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ard logo

标题: 【左鹏 何进】大学生信教的原因、影响及对策分析 [打印本页]

作者: 张贺    时间: 2010-5-4 10:09     标题: 【左鹏 何进】大学生信教的原因、影响及对策分析

  

大学生信教的原因、影响及对策分析

  左鹏 何进



  [内容摘要] 大学生接触宗教的途径和皈依宗教的动因是复杂的,皈依后大学生的思想、行为发生了明显改变。学校应在贯彻执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的基础上,依法开展对高校宗教事务的管理,有针对性地加强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教育。

  关键词: 大学生;宗教信仰;思想政治教育

  当前,在大学校园中,不仅出现了大批“望教者”、“宗教文化追随者”,而且已有个别大学生皈依了宗教,成为了信徒。仅以北京地区为例,1998年,北京市教委人文社会科学“九五”项目“改革开放以来北京青年宗教信仰状况调查及对策研究”显示,北京市大学生中明确表示有宗教信仰的占13.4%;[1]2003 年,北京师范大学李志英副教授在对北京地区10 所高校2820 名大学生的调查中发现,信奉各种宗教的占9.2%。[2]尽管不同调查的结果出入很大,但宗教信徒在大学生中的出现并增多已经是不争的事实。因此,运用宗教社会学的观点对大学生信教问题进行分析,对大学生树立正确的马克思主义宗教观具有重要意义。

  一、大学生接触宗教的途径

  大学生是我国社会中文化层次较高的一个群体,从小到大一直接受着学校的无神论教育。是什么因素促使他们中个别人背离了所受的学校教育,由无神论到有神论,最终成为宗教信徒的?这首先需要从他们接触宗教的一般途径说起。

  第一,家庭的宗教背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各种宗教获得不同程度的发展。其中,基督教发展最快,信徒从20世纪80年代初的300余万人增加到90年代末的约1500万人[3]。更有国外的研究者认为,“这些数据是不可信的,在过去的几年中,甚至中国自己的公安、安全部门也暗示,中国至少有2500万基督信徒。

  事实上,没有人知道确切的数字。中国的基督教徒,包括天主徒和新教徒,可能接近8000万。”[4]如此庞大的信教群体,分散到全国各地,家庭主要成员或全体成员信教的情况并不鲜见。从这些家庭中走出的大学生,很小就接触到宗教的思想和观念,甚至已经皈依宗教。即使没有皈依的,由于长期的耳濡目染,进入大学后,有机会从更高的层次上接触宗教,如果再有特殊的心境和机遇,就比其他人更容易接受直至皈依宗教。

  第二,阅读宗教书籍。大学生正值求知欲望最强的青年时期,对人类创造的一切精神文化财富均表现出极高的热情。近年来,随着文化及舆论环境的日益宽松,不仅《圣经》、《佛经》等宗教经典被大量地印刷,而且各种解读宗教经典的故事书籍、学术专著也大量地出版。“从调查情况看,认真阅读过宗教典籍的学生占参加问卷调查学生总数的1.17%,阅读过大部分宗教典籍的学生占参加问卷调查学生总数的2.65%,重点阅读过宗教典籍的学生占参加问卷调查学生总数的3.24%,这三部分合计占被调查学生的7.06%,其他如阅读过较感兴趣的章节和阅读过一部分宗教典籍的学生,分别占参加问卷调查学生总数的13.35%和28.26%。”[5]正因为阅读了这些书籍,从中接触到了宗教的思想和观念,对宗教的距离感消失了,神秘感、好奇感产生了。如果再受到某些现实因素的诱导,就很容易动摇在长期教育中形成的无神论信仰,由“望教”到“慕道”,最后完成皈依,成为信徒。

  第三,观瞻宗教礼仪。各宗教在长期发展中,都形成了一套独特的宗教礼仪,这些礼仪对于营造神圣氛围、净化人的心灵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一些大学生在阅读和欣赏有关文学作品、影视作品时,已经对宗教的礼仪有了一些初步认识,一旦有机会观瞻这些礼仪,便会兴致盎然地参与其中。比如,每年圣诞节,北京城区的各基督教堂都特别拥挤,这与在校大学生参与有很大关系。

