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宁夏“非物质文化遗产孵化基地”调查
[打印本页]
作者:
clamstock
时间:
2008-11-13 13:47
标题:
宁夏“非物质文化遗产孵化基地”调查
(新华调查)保持“非遗”原味 探索市场开发
——宁夏非物质文化遗产孵化基地调查
2008年11月13日 08:48:21 来源: 新华网宁夏频道
新华网宁夏频道11月13日电(记者艾福梅、张钦)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保护和市场开发的问题一直为各界关注。如何保护“非遗”的传承链?如何寻找市场开发和保持“非遗”原味之间的平衡点?
2008年9月,宁夏首个旨在为“非遗”项目提供创作、展示、营销平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孵化基地”在银川市文化城揭牌,目前已有5名“非遗”传承人进驻其间。
这个整合了“非遗”传承人、“非遗”保护中心和市场运作企业三方资源的平台,不仅能够借助企业的市场化经营理念帮助“非遗”产品开发市场,而且在“非遗”保护中心的监督之下,也能避免“非遗”产品因为过度商业化而导致传统技艺退化、变质和流失。
宁夏“非遗”项目开发仍是空白
宁夏是全国最大的回族聚居区,也是我国回族传统文化保存最完整的地区之一。在这片土地上,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有8项,包括回族民间器乐、回族山花儿、回族服饰、回族汤瓶八诊、回医正骨等。同时,回族舞蹈、回族刺绣、回族剪纸、回族民间体育游艺等也位列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然而,如此典型的回族民间文化资源因种种原因缺乏开发。在宁夏,贺兰砚是一宝,到处可见,但最具代表性的“闫家砚”传承人却开不起店。“闫家砚”的第四代传人闫淑丽告诉记者,有着100多年历史的“闫家砚”一直是以家庭作坊的形式存在,从不大张旗鼓售卖。因为制作耗时长,价格高,一般只有懂得欣赏的行家才会购买,所以一年也卖不出几方砚台。
很多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虽然身怀绝技,但由于大多居于偏远地区和农村,不但经济窘困缺乏资金,而且没有进入市场的营销手段和经验。即使有人勉强进入市场,还是因传统技法无法与现代消费意识相结合,叫好不叫座,使得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性开发工作艰难前行。“可以说,宁夏‘非遗’产品的市场开发还是空白。”宁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副研究员雷侃说。
三方合作搭建平台
“虽然国家整体环境不错,‘非遗’也不断在媒体上亮相,使更多人有机会了解这些传统文化。然而,‘非遗’保护的终极目标是能够世代传承,而要做到这点,传承人首先必须能够依靠手艺养活自己。只有这样,他们才会有传承意识,自然传承的链条才不至于断裂。”雷侃说,要让他们能够养活自己,唯有开发并且依靠市场。
正是基于这样的考虑,宁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和银川文化城合作,创立了首个“非物质文化遗产孵化基地”。对于入驻的“非遗”传承人,文化城给予很多优惠政策,其中之一就是免去1年9个月的房租。
“跟其他入驻的文化单位相比,我们给‘非遗’提供更长的免租期,也是因为认识到‘非遗’的市场培育期会更长,期望能够给他们提供足够的缓冲时间。”银川文化城总经理马立勤说。
目前,在文化城中,已有5名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进驻,项目分别是伏兆娥的剪纸、赵桂琴的刺绣、回族汤瓶八诊、闫家砚和盐池回庄刺绣。
闫淑丽告诉记者,虽然开业至今没有卖出一方砚台,但是她坚信孵化基地是“非遗”走出深闺的一个绝好平台。“每天都有客人来店里看,我就给他们介绍闫家砚的历史,这其实也是一个推广过程,至少让闫家砚走出了以前的小圈子。”
据银川文化城招商部经济助理穆荣介绍,目前还有张氏回医正骨、回族乐器泥哇呜、杨氏泥塑的传承人正在申请进驻孵化基地。
“非遗”期待走出深闺
众所周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市场开发存在一个两难的境界:既期待进入市场又担心太过商品化而失了传统味。现在,厦门漆线雕和宁夏贺兰砚已经出现了流水线压模生产的产品,与传统纯手工作品争夺市场。
雷侃说,依靠“非遗”保护中心等专业机构开发市场既有优势也有劣势。优势在于能够督促“非遗”传承人在市场开发过程中保持传统工艺和本身的鲜明特点,不至于陷入商品化误区,但专业机构存在商业意识不强、不懂商业运作模式的劣势。
因此,结合了文化城的商业意识、民间艺人的技艺以及“非遗”保护中心三者优势的“孵化基地”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合理开发搭建了一个全新的平台。
按照相关规划,银川文化城和宁夏“非遗”保护中心先期召集“非遗”传承人进入基地,开展商业经营活动,并合作整理完成“宁夏非物质文化遗产展”,通过文化城、区内外、国内外等多层次文化窗口展示宁夏非物质文化遗产。之后,双方将合作介入传承人申报、工艺及产品研发、包装设计以及海内外市场拓展等环节,通过整合资源,形成产权明晰、分工明确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市场化运营系统,最终促进传承人产品观念的形成,完成产业化布局。
马立勤说,文化城会请专业人士对“非遗”传承人开展培训,提高其工艺水平,挖掘表现内容,并设计出合适的包装,以此加快“非遗”产品与市场接轨的速度。同时,文化城还会整合城中文化资源,集中向外推介,开拓外地市场。
同时,宁夏“非遗”保护中心正准备对宁夏“非遗”产品进行标识。据雷侃介绍,将设计一个认证标准,经过认定的“非遗”产品上都会贴上“非遗”标签,以此提升宁夏“非遗”产品的整体影响力。
欢迎光临 民俗学论坛-中国民俗学网 (http://chinafolklore.org/forum/)
Powered by Discuz! 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