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美]凯恩 著:《中国的大饥荒:1959-1961》
[打印本页]
作者:
白露为霜
时间:
2010-5-14 22:20
标题:
[美]凯恩 著:《中国的大饥荒:1959-1961》
1959——1961中国的大饥荒
作者: 彭尼·凯恩
译者: 郑文鑫/毕健康/戴龙基
ISBN: 9787500414636
页数: 206
定价: 6.50
出版社: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装帧: 平装
出版年: 1993-12
[attach]8200[/attach]
[
本帖最后由 韩雪春1257 于 2015-6-24 15:13 编辑
]
作者:
桃源客
时间:
2010-5-16 15:47
不错,分享了
作者:
cfngroup
时间:
2010-5-16 22:55
标题:
《中国的大饥荒:1959-1961》
彭尼-凯恩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93年
他们的自尊心不容许他们承认蒙受的苦难。
另一位在中国度过童年的小说家也写过这场大饥荒的“耻辱”,她生就中国人的一种性格,埋怨“消息传到国外,丢了中国人的脸。这种耻辱可能是所有耻辱中最大的,因为中国革命结束后,农民们感到顺理成章的事情是,他们已经’站起来”了,现在是通过食品和好客赢得“一点自尊‘的时候了。
在饥荒问题上,一个更为不幸的方面是在国际或国内政治危机期间,饥荒时常发生,而且饥荒部分是由政治危机引起的。在政治危机期间,各国政府认为,承认饥荒就是承认缺点或者甚至承认失败。政局紧张促使政府极力否认危机,甚至在危机成为大规模的灾难后仍是如此。
中国人把饥荒视为对其安宁的一大威胁,这在他们的宗教仪式上起着很大的作用。古代祭奠活动中,首领要祭奉他们的祖先,据说这种仪式在公元前一千多年前的商代就有了。饥荒、战败、疾病和死亡都被视为祖先对后人的惩罚,因为后人没有做必要的祭祀,使祖先感到不悦。
当大量饥民出现时,军队就失去了保障,人民的信任就成为皇帝与一个新王朝之间的最后一道脆弱的屏障了。
官方的宣传片面强调合作化以来在粮食上取得的成就,助长了盲目乐观的风气,当然即使政府提出警告,也有可能无法阻止农民的这种情绪。他们没有为将来的生计而积蓄、储备粮食的经验,认为“一天三顿干饭,吃到社会主义。”
大跃进一直是麦克法夸尔关注的中心,他注意到中国的领导人,特别是毛泽东不满足于他们的政策所带来的成功(工业生产每年增长18%),也没有看到局限(农业的年增长率低于4%)。在领导干部中滋长的那种狂妄自信,认为可以无限制地调动中国人民的积极性,要被说成是灾难性的,是可以理解的。
大炼钢运动,几乎抽走了全部壮劳力,由于缺乏劳动力,许多谷物不得不扔在地里烂掉,那年地里随处可见丢弃、散落的粮食。
彭德怀:“谷撒地,薯叶枯,青壮炼钢去,收获童与姑。来年日子怎么过?请与人民呼与鼓!”
晋东南地区的一位农民回忆道:“在大炼钢铁那会儿,我们吃得很好。每个人半夜还要加点儿馒头和面条。每个炉子旁边都有一个盛满面条的大锅,谁能忘记那好时光?”
发现人们不停地劳作无非是为了填饱肚子。
“如果有一样东西能使每个人都能记住大跃进的话,那就是食物。”
“那时,我们的生活很好。”
“我们有许多肉吃,自打那以后吃肉被认为是革命,如果你不吃肉即将不-----人们甚至打赌看谁吃的最多。”
“突击队员们可以随时随地停下活来吃饭”,“他们想吃什么就可以吃什么”。
1961年是严重营养不良和浮肿病的高峰年。
估计1958-1962年的死亡总数是3000万,同时有3300万婴儿没有出生或延迟了出生。
1962年,标志饥荒结束的信号是那些推迟婚姻的人纷纷结为伉俪,新婚人数失衡。
作者:
嘟嘟鸟
时间:
2010-5-22 23:45
肯定是好书,可惜宝葫芦不够。
作者:
merlinfly
时间:
2010-8-4 15:35
外国人写的那个年代一定是真实的历史!
作者:
merlinfly
时间:
2010-8-4 15:35
看看,谢谢分享!
[
本帖最后由 韩雪春1257 于 2015-6-24 15:13 编辑
]
欢迎光临 民俗学论坛-中国民俗学网 (http://chinafolklore.org/forum/)
Powered by Discuz! 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