  第四,熟人、朋友的介绍。在社会中生活的任何人,都要同他人进行交往。在形形色色的交往对象中,有阅读过宗教书籍而深受感动的,有观瞻过宗教礼仪而印象深刻的,甚至还有个别的宗教信仰者。当这些人把自己看过的宗教书籍向他人推荐时,把他人引领到自己去过的宗教活动场所时,一些大学生就最先接触到了宗教。比如在调查中,我们遇到的多位大学生基督徒都是在入学一段时间后,听同学说附近有一个地方可以在一起学习、交流,于是参加了。参加后感觉很好,“彼此交流思想、谈体会,按圣经的要求去作,人变得很充实,也很有责任感,慢慢地观念改变了,接受主了”。

  第五,传教人士的引导。大凡宗教信徒,都非常乐意把自己的信仰推介给他人,使他人能和自己有同样的信仰,基督教尤为如此。根据教义,每个基督徒都有一项天启的使命——传播福音、发展信徒。现实中,不少大学生就是在宿舍、教室、食堂不经意间成为了福音传播的对象。从福音传播者身上,他们第一次感触到了宗教的现实存在。值得特别关注的是,在西方敌对势力利用宗教对我进行的渗透中,基督教一直是重中之重。近年来,美国的基督教团体就宣称,要“像打败苏联和东欧那样在中国打败社会主义”,中国是个巨大的尚未开垦的基督教市场,要“向中国1亿人传福音”,使中国“基督化”、“福音化”。[6]为此,一些基督教会也制定了长期规划,组织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秘密甚至公开在我国境内传教,大力发展教徒、建立聚会点和由他们控制的组织。[7]近年来,在大学校园及附近已经出现了一支外国人传教队伍,他们以“交朋友”、“学外语”为诱惑,吸引大学生参加宗教团契,培养和发展宗教信徒。

  二、大学生信仰宗教的心理动机

  接触宗教并不必然导致信仰宗教。在宗教社会学看来,“只有在社会环境与情景的先决条件同个人的心理需要及认知活动、可受性有某种程度的结合时,才会出现对宗教的信仰。”[8]根据同信教大学生的长期交往,发现他们信仰宗教的心理动机主要来自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宗教文化的影响。宗教是一种具有悠久历史的文化现象,一直到今天对世界广大地区的发展还有着深远的影响。大学生在长期所受的学校教育中,对宗教的基本常识也有所了解,但所了解的更多是“颠倒的世界观”、“麻醉人民的鸦片”。随着年龄的增长、知识面的扩展、独立思考能力的形成,面对越来越多的自然和社会未解之谜,面对宗教文化的永恒魅力,面对许多科学家信教的事实,他们在运用头脑中关于宗教的定势思维来解释这些现象时,明显地感到信心不足。这时,如果阅读了宗教书籍,观瞻了宗教礼仪,结识了宗教信徒,就很容易为宗教的魅力所折服、为传教的热忱所感染。理论和现实的强烈反差会使他们中的一些人对宗教产生新鲜、好奇的感觉,进而想看看宗教到底是怎么回事,于是在他人的带领下参加了宗教聚会。在陌生但又十分友好的聚会氛围中,宗教信徒的虔诚、崇拜仪式的神圣,又进一步激发了他们的求知欲,使他们更加积极地了解宗教。所有这些,实际上都起到了催化剂的作用,那些原本没有宗教信仰的人也开始学习宗教的知识,接受宗教的观念。

  第二,拓展人际交往的空间的需求。大学生处在人生发展的关键时期,尤其需要与他人保持顺畅的交往。但在现实中,由于主客观因素的影响,交往的过程不可能总是一帆风顺,经常会遇到这样那样的障碍,产生这样那样的困惑。在此情况下,一般人都会强烈地希望从周围他人那里获得支持、理解、同情、援助。有了这样的心理需求,又因新鲜、好奇参加了宗教聚会,亲眼目睹聚会者如何敢于暴露自己的软弱并从他人那里得到鼓励、支持,如何述说自己在信仰方面的困惑并同他人一起探讨、交流。在这个过程中,一些大学生由衷地感受到了“教会的平安与喜乐”,亦即宗教团体与外部社会迥然不同的宽松、和谐的人际氛围。正是这样的人际氛围,使他们中的个别人对宗教产生了强烈的归属,进而在其信徒的影响下,由全面接触宗教到最后皈依宗教。

