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ard logo

标题: 中国节日文化 [打印本页]

作者: 马倩    时间: 2010-5-9 10:09     标题: 中国节日文化

中国节日文化
一、        春节
欢天喜地转新年——春节
春节,古来
二、        五月初五
牺牲备酒迎财神——五月初五
三、        人胜节
人日上人胜于人——人胜节
四、        元宵节
上元灯节闹元宵——元宵节
五、        春龙节
二月二来龙抬头——春龙节
六、        曲水流觞忆上巳节
七、        四海佳辰同寒食——寒食节
八、        清明时节雨纷纷——清明节
九、        艾蒿蒲酒话端午——端午节
十、        鹊架成桥人相会——七夕
十一、静心祭祖兰盆——中元节
十二、西楼月满中秋夜——中秋节
十三、登高采菊忆重阳——重阳节
十四、冬至阳生春又来——冬节
十五、僧豆僧迷献佛粥——腊八节
十六、蔬食果糖送灶君——送灶节
十七、爆竹声声除旧岁——除夕
十八、泼水节
十九、火把节
二十、藏历新年
作者: 马倩    时间: 2010-5-9 10:12

春节
春节,古来有之,古人称它为“元旦”,“元旦”表示一年的第一个早晨。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春节”有不同的特指。汉朝时,人们把二十四节气的第一个立春称为“春节”。南北朝时,人们把整个春季叫“春节”。正月初一,历史上曾有元日、元旦、元辰、元朔、三元、三朝、三正、三旦、正朔等三十多种名称。称正月初一为春节,是近代才出现的事情。辛亥革命后,议定我国采用公历纪年,把公历一月一日称为元旦,将正月初一改称为春节。但一般人称公历元月一日为“阳历年”,仍把农历正月初一称“元旦”。
1949年9月27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通过使用世界上通用的公历纪年的决定,把公历即阳历的元月一日定位元旦,称为新年;因为农历正月迟疑通常都在立春前后,因而把农历正月初一正式定名为“春节”。
在民间,传统意义上的春节是指从腊月初八的腊祭或腊月二十三的祭灶开始,一直到正月十五,其中以除夕和正月初一为高潮。各民族的庆祝活动均以祭祀神佛、祭奠祖先、除旧布新、迎禧接福、祈求丰年为主要内容。
从正月初一零点开始,正式进入春节。民间庆贺活动的第一个就是接神。迎接诸神下界与民同乐,这已经成为迎新辞旧的主要象征了。旺火位于当院,年草置于门外,要由家长亲自点旺火、燃年草,然后率领全家,依次给各个神位点灯、敬香、摆供、奠酒,三跪九叩。接神之后,还有祭祖。不少上了年纪的老人,在祭祖时,要面对列祖列宗的牌位,逐项禀报家中一年来发生的喜庆时间。神情庄重,态度严肃,充分反映了传统的尊祖孝先得风范。起床后不能贸然出门,必须先点一个爆竹,从门缝伸出室外爆响,称为开路炮。点旺火要称发旺火,取义发财、旺盛、红火。家长发旺火时,孩子们穿上新衣服,围着旺火燃放鞭炮。妇女们则收拾家务,整理祭祀天地诸神、列祖列宗的供品。
拜年习俗:大体分为家拜、近拜、远拜。
家拜师自家人中小辈给长辈磕头。在给家中长辈拜完年以后,再给本族姓的长辈拜年,称为近拜。最后是远拜,亲朋好友之间的互相拜年。
春节拜年,晚辈向长辈问好后,长辈要给拜年的孩子压岁钱,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红包。压岁钱的雏形在宋代是“压岁盘”。据说,那时候的除夕夜,各家的孩子们在盘子、盒子里,盛上水果点心之类,互相赠送,以示过年的祝福。装果品的盘子就被叫做“压岁盘”。
春节食俗:
年糕——据说年糕最早是为年夜祭神、岁朝供祖时用的,后来才成为大家都可以享用的美食。
汤圆——汤圆在北方叫做元宵,是北方元宵节才吃的食品;而南方大部分地区春节不是吃饺子,而是吃汤团,或者是汤圆。
年饭——过年要吃的新年米饭必须在年节前准备好,盛放在竹箩中,上面放红橘、乌菱等果品及元宝糕,插上松柏枝,叫做“年饭“。
长面——也叫做长寿面,新年吃面,预祝寿长百年。
三道茶——第一道:甜茶;第二道:熏豆茶;第三道:一杯清茶。
少数民族新年习俗大观:
达斡尔族:年年高
蒙古族:酒肉不尽
壮族:迎英雄
布依族:姑娘抢挑第一担水
哈尼族:荡秋千
傣族:掷糠包
高山族:“围炉”
满足:挂旗过年
白族:“放高升”
侗族:芦笙会
黎族:跳虎
撒尼族:食汤圆
作者: 马倩    时间: 2010-5-9 10:13

