-4-15 17:09 编辑 ]
作者: 瑶族小妹    时间: 2010-5-17 21:52

二、瑶族口头与非物质文化遗产


(一)《盘王大歌》


《盘王大歌》是瑶族民间著名的一部古典民歌集成。其抄本形式并不统一,有三十六段、三十二段、二十四段、十八段、十二段等多种形式。三十六段抄本的目录依次为《起声唱》、《初入席》、《隔席唱》、《轮娘唱》、《日出早》、《日正中》、《日斜斜》、《日落西》、《日落岗》、《日过岗》、《夜黄昏》、《夜深沉》、《天上星》、《大星上》、《月亮亮》、《天大旱》、《见大怪》、《天地动》、《天暗乌》、《雷落地》、《葫芦晓》、《造天地》、《连州歌》、《游乐歌》、《桃源洞》、《闾山学堂》、《造寺》、《歌字》、《邓古歌》、《何物歌》、《彭祖歌》、《郎老了》、《放猎狗》、《双杯酒》、《亚六歌》、《完合歌》,此外,还插有“七任曲”《黄条沙曲》、《三逢筵曲》、《万段曲》、《荷叶曲》、《南花子曲》、《飞江南曲》、《梅花大碗曲》为《盘王大歌》中的七层插曲,曲词各有意思。如《黄条沙曲》唱述盘王降临,主家设酒席款待,以及开歌堂良愿的情景。常见的二十四段与侧重表现瑶族神话传说、历史事件、政治经济内容的三十六段本不同,主要反映瑶族的农业生产和文化艺术的内容。《盘王大歌》通常只能在还盘王愿中举行洪沙大席时演唱,平时是禁忌唱的。《盘王大歌》是瑶族歌堂文学中最重要的代表作品。从民间传承的汉文抄本来看。其基本形式为七言诗体。《盘王大歌》受唐代古体诗和竹枝词的影响十分明显,到宋代为一些具有较高汉文水平的瑶族人士所发展,加上有传入的道教经文可参照,便逐渐有了定型的《盘王大歌》汉文抄本。


《盘王大歌》的歌词内容包括这几个方面,一是瑶族的神话、历史,如《天大旱》、《天地动》、《雷落地》、《葫芦晓》、《造天地》等段唱词,详细地叙述了天下洪荒,兄妹再造人类的古老神话;《盘王出世》等唱词对盘王的神绩作了生动的描述。二是爱情的内容,这在《盘王歌》中占有很大的比重,其情也炽,其歌也艳,诸如“石山上面跳,今把三庙歌娘撩,大胆来撩三庙妹,撩得歌堂歌声飘”的内容不胜枚举,这些情歌是用以娱神的,多表现人神的恋爱,所谓“好茶好酒圣人饮,好双留给圣人连”,带着一种原始的野性。三是反映传统的生产、生活的,如在二十四段本的《歌春》中,全面地描叙了从春天犁田播种、扯秧插秧到秋天晒田、禾熟的水稻生产过程,《歌茶》中,叙述了收茶,制茶的方法,这些歌词中,既有瑶族人民传统生产经验的总结,也包括一些其他民族传入的生产技术,《放猎狗》、《立横枪》等歌段,生动地反映了瑶族传统的赶山狩猎生活。


《盘王大歌》汇集了瑶族不同时期的历史文化内容,堪称瑶族民间的百科全书。同时也吸收了大量的汉族等外民族的文化成果,如《彭祖》、《鲁班》、《石崇》、《梁山伯与祝英台》的内容,都有夹杂在《盘王大歌》中,经过千百年来的不断丰富,《盘王大歌》成为瑶族古代民歌的集大成者,无论从形式上还是内容上,都对后世瑶族歌堂文学乃至瑶族文化的各个方面产生了具大影响。


