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春节,是现代人对于农历新年的称谓。农历的历法起源于夏朝,因此也称为夏历,自汉武帝太初元年开始,中国一直沿用夏历。夏历或农历中的正月初一就是新年。春节的意义在于它是一年的开端。新年钟声的敲响具有划开两岁的象征意义。
自然的时间是勇往直前,流淌不息。中国人看待时间却有着中国人的时间框架,将人文时间划分成一个段落接着一个段落的时间段,于是在人们的观念中,时间就变成了一段时间的循环往复,循环的单位就是年。这样,人们就把不可预测的自然时间划分为熟悉的,可以预测的时间。
人们通过这种方式掌控自然,而且还将每一年的不同时段赋予了不同含义。人们在新年里恭贺新喜,就在于新年被赋予了新的希望。因此,新年具有阈限的含义,只要人们一跨过时间的分界点,新我就与旧我截然分开了,往年的一切不顺、不吉利的事情随着过去的一年烟消云散了,不会对新年有什么不好的影响,所以说新年新气象。
从历史追溯上看,中国人最初所过的年是腊。而农历元旦原是官方制定的年节,在这一天里,百官要上朝贺新年。后来元旦为民间所接纳,转变成为一个世俗化的节日。汉朝以后,元旦就成为了中国人的年节了。元旦的字面意义能够充分说明年节的含义,元者,就是开始的,而元旦就是一年里的第一天。此后,中国一直沿用农历纪年的元旦,直到清朝末年。
1912年,孙中山在南京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宣布中国改用世界通用的公历,也称为阳历或者新历。1914年1月,北京政府内务部在致袁世凯的呈文中提出,将阴历元旦改为春节,端午为夏节,中秋为秋节,冬至为冬节,呈文得到了批准。于是农历的1月1日就将自己原有的名称“元旦”、“新年”让出,让给了阳历的1月1日,而自己则被改称为“春节”。在古代,春节具有相应地指代含义,是指二十四节气中的立春日,是迎接春节到来的一个重要节日。此时的春节转而指代农历新年的含义。
到了1928年5月27日,内政部呈国民政府,要求“废除旧历,普用国历”。并草拟了八条措施,希望从根本上彻底改造旧历。其中包括,严禁私自出售旧历、新旧历对照表;一律不准京内外各机关、学校、团体循旧历节令放假;公告民众将旧历年节的娱乐、赛会挪至新历日期举行,将旧历年节元旦的娱乐活动移到新历元月中举行,等等。1930年1月30日,蒋介石在《国民政府总理纪念周上的讲话》中说,“上星期废历元旦的那天,本席曾到各机关去看一下、有几处是能革除旧习的。如内政部还是有条不紊照常办公。今几处仅有一个形式,表面上虽未放假,而事实上仍然与从前废历年—样,多是阳奉阴违。照这样看来中央各机关对于日历的习惯,还不能完全改去,那么一般民众自然更难了,这是我们很惭愧的,希望今年对于废历年的观念完全革除”。可见,当时的官方已不再给农历的春节以法定假日了,不过官方的观念似乎很难奏效,就连官方的代表也不能够遵守,充分说明了传统年节的强大力量了。
1949年9月27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决定,在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同时,采用世界通用的公元纪年。为了区分阳历年和阴历年,将阳历一月一日正式称为“元旦”,而将农历正月初一改称“春节”。这也就意味着,我们现在所过的春节,实际上是传统的元旦。农历的元旦将名称让与了阳历的1月1日,而将内容挪到了春节。
1967年1月30日国务院发出通知,为了适应革命形势的需要,根据广大群众的要求,春节不再放假。传统的新年,先是变成了旧历的新年,接着变成春节,最后失去了法定的地位。后来人们所过的春节就是媒体宣扬的“革命化春节”了,没有假期,没有年夜饭,没有娱乐,只有“抓革命,促生产”。1979年,部分地区恢复了春节放假的制度,1980年春节放假制度得以全部恢复,年节的风俗开始全面复兴。
两千多年的春节仍然具有强大的生命力,我们当代人依然过着春节。不过,我们所过的春节,已经失去了诸多原有的文化内涵,例如对于自然秩序,人伦秩序的敬重。抽去了文化内涵的春节只不过是消费文化的另一种载体,严重背离了我们的传统。
传统的春节受到国际社会的普遍尊重,然而我们自己却不知道应该把它放到什么位置上?
葛兰言研究中国古代的节庆表明,中国人按照社会生活的秩序想象自然的规律,认为社会生活的节奏决定着季节的交替、时间的顺利流转。处于休养状态的节日庆典,也允许自然进入休养时间,所以节日与日常生活的时间度过有着明显的差别。一旦人们的生活失去休养的时间,那么时间的自然流转就会出现问题,宇宙就会因为社会的无序而陷入混乱[1]。这就是中国人岁时节日的真正意义。岁时节日被用来理解自然的秩序,指导个体和社会的生活实践,调整人与自然的关系,体现人与自然的和谐一致。
传统的岁时观念失去了存在的依据和运行的逻辑,节日也就变成了时间的碎片,成了可有可无的过去。因为我们现代人认为,时间是存在于社会之外的一个自然法则,不必通过社会生活劳作与休息的节律来调节;我们也不必担心由于社会无序而导致的宇宙紊乱,因为人就是宇宙的中心。从外表上看,我们当代人失去的是传统节日的习惯与风俗。实际上,我们失去的远远不止这些。
我们真正失去的,是天人合一的传统岁时观念。
[1]葛兰言. 古代中国的节庆与歌谣. 桂林: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5, 第160-161页。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