正月初五
正月初五是春节的尾声,也是年假之后新生活的开始。人们对于这个日子很重视,都要包饺子庆祝。但是,各个地方流传着的传说不尽相同,有“破五”之说、财神生日说、路头神诞辰,穷神生日等等,但是,节俗内容又非常相像,都是为了新一年开个好彩头,财源滚滚,诸事顺利。
“破五”意为“破五前诸多禁忌过此日皆可破”
传说正月初五是财神生日,财神爷最为风光的时候。
蔡京——宋朝蔡京富有,人们都认为他是富神降生,他恰恰出生在正月初五,所以民间把他当做财神来祭拜;
赵玄坛——根据道教传说,财神爷原名为赵公明,是日精之一;
“文财神”财帛星君——财帛星君在民间最受欢迎,又叫做“增福财神”,他的绘像经常与“福”、“禄”、“寿”三星和喜神列在一起,合起来为福、禄、寿、财、喜;
“武财神”观圣帝君——关公在中国是一个家喻户晓、妇孺皆知的人物。近代以来,越来越多的人把关公作为全能保护神、行业神和财神爷。
正月初五的食俗是吃饺子,但是这一天的饺子关键在于“包”,不在于“吃”。人们在初五包饺子称为“捏五”,还有防范小人谗言的意思,俗称“捏小人嘴”。
作者: 马倩    时间: 2010-5-9 10:14

人胜节
有唐诗云:“今年人日空相忆,明年人日知何处?”诗中吟诵的“人日”就是农历的正月初七,传说这一天是人的生日,又称“人胜节”、人庆节、人七日、人生日、人节、人庆、七元等等。人们习惯在初七日吃七宝羹来祈福,盼望一年的好兆头,财源亨通。
人胜节的习俗:戴彩胜
              登高赋诗
              游花地
              嬉戏娱乐
              祈子占卜
              吃天饼、七宝羹
作者: 王一然    时间: 2010-5-10 13:39

鬼节知道吗?在农村里仍然有
作者: 太阳鸟    时间: 2010-5-10 14:58

与自己家乡的节日对照一下,看哪个节日的乡土特色更典型,然后结合自己的感受与经验去讨论,这样就可以做更多的、更深入的关于家乡非遗的讨论啦!
作者: 马倩    时间: 2010-5-10 18:58

引用:
原帖由 王一然 于 2010-5-10 13:39 发表
鬼节知道吗?在农村里仍然有
知道啊!那天家家户户都会早早地关门睡觉,因为、、、、、
作者: 马倩    时间: 2010-5-10 18:59

引用:
原帖由 太阳鸟 于 2010-5-10 14:58 发表
与自己家乡的节日对照一下,看哪个节日的乡土特色更典型,然后结合自己的感受与经验去讨论,这样就可以做更多的、更深入的关于家乡非遗的讨论啦!
我先慢慢的发上来,大家看后就可以联系自己家乡去谈谈了,这样比较能引起共鸣
作者: 马倩    时间: 2010-5-10 19:00