  第三,寻求心理抚慰的实现。当代大学生出生于改革开放新时期,大多是在父母和老师的呵护下相对安稳地生活、学习、成长。进入大学后,迈上了人生发展的新台阶,生活、学习、成长的诸多问题呈现出来并需要他们独自处理,但这时他们的心理发育尚未完全成熟,自我调节和控制的能力还不够强。面对突如其来的压力,当他们无法解决、无法承受、无法发泄而又缺少来自社会各方面的关爱时,常会引发内心激烈的矛盾和冲突。在此状态下,他们和所有人一样需要一种依赖感,一种在惯常方法之外能够解决问题并减缓紧张的方法,而上帝全能、慈爱的形象和耶稣为人受难的壮举,恰好能为他们提供心灵的寄托和人生的楷模。把自己的一切交托给神,把生活中的苦难看作神对个人意志的磨练,这样就可超脱于现实之外,以一种稳定的心态,坦然面对人生的各种问题与各种磨难。

  第四,把握人生存在的意义。人是有理性的高等动物。千百年来,人在探索自然界奥妙的同时,也一直在思考着自己——“我从哪里来”、“我到哪里去”、“我是谁”。大学生作为一个思想活跃的人群,更是经常思考这些问题,但从小到大的学校教育提供的“标准答案”似乎并不能令他们完全信服,他们百思不得其解,甚至为此陷入无端的烦恼之中。在对这些终极问题的追寻和探究中,接触一些宗教的思想,参加一些宗教的活动,了解到关于世界本源的另外说法,认识到人生苦难的根源和解脱苦难的方法,这对他们中的一部分人来说,一下子就有了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所有问题都得到了圆满解答。接受了这种解答,也就获得了一种超越现实的崇高感、神圣感,这对拥有激情并正在寻找人生意义的大学生来说,无疑具有很强的吸引力。

  三、信教后大学生思想、行为的变化

  大学生一旦皈依宗教,宗教的世界观、人生观便内化为他们精神世界的核心,使他们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发生明显改变。

  第一,精神上有了依托,人生追求的目标和方向发生变化。在国内外形势深刻变化的时代背景下,大学生的精神状态总体上积极、健康、向上,但也不排除在一些人中间不同程度地存在精神空虚、信仰迷茫、价值扭曲等问题。对这些人来说,宗教作为一种指向终极的伦理化的信仰体系,能在一定程度上发挥“功能替代”作用,满足他们形而上的追求。事实也正是这样,大学生皈依宗教以后,与冥冥之中的上帝建立起了亲密、友好的个人关系,学习生活、成长成才的一切完全信靠于上帝,“灵魂得救”成了他们新的最高人生目标,并进而按照教义要求,勤勉于自己的学习和工作,以一种积极进取的态势去生活。

  第二,心态上更加平和了,对现实中的一切都能坦然接受了。现实世界总是充满矛盾和缺陷的,当生活于其中的人与之遭遇时,难免会产生不公平感、相对剥夺感,进而诱发心理失衡,严重的导致心理障碍。如果皈依了宗教,就可把这都看作“神意”的安排,并寄希望于“神赐”的力量来解决,这样胸中的块垒化解了,不平衡的心态舒缓了,对现实的接受程度也提高了。大学生皈依宗教后,由于信靠神、敬拜神,凡事都向神祈祷、与神沟通,再加上宗教团体内部“弟兄姊妹”间的互相关怀、互相帮助,他们便在很大程度上摆脱了现世的诸多困惑,获得心理上的欣慰与满足。

  第三,道德上更加自律了,时时处处都尊崇神的“诫命”,力图做一个德行“至善”、“荣神益人”的人。对于不同的大学生来说,心中的道德标准尺度是不一样的,只要能与人和谐相处、遵守校规校纪、不触犯法律,就不能说他的道德标准是低的。

  然而,对于皈依宗教的大学生来说,道德标准尺度就已经不是世俗的道德、法律了,而是上帝的诫命、神的话语。宗教宣扬的伦理原则,如“不可偷盗”、“不可贪心”、“不可作假见证陷害人”、“爱人如己”、“众人皆以为美的事要留心去做”等,可以说与我国社会主义思想道德的基本要求是相适应的,只不过被涂上了神圣的光环。就是这一光环,使得信教大学生出于对无所不在的神的敬畏,不仅更加注重外在的道德行为,而且特别强调通过内心的良知和自律来严格要求自己。恰如一些不信教大学生对他们的评价:“有爱心”、“乐于助人”、“不计较个人得失”,比一般人有着更高的道德准则。