(二)《密洛陀》


《密洛陀》是一部流传在瑶族“布努”族系的大型史诗。主要在广西西部的都安、巴马、凌云、平果、田东等地布努瑶民间传承。这部史诗的主要内容三个方面,一是史诗的主体部分,主要叙述布努瑶民间崇信的创始女神密洛陀洛西(密洛陀)及其子女创造天地万物及人类的过程;二是叙述布努瑶族在历史上民族压迫及民族战争中的反抗及迁徙历史;三是叙述布努瑶族的繁衍分支及分支立姓情况。


《密洛陀》史诗在布努瑶民间可谓家喻户晓,其传统的流传方式主要有两种,一是通过民间以讲述密洛陀洛西故事的形式传承下来,一是通过本民族师公在举行给密洛陀洛西及二十四位男女大神“还愿”等民间宗教仪式时的唱述形式传承下来。流传于各地的《密洛陀》史诗不尽相同。20世纪60年代以来,经过有关专家的收集整理,分别刊行、出版过有关整理文本。其中由蓝怀昌、蓝书京、蒙通顺等搜集翻译整理,广西人民出版社1999年出版的版本篇幅宏大,全诗一万三千多行。


(三)瑶族历史文献


瑶族是一个迁徙的民族,历史上民间代代相传留下许多珍贵的历史文献,这些由民间以汉字传抄的历史文献,对于瑶族内部的民族认同、历史传承,以及对瑶族历史文化的研究,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和文化意义。


1.《评皇劵牒》


《评皇劵牒》又有《盘王劵牒》、《盘古皇圣牒》、《过山榜》、《过山牒》、《十二姓瑶人过山榜文书》、《白箓敕帖》等二十余种名称,是记载民族起源、姓氏由来、瑶族迁徙生活的重要历史文献。相传是“评王”颁发给瑶民的,是保护瑶民权利的“护身符”。带着这个文献,可以取得当地官员的允许,自由地耕山种地,不服役,不赋税,故瑶民迁徒必定携有《评王券碟》,为“勉”族系的瑶族人民世世代代所传承珍藏,这类文献通常也被人们称为瑶族“过山文书”或“劵牒文书”。


《评皇劵牒》的内容主要包括有盘古神话等人类起源传说、盘瓠神话、瑶族历史上的生产技术、生产关系、婚姻丧葬习俗、民族宗教节日、民族关系等以及历史上封建王朝给瑶族先民封官赐地、蠲免国税徭役等。从目前所见到的此类文献来看,其形式上可分书本、折叠、卷幅等,以书本形式为多见,抄印劵牒的材料有绢、纸、布三种,其中大量劵牒是使用竹纸写成。除了书写手抄外,劵牒还有油印、石印和木刻印本。


瑶族民间珍藏的劵牒文献,使用汉字誊写流传,流传历史悠久,有的学者认为其最早产生于隋唐,一般所见的劵牒抄写年代多标有清代和民国年号,少数也标有明代年号。至于劵牒中记载的各种年号,共有183个,早至东汉,晚至民国,经过对收集到的劵牒进行初步研究,可核实的历代年号有近百个。


因为《评皇劵牒》在瑶族民间广为流传,视为传家之宝,引起了国内外专家学者的高度重视,国外学者对泰国、越南等国家瑶族的此类文献进行过搜集、考察和研究。国内学者也给与了高度重视,分别汇编出版过《瑶族<过山榜>选编》(1983年,湖南人民出版社)、《评王劵牒集编》(1990年,广西人民出版社)等。


2.“千家峒”古文献


在湘南、桂东北、桂北地区的瑶族民间,尤其是在平地瑶民间,珍藏着许多记录有瑶族历史上著名的祖居地“千家峒”的古文献抄本,抄本名不尽相同,主要有《千家峒源流记》、《千家峒流水记》、《千家峒永远流水部》、《千家峒古本书》、《千家峒木本水源》、《计开千家峒》、《世代流传祖居来历书》等,多为绵纸之墨抄本。这类文献除了部分内容与《评皇劵牒》相似之外,主要记叙的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对远古祖先的追索,如记录有“祖先在南京”、“太公李帛是狗王”、“狗王帮助平王杀了高王”等;二是对瑶族祖居地“千家峒‘进行了较为详细的记述,如对“千家峒”的地形、地名、姓氏分支、生产生活习俗、民族关系等进行记录;三是对瑶族迁离“千家峒”的原因、过程及后来的迁徙路线进行了记录。“千家峒”古文献在瑶族民间世代相传,常用于瑶族民间祭祀祖先、进行宗教活动以及寻根问祖等,是瑶族民间古文献的重要珍品。