元宵节
农历正月十五,春节刚过,人们又迎来了中国的传统佳节元宵节。正月是农历的元月,古人称“宵”,所以有元宵之称。正月十五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又名“上元节”。随着正月十五闹元宵的开始,庆祝新年活动进入了高潮,这是一年中最热闹的时候,城市乡村,通宵张灯结彩,灯火通明,大放异彩;男女老幼,锦绣服饰,观赏花灯,游览胜景。有人说,元宵节是中国人的狂欢节。
一、        灯节探源
正月十五燃灯的习俗大约起源于秦汉年间,只不过开始并非用于观赏,而是从“敬神送年”这一风俗演变而来。据史料记载,秦末就有正月十五燃灯祭祀道教太乙神的说法。
二、        放焰火避大难
三、        美味元宵
元宵佳节,超市、糕点铺、马路两旁都设摊销售元宵,家家户户在正月十五这一天都要吃碗热气腾腾的元宵。
相传,元宵起源于春秋时期的楚昭王。
到了唐朝,郑望之德《膳夫录》记载:“卞中节食,上元油锤。”油锤类似于现在的经过油炸的元宵,人们还给它起了个好听的名字“油化明珠”。
宋代元宵节,民间流行吃一种新奇的食品,它的外形和我们见到的元宵差不多,被当时的人们称为“浮圆子”,亦称“汤圆子”、“乳糖圆子”、“汤丸”、“汤团”,这大概就是“元宵”的雏形,生意人还美其名曰“元宝”。
到了明朝,人们以“元宵”来称呼这种糯米团子。
清康熙年间,御膳厨房特制的“八宝元宵”,是闻名朝野的美味。
四、        正月十五闹元宵
赏花灯——元宵燃灯的习俗起源于道教的“三元说”(农历正与十五为上元节,七月十五为中元节,十月十五为下元节)。主管上、中、下三元的分别是天、地、人三官,天官喜乐,所以正月十五上元节要燃灯。
耍龙灯——耍龙灯也叫“舞龙”、“龙灯舞”,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了。
舞狮子——这一习俗起源于三国时期,南北朝时开始流行,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据说它最早是从西域传入的,狮子是文殊菩萨的坐骑,随着佛教传入中国,舞狮子的活动也进入中国。
扭秧歌——元宵节里,质朴的北方人民喜欢扭秧歌来庆贺。
踩高跷——到了元宵节,许多地方盛行一种踩高跷的群众性技艺表演。踩高跷早在春秋时已经出现。
五、        元宵灯谜趣联
元宵节里彩灯挂满街,猜灯谜给喜庆的日子增添了不少雅趣。猜灯谜又叫做打灯谜、灯虎,是元宵节派生出的一种文字游戏,最早出现在宋朝。
六、        中国的“情人节”
古时候,元宵节是一个浪漫的节日。元宵灯会赐予未婚男女以相识的机会。在传统社会里,礼制森严,年轻女孩不允许外出自由活动,但是,过元宵节可以结伴出来游玩,借着赏花灯之便,为自己物色对象。所以,年轻男女绝不会错过这一天赐良机。
七、        古老的信仰
祭门、祭户;走百病;逐鼠;迎紫姑
作者: 谢帅    时间: 2010-5-10 19:32     标题: 回复 5# 的帖子

我知道我们3月3小鬼放假,不知道是不是真的,还有个七月半,那天晚上,要在某个固定的地方烧纸祭拜
作者: 木兰山人    时间: 2010-5-10 20:50     标题: 回复 10# 的帖子

河南信阳的说法:三月三,鬼发颠
也过七月半,并且说七月半这天死不好。过七月半不是7月15,而是在这个日子前后
作者: 浣溪    时间: 2010-5-10 22:31

过去各行各业还有自己的神和行业节日呢,可惜好多而今失传了
作者: 马倩    时间: 2010-5-11 21:28

引用:
原帖由 谢帅 于 2010-5-10 19:32 发表
我知道我们3月3小鬼放假,不知道是不是真的,还有个七月半,那天晚上,要在某个固定的地方烧纸祭拜
是滴是滴!
作者: 马倩    时间: 2010-5-11 21:29

引用:
原帖由 木兰山人 于 2010-5-10 20:50 发表
河南信阳的说法:三月三,鬼发颠
也过七月半,并且说七月半这天死不好。过七月半不是7月15,而是在这个日子前后
基本是农历七月十五前的几天,而且只能是单数的日子
作者: 马倩    时间: 2010-5-11 21:30

春龙节
在农家人眼里,农历二月二是很重要的传统节日。因为这个时节,年庆刚刚结束,雨水渐渐多了起来,田间的农事活动即将开始,因而人们称它为“春农节”、“农头节”,有谚语:“二月二,农抬头,大家小户使耕牛。”春龙节这天,人们要起早煮面条、炸油糕、爆苞米花,寓意挑龙头、吃龙胆,庆祝“金豆开花,龙王升天”,祈祷新的一年五谷丰登。
龙头节传说在三皇之首伏羲氏时期就有了。伏羲氏非常重视农桑,奖励耕田,每年二月二这天,皇帝御驾亲耕,皇后娘娘送饭。
农历二月二,传说是天上主管云雨的龙王抬头的日子。
习俗:吃猪头  剃龙头  熏虫儿
二月二的祭祀活动:祭日神
祭土地神
祭龙
拜花神
祭神龙
作者: 谢帅    时间: 2010-5-11 22:42

