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ard logo

标题: 网上织网:寻根问祖的新路径 [打印本页]

作者: clamstock    时间: 2008-11-12 17:52     标题: 网上织网:寻根问祖的新路径

·文摘·

网上织网:寻根问祖的新路径   

  □程美宝 《学术研究》2008年9期

《中国社会科学院报》 2008年11月11日




      史学家在阅读手钞或印刷出版的族谱文献时,都知道不少世系记录的内容是虚构或附会而成的。然而,史学家在解读“历史事实”的时候,很容易忽略的是:当事人并不认为,或不会意识到自己是在“虚构”世系或其他族谱资料。相反,由于认祖归宗事关重大,大部分族谱编纂者,都会尽量求真,力求编纂出一套准确无误的族谱;而根据这些事实和信念,他们也寄托了对于自己所相信的始祖和原乡的感情。

    到底族谱编纂者如何编纂一套他们认为完备的族谱?他们选取或放弃某些事实的标准是什么?近年互联网上兴起的“寻根”网站,给我们提供了不少资料详尽的个案去思考这些问题。

    互联网上存在的以华人为对象的寻亲或寻根网站帮助人们寻根或寻亲的途径主要有二:一是提供对话平台,让人们在互联网上发布信息,寻找可能和自己有亲属关系的人,从而追溯自己祖父辈的来历;二是协助人们利用数字化的族谱资料以及在计算机上使用的编辑模版,编纂自己的族谱。其中一个网站叫“中国族谱网”,从上面又可链接到“寻根网”。这类网站都提供通信平台,让网民发布信息,向浏览者寻求协助,包括提供线索和资料、介绍相关网站和参考书籍,以及教授人们如何编纂族谱。
    人们是如何通过互联网来寻亲寻根的呢?首先,“同姓三分亲”的想法,在盼望寻根的人中颇为普遍,不少人都在网上说出自己的姓氏,希望联系上任何同姓而又可能有关的人。由同姓而联想到同宗的想法,往往会启发某些掌握较多资料的人士向网友提供信息。其次,对传说中的祖先来历深信不疑,使异姓的人也有可能联系起亲属关系来,互联网使这种异姓同宗的网络更有可能越织越大。

    接下来的问题是,为什么人们感到有编纂族谱的需要呢?在地方社会中,族谱的编纂和签立契约相近,它确认了个人和群体的身份,建立起社会秩序,也划分了具体利益的分配;个人在世系图里是否占一席位,附带着怎样的标签,就界定了这个人在宗族里的身份、权利与义务。可是,对于离开了传统乡村社会、长年在城市生活的人来说,族谱的仪式性和感情的意义,可能才是促使他们愿意花费大量精力、时间和资源去编纂和维护家谱的动力所在。现代人觉得族谱重要,甚至肩负起编纂族谱的责任,往往更多是基于对父辈感情和尊重的考虑。

    在“中国族谱网”发布信息寻亲寻根的海外华裔人士,不但手上没有文字族谱,甚至对中国和中文资料毫不通晓。经过在互联网上和其他网民交流,他们知道,族谱资料可能是他们寻亲或寻根的重要依据,一些网民甚至有兴趣编纂起自己的族谱。“寻根网”网站遂应运而生。到底个人如何在没有任何资料的情况下编纂族谱呢?“寻根网”具体的做法是提供理论上容量无限的数据库、检索工具以及编纂族谱的模版,给用户使用。

    简单来说,“寻根网”的制作人和使用者之所以相信通过搜索引擎寻找出来的数据是有关系的,其实是在来源繁杂的资料中找出在姓氏、名字(包括讳、字和号)和地名等方面重叠相关之处,加以互相对照。

    这种在所谓“无纸张”的网络空间进行的资料对比和选取,其实是我们在文字社会里长时间培养出来的思维习惯,也是普通人甚至是某些史学家对史料的认识和处理的训练。

    换句话说,在互联网的世界中,编纂族谱已经从一个传统的、集体的、与乡村社会中其他事物配套的仪式,变成是现代的、个人的、城市的、在网络空间里运转的仪式。我们有理由相信,透过输入个人或家庭成员的基本资料,利用搜索引擎和超文本形成的族谱,很有可能会抹煞掉探讨个别的、具体的地方社会历史的可能性。我们可以大胆预计,假如电子族谱变得无远弗届,过了相当一段时间,华人世界的族谱将趋标准化,这样的结果可能距离“全球华人锻造一种紧密的亲属关系”的理想不远,却和历史上的社会事实越来越疏离。    (韩慧英摘)
作者: 英古阿格    时间: 2008-11-20 09:13

这个好,好在可以动员一切可以动员的力量。




欢迎光临 民俗学论坛-中国民俗学网 (http://chinafolklore.org/forum/) Powered by Discuz! 6.0.0