  第四,人际交往的对象和内容发生了很大变化,开始在更广泛的意义上参与社会生活。具有相同宗教信仰的人,一般都能形成属于自己的“我们群”。信教以前,大学生人际交往的对象主要是老师、同学,内容也多局限于学习、生活;信教以后,他们大多都是某个宗教团体的成员,除经常参加宗教团体的聚会、与其他信徒保持密切交往外,还会以传播教义、发展信徒为使命,寻找一切机会与他人交往。

  在调查中,我们就遇见某信教大学生在食堂吃饭时,与对座本不相识的人搭话闲聊,有意把话题引到信仰上来,然后邀请对方参加聚会点活动。此外,一些信教大学生还积极地投入社会,服务社会,比如为学校的居民区打扫卫生,在街道小区当义务教师,在福利院做义工,在孤儿院陪小孩等。[9]可见,多数信教大学生并没有简单地否定现实生活,相反还把在现实生活中传播教义、追求成功当作“荣神益人”的有效途径,并以此来指导自己的人生实践。

  当然,宗教作为一种具有长期性、复杂性、群众性、民族性、国际性的信仰体系,其中的保守和消极成分也对一些信教大学生产生了不良影响。

  首先,宗教具有心理调适的功能,当信教大学生在现实生活中遭遇各种困惑和障碍时,可以通过与神沟通得到慰藉,使自己超然于现实之外。然而,正是宗教宣扬的“神的安排”,很容易使一些人陷入迷途,把自己的命运完全寄托于神,只凭信心等待结果。结果好了,就说神的伟大;结果不好,就说自己信心不足,还要继续奉神,等待转机。调查中发现,有的信教大学生身体不适时求神,参加考试时求神,求职择业时也求神。把自己的命运完全托给神明而自己不再努力,其结果可能错过时机,终无所得。

  其次,宗教具有社会整合的功能,信教大学生因为有着共同的信仰和追求,极易达成对自身的高度认同。这样的认同通常会使他们抱有强烈的使命感,总想把自己的信仰发扬光大,使更多的人和自己一样皈依,于是便非常热情地宣教传教,甚至不分场合和对象,这就可能干扰别人的正常生活。正如有大学生反映:“他们实在太热情,我虽然知道基督信仰是好的,但他们的方式让我感到是强迫我去信。”

  再次,宗教是社会意识形态的形式之一,如果与主流意识形态相适应,就能促进社会的整合与发展;如果与主流意识形态相疏离甚至相对抗,就有可能成为瓦解社会的力量。鉴于信教大学生的宗教皈依不少都同国组织或参与的校园团契密切相关,受团契一些非主流神学思想的影响,其中个别人对经法律认可的爱国宗教团体存有不同见解,认为它是“官办教会”,不属灵,不得救,唯有自己才真正站在神的一边。这种思想是相当危险的,轻则对政府和爱国宗教团体采取不合作态度,对世事漠不关心;重则对政府和爱国宗教团体大肆诋毁,积极参与地下教会的活动,甚至成为敌对势力对我渗透的马前卒。有了这样思想的人,平常还看不出他们的政治态度,一旦到了两种思想、两条道路大对决之际,阵线马上明晰起来,极有可能成为瓦解我们基础的同路人。

  四、对大学生信教现象的认识和态度

  对于大学生信教现象日益突出的情况,我们要有一份清醒的认识,既不能惊慌失措,一概否定,也不能视而不见,放任自流。

  第一,对待部分大学生信教,应该报以尊重的态度,使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在高校中得到贯彻执行。“宗教作为一种社会现象,具有漫长的历史,在社会主义社会也将长期存在。”[10]150 这就决定了我们党和国家必须长期执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大学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理应树立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但同时他们又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既有信仰宗教的自由,也有不信仰宗教的自由。现实中的大学生皈依了宗教,成为了信徒,也是很平常的事情。因为他们来自于社会,社会上存在的问题在他们中间都会得到反映,社会上有什么宗教,在他们中间就会有什么信仰。我们要有勇气承认这个现实并尊重他们的选择,不能因为他们的信仰特殊就对他们“另眼相看”,无端地把信仰上的差异等同于政治上的对立,更不能站在唯物主义和无神论的高度,采用硬性灌输或行政命令的方法强迫他们改变自己的信仰。实践证明,这样的努力不但不能成功,而且很容易伤害信教大学生的宗教情感,违背党和国家的宗教政策。