本月有什么节日  挖掘一下嘛
作者: 刘慧    时间: 2010-5-12 21:21

大伙去民间文化青年论坛上瞅瞅啊!咱们的风采展示呢!
作者: 马倩    时间: 2010-5-13 20:45

上巳节
上巳节,也叫做元巳节,修禊节。最初被人们定在每年农历三月的第一个巳日,自魏晋时起,后来为了方便记忆,人们将它固定在每年农历的三月初三,所以又被称为“重三节”。虽然我们今天很少庆祝这个节日了,但古时候,上巳节是一年之中非常重要的节日。每到上巳节这天,无论是平民百姓,还是帝王嫔妃,公卿大臣,都要到江河池沼之滨洗濯淋浴,以求消灾祛病,祈福求祉,祛除不祥。
关于上巳的传说,有:西王母生日,三女并亡等等。
上巳节的活动有:祭祀高禖
                祛禊
                曲水流觞
                <<兰亭集序>>
                踏青游春
三月三里的壮族故事:在许多少数民族地区,最著名的要算关于壮族歌玗的故事。
                  赛歌择婿
                  痴情鸳鸯
                  刘三姐
                  善良的达桂
现在农历三月三,各地还有自己的风俗传说。最浪漫的要算洗浊山的故事了。“三月三,洗浊山,贞妹忠心一片,石哥悔泪流万年。”
作者: 马倩    时间: 2010-5-15 23:03

寒食节
寒食节又名“禁烟节”,“冷节”,“百五节”,一般在夏历冬至后一百零五日,晚于上巳节,早于清明节。汉代时在清明节的前三天举行,至唐,宋两代改在清明节前一天。寒食节以日出为节时,禁烟火,只吃冷食。旧时寒食断火,寒食之后第二天即我们的清明,古时宫中有砖木取新火的仪式,民间也以柳条互相乞取新火,并在后世的发展中逐渐增加了祭扫,踏青,秋千,蹴鞠,牵勾,斗卵等风俗。于是,寒食节在绵延两千余年中静静地融入了清明,曾被称为民间第一大祭日。
寒食节的来历:介子推绵山焚身的故事。
寒食节的风俗:禁烟,改火
             祭陵,展墓
             青团,桃花粥
寒食诗摘:  寒食上冢   (宋)杨万里
            寒食即事   (唐)王昌龄  
            途中寒食   (唐)宋之问
            寒食       (唐) 韩珝
作者: 马倩    时间: 2010-5-15 23:03

清明节
清明一到,气温升高,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故有“清明前后,种瓜种豆”和“植树造林,莫过清明”的农谚。清明本为农历二十四节气之一,后来经过几千年流传,渐渐与寒食合二为一了。古人重视寒食节,而今天我们只保留过清明的习惯,每逢清明,上山祭祀的人都很多,还有一些插柳踏青的活动。
古时候,人们在经过寒食三日禁火完毕后,到清明这一天要换新火,以柳条或榆木乞取新火。清明节有很多风俗都和寒食节相像,只有冷食除外。寒食节人们要吃事先准备好的冷食。而清明节人们可以吃大量时新菜蔬,美味,不管是冷是热。
清明节的风俗:祭祀扫墓  
              踏青插柳
              清明嬉戏
              蚕花会
              “子推燕”,“清明狗”
              清明时节雨纷纷
清明诗趣:杜牧(唐)“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作者: 马倩    时间: 2010-5-15 23:04