3.瑶族历史信歌


瑶族历来有以歌代言的习俗,信歌是瑶族民间流传的一种特殊的民歌体书信形式,主要流传在“勉”族系瑶族当中。其形式多为七言体,间有三言或五言,篇幅长短不一,数十行至数百行不等。传统的散布在各地瑶族民间的信歌抄本用汉字誊抄,其中也有以汉字记瑶音的。20世纪80年代以来,这种古老的信息传递形式也有新的变化,如国外瑶族在与中国瑶族进行交流时,出现了以录音形式传承的迁徙信歌。信歌按其内容分类主要有迁徙“信歌”、查亲信歌、求援信歌和婚恋信歌,其中迁徙信歌、查亲信歌、求援信歌包含有大量的历史信息,可以统称为历史信歌。


瑶族历史信歌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如在广西恭城瑶族自治县搜集到的著名迁徙信歌《交趾曲》,为原居住在恭城东乡的瑶族黄通鉴、赵成府等人在清同治元年带领同族迁往交趾万言冲(越南洪水洞万言山)安居后,用瑶歌形式写信回乡邀约同族齐赴交趾。《交趾曲》前附有“路引”,详细记述了黄通鉴、赵成府等人从恭城东乡出发到交趾万言冲途中所经过的地方,堪称一个详细的迁徙路线图。(原载《中国少数民族文化遗产集粹》,云南教育出版社,2006年)


作者: 瑶族小妹    时间: 2010-5-17 21:53

(五)瑶族传统医学


瑶族长期居住在我国南方山区,瑶族人民在认识自然、改造自然、适应环境的历史中,利用瑶山盛产的动、植、矿物资源创造了瑶族医药,积累了丰富的利用草药防病治病的民族医学经验,形成了具有浓厚的地方、民族特色,独具一格的瑶族医学。许多史籍记载,瑶族“人尚诚信,常以药、茶、材木运入市肆,交易无欺”[④],“负药入城,医治颇效”[⑤], “以草药医治跌打损伤及痈疽、疮毒,外科一切杂症,每有奇效”[⑥]。这些记载,不仅仅反映了瑶族医药的悠久历史及瑶族人民利用医药为桥梁沟通了与各民族间的联系,也表达了各族人民对瑶族人民的精湛医药技术和优秀品质的敬仰。


瑶族医学文化的特色首先表现在瑶药的识别和使用上。瑶医药来自民间、用于民间、扎根民间,用药简单,采集方便,瑶医使用药物品种繁多,土石草木,鸟兽虫鱼,无所不包。一般瑶医皆医药相兼,自采自用,不仅用药经验独出心裁,且对药物的应用方法,应用形式也别具一格。瑶医药将药物分为凉药、表药、暖药、打药四大类。对于用药,基本上都采用山区盛产的草药、动物药等民族药,其用药历史极其悠久,在实践中还根据药物的性味功能及所治疾病的特点总结有独具一格的“五虎”、“九牛”、“十八钻”、“七十二风”等104种瑶医常用药。在瑶族民间,瑶族医药已形成自己的传统。