  其次,根据高校教育和管理的特点,依法开展对高校宗教事务的管理,积极引导信教大学生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宪法保障公民的宗教信仰自由,但“宗教方面涉及国家利益和社会公共利益的事项和活动,必须纳入依法管理的范围。不能以宗教信仰自由和政教分离为借口,放弃或摆脱国家对宗教事务的管理”。[10]385-386 面对信教大学生出现并增多的现实,高校应依照有关的法律法规,探索新型的政教关系,建立健全相应的管理制度。一方面,在尊重信教大学生信仰选择的基础上,通过有针对性的思想教育,引导他们到经过合法登记的宗教活动场所过宗教生活,鼓励他们对宗教教义作出有益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阐释,并且身体力行,成为大学生中敬业好学、克己奉献的典范。另一方面,与公安、安全、宗教事务等部门密切配合,采取有效措施,制止和打击校内外各种非法宗教活动。对于信教大学生,明确要求他们不得在教室、宿舍和校内公共场所召集信教的同学一起读经、作礼拜,不得动员原本不信教的同学参加宗教活动;对于信教的外籍教师和留学生,严格规范他们的在华宗教活动,如发现有私设聚会点、面向大学生传教的,一定要依法劝阻、制止,直至查处、取缔。

  再次,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有针对性地突出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的内容,使大学生在“宗教升温”的社会大环境中处变不惊,自觉作出正确选择。信教和不信教的大学生都是受教育者,都是我们正面教育的对象。对于信教者来说,要使他们明白,我们的大学是社会主义性质的大学,马克思主义必须占据高校意识形态领域的主导地位,一个宗教信徒可以在信仰上与唯物主义、无神论进行学术上的探讨,但在政治上决不能有任何抵触主流意识形态的言行,奉教必先爱国,只有国家繁荣富强了,才会有宗教活动的健康开展。对于不信教者来说,更应该通过思想政治理论课和一些宗教选修课的开设,满足他们在文化层面上对宗教的浓厚兴趣,帮助他们了解宗教的历史、现状和发展趋势,正确认识科学家信教、宗教教义“惩恶扬善”等现实“迷团”。只有善于用唯物主义的观点说明宗教的实质和社会作用,才有利于使他们理性地看待问题,自觉抵御宗教和各种有神论思想的渗透,逐步成长为掌握丰富科学文化知识、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的一代新人。

  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文献:

  [1] 李素菊,刘绮菲. 青年与“宗教热”[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0:108.

  [2] 李志英. 关于当前大学生信教的调查与思考[J].理论前沿,2004,(8).

  [3] 冯今源,胡安. 改革开放新形势下中国宗教现状及我们的理论思考[J]. 当代宗教研究,2002,(1).

  [4] David Aikman. JESUS IN BEIJING—How Christianity Is Transforming China and Changing the Global Balance of Power. Washington: Regnery Publishing, INC, 2001,7.

  [5] 刘荣杰,王晓波. 大学生宗教信仰心态现状与对策[J].延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12).

  [6] 唐黎标.没有免费的午餐——基督教与“西化”[J].科学与无神论,2006,(2).

  [7] 龚学增.在扩大对外开放中抵御境外势力利用宗教的渗透[J].科学社会主义,2004,(6).

  [8] 戴康生,彭耀.宗教社会学[M]. 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84.

  [9] 张宗鹤.当代大学生的宗教信仰问题调查报告[J].金陵神学志,2006,(3).

  [10] 江泽民文选(第三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本文转载自:《思想教育研究》2009年1月第1期)

[ 本帖最后由 马衣努 于 2010-5-6 15:54 编辑 ]
作者: 云中君    时间: 2010-8-27 22:58

中国本土宗教已经被外来的宗教占据了很大的比例,这样会不会影响中国本土文化的发展和传承?
我想,这是中国传统文化被现在西方文化和宗教面对的最大冲击。这样会影响中国的传统文化发扬和继承。。。。悲哀呀
作者: 张贺    时间: 2010-8-31 19:59

其实我不反对大学生信教,觉得有信仰是一件很好的事,无知而没有信仰的人最可怕了!




欢迎光临 民俗学论坛-中国民俗学网 (http://chinafolklore.org/forum/) Powered by Discuz! 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