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西方学者有关中国民俗的调查与研究
在多尔逊看来,西方学者最初认识中国民俗,是通过两条途径。一条途径,是通过翻译的文言或白话的中国传统小说,另一条途径,则是通过直接口语方面的知识。而对于民俗学家来说,后者更为重要。他认为,在中国知识分子开始有意识地关注自己的民间传统之前及同时期,频繁往来的欧洲旅行家、传教士、使馆人员以及学者们,就已经进入中国并考察其生活方式。但是,有意识的调查却是在19世纪末期开始的,那时候科学的民俗学已经开始确立。曾编辑过广东话手册的N·B·戴尼斯(Dennys),在《中国民俗及其同雅利安和闪米特民族之关系》(The Folk-Lore of China,and Its Affinities with That of the Aryan and Semitic Races.伦敦,香港,1876)这部书中,较早地把欧洲民俗学研究中的概念运用到了中国,并满怀兴趣地试图以自己所建立的体系来归纳中国的民俗。他的分类方式是严格的英国式的:天与季节,预兆和占卜,妖怪和精灵,巫术与魔法。在书中,戴尼斯采取了一种简单的技巧:他先记录下一则中国民间信仰,然后列出西方国家许多信仰中的类似情形,以此来论述他的观点:“中国人和萨克逊人有共同的本性。”
接下来多尔逊又谈到了其后几十年间,其他一些西方学者对中国民俗的研究。他特别介绍了由法国耶酥会士亨利·道拉(Henri Dore)所主持的一项宏大的实际工作,即1931至1938年在上海分18卷陆续出版的《中国迷信习俗研究》(Recherches sur les Superstitions en Chine)。道拉神父从1886年以来就十分了解农民,他自27岁来到中国之后,调查了许多浮屠和村落,从中探索佛、道的长生不老观、超凡的神灵、商业保护神及其神性、以及星辰的神性。他用奇形怪状的彩色插图来表现这些,穿插在他有关每日法术活动、复杂的神鬼庙宇以及儒、释、道的普遍信仰的记述和评论当中;对儒、释、道三者,他也给予了卓有见地的区分。在进行这项工作的过程中,道拉神父重印了大量的宗教传说、佛陀故事以及佛本生故事。尽管道拉神父的《研究》是十分宝贵的,然而其中并未采用现代的直接的田野调查方法。
多尔逊最后介绍了爱伯哈德的中国民间文学研究。1930年代,爱伯哈德在中国南方进行了集中而细致的田野调查,并且在北京的一些大学任教。他以自己所熟悉的欧洲故事类型分类体系,为3000则相对罕见而流传于中国的故事做了索引。而中国系统的田野搜集工作,只是在文学复兴运动以来才开始的。这一名为《中国民间故事型式》(Typen chinesischer Volksmarchen)的索引,于1937年发表于著名的芬兰《民俗学工作者通讯》(FFC)上。爱伯哈德在其中归纳了215个故事和31个笑话型式,按照以下标题为其分类:“动物和人”、“动物或精灵帮助好人,惩罚恶人”、“造物和开天劈地”、“第一个人”、“神与人”、“魔法、有魔力的财宝和有魔力的事”、“英雄与女英雄”、“愚人”。在目录中,他列出了有关故事类型的大纲、源流表、不同人物的名称、以及与故事相关的历史、地理的对照注释。1941年,爱伯哈德在同一刊物发表了增补性的专文,题为《浙东民间故事(曹松叶搜集)》(Volksmarchen aus Sudost-china,sammlung Ts'ao Sung-yeh),其中包含190个译成德文的活的故事,其格式与他以前所建立的大部分故事类型一致。
同时,爱伯哈德还为英文读者编辑了《中国神幻故事与民间故事》(Chinese fairy Tales and Folk Tales,1937),它甚至比其类型索引还要前进一步。这一搜集在中国民间故事研究的历史上是一个里程碑。它第一次为西方人展示了一批民间口头故事,它们摘自很难得到的、爱伯哈德的中国同行们记录自己田野工作的小型书籍和期刊,以及他的朋友曹松叶未发表的文章。早期向西方介绍中国民间故事的人,往往似是而非地,不是把它翻译成与原故事在形式和内容上大相径庭的艺术小说,就是把它变成欧化的故事。而爱伯哈德在他所得到的800个幽默故事中,只选了24个其幽默能够为欧洲人所欣赏的。这些精选的传统故事,以一种特有的方式反映了中国乡村农民和城市工匠的喧闹生活,而在如日本等国的故事中,则很少有这种方式。
爱伯哈德还曾经详尽描述中国的历史、社会与文学。他的《中国历史》(A Histry of China,瑞士版,1948年;英国版,1950,1960年)是一部标准而科学的编年史。他有关古代中国文化的不同种类因素的宏大研究,构成了《中国边际人群的文化与聚落》(Kultur und Siedlung der Randvolker in alten China,三卷本,1942年)。这中间的一部分材料,连同他对民间故事的其它研究一起,都成为了其第一流的研究《中国节日》(Chinese Festivals,1952)的基础,该书虽篇幅有限,但有很多注释,解释相互交织的中国传统仪式、民间信仰、民间故事表述、社会组织、历史变迁以及地域源流。此外,爱伯哈德还出版了专著,论述中古时期中国的社会阶级与人口变化,以及17至19世纪的中国小说。在中国以外,他还有关于土耳其民俗的专著。另外他还以其目前的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社会学教授的身份,在巴基斯坦、缅甸和台湾进行了田野考察旅行。在爱伯哈德看来,民俗学是了解整个文明的一条重要线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