瑶族医学文化的特色还表现在各种疾病的独特诊疗方法上。在诊病方法上,瑶医除了采用望、闻、问、触并以问诊为主的方法外,常用的还有面诊、目诊、耳诊、舌诊、掌诊、足诊、甲诊、腹诊、药物诊等。医生通过眼看、耳听、鼻嗅、口问、手摸等方法,搜集疾病表现的各种症状和体征,结合天时、地域及其他条件,进行综合分析,辨清冷、热二病,分别所属病证,为治疗原则和方法提供重要依据。在治疗方法上,主要采用瑶山丰富的动植物药内服、外敷、外擦、药浴、药挂、药佩、药熨、药灸、药垫等外,还常用针灸、磁灸、骨灸、蛋灸、火灸、艾叶灸、打火罐、按摩、刮痧、挟捏痧、杉刺、阴阳火攻、熏洗、神火滚按、割治、针刺、陶针、植物刺等方法治疗疾病。药浴是瑶族传统医药的一大特色,,瑶族的浴用植物有上百种。瑶家到处可见到用杉木做成的大木桶,这便是用药水洗澡的“庞桶”,又称为“黄桶”,瑶族十分重视洗澡,每晚都要在“庞桶”内浸泡洗身,通过热水浸泡解乏,使血脉流通,也洗去劳动时留下的泥污汗迹,冬天浸泡后,更能起到抗御寒冷的功效,瑶族人民在生活习俗中,逐步总结积累了一套特殊的药浴疗法,利用生产、生活中的自然资源,采集药物,经煎煮后用药液浸泡擦身的治疗方法,防治疾病,强身健体。瑶族药浴的药材是采用瑶山盛产的草药,因地制宜,功能多样,有清热解毒、祛风散寒、舒筋活络、滋补气血等。药浴时,常根据不同对象、不同季节或不同疾病选择不同药物。如产后药浴,产后妇女多选用大血藤、五指毛桃、九节风、鸭仔风、穿破石、杜仲藤等温补和消炎作用的药物,预防产妇及新生儿的各种感染,滋补气血,促进产妇子宫复旧,许多瑶族妇女,产后经过药浴等调养保健,产后十天左右就能上山参加体力劳动。


瑶族医药治疗的病种包括有内科、外科、妇产科、儿科、五官科、皮肤科、神经精神病科等。其中对于毒蛇伤害,跌打刀伤,风湿瘫痪及避孕绝育的治疗,也有许多特效良方。


瑶族医学的流传是采用师徒相承的方法,依靠师傅口授,徒弟通过记忆、领会、随师学


习及今后结合自己的临床经验而定。历史上由于瑶族没有本民族的文字,瑶医药缺乏系统的整理和专著记载,尽管瑶族医药已形成了自己的传统,但是仅流传于民间瑶族医生或存在于民族风俗习惯之中,有待于进一步加强瑶族医学这一瑶族传统文化遗产的抢救和开发。


(六)瑶族文学艺术遗产


瑶族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民间文学艺术丰富多彩,是瑶族文化中的绚丽瑰宝。


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瑶族人民创作了丰富多彩的民间文学,以其独特的内容、形式和风格,反映了他们特定的历史和生活,表达了他们的理想和愿望,痛苦和欢乐,展示了他们独特的审美趣味、道德观点、宗教信仰和风俗习惯。


主要内容包括有神话、传说、故事、说词、民间长诗、民歌、传统农谚等,有的以口耳相传的形式传承,有的则有汉字传抄的文本形式。古代神话中的盘古神话、盘瓠神话、密洛陀神话、伏羲兄妹神话等在民间广为流传。而漂洋过海、千家峒、大藤峡、侯大苟、豆腐八王、金龙出大洞等历史传说,为瑶族人民世代不忘。瑶族民间故事充满着智慧和想象,特别是一些动物寓言故事,带有浓郁的山地民族特色,蕴含着瑶族人民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感悟。以石牌话、说亲词、彩话为代表的瑶族传统民间说词,是瑶族民间文学的特有形式之一,类似民谣,以口头吟诵为主,具有规俗约民的社会功能,为了解瑶族古代社会的制度、观念提供了重要的资料。