端午节
农历五月初五,是我国传统的盛大的节日——端午节。早在周朝的时候,就有“五月初五,蓄兰而沐”的习俗。后来,我们的端午节节俗是为了纪念伟大的文学家屈原。这一天,家家户户吃粽子,辟兵鬼,祛病瘟,还举行赛龙舟比赛,热闹非凡。民谣唱到:“五月五,是端阳。门插艾,香满堂。吃粽子,撒白糖。龙船下水,喜洋洋。”
一,        端午别称知多少
端午的别称在我国所有传统的节日中叫法最多,达二十多个,堪称节日别名之最。如有端午节,端五节,端阳节,重五节,重午节,天中节,夏节,五月节,菖节,蒲节,龙舟节,沐兰节,粽子节等等。
二,        端午探源
端午节的起源说法有:“恶日”辟邪说
                    吴越民族祭龙说
                    纪念伍员
                    孝女曹娥
                    效法吴王夫差与西施戏水一说
                   勾践卧薪尝胆成立水军之日一说等等
三,        屈原的故事
端午节来源的各种说法,都有很强烈的地方特色,随着历史的发展,端午节文化内涵也不断丰富,升华,中原文化与“楚文化”相融合,形成源远流长的以追念战国时期爱国诗人屈原为节日特色的文化灵魂,为大家所普遍认同,也得到了学者的证实。
唐朝的时候,端午节已经成为盛大的节日。为了激发人们的爱国思想,皇帝封屈原为周烈公,正式定端午节为全国性纪念节日,传与全国人民佩戴香囊,以表示屈原品德节操将馨香四溢,流芳千古。自宋以后,端午节成为民间用包粽子,划龙舟来缅怀伟大爱国者屈原,同时又悬艾叶,佩香囊来驱蚊辟邪的综合性盛大的节日。
四,        端午辟五毒
俗话说:“端午节,天气热,五毒醒,不安宁。”
          佩戴辟邪植物
          端午节卖五虎花,佩戴护身灵物
          食“五黄”(指的是黄鳝,黄鱼,黄瓜,咸黄蛋以及雄黄酒)
五,        悬艾叶,菖蒲与蒜头
菖蒲,艾蒿和蒜被称为“端午三友”。
五毒指的是蛇,蜈蚣,蝎子,蜥蜴和癞蛤蟆。
六,        系五彩丝
中国古代崇尚五色,认为五色是吉祥色。
七,        佩香囊
八,        饮雄黄酒
九,        吃鸡蛋
十,        闲话粽子
十一,        祀神驱鬼
十二,        龙舟竞赛
十三,        各地端阳风俗大观
河北省:各炉食铺出售“五毒饼”
山东省:各府本家亲朋皆互送粽子为节礼
山西省:解州端午,男女戴艾叶,成为“去疾”
陕西省:兴安州端午,地方官率领僚属观赏竞渡,称之“踏石”
甘肃省:子弟并邀请父兄宴请师长,称为“享节”
••••••••••
作者: 马倩    时间: 2010-5-16 20:14

七夕
七夕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中最具浪漫色彩的节日,又称为“乞巧节”。相传,每年农历七月初七的夜晚,是天上“织女”与“牛郎”相会之时。“织女”是一个聪明美丽,心灵手巧的仙女,凡间的妇女都在这一天晚上向她祈求智慧和巧艺,也少不了向她求赐美满姻缘。
七夕节始终和牛郎织女的美丽爱情故事相连,成为我国四大民间爱情传说之一。
因为七夕节与女事关系密切,所以又叫“女儿节”
多姿多彩的广东乞巧节:清初“七娘会”,民间多称“拜七姐”
乞巧果子
七夕诗词:”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作者: 马倩    时间: 2010-5-20 20:28

中元节
农历七月是民间俗称的鬼月。据说去世的祖先在七月初被阎王释放半月时间走出阴朝地府,故有七月初接祖,七月半送祖的习俗。在这一个月里,阴间的子孙后代会举办一些祭拜的活动来纪念他们,中元节一般持续七天。在去世的祖先中,有新亡人和老亡人之分。三年内死的称为“新亡人”,三年前死的称为“老亡人”。迷信说,新老亡人这段时间会回家看看,还说新老亡人会见的时间并不相同,新亡人先回,老亡人后回。因此要分别祭奠。烧纸钱的时间一般选择在晚上,这时夜深人静,先用石灰在院子里洒几个圈儿,据说是吧纸钱烧在圈儿里孤魂野鬼不敢来抢,然后一堆一堆的烧,烧时候还要嘴里不住的念叨:“某某某来领钱”。最后还要在圈外烧一堆,说是烧给孤魂野鬼的。亡人们回去的这一天,无论贫富都要做一餐好饭菜给亡人,叫“送亡人”。
“中元节”是中国道教的叫法。中国道教的中元节,其实主要是指传播道德伦理的节日,也就是倡导人们在这天注重道德。
“中元节”又是中国节日中的“忏悔节”和“赎罪节”。
作者: 马倩    时间: 2010-5-20 20:28

