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个充满歧义的标题,将它作为本书最后结束的章节,仿佛显得有些不门不伦、指代不明。如果换种说法,“适应变化的社会(文明)”,抑或,“一个变化的时代正在到来”,这样明确的提示,也许,大众更为接受。但,“适应更强的光线”,这个标题,也并非空穴来风。它是一个正在席卷全球绝大多数较原始与闭塞的原住民地区的巨大浪潮的最为贴切的广告词,虽然,这个词汇,源于1868年的柏林。在那个时代的历史车轮中,资本主义的工业化与城市化,已将农耕文明神秘而充满想象力的黑夜彻底撕破。所有个人微小的步伐与生活已经溶入都市化的进程中。一位德国的作家,这一年,在一本名为《柏林成为了一个大都市》的书中,用兴喜若狂的笔调,毫不夸张写到:“自从汽灯发明以来,夜生活的变化是难以言表的,我们的脉搏加快、神经激动;我们不得不改变自己的容貌、行为和习惯,来适应更强的光线。”
城市与工业化背景下的时代进程,将神秘的黑夜与色彩缤纷的白昼等同起来:它使伦敦夜晚始终在清醒中度过;让波士顿夜半的大街,人潮涌动;费城之夜,人声嘈杂。西方物质的“座架”,在那个时代,也在随后乃至今日,以一幅冰冷无情的面孔,彻底改变了这个星球。1861年,朱利安•勒默在《煤气灯下的巴黎》一书中不无感叹地写到:“我拉上窗帘遮挡太阳;可以说,现在它上床睡觉了;从此我再也见到其他光亮,只能见到煤气灯光。”德国学者瓦尔特•本雅明在对巴黎19世纪的城市景观进行研究时,对这段“拜物主义”的独白评价道:“月亮和星星已不值一提了。”而在此后,存在主义哲学大师海德格尔,从技术哲学的层面剖析出其中的危机:技术不是可随手拿来,又可任意抛弃的东西,它不会由人左右。技术强迫事物按照技术设定的框架去展现,事物成为了被技术统治的,只具有单纯的、齐一性功能的物质。同时,人被技术奴役,便有最高意义上的危险。在他看来,从物质层面上讲,文明中物质条件的进步,就是人的终结者;而在文化的层面中,文明的多样性,伴随着动植物种类的灭绝与消失,每天,都在这个大背景下,褪变或远逝。
很多时候,我们更多把一切物质的升级换代总称为进步,称为我们引以为豪的“人的伟大与进步”。在欧洲,“适应更强的光线”的过程中,1712年,英国举行了对巫术活动的最后一次审判,短短的24年后,议会正式废止了一切反巫术的法令,因为曾经“如瘟疫一般四处弥漫的巫术活动”,已经被消灭的了无踪影。在这片发掘出旧石器时代精美的拉斯科岩洞壁画、诞生了伟大的古希腊文明的大陆,流行了数百年,乃至上千年的巫术活动——“人类的成丁礼”,由此正式宣告退出了历史的舞台,“随着科学和知识的积累,我们每天都可以看到那些精灵、鬼魂、巫师、妖魔的愚昧理念在自动消退和死亡。”1762年,伦敦,这座正在飞快阉割自己幼年包皮的城市,在《公共广告者报》上如是评论自己。
这是人类文明的一次洁净过程,在一盆浩如烟海的洗澡水中,城市与工业化前的孩子,在浴盆中如凤凰涅槃。时至今日,我们可以客观认为,倒掉洗澡水的同时,盆里的那个孩子也被一起倒掉了。1788年,当苏格兰的一位牧师断言“鬼魂、妖怪、巫师和仙女已经离开了这个国家”的时候,一同离开的,还有古老的民俗、文化与信仰,还有人和天地的沟通与相像,而这些,构成了净身之前那个稚气而调皮孩童最为纯真的面容——这是曾经属于全人类童年的形象之一,在那个大陆,它在一堆洁净力强大的淋浴泡沫中,被一一褪去了。在此之后,人对自然的敬畏变得无足轻重,资本主义按响了现代主义推土机的喇叭,开始了对大自然、甚至是对同类毫无节限、毁灭性的掠夺与改造。瓦尔特•本雅明对此的认识是:“现代人的欢乐与其说在于‘一见钟情’(Love at first sight),不如说在于‘最后一瞥之恋’(Love at last sight)。”
“最后一瞥之恋”中,黑夜变得愈来愈明亮的进程已势不可挡。“适应更强的光线”,已经不是一句口号,它代表着每个个体,生活方式与态度中某种不得不面对的矛盾与艰难做出的抉择。当法国高等社会科学研究员莫里斯•戈德利耶站在全球角度审视“人类学产生于西方,就离不开西方么?”这个课题时,他不无遗憾写写道:“如今的世界大势,旧的思想和生活方式都已改变,那些被描绘得古色古香的社会结构已不怎么货真价实了。总之,为了保存自己的一些东西就得付出代价,就得失去另一部分自己。”这是全球背景下的遗憾,没有人能纯粹地置身其外。写作本书时,在脑海中,我会不时想起在蟹螺堡子王志全家,他对他的“手艺”至今没有传人的一系列分析,他的语言纯朴但切中了中心:“现在的孩子,一大点就上学了,学了学校里的东西,谁还愿意来学我这些‘手艺’。我们以前是没学上,除了学这些,还能学什么?”全球背景下的现代教育与土著传统文化的传承,这其中好像存在一个悖论,也存在一种抉择。现代教育与商品化,无疑更适宜未来的发展,但它的存在,在一定程度上又动摇了土著文化传承的根基。而在更强的光线下,我只愿,那个稚气的孩童在土著的原居地一如既往;我只愿,他们与我们的面孔,愈来愈清晰,没有阴影,一脉相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