瑶族是一个酷爱唱歌的民族,民间歌堂习俗由来已久,逢年过节、婚丧嫁娶时有起歌堂对歌的习惯。瑶族民歌除了即兴创作、口头传唱的大量作品以外,许多古歌、民歌被人们用汉字传抄保存下来,瑶族歌书是瑶族民间文书中数量最多的一种,是瑶族民间文学的重要遗产。民间传抄的歌书种类很多,就内容而言,有爱情歌、婚姻歌、甲子歌、农事季节歌、劳动歌、历史古歌、盘歌、苦情歌等等。


瑶族民间的音乐舞蹈艺术也是瑶族传统文化遗产的重要内容。自古以来,有关瑶族人民乐歌善舞的记录在历史文献中经常出现,瑶族民间音乐的形式主要分为两种,一种是器乐,一种是声乐。瑶族传统民间乐器除了我们前面单独介绍过的长鼓、铜鼓和陶鼓以外,常见的还有唢呐、芦笙、笛子、洞箫、牛角、等吹奏乐器和芒锣、大锣、大钹、小钹、皮鼓、铜铃等打击乐器,此外,白裤瑶民间吹奏“啦蓠”调的吹管、茶山瑶民间的口琴,因其形制、音色独特,也在瑶族民间乐器别具一格。瑶族民间祭祀或节庆活动、婚庆喜事时演奏的器乐多与歌舞相伴,《满堂红》、《八仙过海》等是民间经常演奏的曲调。瑶族民间声乐的向为世人所称道,所谓“瑶人最尚歌,男女杂踏,一唱百和”[⑦],全国瑶族传统民歌曲调数十种,有独唱、合唱曲调,也有二声部或多声部曲调,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曲调主要有《盘王大歌》中的《七任曲》、啦发歌、优嗨歌、香哩歌、蝴蝶歌等。


总之,瑶族的传统文化遗产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特色独具,我们这里仅仅是概要的介绍,免不了挂一漏万。千里瑶山,是一个文化的大宝库,等待着我们去发现、保护和发扬光大。(原载《中国少数民族文化遗产集粹》,云南教育出版社,2006年)


作者: 瑶族小妹    时间: 2010-5-17 21:54


作者: 瑶族小妹    时间: 2010-5-17 21:59


作者: 木兰山人    时间: 2010-5-17 22:04


非常HAO
作者: zjhong1978    时间: 2010-5-17 23:18

非常感谢瑶族小妹的光临,欢迎欢迎
有请瑶族小妹多多光临民俗风土版块
作者: 齐鲁青未了    时间: 2010-5-18 09:23

赞!
作者: 瑶族小妹    时间: 2010-5-18 15:50

[attach]8311[/attach]
引用:
原帖由 zjhong1978 于 2010-5-17 23:18 发表
非常感谢瑶族小妹的光临,欢迎欢迎
有请瑶族小妹多多光临民俗风土版块
谢谢您!
最近有点焦头烂额,回头忙完了一定多发帖,嘿嘿
作者: zjhong1978    时间: 2010-5-18 16:38     标题: 回复 12# 的帖子

谢谢
作者: 笛威辛亢    时间: 2010-5-18 16:50

相当不错,就是麻烦楼主小妹或者洪哥版主能不能把那些大小不一,错落有致的字体统一一下啊?
作者: 恩施土家    时间: 2010-5-18 22:34

嗯!论坛最具表现力的人出现啦@!  要是都这样来,论坛还怕没有活力?
作者: 瑶族小妹    时间: 2010-5-19 11:37

引用:
原帖由 笛威辛亢 于 2010-5-18 16:50 发表
相当不错,就是麻烦楼主小妹或者洪哥版主能不能把那些大小不一,错落有致的字体统一一下啊?
哈哈,去麻烦斑竹去,哈哈。这样也很好嘛,有助于眼睛的休息
作者: zjhong1978    时间: 2010-5-19 12:39

引用:
原帖由 瑶族小妹 于 2010-5-19 11:37 发表


哈哈,去麻烦斑竹去,哈哈。这样也很好嘛,有助于眼睛的休息
既然发话了,我就改动改动了。
不过得等晚点时间改动,下午忙
作者: 东山峻石    时间: 2010-5-19 15:21

活泼、可爱、勤奋的小妹。祝福你学业有成!生活如意!
作者: 竹林遗风    时间: 2010-5-19 17:20

瑶族文化很丰富,瑶族小妹很漂亮!呵呵
作者: 竹林遗风    时间: 2010-5-19 17:28

如果我没看错的话,你的民族服装上有一朵牡丹花特别鲜艳。我的家乡便是素以牡丹甲天下而闻名的洛阳,请问小妹,牡丹花在瑶族文化中有什么含义呢?