中秋节
每年农历八月十五,是传统的中秋佳节。这时是秋季的中期,被称为中秋。在中国的农历里,一年分为四季,每季又分为孟,仲,季三个部分,因而中秋也称“仲秋”。在八月十五这一天,月亮比其他几个月的满月更圆,更明亮,所以中秋节又叫做“月夕”,“八月节”。中秋之夜,月色皎洁,在古代,人们把圆月视为团圆的象征,因此称八月十五为“团圆节”。古往今来,人们常用“月圆”,“月缺”来形容“悲欢离合”,客居他乡的游子,更是以月来寄托深情。唐代诗人李白的“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杜甫的“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宋代王安石的“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等诗句,都是千古绝唱。而在历代诗词中,最为脍炙人口的无疑是苏轼的《水调歌头》了,他在中秋节这天思念兄弟,写下了“明月何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有空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一,        敬月习俗的遗痕
中秋节是远古天象崇拜——敬月习俗的遗痕。
中秋节的盛行开始于宋朝,到明清时,已与元旦齐名,成为我国的主要节日之一。
二,        嫦娥奔月
三,        吴刚伐桂
四,        玉兔捣药
五,        玄宗漫游月宫
六,        吃月饼
七,        李世民与月饼
八,        朱元璋与月饼起义
九,        广式月饼
十,        软皮月饼
十一,        三潭印月
十二,        赏月
作者: 马倩    时间: 2010-5-20 20:28

重阳节
九九重阳,最早见于《易经》,《易经》把六列为阴数,九列为阳数,因此,农历九月初九日,两阳相重,名为重阳,这一天称为“重阳节”。现在,重阳节又叫“老人节”。老人们在这一天或赏菊以陶冶情操,或登高以锻炼体魄,给桑榆晚景增添了无限乐趣。
一,        重阳节的来历
有一种说法认为,重阳节的源头,可以追溯到先秦之前。
还有一种说法,认为重阳节是古代的祭祀大火的仪式的一种演变。
二,        桓景降妖
三,        重阳登高
四,        吃重阳糕
五,        赏菊并饮菊花酒
六,        插茱萸和簪菊花
七,        重阳诗词:杜甫  《登高》“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                          江滚滚来。”
              李清照  《醉花阴》“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作者: 马倩    时间: 2010-5-20 20:28

冬节
冬至,是我国农历中非常重要的一个节气,也是一个传统节日,至今仍有不少地区有过冬至的习俗。冬至俗称“冬节”,“长至节”,“亚岁”等。早在两千五百多年前的春秋时代,我国已经用土归观测太阳的方法测定出了冬至,它是二十四节气中最早制定出的一个。时间在每年的阳历12月22日或者23日之间。
冬至是北半球全年中白天最短,黑夜最长的一天,过了冬至,白天就会一天天变长。
冬至的节日文化:九九消寒
                赠鞋
节日食文化:吃饺子
           吃狗肉
           吃赤豆糯米饭
           吃馄饨
           吃汤圆
作者: 马倩    时间: 2010-5-20 20:29

腊八节
农历十二月八日是传统的腊八节。“腊”是古代的一种祭祀仪式,《说文解字》解释“腊”字说:“腊,冬至后三戌,腊祭百神。”本来,祭祀百神称“蜡”,祭祀祖先称“腊”,秦汉以后便都称“腊”了,“祭腊”也便为同时祭祀百神和祖先。
实际上,祭腊这一祭祀仪式,早在夏朝便已存在。“腊”“蜡”“猎”三字在古人们去野外猎取禽兽,用于祭祀祖先和天地神灵的仪式,以祈求五谷丰登,家人平安,吉祥,称之为腊祭。
当时你拉祭同时祭天,祭祖,并慰劳农人,目的是期盼来年有个好收成。由于拉祭活动常在十二月举行,故称该月为腊月,但腊祭的日子并不固定。秦汉之后,将十二月称为腊月,故十二月八日被称为“腊八“。自南北朝开始,据传腊祭之神有八种,于是腊月初八便成了固定的祭日。故称”腊日“,俗称腊八节。
据说腊八粥来自于印度。“腊八“是佛教的盛大节日。
作者: 马倩    时间: 2010-5-20 20:29

送灶节
说到春节,一般是从祭灶揭开序幕的。民间有“年到年到,糕汤祭灶”的谚语,指的就是每年腊月二十三的祭灶。在以前,有所谓“官三民四船家五”的说法,意思就是官府在腊月二十三日,一般民家在二十四日,水上人家则在二十五日举行祭灶。
俗语有“男不拜月,女不祭月”的说法。
送灶节的主要祭品是灶糖,年糕等。
作者: 马倩    时间: 2010-5-20 20:29

除夕
快过年了,在外面忙碌了一年的人们,离家再远,也要从四面八方赶回家过除夕。一家人团团圆圆,围坐在一起,唠家常,吃着热腾腾的饺子,欢欢乐乐尽享天伦之乐。
除夕夜,中国人最喜欢热闹,鞭炮声从晚饭吃饺子开始到第二天凌晨彻夜不断,大街小巷霓光闪烁,千家万户流光溢彩••••••
除夕习俗:贴春联
          面狰心善的门神
          福“倒”了
          窗花
          贴年画
          新“年俗”
          祭天地,祭祖先
          守岁熬年
          团圆饭
          吃饺子
          张仲景和饺子
         盘古开天地
         女娲造人
         放鞭炮
作者: 马倩    时间: 2010-5-20 20:29

泼水节
泼水节是傣族最隆重的节日,也是云南少数民族节日中影响最大,参加人数最多的节日。它是一年一度的传统节日(阳历4月13日至15日),实际上,泼水节就是傣历的元旦。
泼水节一般持续3到7天。
泼水节的传说:七公主杀火魔
泼水节来临,傣家人便忙着杀鸡,杀猪,酿酒,还要做许多年糕以及用糯米做成的多种粑粑,在节日里使用。
泼水节历时三天,第一天,划龙舟,放高升,文艺表演;第二天泼水;第三天,男女青年在一块进行丢包和物品交换活动。
作者: 马倩    时间: 2010-5-20 20:30

火把节
火把节是彝、白、纳西、基诺、拉祜等少数民族的传统节。彝族、纳西族、基诺族在农历六月二十四举行,白族在农历六月二十五举行,拉祜族在六月二十举行,节期一般持续两三天。节日之前,各家都要准备丰富的食品,在节日里纵情欢聚,放歌畅饮。白天举行斗牛、摔跤等娱乐活动,入夜则点燃火把,成群结队行进在村边地头、山岭田埂。远处望去,火龙印天,蜿蜒起伏,十分动人。最后人们汇聚广场,将许多火把堆成火塔,火焰熊熊,围成一圈,唱歌跳舞,一片欢腾。
火把节有一个充满诗意的名字,叫星回节。
关于火把节的传说:大力士比武的传说
                  为民锄奸
                  火神的传说
                  阿南公主的传说
                  慈善夫人殉节
                  牛角挂火把
                  庆祝斩妖除魔
作者: 马倩    时间: 2010-5-20 20:30

藏历新年
藏历新年是藏历最隆重、热烈的传统佳节,它相当于汉族的新春佳节。藏历新年从藏历元月一日开始,到十五日结束,持续十五天。因为全民信仰佛教,节日活动洋溢着浓厚的宗教气氛,是一个娱神和娱人、庆祝和祈祷兼具的民族节日。
藏历新年的仪式:驱鬼辟邪的“古吐”仪式
                驱鬼仪式
独具风味的藏历新年:
从藏历十二月初,人们便开始忙碌过年,家家户户培年糕育青稞青草,供于佛前的供桌上,以祝来年粮食丰收。
十二月二十九日上午,人们把灶房打扫干净,并在正中墙上用干面粉撒上“八宝吉祥”图案。
十二月三十日把她把糖果等供品摆在主房的佛龛前的供桌上。
大年初一,家庭主妇起得最早。
元月初二,开始外出做客相互请客
新年初三或初五,各家都要举行更新“达觉”的“脱索活动”。




欢迎光临 民俗学论坛-中国民俗学网 (http://chinafolklore.org/forum/) Powered by Discuz! 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