[ 本帖最后由 瑶族小妹 于 2012-4-15 17:10 编辑 ]
作者: zjhong1978    时间: 2010-5-19 21:55

引用:
原帖由 笛威辛亢 于 2010-5-18 16:50 发表
相当不错,就是麻烦楼主小妹或者洪哥版主能不能把那些大小不一,错落有致的字体统一一下啊?
遇到了一点小麻烦了,怎么编辑都不统一啊
烦恼中
作者: 笛威辛亢    时间: 2010-5-19 22:19

大概差不多了。
有几段我也没编辑好。请以后发贴的时候自己先统一好字体再发,这样显得整齐美观一些。
谢谢各位的配合,也请体谅版主的辛劳。
作者: 英古阿格    时间: 2010-5-19 22:38

对瑶族的道教感兴趣。
作者: 瑶族小妹    时间: 2010-5-21 14:38

引用:
原帖由 英古阿格 于 2010-5-19 22:38 发表
对瑶族的道教感兴趣。
我也觉得有意思。师公,好神秘哦。
不过,我们都是基本汉化了的,哎。
作者: 瑶族小妹    时间: 2010-5-21 14:39

引用:
原帖由 笛威辛亢 于 2010-5-19 22:19 发表
大概差不多了。
有几段我也没编辑好。请以后发贴的时候自己先统一好字体再发,这样显得整齐美观一些。
谢谢各位的配合,也请体谅版主的辛劳。
哈哈抱歉啊,我当时是按的全选的,但是可能是论坛有的不是很好用,所以会造成这样的,不好意思啦。辛苦您啦!
作者: 瑶族小妹    时间: 2010-5-21 14:39

引用:
原帖由 东山峻石 于 2010-5-19 15:21 发表
活泼、可爱、勤奋的小妹。祝福你学业有成!生活如意!
谢谢您!
生病了,哈哈。
学业有成,我得去读个博
作者: 瑶族小妹    时间: 2010-5-21 14:41

引用:
原帖由 竹林遗风 于 2010-5-19 17:20 发表
瑶族文化很丰富,瑶族小妹很漂亮!呵呵
嘿嘿
是朱老师的文章写得好。
瑶族是个古老的民族
这2天我在看盗墓笔记,哎呀竟然扯到瑶族去了,广西的瑶寨
作者: 瑶族小妹    时间: 2010-5-21 14:41

引用:
原帖由 竹林遗风 于 2010-5-19 17:28 发表
如果我没看错的话,你的民族服装上有一朵牡丹花特别鲜艳。我的家乡便是素以牡丹甲天下而闻名的洛阳,请问小妹,牡丹花在瑶族文化中有什么含义呢?
说实话我不知道哦。。。我们汉化很严重
作者: 瑶族小妹    时间: 2010-5-21 14:45

引用:
原帖由 zjhong1978 于 2010-5-19 21:55 发表


遇到了一点小麻烦了,怎么编辑都不统一啊
烦恼中
sorry to bother you two.
作者: 竹林遗风    时间: 2010-5-21 22:32     标题: 回复 28# 的帖子

研究一下吧  呵呵
作者: 瑶族小妹    时间: 2010-5-25 10:22


作者: zjhong1978    时间: 2010-5-25 12:03

引用:
原帖由 瑶族小妹 于 2010-5-21 14:45 发表


sorry to bother you two.





欢迎光临 民俗学论坛-中国民俗学网 (http://chinafolklore.org/forum/) Powered by Discuz! 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